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三讲 云南史前岩画艺术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我国西南系统岩画中,以云南和广西岩画的内容最 为丰富。
云南省岩画主要分布在以下区域:横断山脉 之怒江、金沙江、澜沧江、三江河谷通道山 岩之上,这是自新石器时代以来古代民族的 先民们自北往南迁徙的重要河谷通道;元江 流域山岩;南盘江、畴阳河两岸山岩。总的 分布是在滇西北、滇西、滇西南、滇东南, 在滇东北和滇北则尚无发现。
迄今为止,全省发现岩画的县有沧源、耿马、 怒江、元江、路南、弥勒、丘北、宜良、西 畴、麻栗坡、永德、广南、丽江、香格里拉、 漾濞等市县。其中,有些是史前岩画,有些 则是历史时期的岩画。
岩画对于艺术史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西方一些学者将欧洲 旧石器时代的洞穴岩壁画定为艺术的起源时期。换句话说, 就是艺术和岩画的起源是同步的。中国艺术史家邓福星教授 在他著名的博士学位论文《艺术前的艺术》 (邓福星: 《艺术前的艺术》,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年10月)中提出 “艺术起源与人类起源同步”的新见解。假设邓福星博士的 观点是正确的,中国人类起源暂以200万年计(云南元谋年 代距今170±10万年)。那么,在中国,艺术起源应从大约 200万年前算起,史前时期出现的文山州麻栗坡大王岩三色 岩画是中国艺术起源约200万年后的作品,它比起今天的美 术作品是很稚嫩的,但与史前艺术时期的作品相比,大王岩 三色岩画是很“成熟”的美术作品,所以就出现了三色。它 是同时代美术作品中最为辉煌的一件,这应该是公允的评价。 从某种意义上说,岩画就是“巫画”,尤其是史前岩画。
云南岩画中的史前作品和较早历史时期的作品,均有其宗教 含义。很多画面的释读须借助多学科的研究。
第二章 沧源岩画
第一节 地理和自然条件
沧源县位于云南省西南边境,地理位置为东经
98°52′~99°42′,北纬23°05′~23°30′。该县总
面积4000平方公里左右,西边和西南边与缅甸接壤。
沧源县为山区县,县城所在地勐董为小盆地,海拔
只重视其外形。究其原因,乃是原始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
原始人迫于生计,终日在岩石、树林和草丛所组成的千姿
百态的形状、纷繁复杂的色彩背景中奔走劳碌。所以,造
成他们的视觉对象轮廓信息的感觉特别敏锐,相应的视觉
表象经验也特别的清晰和稳定。所以,“原始人运用敏锐
目光捕捉到的对象最基本的特征,用最简练的形式随心所
四.舞蹈 云南史前岩画上出现大量的史前舞蹈场面,基本上可以分成三
类:第一类,非宗教性舞蹈;第二类,宗教性舞蹈;第三类, 傩舞萌芽。其实,傩舞也属宗教性舞蹈,但因为傩舞具有一定 的特殊性,经过漫长的岁月,发展为傩戏,作为戏剧的一个品 种而与舞蹈平行发展。这样,从萌芽状态起,可以单独列出。 1、非宗教性舞蹈 也就是史前居民自娱性舞蹈。 (1) 组舞。沧源岩画第一地点2区左上方绘一条代表地面的横 线,上面站着6个舞者,每三人为一组。两组之间有一定距离, 两组6人舞蹈动作十分整齐划一:6人一律左臂向上高扬,右臂 下垂,身体均向右方略倾,双腿分开,正边舞边向右前进。这 组舞蹈图像中地面和附近没有任何物体和观众,舞蹈者全身没 有一点装饰,手上不持任何物品,应该是典型的原始先民自娱 性舞蹈。 (2) 横排舞。沧源岩画第六地点6区上部岩画图像中,也有一 条表示道路或地面的横线,上面绘出5个舞者,作横排集体舞蹈 状。舞姿为双手下垂,弯腰前倾,姿态低矮,类似现代藏族舞 蹈“果卓”。此外,还有“三人横排舞”、“八人横排舞”等 自娱性舞蹈出现在岩画上。
第三讲 云南史前岩画艺术
第一章 概 述
