沂蒙山根据地范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沂蒙山根据地广义讲包括了三大块:
鲁中根据地(包括现在沂水、沂源、蒙阴、莱芜、沂南西部等);
滨海根据地(大体为山东临沂河东区东部、临沭全部、、莒县东部、莒南、沂南东南部,江苏赣榆山区,五莲、日照山区。

我的的老家临沭属于这个片的中心区,115师师部、山东战地工作动员委员会--省政府在我们县东盘山区
驻扎了1年多,随后搬迁到青驮寺)
鲁南根据地(大体包括枣庄的东部和北部,费县、苍山和郯城等)
一滨海根据地简介
滨海抗日根据地,位于山东省东南部沿海和江苏省东北部地区,北起胶济铁路,南至陇海铁路,东临黄海,西界沂河,是华北和华中的结合部。

抗日战争时期现在的河东、莒南的板泉一带、临沭(我老家)部分叫沭水县,著名的抗日模范村现莒南县渊子崖村的纪念碑上写的就是“沭水县”。

1937年10月,日军侵入山东后,临沂、莒县等地的爱国志士,在中共山东省委统一部署下,纷纷组织抗日游击武装,1938年7月组成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2支队,12月改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2支队,刘涌任司令员,景晓村任政治委员,开辟滨海北部地区抗日游击根据地。

1938年8月,中共鲁东南特委成立,景晓村任书记。

1940年9月,第2支队与第9支队、第1支队第2团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2旅。

1941年11月,八路军第115师教导第2旅进入滨海区后,滨海抗日根据地进一步扩大。

1940年9月,位于日(照)莒(县)边区的东北军第57军军长缪征流,与日军勾结反共。

该军爱国将领第111师师长常恩多和第333旅旅长、中共秘密党员万毅,发表“9.22”抗日锄奸通电,却遭到蒋介石的斥责,万毅后被扣押,险遭杀害。

1942年8月3日,常恩多、郭维城率第111师进步力量,脱离国民党军,接受共产党的领导,组成新第111师,推选万毅任师长,与八路军一起,在滨海根据地坚持抗日斗争。

1944年10月,新111师改编为八路军山东军区滨海支队,万毅任滨海军区副司令员兼滨海支
队支队长,王维平任滨海支队政治委员。

滨海抗日根据地,在同日伪军和国民党顽固派的不断斗争中发展壮大。

1941年1月的赣榆反顽,使滨海区南部有很大的发展。

3月的青口战役,歼日伪军800余人,从日伪军手中夺回海岸线和沿海大片地区,打通了与胶东和苏北抗日根据地的海上联系。

1942年4月,中共滨海地委、滨海军分区和滨海专署同时成立,直属山东分局、山东纵队和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领导。

1942年8月至12月,在日(照)莒(县)边区甲子山三次反顽作战的胜利,和115师教5旅由华中地区返回滨海,使滨海抗日根据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中共山东分局、山东军区和山东行政委员会此时都驻在滨海根据地,形成山东抗战的军政
指挥中心。

1943年4月,成立中共滨海区党委、滨海军区和滨海行署,陈士榘任司令员,符竹庭(后唐亮)任区党委书记兼军区政治委员,谢辉任行署主任。

之后,建立健全了各级抗日民主政权,实行减租减息,发展生产和文化教育事业,保障军民生活。

部队统一整编为4个主力团。

滨海抗日根据地进入新的发展时
期。

滨海根据地军民运用“翻边战术”,成功进行了海陵反“蚕食”和郯城战役之后,又先后进行了讨伐伪军李亚藩、朱信斋、李永平战役,攻克赣榆,收复莒县城,争取莒城守军莫正民部3500余人反正。

1944年秋季粉碎了日军对滨海区的13路“扫荡”。

1945年夏季,取得讨伐伪军梁钟庭部战役胜利后,发起郯(城)码头战役,解放码头镇。

接着,在鲁中军区部队配合下,取得讨伐伪军张步云战役的重大胜利,将滨海区
最大的伪军张步云部大部歼灭。

1945年8月,在对日全面反攻开始后,海滨军区部队编为山东解放军第1师、第2师、东北挺进纵队(由滨海支队改编)和第10、第11警备旅,作为山东军区第2路大军,以陈士榘任前线指挥,唐亮任政治委员,分南北两线作战。

南线部队解放赣榆、青口,切断陇海路东段,逼近连云港;北线部队,解放胶县,切断胶济路东段,逼近青岛市。

9月11日,滨海部队配合鲁中部队攻占临沂城,使该城成为抗日战争胜利后到解放战争初期华东地区的政治中心和华东战场的军事指挥中心。

在八年全国抗战中,八路军滨海部队歼日伪军4.8万余人;滨海军区主力发展到3.6万余人,民兵发展到4万余人,自卫团发展到11万余人;建立了3个专员公署、22个县级抗日政权,人口约500万,面积约为3.6万平方公里。

