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鉴赏方法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艺鉴赏方法论

文艺鉴赏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实践活动,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寻的。学者们一般立足于作者、作品、读者以及三者的互动关系来探讨文艺鉴赏的方法论问题,而涉及到作品时,又从各门类艺术的本体论和创作论等方面阐述了文艺鉴赏的具体方法。

一文艺鉴赏的一般方法

(一)着眼于作者的鉴赏方法

传统的文艺接受观念,主要是以作者为中心的。因为作品的意义是作者赋予的,作者是创造作品的上帝。这是一种应用时空X围广泛的阐释方法。阐释者“从历史环境出发来认识作者,从作者思想性格出发来理解作品”。

在中国古代,从孟子的“以意逆志”,到X勰的“知音论”,强调的都是文艺接受者与作者的心会神通。这种阐释方法,在西方也同样源远流长。有学者指出直到本世纪初叶以前“作者论”的观念在欧洲一直占着统治地位,如许多文学评论从标题即可看出,雨果的《论司各特》、歌德的《说不尽的莎士比亚》、泰纳的《巴尔扎克论》等。法国丹纳在《艺术哲学》中强调对艺术家及其所属的时代精神的了解的观点,也是立足于作者的。可见中、西方“作者论”的观念都要求读者和批评家必须走近作者并了解他们的生活、感情和思想。作为一种批评方法,如果只停留在“作者”这个层次,显然有它的局限性。但是这种批评思维中一些具体的解读、阐释方法还是可资借鉴的。正因为这

样,现代以来不少文艺家、文艺理论家在谈到文艺接受和鉴赏时,都接过前人的观点,不约而同地强调“作者”的重要性。鲁迅早就指出:论文要“知人论世,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周立波在30年代说,对于作品的孤立的了解是不够的,我们一定要对于作者的思想和生活,都有相当的系统了解,这样我们才不致把作家的意旨凭着自己的主观,予以歪曲和误会。他还以阅读小说为例,谈到在读小说的时候,最好能够同时读一读那篇小说的作者的生平和思想的介绍文章。茅盾从作家和时代的关系出发,认为要彻底了解一篇作品,就必须研究这个作家在他那时代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而研究一个作家,要从多方面去研究,要研究他的生平事迹和文学作品以外的著作,仅从作品自身去研究是不能彻底弄明白一个作家的思想的。文随时移,“知人论世也不能用静止的眼光。因此,有人强调读文学艺术作品,必须以发展的、历史的眼光去读,绝不能用我们今天的标准去要求古人,不能以静止不变的观点、孤立地去研究某个作家某部作品。

(二)着眼于作品的鉴赏方法

文艺鉴赏,当然应该把作品本身放到重要位置。而对作品的重视,又不是像结构主义、新批评那样把”文本和外部世界隔绝开来,甚至弃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于不顾,只注重作品的潜在结构分析和技巧分析。那么正确的鉴赏方法,是在“知人论世”的前提下对作品全方位、多视点地解读。综合研究者的观点,着眼于作品的鉴赏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

整体直观法。鉴赏者要胸有全局,通观全篇,感受作品的整体形象,从而获得完整的审美经验。整体直观不是简单地凭感觉对作品进行全面审察,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面面俱到,而是在正确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指引下,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对作品进行宏观的整体把握;从分析的侧重面来看,整体直观注重的是作品的内涵和意蕴。可见这种方法旨在对作品内在意义的发现和把握。有的学者还从“艺术生命”的角度提出要对文艺作品进行”整体观照,因为文艺作品的内部要素、节奏、韵律、形象,作为艺术家个性的对象化,生命节律的涌动,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类似生命的动态结构;这就要求从作品的总的倾向上进行考察、鉴别、判断,并从部分与整体的辩证关系中去鉴赏。