根据考古发现,岩画在世界范围内最早出现在旧石器时 代。以法国和西班牙旧石器时代的洞穴岩画为代表,著 名的作品如法国尼奥斯(Niaux)洞穴岩画“中箭的野 牛”,画面中有五、六枚石箭镞在野牛身躯上,表示已 被史前猎手射中。这些箭头被画成平放在野牛身上,而 没有画成“射入”野牛身体内,表明此时人们尚不懂得 绘画的透视原理。
画出来,躯干一律画成倒三角形。与广西宁明花山
岩画的“蹲马步”一样,倒三角形人物似乎成了沧
源崖画的标志。另外就是图形很小,一般人物高
5~20厘米。
沧源岩画的绘画技法方面的特征是:采用剪影式画法,
人物严守正面律,而动作则作侧面律,特殊的空间观念和
布局手法。综观我国原始岩画,多数绘画技法都是采用平
涂剪影式造型,不管画动物还是人物,都是忽略其细部,
阳、手印、脚印、小圆穴、图案、文字符号等内容。中国岩画作品
中出现的多数内容在云南岩画中都有,只是绘画风格、技法不一样。
当然,有些象车辆、文字符号等时代较晚的事物,是不会在云南原
始社会岩画中出现的。而象麻栗坡大王岩岩画用黑、红、白三色绘
画,白色勾勒轮廓,在我国古代岩画中尚未见到有雷同者。
汪宁生教授将沧源岩画10个点的作品分为人物、器物、房屋、 动物、神祇和神话人物、自然物、符号和手印7大类,已经基本上 涵盖了云南原始岩画作品的内容。
得夸张一些,这些岩画上数以千计以上的画面,就是诠释原始社会
的百科全书。
陈兆复在《中国崖画史》中把我国岩画内容分成四大部分:人
面像、动物、日常生活和符号图形。其中:“日常生活”这一大部
分包括狩猎、放牧、农业、战争、祭祀、交媾、舞蹈、杂技、服饰、
建筑和村落、车辆与船只。在“符号图形”这一大部分中又包括太
我国也发现过几例旧石器时代末期的岩画,在内蒙古磴 口县格尔敖包沟第一地点第13组岩画中出现鸵鸟图形, 在内蒙古乌拉特中旗乌拉山峰第12地点第21组岩画中绘 有大角鹿图形。而鸵鸟和大角鹿在我国均于新石器时代 初期灭绝。据此可知上述两地点应是我国最早的岩画, 也就是旧石器时代末期的岩画。这是目前已知的中国岩 画的上限。下限则可至今日,包括在全国各地风景区岩 石上随意乱画的现代“作品”,当然,这不在我们的研 究范畴之内。
来自百度文库
根据对沧源岩画上有一处遮盖住部分图形的石灰华所作的放射性
碳14测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实验室),距今3030±70年。
这块石灰华形成于3千年前,而且覆盖了岩画画面,说明岩画时代早
于3千年。另用孢粉法测定沧源岩画时代,距今2500至3500年。按云
南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年代一般也是距今3000至4000年左右。又,
在这7大类图形内容中,介绍一些在岩画上出现比较多的图形。
一、狩猎 在沧源岩画中,表现狩猎的图形很多,常见的有以
下几种: 1、射猎。在沧源岩画第六地点4区,一位史前猎人
举弓弩欲射猎野兽。在第一地点5区,一位史前猎 人举弓弩欲作射狩状,身后跟随着他的助手——猎 狗。这种狩猎方式适合远距离射杀猎物。 2、刺猎。这是近距离的狩猎方式。在第七地点3区, 两位史前猎人正在刺猎,一位猎人手举长矛或尖棒, 正向猎物背部刺去。另一位猎人手持短棒,正在击 打野兽的头部。 3、围猎。现代很多少数民族亦用这种方式来狩猎, 众猎人包围一块山地时围猪、鹿子时的情景。 此外,还有用栅栏捉猴、棒叉猎蟒蛇、徒手猎兽等 一些狩猎方法。
从发现地点来看,中国岩画分布在黑龙江、内蒙古、 新疆、宁夏、甘肃、青海、山西、西藏、四川、贵州、 云南、广西、广东、福建、江苏、台湾、香港、澳门 等18个省、自治区、特区的100个以上的县、旗、市。 而岩画点和岩画图形数量则十分庞大,目前未见准确 的统计数字,估计有一万多幅。
按分布地区、作品内容风格的不同,可将中国岩画分 成北方系统岩画、东南系统岩画和西南系统岩画。
云南省博物馆曾在沧源岩画的丁来岩画点上所绘的狩猎工具——标枪,
与遗址出土的石标枪头吻合;岩画中所绘主要活动为狩猎,而该遗址