抗日战争胜利后,万毅率东北挺进纵队,梁兴初、梁必业率第1师,罗华生、刘兴元率第2师,先后开赴东北战场,编入东北民主联军(后为第4野战军);其余部队编入华东野战军
(后为第3野战军),转战于华东战场。

二鲁中根据地简介
鲁中抗日根据地,位于山东省中部,津浦铁路以东、胶济铁路以南、沂河以西、兖(州)临(沂)
公路以北广大地区。

1937年7月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山东省委制定了抗日武装起义计划。

10月,省委迁到鲁中泰安。

1938年1月1日,在徂徕山举行了山东省委直接领导的,由当地共产党员、抗日自卫团员与陕北来的红军干部、平津南下的“民先”队员等参加的抗日武装起义。

省委书记黎玉宣布成立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4支队,洪涛任司令员,黎玉兼任政治委员。

部队很快发展到700多人,分南北两路,开展抗日游击活动。

4月下旬,第4支队改称山东人民抗日联军独立第1师,洪涛任师长,林浩任政治委员。

5月25日洪涛逝世,6月,恢复第4支队番号,廖容标接任第4支队司令员。

1938年5月,日军攻占徐州,山东全省沦为敌后。

这时山东省委在泰安县召开会议,传达中共中央指示,决定创建山东抗日根据地。

从此,在山东省委(同月下旬改为苏鲁豫皖边区省委,12月又改为山东分局)直接领导下,鲁中各地大力发展党组织,建立群众团体,扩大抗日武装,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鲁中地区地处山东腹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日伪军在此地驻有重兵;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八路军山东纵队指挥部、第115师师部及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都先后进驻这里;国民党山东省政府和鲁苏战区总部也驻在这里,形成三角斗争的复杂局面。

1939年7月,建立了中共山东第1(大鲁南)区党委和第1军区,林浩任区党委书记兼第1军区政委,刘海涛任第1军区司令员。

1940年划分为鲁中、鲁南两个区党委,霍士廉任鲁中区党委书记。

鲁中八路军部队连续粉碎了日伪军1939年6月大“扫荡”和1940年9月大“扫荡”,胜利进行了杨家横、五井、孙祖等战斗;建立了泰山区和沂蒙山区两大块抗日民主根据地。

1941年8月建立了鲁中军区,刘海涛任司令员,霍士廉兼政治委员。

1942年5月,成立了鲁中统一的抗日民主政权——鲁中区行政联合
办事处,王子文任主任。

1941年至1943年8月,鲁中抗日根据地在严重困难的环境中,先后粉碎了1941年冬5万余日伪军的“铁壁合围”和1942年秋、冬季日伪军的“拉网合围”;开展了反封锁、反“蚕食”斗争。

在粉碎敌人两次大“扫荡”中,鲁中抗日根据地党政军民全力配合八路军主力部队作战,涌现出以祖玉兰、明德英为代表的英雄“红嫂”群体。

1942年春季以后,鲁中抗日根据地逐步转变对敌斗争方针,开展分散性、地方性、群众性游击战,实行“翻边战术”,加强小部队、武工队建设,发展民兵和自卫团,逐渐扭转了对敌斗争的被动局面。

同时,广泛深入地开展减租减息和改善雇工待遇群众运动;救济灾民,战胜灾荒;加强根据地经
济建设;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1942年8月,罗舜初任鲁中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1943年3月,王建安任鲁中军区司令员,罗舜初任政治委员和鲁中区党委书记。

1943年七八月间,在八路军山东军区的统一指挥下,鲁中军区部队与兄弟军区部队相互配合,先后夺取了战略要地沂鲁山区和诸日莒山区,首先开始了敌后军民的对敌攻势作战。

1943年冬主动粉碎日伪军大“扫荡”,1944年春、夏、秋、冬季和1945年春、夏季连续发起了攻势作战。

1945年5月7日在石桥伏击战中,歼灭日军第59旅团200余人,伪军400余人,击伤日军旅团长吉川资少将,后毙命。

在进行局部反攻的同时,加强了对敌占城市、矿区和交通要道的工作;进一步开展减租减息增资运动和大生产运动,加强抗日民主政权建设;各级党组织开展整风运动,加强了党的建设。

抗日战争胜利前夕,鲁中区行政联合办事处改为鲁中行政主任公署,下辖泰山、沂蒙、泰南、沂山、鲁山五个专署,26个县级政府,根据地内的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在1945年8月对日全面反攻开始后,鲁中军区部队作为山东军区第1路军,以王建安为前线指挥,罗舜初为政治委员,向胶济铁路西段、津浦铁路济南至兖州沿线日伪军发起进攻,收复临朐、博山、益都、莱芜、淄川、章丘、周村、新泰等城,逼进省会济南,后又与滨海军区部队协同,攻克山东南部中
心城市临沂。

