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旧质向新质转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质教育:"旧质"向"新质"的转
素质教育是80年代以来,根据社会和时代发展的要求,针对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学率或"应试教育"的现象提出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素质,提高民族素质,造就跨世纪的一代新人。这一思想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热烈响应,研究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近年来,各地中小学围绕着素质教育这个中心搞好学校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实施素质教育中,一些学校由于未能正确认识与处理"旧质"(指现行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与"新质"(指素质教育的内容与方式)之间的关系,存在一些认识问题,以及操作中的简单化、形式化的倾向,有必要深入探讨,以便正确理解并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其健康发展。
作为"旧质",除了特定的内容与形式处,还产生了一个弊端即"应试教育",其主要特点就是片面性。为了应付升学考试工,有的学校偏重分数,只教考试科目,非考试科目不教不学,音乐、图画、体育等学科被弃置一旁。在学科教学中只重视应考内容,忽略非应试培养,如语文、外语学科忽视听说能力的训练,学生无法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在数理化学科中忽视对理论知识的运用及动手操作,以致学生在实际问题面前束手无策。在教学方法上,"应试教育"采取急功近利的作法,大搞题海战术、猜题押题、加班加点、死记硬背、"填鸭式"、"满堂灌"等,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也使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全面的培养。为了应付升学考试,有的学校对学生分重点班和差班,并过早地进行文理分班。一些教师则面向少数学生,加强了对少量优生的补习辅导,而对中等生和差生则置之不顾,这就影响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和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一段时期以来,"应试教育"之风颇为盛行,背离了教育文革,降低了学生素质,这种状况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有识之士强烈要求改革这一弊端,于是素质教育应运而生了。可见,素质教育的提出并非某个人心血来潮,凭空杜撰出来的,它充满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和改革弊端的勇气,对搞好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尤为必要。《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这里不仅说明了素质教育的内涵,也指明了当前教育改革的方向。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向素质教育转轨,必须对现行教育进行扬素弃,以培育"新质"。
实施素质教育是为了纠正教育中的片面性,并不意味着以往或现行的教育一无是处,也不意味着否定"旧质"中的合理成分,更无意把现行的教育推倒重来。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工作者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能力的培养,认真完成教学任务,为提高学生的素质而不懈努力。我国的学生则听从教师的指导,遵纪守法,形成了勤奋学习的风气。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这些好的传统、好的经验、好的教育教学方式仍应保持并发扬,使之成为素质教育体系中一部分。虽然存在着"应试教育"的弊端,但对"旧质"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能全盘否定。也就是说,实施素质教育不应完全撇开现行教育,而另起炉灶。
有人对素质教育是否科学合理,有没有新鲜的东西持有疑问,其实这是不必要的顾虑。实施素质教育,正是要在现行教育中注入"新质"。虽然教育从本质上看从古至今都是在追求真善美,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条件下,它有着特定的内容与形式。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如果不以新的思维,赋予新的内容与形式,那么教育就只有原地踏步,就不会发展进步了。提出素质教育正是强烈地感受到了当今时代的气息,按住了教育跳动的脉搏,反映了时代精神和教育改革的潮流,是新时代追求真善美的体现。素质教育侧重人的素质的优化与提高,有着丰富的内涵、完整的结构和恰当的形式,已经成为新时期的一种教育思潮。对"旧质"而言,它已成为"新质"。
从思想上加强对素质教育的认识,有助于在实践中开展素质教育。那么如何实现"旧质"向"新质"的转化呢?实施素质教育,思想观念、培养目标等内容发生了变化,不以升学考试为目的,而以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的,因而应当改造旧的教学形式,不是从根本上予以革除,而是要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拓展,推陈出新,使之更加完善,达到更高的水平。
不是取消考试而是改革检测方式。现行教育中的应试倾向,使考试在一些地方大受挞伐,以致被认为是"应试教育"这种弊端的根源。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如何正确看待考试与应试呢?实际上,实施素质教育并不要求取消或放弃考试,学生素质不高并非由考试造成,进行必要的考试与实施素质教育并不矛盾。考试是对人的知识和测量,通过检测,发现被测人的不足及问题,进行必要的调整与改进。在社会上,考试是通行的选拔人才的方式;在学校,考试是进行教学评价的一种方式,目的在于促进教学,使被评者产生教或学的积极性。因此,学校内的考试不能为应付升学考试而强化其选拔淘汰功能,应使考试成为反馈教学信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手段,成为提高学生素质的方式。反过来,素质教育的成效如何也要通过考试予以检测,适当的考试与应试包含着素质教育的成分,取消或放弃考试是不切实际的。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要把考试的目
标由选择淘汰转为及时诊断与纠正。为此,关键在于改革考试,要以考查学生灵活掌握和运用知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素质为导向,要有适当的内容并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进行考试,摒弃过多过滥的考试和以学生为敌人的考试。实行开卷考与闭卷考相结合,笔试、口试与面试相结合,进行实验操作与作业答辩等形式,都能增强考试的正面效用,减少其负面效应。素质教育中的考试应不搞短期行为,不搞死记硬背,而要立足长远,立足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引导学生通过考试培养能力,增强素质,使考试为保证和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服务。