出土的石标枪头、石镞、新石器等,表明人们当时的生产活动主要是
狩猎。从丁来的发掘来看,丁来新石器时代遗址的主人极有可能就是
丁来岩画的作者。
从云南岩画总体看,年代相当复杂,上下悬殊可能长达几千年之
欲地表现出来。岩画中人物造型多采用‘正面律’,动物
造型多采用侧面,无论是正面人物还是侧面动物,都表现
出完整的四肢并突出其特征部位。
在用色方面,沧源岩画使用的是单色——红色;耿马
大房山岩画使用红、黑两种颜色;麻栗坡大王岩岩画使用
黑、红、白三种颜色。目前尚未发现使用三种以上颜色的
崖画。而最普遍大量存在的是使用单色——红色。沧源岩
二、放牧
第六地点3区反映史前居民牧牛活动。一 位史前居民用绳索套住一只牛的脖子, 另一位牵牛鼻子,此牛较大,其后跟随4 头小牛。表现史前居民的生产活动—— 放牧场面。
三、建筑物
沧源岩画的画面上出现两种建筑物图形。 1、 巢居。在沧源岩画第五地点2区和5区各有一处史前居民营建
而住的“巢居” 。这两区“巢居”以一棵大树的粗壮树干作为天 然的房柱,大树顶上建筑房舍,在树枝桠处竖立若干木柱支撑屋 顶。从屋顶正中往下悬挂绳索,供原始人攀援上下,出入房舍。 这种建筑即我国古文献所记“巢居” 。民族学家指出这与巴布亚 新几内亚现代“树屋”相似。 2、 干阑。在古文献中,“干阑”又称“高栏” 、“葛栏” 、 “阁栏” 、“栅居”等。现代少数民族又称“吊脚屋”、“高脚 屋”、“竹楼”等。“干阑”式建筑是以木 、竹等为柱构成底架, 高出地面的房屋。在沧源岩画第二地点1区,在一座村寨图像上, 有14座“干阑”式房屋,村外还有一座。这些“干阑”的桩柱数 目从3根至8根不等。桩柱的多寡,视房屋的大小而定。此外,在 其它一些岩画点上也出现“干阑”式房屋图像。 这些“干阑”分三种式样:第一种呈椭圆形的“干阑”,现代佤 族“干栏”住房多类似这种形式;第二种呈三角形,屋顶两面坡 棱角分明,现代傣族居住的“干栏”多类似这种形式;第三种呈 倒梯形,屋脊长于檐,这种“长脊短檐”式屋顶与现代景颇族居 住的“干阑”类似。 “干阑”式建筑是我国南方许多省区少数民族的普遍居所。最早 发现于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为 百越民族之先民创制。
型。但各个不同岩画点绘画风格并不相同。根据汪
宁生教授的研究,沧源岩画10个点的基本绘画技法
是:画人物、动物均不画出细部,仅绘其轮廓,并
强调人体、动物体某一富有特征的器官。如画牛突
出牛角、画猴子则突出尾巴。画人物,有些人一看
便知道是男性,因为突出了生殖器。有的妇女则突
出乳房或大肚子或生殖器。而且,人物的五官并不
1230米。该县属亚热带气候,5月至9月为雨季,10
月至翌年4月为旱季。全县森林茂密,密林中有多种
野生动物,是野象栖居地。
岩画就分布在县之东北部。1965年,汪宁生教 授 在沧源县进行民族调查时发现6个岩画点, 1982年再发现2个岩画点。
沧源岩画有10个岩画点。
第二节 技法和风格
云南全省岩画基本上采用影像法或称剪影法造
久。但是,沧源岩画10个点中,绝大部分属于新石器时代当可确定,
麻栗坡大王岩岩画时代亦可定在新石器时代。当然,这些岩画也决不
是在同一时间绘成,如沧源岩画本身应有早、中、晚或更细的分期,
但这个问题很难解决。
第四节 内容
云南可以说是一座原始岩画的宝库,岩画所反映的原始社会神
秘、遥远以及那些纷繁复杂的人物活动场景和奇异的事象,我们说
(3) 圆圈舞。 沧源岩画第七地点1区绘有一幅5人圆圈舞图 像。图中画一个不太圆的圆圈,称椭圆圈亦可。圈外5位舞 者,双足踏在圆圈线上,每个人或用左臂或用右臂向上翻卷, 作出优美舞姿,另一臂下垂。双足在围着圆圈舞蹈。从图像 上看去,5个舞者都有向外倾倒的感觉,这是作者假设自己 站在岩画画面中间向外方向环视,移动视点而得到的视觉认 知形象。云南彝族等少数民族现代民间集体舞蹈“踏歌” 、 “打歌”的历史渊源应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这幅岩画“圆圈 舞” !