在八年全国抗战中,八路军鲁中部队共对日伪军作战6920次,毙伤俘日伪军12.8万人。

抗日战争胜利后,鲁中军区部队编为山东解放军第3师、第4师,警备第1、第2、第3旅,后又编成警备第4旅和两个独立旅。

罗舜初及周赤萍率第3师,胡奇才率警备第3旅开赴东北战场,编入东北民主联军(后为第4野战军);其余部队编入华东野战军(后为第3野战军),转战于华东战场。

三鲁南根据地简介
鲁南抗日根据地,位于山东省南部和江苏省北部的部分地区,南起陇海铁路,北至兖(州)临(沂)公路,东临沂河、沭河,西濒南阳、独山、昭阳、微
山四湖。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不久,在延安参加苏区代表会议和白区代表会议的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特委书记郭子化返回鲁南,主持特委会议,决定积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对群众的宣传教育和筹备建立抗日武装。

首先开展以徐州为中心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和群众抗日救亡运动。

驻徐州的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支持建立统一战线,邀请郭子化等参加抗日救亡工作。

与此同时,特委以民众动员委员会为依托,积极建立群众团体、筹建抗日武装。

1938年春,党组织趁日军沿津浦铁路步步南侵之际,先后组建了沛县、峄县、滕县人民抗日义勇队等十余支队伍。

这些抗日武装和群众团体积极支援了台儿庄会战和徐州会战中
的国民党军队。

1938年5月,徐州失陷后,中共中央决定将山东省委扩大为苏鲁豫皖边区省委,撤销苏鲁豫皖边区特委,分别建立了鲁南、苏鲁豫、苏皖特委,均属边区省委(同年12月改为中共山东分局)领导。

鲁南各地抗日武装,于5月下旬组成第五战区人民抗日义勇总队,张光中任总队长,何一萍任政治委员。

6月,改称苏鲁人民抗日义勇队第1总队,湖西地区组成人民抗日义勇队第2总队,李贞乾任总队长,王文彬任政治委员。

在此之前,邹县还建立了鲁南人民抗日游击队。

在此之后,在临(沂)费(县)边区组成八路军山东游击队第12支队,在兰山还组成临郯独立团。

1938年12月,省委派钟辉等21人到邳县北部整顿和
发展抗日武装,成立了陇海游击支队。

这些部队在各地袭击日伪军,反击顽固派进攻,建立了抱犊崮山区抗日根据地和苏鲁边抗日游击区。

1939年5月至12月,八路军第115师部队在陈光、罗荣桓指挥下,先后进入鲁南抱犊崮山区,巩固、扩大了以抱犊崮山区为中心的鲁南抗日根据地。

1940年6月,中共鲁南区党委成立,赵镈任书记。

10月,八路军鲁南军区成立,邝任农先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后张光中任司令员、赵镈任政治委员。

11月,115师师部离开鲁南转移至鲁中。

这一年,鲁南军民先后粉碎了日伪军较大规模的春、秋、冬季三次大“扫荡”。

1941年后,鲁南抗日根据地出现严重困难局面:日伪军进行了频繁的“扫荡”;皖南事变后,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三次流血事件,区党委书记赵镈在银厂惨案中被杀害。

张雨帆、王麓水先后担任区党委书记,领导鲁南军民开展对敌斗争,有理有利有节地反击了国民党顽固派的进攻。

1942年以后,鲁南军民运用罗荣桓提出的“翻边战术”,反对日伪军进行的“扫荡”、“蚕食”;组织小部队和武工队,深入敌占区开展斗争。

鲁南铁道大队(亦称铁道游击队),袭击日本洋行,破坏敌人车站,截获军用物资,粉碎敌人的封锁。

鲁南军区还开辟了从华中经山东到陕甘宁边区的地下交通线,护送刘少奇、陈毅
等众多党政军领导干部过往。

鲁南区党委在加强对敌斗争的同时,加强了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实现了党的一元化领导和精兵简政;开展了整风运动,提高了党组织的战斗力;广泛深入地开展了减租减息、改善雇工待遇的群众运动;开展大生产运动,发展农业和手工业;进行货币斗争,加强财政经济管理;发展宣传文化教育事业。

各群众团体和抗日民主政权建设都取得了巨大进步。

1943年下半年,鲁南抗日根据地军民走出困境,在1944年一年中,连续发起春、夏、秋、冬季攻势作战,拔除抗日根据地腹地敌据点,歼灭伪和平救国军第10军,打通与鲁中、滨海两根据地的联系。

1945年又连续发起春、夏季攻势作战,使鲁南抗日根据地的面积扩大了一倍多。

1945年8月,在对日全面反攻开始后,鲁南主力部队编为山东解放军第8师,警备第8、第9旅,民兵和自卫团发展到43万多人。

鲁南军区部队作为山东军区第5路大军,张光中任前线指挥,王麓水任政治委员,向徐州东北外围地区和津浦路徐州至兖州沿线之日伪军进行猛烈进攻,收复了除兖州、邹县、滕县县城外的鲁南区所有土地,逼近了徐州市。

在八年全国抗战中,八路军鲁南部队共对日伪军作战3000多次,毙伤俘日伪军4万多人。

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鲁南行政公署,下辖3个专署、13个县政府;共产党员由初期的400余人发展到2万多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