分层深入法。有的学者从鉴赏的思维活动的方式出发,将对作品鉴赏的分层深入表述为四种连贯、递进的方式:一是选择出发点,即确定鉴赏的审美价值取向,为后续的思维分析定基调、定方向;二是接近和包抄,即逐渐接近鉴赏的具体对象,并揭示对象外部联系的含义和意义;三是深入理解,即从作品各部分的内在联系方面挖掘作品的深刻内涵和丰富意蕴;四是剖析实质,即通过综合概括,引申出关于对象意义的更普遍、更深邃的见解。这是依据人类认识规律作出的一种理论分析, 在鉴赏实践中,种种思维方式和解读方法应该说是交织在一起,不可拆分的。化分组合法。有的学者在借鉴完形心理学、现象学等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对作品进行化分组合的鉴赏方法。即对作品的各种要素进行分解和组合,并在分解的基础上进行组合,具体体现为鉴赏主体将作品中零碎的片断、单个的意象不断整合成新的整体

意象的过程,从而达到对作品的准确理解。

审美比较法。比较是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文艺作品鉴赏中的比较可以是多方面的,如题材、主题、人物、语言、风格等内容的比较,还可以跳出来进行横向比较、纵向比较等,在比较中求同见异,辨析优劣,从而更好地把握作品的底蕴,揣摩其艺术创作方法上的借鉴与创新之处。

心理批评法。有的学者在评介弗洛伊德的心理批评和荣格等的原型批评理论的同时,指出心理批评从心理的角度阐释文本的意义,把文学接受和批评引向了一个”全新的领域,这种阐释模式有其他模式不能替代的作用。心理批评在弗洛伊德等人那里有许多神秘的唯心的东西,但是对作品中人物潜意识、无意识的关注,无疑对文艺鉴赏也具有方法论上的意义。除此以外, 研究者还提出了审美点评法、审美还原法、联想想象法、形神并观法等等。

(三)着眼于读者的鉴赏方法

中国古代的理论思维偏于经验和直感, 所以在文艺接受活动中比较强调读者的感受和反应,于是出现了点评式、印象式等阅读、批评方法。而西方接受美学诞生以后,读者在整个文艺接受活动的链环中占有了重要的地位。所以谈鉴赏方法,理应涉及到鉴赏者本身的审美态度、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以及鉴赏主体和鉴赏对象之间的关系,等等。可惜在这方面成系统有创见的理论成果还不多见。当然有一些观点还是值得重视并可以付诸实践操作的。比如从前人那里拈来的“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的鉴赏方法,就要求既要深入作品,精研

细读,感悟作品的原汁原味,体验作品的艺术境界和思想感情,又要跳出作品,巧思妙想,对作品进行整体把握。“出”“入”之间,使鉴赏既贴近作品本身,又打上了鉴赏者思想感情和个性气质的烙印。既然强调“入乎其内”,所以就要注意把握初感,对获取的第一印象细细玩味和领悟。有人指出,初读文本的第一印象,是非常有价值的,对接受者能否有个人独特的发现,起到关键的作用。文艺鉴赏是一种审美活动,所以有人立足审美主体,强调“审美透视”,情感互动,在审美主体与艺术作品、创作主体情感交融的基础上,上升为对自我的情感体验。还有人指出,鉴赏要把情感和理智结合起来,即既要动情,又要动脑,在获得精神和情感的愉悦和满足的同时,深刻领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内容。研究者还强调鉴赏主体要培养自己广泛的兴趣,对各类艺术都要有所涉猎,因为许多艺术在本质上是相通的,这样就能开拓艺术思维,丰富艺术感觉,提高鉴赏能力。对文艺作品的鉴赏,其方法显然不是单面的、静止的。所以有人指出, 要对文艺作品发生稍有深度的理解, 就需要作者、作品、读者三者的有效合作,也就是说,文艺作品的意义是作者、作品、读者三者之间网络关系的产物。这就意味着在鉴赏中需要不断变换视点,运用多种方法。在谈到鉴赏方法时,还有学者引进和阐述了西方一系列理论成果,比如以作者为核心的审美鉴赏,就有赫施、却尔等的作者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荣格的原型方法;以作品为核心的审美鉴赏,就有俄国形式主义方法,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方法;以读者为核心的审美鉴赏,就有迦达默尔的解释学方法,姚斯、伊塞尔的接受美学方法,费希等人的读者”反应批评”。无疑,推介这些研究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