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第6课《鸿门宴》 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鸿门宴》
【教学目标】
1.掌握相关文言常识;2.了解鸿门宴过程;3.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4.科学评价相关人物。
【教学重点】目标1、3【教学方法】诵读法、串讲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2课时
一、导入:由象棋的楚河汉界引出楚汉争霸,从而导入课文。
二、整体感知
1.介绍司马迁及《史记》。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前87?),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该书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公元前101年(汉武帝太初四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被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
2.相关背景。
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也起兵江东。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项分南北两部,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刘邦率先入关破咸阳,退驻霸上。后项羽率军西来屯军新丰鸿门,扬言同刘邦交战。当时刘弱项强,公元前206年12月,在新丰鸿门举行宴会。课文以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为主要矛盾展开。
三、梳理•积累
1.一词多义。
(1)如杀人如不能举(好像)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比得上)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到……去)
(2)举杀人如不能举(全、尽)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举起)举大计亦死(发动)
(3)谢哙拜谢,起立而饮之(感谢)旦日不可不早自来谢项王(道歉)
乃令张良留谢(兼道歉和告辞义)使君谢罗敷(告诉)
(4)意其意常在沛公也(意图)然不自意先入关破秦(料想)目似瞑,意暇甚(神情、神态)
(5)为使子婴为相(动词:做)为击破沛公军(介词:替、给)约为婚姻(动词:成为)
窃为大王不取也(动词:认为)客何为者?(动词:干、做)人为刀俎(动词:是)何辞为?(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吾属今为之虏矣(介词:表被动)
(6)以具以沛公言报项王(介词:把)军中无以为乐(介词:用来)
(7)樊哙侧其盾以撞(连词:而)以待大王来(动词:来)
(7)因因击沛公于坐(介词:趁机)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副词:于是、就)
2.通假字。
成五采(“采”同“彩”,是彩色的意思)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要项伯(“要”通“邀”,邀请)不可不蚤来(“蚤”通“早”)
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具”通“俱”,都)
不者(“不”通“否”)沛公奉卮酒为寿(“奉”通“捧”)
3.古今异义。
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指山东省)
约为婚姻(婚姻古义:结为儿女亲家今义: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古义:不同一般的事今义:副词,很、非常)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河南,河北古义:黄河以南,黄河以北今义:河南省,河北省)
4.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沛公军霸上(驻军)籍吏民(造户籍册或登记)吾得兄事之(侍奉)
范增数目项王(使眼色)若入前为寿(上前)刑人如恐不胜(用刀割刺)道芷阳间行(取
道)
沛公欲王关中(称王)
(2)名词用状语于是项伯复夜去(连夜)吾得兄事之(象对待兄长那样)日夜望将军至(每日每夜)
常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那样)头发上指(向上)道芷阳间行(从小路)
(3)动词使动用法
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从百余骑(使……跟从)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使……进来)
拔剑撞而破之(使……破)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使……回去)樊哙侧其盾以撞(使……侧过来)
(4)形容词用作动词素善留侯张良(交好)秋豪不敢有所近(接近)
(5)形容词用作名词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急事)君安与项伯有故(老交情)
5.文言句式。
(1)判断句①用“……也”表示判断此天子气也/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②用“……者,……也”表示判断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亚父者,范增也/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③用“……也”表示判断/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④无标记表示判断此亡秦之续耳
(2)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今日之事何如/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客何为者/籍何以至此/
②介词结构后置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贪于财货/具告以事/长于臣/因击沛公于坐/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得复见将军于此
(3)被动句
①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若属皆且为所虏/吾属今为之虏矣
②无标记珍宝尽有之
(4)省略句/为击(省介词宾语“之”)破沛公军/加彘肩(省略状语“于盾”)上
(5)固定结构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无所……,……无所……”,“即……没有被……,……没有被……”其中“无所”还可以换作“有所”)
孰与君少长(“……孰与……”,表选择问的句式,可译作“……比较……哪一个……”)
何辞为(“何……为”,表反问的句式,可译作“为什么……呢”,“为”是语气词)
四、内容分析(合作探究)
1、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明确:“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之后进行的长达五年的楚汉斗争的开端,本篇课文通过对这次宴会全过程(包括会前斗争和会后余波)的描写,生动地再现了刘邦和项羽在残酷的政治军事斗争中所表现出的截然不同的人生性格及运筹谋略,使楚汉之争的结局初露端倪。
第一部分(第1、2段)宴前。写宴会前刘、项两军驻地、力量对比、事件的起因及双方的幕后活动。
第二部分(第3、4段)宴会上。写鸿门宴上双方的尖锐斗争。这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情节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5、6、7段)宴后。写刘邦脱身逃走,张良入谢与刘邦诛杀内奸。这是情节的结束与尾声。
2.鸿门宴的斗争具有怎样的深层背景?
明确:刘邦、项羽都有南面称孤的野心。当年刘邦看见秦始皇,曾十分羡慕地说:“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也曾自负地说:“彼可取而代之!”秦王朝覆灭后,刘、项矛盾日趋激化,对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则拼死相争。
3.鸿门宴上双方的形势关系是如何转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