画的红颜料经昆明工学院化验是天然赤铁矿中的铁,研究
者认为是用牛血调和赤铁矿作为绘画颜料。在耿马石佛洞
新石器遗址的发掘中,还发现了残留红色的调色用具。
第三节 年代
云南各地岩画年代迄无定论,最早发现和图像最丰富的沧源岩画 年代至今仍聚讼难决。
沧源岩画的主要研究者认为,(沧源)“岩画(至少有关杂技那
些部分)可以早到东汉魏晋时期。”
我国的北方系统岩画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宁夏、 甘肃、青海等省区,绘画以动物为主,风格写实,技 法多为岩刻。我国东南系统的岩画主要分布在江苏、 福建、广东、台湾、香港、澳门等省、区、特区,内 容以抽象的图案为主,技法为凿刻。我国西南地区的 岩画主要分布在云南、广西、贵州、四川等省区,内 容以人物活动为主,并以宗教祭祀为其特色,技法以 红色颜料涂绘为主。
云南省岩画主要分布在以下区域:横断山脉 之怒江、金沙江、澜沧江、三江河谷通道山 岩之上,这是自新石器时代以来古代民族的 先民们自北往南迁徙的重要河谷通道;元江 流域山岩;南盘江、畴阳河两岸山岩。总的 分布是在滇西北、滇西、滇西南、滇东南, 在滇东北和滇北则尚无发现。
迄今为止,全省发现岩画的县有沧源、耿马、 怒江、元江、路南、弥勒、丘北、宜良、西 畴、麻栗坡、永德、广南、丽江、香格里拉、 漾濞等市县。其中,有些是史前岩画,有些 则是历史时期的岩画。
岩画对于艺术史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西方一些学者将欧洲 旧石器时代的洞穴岩壁画定为艺术的起源时期。换句话说, 就是艺术和岩画的起源是同步的。中国艺术史家邓福星教授 在他著名的博士学位论文《艺术前的艺术》 (邓福星: 《艺术前的艺术》,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年10月)中提出 “艺术起源与人类起源同步”的新见解。假设邓福星博士的 观点是正确的,中国人类起源暂以200万年计(云南元谋年 代距今170±10万年)。那么,在中国,艺术起源应从大约 200万年前算起,史前时期出现的文山州麻栗坡大王岩三色 岩画是中国艺术起源约200万年后的作品,它比起今天的美 术作品是很稚嫩的,但与史前艺术时期的作品相比,大王岩 三色岩画是很“成熟”的美术作品,所以就出现了三色。它 是同时代美术作品中最为辉煌的一件,这应该是公允的评价。 从某种意义上说,岩画就是“巫画”,尤其是史前岩画。
云南岩画中的史前作品和较早历史时期的作品,均有其宗教 含义。很多画面的释读须借助多学科的研究。
第二章 沧源岩画
第一节 地理和自然条件
沧源县位于云南省西南边境,地理位置为东经
98°52′~99°42′,北纬23°05′~23°30′。该县总
面积4000平方公里左右,西边和西南边与缅甸接壤。
沧源县为山区县,县城所在地勐董为小盆地,海拔
只重视其外形。究其原因,乃是原始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
原始人迫于生计,终日在岩石、树林和草丛所组成的千姿
百态的形状、纷繁复杂的色彩背景中奔走劳碌。所以,造
成他们的视觉对象轮廓信息的感觉特别敏锐,相应的视觉
表象经验也特别的清晰和稳定。所以,“原始人运用敏锐
目光捕捉到的对象最基本的特征,用最简练的形式随心所