不是采用单一课程,而是多种课程互补。学校的课程设置具有传授知识、树立观念、养成习惯、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等功用。现行的课程设置不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有必要进行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形成并发展良好的素质。针对课程单一的状况,一些中小学开始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开设了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潜在课程以及综合课程等,这些课程各有侧重,相辅相成,改变了过去单一课程的结构模式,力求体现课程的多样化。课时实行长课与短课相结合,门类上选修课与必修课与必修课相结合,力求体现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充实现代科学知识,缩小现代科学、经济发展与教学内容的差距。这对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兴趣,发展个性都将产生有益的影响。但是,开设的课程多了,会不会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开设的课程齐全了,是否能取得实效?这就要求,一方面,要在理解有关课程的内容、要求和特色的基础上,规范各学科课时安排,规范学生的学习总量,规范各科的教学要求,不搞加班加点,增加课时,以免增加学生的负担。另一方面,要明确各个课程的地位、作用及相互关系。学科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侧重于理论认识和知识的掌握,要让学生学得扎实,学得愉快。活动课程如电脑操作、家用电器、书法绘画、形体礼仪等,着眼于行为养成和技能训练,符合儿童的身心特点,要让学生人人参与,个个发展,依照兴趣,培养特长。潜在课程主要通过良好的学风、校风,融洽的师生关系和优美的校园环境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应予重视。另外,还可以开发一些综合课程。通过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与渗透,重组新学科,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才能。应加强以学科课程为主的互补和延伸,使各课程实现最佳组合,达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不是否定课堂教学,而是发挥课堂教学的多种功能。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主要有课内与课外两条渠道,开展课处活动有利于学生手脑结合,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发挥个人的特长,培养个性,促进全面发展,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但是,如果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即开展并加强文艺、文体、科技等活动,那是误解。有的由此认为缺乏必备的条件,因而无法实施素质教育,却没有意识到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完成教学工作的主要途径,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一所学校如果课外活动搞得轰轰烈烈,课堂教学死气沉沉,课堂教学方式方法陈旧,耗时多,效益差,素质教育是难以持久和深入开展下去的。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要明确并发挥课堂教学的多种功能,不仅传授知识,而且培养思想品德与个性;不仅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不仅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培养其非智力因素;不仅使学生参与学习,而且使其学会学习;不仅培养学生的一般能力,还要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等等。只有把握课堂教学的多种功能,才能够在这个主阵地上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要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改变单向的"讲--听"教学模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气氛宽松和谐,教学方法先进恰当,教学过程流畅高效,教学效果扎实全面,达到一堂成功的课的质量标准。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解与思考,讲在点上,练有所得,讲练结合,要留足时间让学生思考、发言、练习,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在有限的时间内培养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扩大功能,改革方法,是实施素质教育至为重要的一环。
不是着眼于少数学生,而是面向全体学生。"应试教育"无视学生的个性与特点,教师忙于传授布置,学生疲于接纳应付,限制了学生才智的发挥,不利于调动和培养积极性和主动性。"应试教育"只重视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忽视对大多数学生的培养,挫伤了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实施素质教育就要改变这种片面的作法,教师要尊重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给学习方法,培养良好习惯,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成为学习中的主人。同时,教师对学生也不应放任迁就,应发挥主导作用,为学生的成功创造条件。教师还要了解学生,洞察学生的心灵与秉赋,进行差异教学,做到知人善教,因材施教。对一个班级中的优、中、差三种类型的学生,应有不同的教育目标。对优生要发挥特长,指出问题,使其再上一层楼;对中等生要激发上进心,克服忽冷忽热的毛病,促使其进步;对差生要热情关心,找出症结,个别教育,着重辅导,挖掘有利因素,因势利导,使其有所转化。同样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如对思维敏捷或慢性思维的学生,擅长形象思维或抽象思维的学生,在数理化上或在体音美学科上有兴趣与天赋的学生,都应一视同仁,区别对待。应从学生智力发展的潜在性出发,给予正确的培植与引导,通过发展学习上、个性上的优势,进而发挥各自的特长。教师在素质教育中是大有可为的,特别要注意做到心中有爱,目中有人,面向全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