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强化与改进贷后管理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进一步强化与改进贷后管理的思考信贷经营和信贷管理,是全部信贷工作的两个驱动轮,坚持同步推进,方可实现信贷业务全面可持续发展。坚持同时发力,才能确保信贷业务不偏不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贷后管理是信贷管理的重要内容和主要环节,强化贷后管理更是加强信贷风险控制、切实提高信货资产质量、推动信贷业务稳健发展、确保经营效益持续增长的内在要求。
2008年以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刺激经济增长的措施,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得以快速发展,而且追求数量扩张的冲动依旧不减,继续沿着“规模速度型”发展方向高速前行。与此同时,信贷业务“高速度”诱发的贷后管理相对弱化又给商业银行带来新的信贷风险隐患,也对商业银行贷后管理工作提出新的挑战。如何正视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改进贷后管理方式、完善贷后管理措施、提高贷后管理效率、强化贷后管理效果,已经成为商业银行当前信贷管理的重要课题。思考一:贷后管理弱化,“重贷轻管”凸显
(一)贷后管理认识不到位
一是由于我国经济处于持续高速增长阶段,前期投放的大量贷款尚在产能形成阶段,加之贷款风险暴露相对滞后,潜在的不良贷款一时还难以显现,贷后管理的强弱效果近期将无法充分体现。良好的经济形势、活跃的金融市场、优秀的经
营业绩,继续助推国内投资需求高速增长,这就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了贷后管理“可有可无”“可松可紧”的错觉,进而淡化了贷后管理在信贷风险控制中的重要作用。
二是由于贷后管理时间跨度较长,管理过程中情况复杂多变,风险掌控难度较大,贷后管理工作成效一时较难凸显,依客户经理角度看,从事贷后管理不如从事市场营销更能展示和实现自我价值,客观上形成了人力资源向市场营销岗位流动的倾向,长此以往,弱化了贷后管理的有生力量。
三是由于现有存量客户信用等级相对较高,资信良好,前期都能按时还本付息,而且担保有效、抵押充足。这就使得信贷管理人员思想麻痹、管理松懈、放松警惕,认为这些存量客户的经营状况短期内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可能性较小,也不会出现资不抵债和无力偿债的情况,忽略了风险的不可预见性。
四是由于现行业绩驱动机制过分强调“量”的增长,各级经营机构在资源配置上加大向“总量增长、规模扩张”方向倾斜,加之同业之间“争市场、抢份额、提占比”的竞争压力,信贷经营和信贷管理的“天平”倒向“量”的增加上,漠视了贷后管理对“质”的保障作用。
(二)贷后管理能力不到位
一是现有信贷经营与管理力量主要集中在信贷经营环节,客户经理的主要精力放在客户拓展、项目评估、授信申报等前
期工作上,信贷工作的重心偏向市场营销,从事贷后管理的客户经理在“数量”上难以保证。
二是充实到贷后管理岗位的客户经理有的年龄偏大,有的技能单一,有的从业时间较短,履岗能力不太适应贷后管理的要求,难以承担日益繁重的贷后管理工作任务,客户经理的“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是现有贷后管理制度、流程和方法缺乏创新,仍然停留在粗放管理模式下,既不支撑前后台分离要求,又不能提供精细化管理的平台,运行机制影响和制约贷后管理工作的广度、深度与精度。
(三)贷后管理检查不到位
一是客户经理将大量的时间用于前期营销和市场拓展上,贷后检查“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贷后检查只能“见缝插针”,无力按照规定的时间和频度完成贷后检查“规定动作”。
二是实施贷后检查,形式重于内容,过场重于结果,检查工作“走马观花”,相关部门及人员未能按照规定的内容和要求认真履行检查义务,无法实现“精准”管理要求。
三是贷后检查信息来源“拿来主义”思想严重,对客户提供的经营情况缺乏深度分析和认真研究,各类报表、报告大多采取“粘贴”“复制”方式形成,信息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有待进一步甄别。
四是贷后检查报告内容空洞、数据陈旧、缺少新意,多以授信申报材料内容充斥,参考价值不高,指导性不强,未能发挥其应有作用。
(四)风险预警与处置不到位
一是现行风险预警信息自上而下逐级传递,不能及时将贷款企业和项目存在的问题反馈给客户经理和相关管理人员,风险预警信息反馈相对滞后,早期预警作用发挥不够充分。二是风险预警处置过程中,客户经理及相关人员只做简要核实说明,并逐级回复了之,对于风险预警信息背后的内涵、将对贷款产生哪些负面影响、采取何种针对性措施加以化解等,缺乏必要的规范和具体要求。
三是相关部门和人员只把预警处置作为一般性工作来看待,对风险预警信息回复是否及时,处置是否得当,措施是否有效,缺少相应的考核评价机制,淡化了预警信息对防控风险的重要作用。
(五)贷后基础管理不到位。
一是信贷业务档案管理不规范。大部分信贷业务资料基本由客户经理保管,既没有配备专职档案管理人员,也没有按照档案管理要求进行分类归档,信贷业务资料保管零散,后续管理相对弱化,给事后查阅造成较大难度。
二是对信贷监控提示及各类检查提出的问题不够重视,整改安排敷衍了事,整改措施不深不细,整改效果不够彻底,整
改工作仍然“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三是部分客户经理及管理人员对贷后管理的制度规定、检查内容、方法技巧等缺少深入研究,工作基础不够扎实,凭经验、靠感觉,与细化贷后管理要求差距较大。
(六)贷后管理激励约束不到位。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尊重这一要求,各级机构在推动业务发展上出台了一系列刺激信贷增长的激励政策,有效地调动了各级管理人员和客户经理拓展营销的积极性。但对于难以量化的贷后管理工作,未能实现统筹兼顾,也没有真正纳入各级行KPI 指标和客户经理业绩考核指标体系之中,而且缺乏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措施,尚未建立起强化贷后管理的体制和机制,贷后管理工作从根本上缺乏内在动力。
思考二:改进管理方式,完善“六项措施”
现行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基本原则是实施“审贷分离”和“平行作业”,一方面将贷款营销与授信审批分离,另一方面从项目准入、前期评估、贷款支用到贷后管理实行平行作业机制,即由平行作业风险经理同步参与和跟踪信贷管理全过程。但贷前、贷中、贷后管理职能分离问题至今尚未完全解决,客户经理仍然是整个信贷流程的主导者,客观上存在“一手清”问题。贷后管理仍是信贷业务发展过程中的“短板”。要把“短板”做长,首先应该从机制入手,改进管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