四.舞蹈 云南史前岩画上出现大量的史前舞蹈场面,基本上可以分成三
类:第一类,非宗教性舞蹈;第二类,宗教性舞蹈;第三类, 傩舞萌芽。其实,傩舞也属宗教性舞蹈,但因为傩舞具有一定 的特殊性,经过漫长的岁月,发展为傩戏,作为戏剧的一个品 种而与舞蹈平行发展。这样,从萌芽状态起,可以单独列出。 1、非宗教性舞蹈 也就是史前居民自娱性舞蹈。 (1) 组舞。沧源岩画第一地点2区左上方绘一条代表地面的横 线,上面站着6个舞者,每三人为一组。两组之间有一定距离, 两组6人舞蹈动作十分整齐划一:6人一律左臂向上高扬,右臂 下垂,身体均向右方略倾,双腿分开,正边舞边向右前进。这 组舞蹈图像中地面和附近没有任何物体和观众,舞蹈者全身没 有一点装饰,手上不持任何物品,应该是典型的原始先民自娱 性舞蹈。 (2) 横排舞。沧源岩画第六地点6区上部岩画图像中,也有一 条表示道路或地面的横线,上面绘出5个舞者,作横排集体舞蹈 状。舞姿为双手下垂,弯腰前倾,姿态低矮,类似现代藏族舞 蹈“果卓”。此外,还有“三人横排舞”、“八人横排舞”等 自娱性舞蹈出现在岩画上。
第三讲 云南史前岩画艺术
第一章 概 述
根据考古发现,岩画在世界范围内最早出现在旧石器时 代。以法国和西班牙旧石器时代的洞穴岩画为代表,著 名的作品如法国尼奥斯(Niaux)洞穴岩画“中箭的野 牛”,画面中有五、六枚石箭镞在野牛身躯上,表示已 被史前猎手射中。这些箭头被画成平放在野牛身上,而 没有画成“射入”野牛身体内,表明此时人们尚不懂得 绘画的透视原理。
画出来,躯干一律画成倒三角形。与广西宁明花山
岩画的“蹲马步”一样,倒三角形人物似乎成了沧
源崖画的标志。另外就是图形很小,一般人物高
5~20厘米。
沧源岩画的绘画技法方面的特征是:采用剪影式画法,
人物严守正面律,而动作则作侧面律,特殊的空间观念和
布局手法。综观我国原始岩画,多数绘画技法都是采用平
涂剪影式造型,不管画动物还是人物,都是忽略其细部,
阳、手印、脚印、小圆穴、图案、文字符号等内容。中国岩画作品
中出现的多数内容在云南岩画中都有,只是绘画风格、技法不一样。
当然,有些象车辆、文字符号等时代较晚的事物,是不会在云南原
始社会岩画中出现的。而象麻栗坡大王岩岩画用黑、红、白三色绘
画,白色勾勒轮廓,在我国古代岩画中尚未见到有雷同者。
汪宁生教授将沧源岩画10个点的作品分为人物、器物、房屋、 动物、神祇和神话人物、自然物、符号和手印7大类,已经基本上 涵盖了云南原始岩画作品的内容。
得夸张一些,这些岩画上数以千计以上的画面,就是诠释原始社会
的百科全书。
陈兆复在《中国崖画史》中把我国岩画内容分成四大部分:人
面像、动物、日常生活和符号图形。其中:“日常生活”这一大部
分包括狩猎、放牧、农业、战争、祭祀、交媾、舞蹈、杂技、服饰、
建筑和村落、车辆与船只。在“符号图形”这一大部分中又包括太
我国也发现过几例旧石器时代末期的岩画,在内蒙古磴 口县格尔敖包沟第一地点第13组岩画中出现鸵鸟图形, 在内蒙古乌拉特中旗乌拉山峰第12地点第21组岩画中绘 有大角鹿图形。而鸵鸟和大角鹿在我国均于新石器时代 初期灭绝。据此可知上述两地点应是我国最早的岩画, 也就是旧石器时代末期的岩画。这是目前已知的中国岩 画的上限。下限则可至今日,包括在全国各地风景区岩 石上随意乱画的现代“作品”,当然,这不在我们的研 究范畴之内。
来自百度文库
根据对沧源岩画上有一处遮盖住部分图形的石灰华所作的放射性
