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系自评报告(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
作为一所刚升本不久的地方院校,学院第二次党代会明确了学院作为应用教学型本科学校的办学定位及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目标。

中文系在认真学习学院第二次党代会有关精神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大讨论,也明晰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建设目标方向,精心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新方案,主动地开展了多种行之有效的实践探索活动,全力推进了专业建设的各项工作。

一、专业建设的总体思路
本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原则,全面渗透面向社会,服务地方,培育特色,夯实基础,强化实践、注重创新能力和应用技能等办学理念。

二、建设措施
(一)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目前,我系仅有汉语言文学专业兼对外汉语和文化传播两个方向。

汉语言文学专业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和一定的文艺理论素养,具备较强的阅读和理解能力,熟练的写作技能,较好的口语表达能力,良好的礼仪展示和交际能力,能在学校、机关、新闻出版部门、科研机构及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文化传播及文化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复合人才。

为了专业方向培养目标更加具体明确,我们将总目标进行了细化。

首先是汉语言文学方向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系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处理公共事务能力及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能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的应用型人才。

其次是对外汉语方向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具有较扎实的汉语和英语基础,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及中外文化交往有较全面了解,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一定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复合人才。

最后就是文化传播方向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具备较系统的文化传播理论知识、较强的文化传播技能和懂得现代传播技术,熟悉我国新闻、宣传、文化传播的政策法规和一般特性,具有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的复合型人才,为新闻出版、文化管理、文化教育、旅游服务、企事业单位输送实用人才。

突出三个方向人才培养的差异化目标,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进行课程设置,并为新专业申报做好铺垫。

(二)改革人才培养方案,精心设计新课程体系
专业建设的重要一步是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做出调整。

为此我们全系动员,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制订了一套有理论依据且行之有效的新方案。

新方案的核
心内容便是制定了彰显专业方向特色,符合有较高理论素养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的新课程体系,其目的是要构建精要、实用的理论教学体系,以能力为主导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及全方位渗透的综合素质养成体系。

首先是进行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体现专业方向特色。

除了公共课和集中实践环节以外,我们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根基,设置了九门基础课,然后在三个专业方向分别设置了相应的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和一定的文化素质拓展课。

如对外汉语方向的第二外语,英语听说,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语言学概论,文化语言学、方言调查、东盟国情、西方文化与现代公关礼仪等以及文化传播方向的新闻学概论、新闻实务、大众传播学、舆论学、新媒体概论、文化产业概论、广告创意与方案及非线性编辑等课程设置便充分体现了专业方向性,特色鲜明。

而汉语言文学专业方向在保留部分传统课程基础上增加了如影视文学、网络文学和实用写作等新兴课程。

同时对该方向的写作课进行了合理有序的设置,一年级开设专业基础写作课,二三年级开设文学写作、新闻写作、论文写作,四年级开设实用写作等课程,这样能让写作训练在学生四年的学习中得以贯穿和科学发展。

对文艺学群课程的设置也体现了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性。

在学生积累了一定文学知识的基础上,分别在大学二年级和三年级开设基础课文学概论和美学基本原理,三年级开设专业方向主干课当代文学批评,三年级和四年级分别开设方向选修课西方文论、古代文论和文艺美学等课程。

其次是重新调整了理论课与实训课、实践课的比例,减少理论课时,增加实习实训和实践环节比重。

我们一方面注重专业理论课程体系中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选修课的有机结合,合理分配学时,切实加强基础理论教学,另一方面更注重在新课程体系中加大实训课的份量。

如在《基础写作》、《普通话训练》、《新闻写作》、《实用写作》、《论文写作》、《新闻学概论》、《新闻实务》、《非线性编辑》、《舆论学》、《民俗学》、《当代文学批评》等课程中都增加了较多的实训课时。

在此基础上,我们分类制订了实践教学标准,保证足够的实践教学学时。

如军事训练、公益劳动、学年论文、毕业论文、专业见习、毕业实习、毕业教育和实业实践等这些实践性强的教育教学内容也占了较大的学分比重等。

这样,通过实验、实训、见习、实习、课程论文、毕业论文等环节,能够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与此同时,以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面向社会、服务地方为旨归,我们便形成了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必修课(又分基础课和主干课两大类)、专业为选修课和集中实践环节等五大人才培养模块。

三、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并重,以专业建设为前提和基础,以学科建设为平台和保证。

除了校级重点学科文艺学,我们现在正努力打造区级重点学科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这一二级学科。

(以上为本人所写)
四、以教学大纲修订为契机,加大课程建设。

()
与课程设置密切相关的工作是教学大纲的编写。

依据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我们重新修订了课程教学大纲,并将它汇编成各个专业方向的教学大纲。

我们的课程建设总体思路是夯实理论基础,提升实践能力。

我们一方面强调,即使是理论课教学,教师也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并充分开展研讨式教学,增强课堂的互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增强理论素养。

在这一方面,我系的精品课程《基础写作》已为我们作出了率先示范。

另一方面则加大实训课的比例和执行力度,切实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应用技能。

五、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努力推出新成果()
六、加快实验室和实训、实践基地建设,强化实践教学()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文系现在已经有了两个多功能实验室,能够充分满足对外汉语方向学生和留学生上课所需,但是我们还缺少像非线性编辑这样的较为先进的多功能实验室,不能提供给文化传播班的学生一个很好的实践操作平台。

为此我们也正在设法筹措资金。

其中一方面是充分发挥中央专项教育资金和区市共建资金的作用,目前已有了建设该实验室的一部分预算资金;另一方面则是希望争取到一定的横向项目资金支持。

除了实验室的建设,校内外实训或实践基地的建设工作也不断的推进。

在校内,我们把学院报、校广播电台、大学生发展中心和一些重要社团(如“三叶书社”等写作类的综合性社团)当作我系学生参与实践操作,强化读写和交际能力的一些良好平台。

而在校外,我系充分利用自身所处的区域优势、地缘优势,积极主动地跟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合作,创办实践基地。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建立起了第一批适合学生写作和教学实习的基地,如日报社,广电局,历史文化局、岑溪广电局等。

写作能力的提高当然是必须要通过实践来进行,但是这里所说的“实践性”,不仅仅是指实际的阅读和写作练习,还指社会实践和群体联系,如进行写作性质的教学实习,开展写作类的校园大学生社团的写作活动,充分利用学校资源让学生进行调查和采访等等,都是实践性很强的活动。

写作的本质是信息交流和传达,具有明显的社会性。

七、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