碳14测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实验室),距今3030±70年。
这块石灰华形成于3千年前,而且覆盖了岩画画面,说明岩画时代早
于3千年。另用孢粉法测定沧源岩画时代,距今2500至3500年。按云
南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年代一般也是距今3000至4000年左右。又,
在这7大类图形内容中,介绍一些在岩画上出现比较多的图形。
一、狩猎 在沧源岩画中,表现狩猎的图形很多,常见的有以
下几种: 1、射猎。在沧源岩画第六地点4区,一位史前猎人
举弓弩欲射猎野兽。在第一地点5区,一位史前猎 人举弓弩欲作射狩状,身后跟随着他的助手——猎 狗。这种狩猎方式适合远距离射杀猎物。 2、刺猎。这是近距离的狩猎方式。在第七地点3区, 两位史前猎人正在刺猎,一位猎人手举长矛或尖棒, 正向猎物背部刺去。另一位猎人手持短棒,正在击 打野兽的头部。 3、围猎。现代很多少数民族亦用这种方式来狩猎, 众猎人包围一块山地时围猪、鹿子时的情景。 此外,还有用栅栏捉猴、棒叉猎蟒蛇、徒手猎兽等 一些狩猎方法。
从发现地点来看,中国岩画分布在黑龙江、内蒙古、 新疆、宁夏、甘肃、青海、山西、西藏、四川、贵州、 云南、广西、广东、福建、江苏、台湾、香港、澳门 等18个省、自治区、特区的100个以上的县、旗、市。 而岩画点和岩画图形数量则十分庞大,目前未见准确 的统计数字,估计有一万多幅。
按分布地区、作品内容风格的不同,可将中国岩画分 成北方系统岩画、东南系统岩画和西南系统岩画。
云南省博物馆曾在沧源岩画的丁来岩画点上所绘的狩猎工具——标枪,
与遗址出土的石标枪头吻合;岩画中所绘主要活动为狩猎,而该遗址
出土的石标枪头、石镞、新石器等,表明人们当时的生产活动主要是
狩猎。从丁来的发掘来看,丁来新石器时代遗址的主人极有可能就是
丁来岩画的作者。
从云南岩画总体看,年代相当复杂,上下悬殊可能长达几千年之
欲地表现出来。岩画中人物造型多采用‘正面律’,动物
造型多采用侧面,无论是正面人物还是侧面动物,都表现
出完整的四肢并突出其特征部位。
在用色方面,沧源岩画使用的是单色——红色;耿马
大房山岩画使用红、黑两种颜色;麻栗坡大王岩岩画使用
黑、红、白三种颜色。目前尚未发现使用三种以上颜色的
崖画。而最普遍大量存在的是使用单色——红色。沧源岩
二、放牧
第六地点3区反映史前居民牧牛活动。一 位史前居民用绳索套住一只牛的脖子, 另一位牵牛鼻子,此牛较大,其后跟随4 头小牛。表现史前居民的生产活动—— 放牧场面。
三、建筑物
沧源岩画的画面上出现两种建筑物图形。 1、 巢居。在沧源岩画第五地点2区和5区各有一处史前居民营建
而住的“巢居” 。这两区“巢居”以一棵大树的粗壮树干作为天 然的房柱,大树顶上建筑房舍,在树枝桠处竖立若干木柱支撑屋 顶。从屋顶正中往下悬挂绳索,供原始人攀援上下,出入房舍。 这种建筑即我国古文献所记“巢居” 。民族学家指出这与巴布亚 新几内亚现代“树屋”相似。 2、 干阑。在古文献中,“干阑”又称“高栏” 、“葛栏” 、 “阁栏” 、“栅居”等。现代少数民族又称“吊脚屋”、“高脚 屋”、“竹楼”等。“干阑”式建筑是以木 、竹等为柱构成底架, 高出地面的房屋。在沧源岩画第二地点1区,在一座村寨图像上, 有14座“干阑”式房屋,村外还有一座。这些“干阑”的桩柱数 目从3根至8根不等。桩柱的多寡,视房屋的大小而定。此外,在 其它一些岩画点上也出现“干阑”式房屋图像。 这些“干阑”分三种式样:第一种呈椭圆形的“干阑”,现代佤 族“干栏”住房多类似这种形式;第二种呈三角形,屋顶两面坡 棱角分明,现代傣族居住的“干栏”多类似这种形式;第三种呈 倒梯形,屋脊长于檐,这种“长脊短檐”式屋顶与现代景颇族居 住的“干阑”类似。 “干阑”式建筑是我国南方许多省区少数民族的普遍居所。最早 发现于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为 百越民族之先民创制。
型。但各个不同岩画点绘画风格并不相同。根据汪
宁生教授的研究,沧源岩画10个点的基本绘画技法
是:画人物、动物均不画出细部,仅绘其轮廓,并
强调人体、动物体某一富有特征的器官。如画牛突
出牛角、画猴子则突出尾巴。画人物,有些人一看
便知道是男性,因为突出了生殖器。有的妇女则突
出乳房或大肚子或生殖器。而且,人物的五官并不
1230米。该县属亚热带气候,5月至9月为雨季,10
月至翌年4月为旱季。全县森林茂密,密林中有多种
野生动物,是野象栖居地。
岩画就分布在县之东北部。1965年,汪宁生教 授 在沧源县进行民族调查时发现6个岩画点, 1982年再发现2个岩画点。
沧源岩画有10个岩画点。
第二节 技法和风格
云南全省岩画基本上采用影像法或称剪影法造
久。但是,沧源岩画10个点中,绝大部分属于新石器时代当可确定,
麻栗坡大王岩岩画时代亦可定在新石器时代。当然,这些岩画也决不
是在同一时间绘成,如沧源岩画本身应有早、中、晚或更细的分期,
但这个问题很难解决。
第四节 内容
云南可以说是一座原始岩画的宝库,岩画所反映的原始社会神
秘、遥远以及那些纷繁复杂的人物活动场景和奇异的事象,我们说
(3) 圆圈舞。 沧源岩画第七地点1区绘有一幅5人圆圈舞图 像。图中画一个不太圆的圆圈,称椭圆圈亦可。圈外5位舞 者,双足踏在圆圈线上,每个人或用左臂或用右臂向上翻卷, 作出优美舞姿,另一臂下垂。双足在围着圆圈舞蹈。从图像 上看去,5个舞者都有向外倾倒的感觉,这是作者假设自己 站在岩画画面中间向外方向环视,移动视点而得到的视觉认 知形象。云南彝族等少数民族现代民间集体舞蹈“踏歌” 、 “打歌”的历史渊源应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这幅岩画“圆圈 舞” !
画的红颜料经昆明工学院化验是天然赤铁矿中的铁,研究
者认为是用牛血调和赤铁矿作为绘画颜料。在耿马石佛洞
新石器遗址的发掘中,还发现了残留红色的调色用具。
第三节 年代
云南各地岩画年代迄无定论,最早发现和图像最丰富的沧源岩画 年代至今仍聚讼难决。
沧源岩画的主要研究者认为,(沧源)“岩画(至少有关杂技那
些部分)可以早到东汉魏晋时期。”
我国的北方系统岩画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宁夏、 甘肃、青海等省区,绘画以动物为主,风格写实,技 法多为岩刻。我国东南系统的岩画主要分布在江苏、 福建、广东、台湾、香港、澳门等省、区、特区,内 容以抽象的图案为主,技法为凿刻。我国西南地区的 岩画主要分布在云南、广西、贵州、四川等省区,内 容以人物活动为主,并以宗教祭祀为其特色,技法以 红色颜料涂绘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