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浊病(高脂血症)中医诊疗方案

血浊病(高脂血症)中医诊疗方案
血浊病(高脂血症)中医诊疗方案

血浊病(高脂血症)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高脂血症中医一般以“膏浊”、“血浊”、“痰浊”称之。本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以“血浊病”作为命名。

(1)临证特点常见眩晕、胸闷、头目昏蒙等。

(2)实验室检查主要为血浆中血浆中胆固醇和(或)甘油三酯升高,包括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在内的各种血脂异常。

2、西医诊断: 参照2007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

(二)证候诊断

1、痰浊内阻证:形体肥胖,头重如裹,胸闷,呕恶痰涎,肢重,口淡,食少。舌胖,苔滑腻,脉滑。

2、气滞血瘀证:胸胁胀闷,走窜疼痛,舌质暗有瘀点或瘀斑,脉弦或涩。

3、脾虚湿困证:乏力,头晕,胸闷,纳呆,恶心,身困,脘胀,舌淡,体胖大有齿痕,苔白腻,脉细弱或濡缓。

4、肝肾阴虚证:眩晕,耳鸣,腰酸,膝软,健忘,失眠,口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痰浊内阻证

治法:化痰降浊,通经活络。

推荐方药:二陈汤加减。陈皮、半夏、茯苓、白术、泽泻、丹参、郁金、决明子、山楂等

中成药:荷丹片、脂必泰胶囊、丹篓片等。

2、气滞血瘀证

治法:行气活血,化瘀降浊。

推荐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当归、生地、桃仁、红花、枳壳、柴胡、香附、川芎、赤芍、牛膝、丹参、山楂等。

中成药:荷丹片、蒲参胶囊、脂必泰胶囊等。

3、脾虚湿困证

治法:益气健脾,化湿和胃

推荐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白术、丹参、茯苓、泽泻、薏苡仁、葛根、陈皮、木香、山楂、甘草等。

中成药:脂必泰胶囊、丹篓片等。

4、肝肾阴虚证

治法:滋补肝肾,养血益阴。

推荐方药:一贯煎加减。生地、沙参、麦冬、当归、枸杞、川楝子泽泻、丹参、决明子、何首乌、山楂等。

中成药:蒲参胶囊、荷丹片等。

此外,部分患者虽无临床症状但实验室诊断指标异常,亦可予中成药治疗。

(二)针灸治疗:

1、治疗原则:按照经络理论,可根据不同分期、不同证候选择合理的穴位配伍和适宜的手法进行。治疗主要以耳针、体针、腹针为主。

2、针灸方法:

(1)耳针

取穴:取脾、胃、内分泌等穴,或取敏感点。

方法:用耳贴王不留行籽压穴。每次取4-6穴,两耳交替,3天换药1次,5次为1个疗程,共1-4个疗程。

(2)体针

取穴:风池、曲池、内关、血海、丰隆、三阴交、太冲。

(3)腹针疗法

方法:采用平补平泻手法,用引气归原取穴法。

(三)治疗设备:根据病情需要和临床症状,可选用光能生物治疗仪等。

(四)其他疗法:

1、山楂玫瑰花茶:用干山楂6g、玫瑰花3g泡茶饮用。

2、绞股蓝茶:用绞股蓝叶2~3g开水冲泡后饮用。

3、普洱菊花茶:用普洱茶、菊花各2~3g开水冲泡后饮用。

4、槐花莲子心茶:干槐花、莲心各2~3g泡茶饮用。

高脂血症治疗指南85014

高脂血症治疗指南 引言 心血管疾病在我国居于死亡原因的第一或第二位,其中冠心病的发病与死亡率在某些地区正在上升。已有的证据说明冠心病的发病中有若干危险因素起重要作用,包括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吸烟和糖尿病。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也是重要的危险因素。在以上各因素中高胆固醇血症最被重视,其临床意义已经反复证实,随血胆固醇的长期增高,冠心病事件的发生率增加,长期控制血胆固醇于合适的水平,可以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而降低血胆固醇可以减轻动脉粥样斑块,减少冠心病事件。近年来,对高甘油三酯血症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意义的认识正在加深。因此,在广大人群中进行高脂血症的防治成为动脉粥样硬化防治的重要环节。合理的饮食与生活调节对防治高脂血症极为重要,大多数人可以经过此法降低血脂。近来新发展的调脂药物已能部分地控制饮食治疗所不能控制的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作为危险因素 一、总胆固醇(TC) 高胆固醇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间的关系由以下研究证实:(1)动物实验;(2)人体动脉粥样斑块的组织病理学与化学研究;(3)临床上动脉粥样硬化病人的血脂检查;(4)遗传性高脂血症易早发冠心病;(5)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发现;(6)干预性预防治疗试验的结果。血清TC在4.5mmol/L(173mg/d1)以下冠心病较少,冠心病人血清TC多数在5.0—6.5mmol/L(192—250mg/d1),血清TC水平越高,冠心病发病越多越早,血清胆固醇每降低1%,冠心病的危险性可减少2%。 二、脂蛋白 低密度脂蛋白(LDL):胆固醇在血中主要以LDL的形式存在,目前公认LDL属于致动脉粥样硬化脂蛋白,其血中水平越高,动脉粥佯硬化的危险性越大。 高密度脂蛋白(HDL):HDL具有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因此,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时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增加。 其证据来自:(1)流行病学研究结果;(2)家族性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者易患冠心病;(3)干预性试验中升高血高密度脂蛋白可使动脉粥样硬化减退,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于0.9mmol/L(35mg/dl)属于过低,流行病学资料发现血清HDL-C每增高0.4mmol/L(15mg/d1),则冠心病危险性降低2—3%。 三、甘油三酯(TG) 饮食中脂肪以TG存在,吸收后以乳糜微粒循环于血中餐后大约12小时后从血中消除,血TG恢复至原有水平,TG以极低密度脂蛋白循环于血中,极低密度脂蛋白如转变为小而致密的低密度脂蛋白则致动脉粥样硬化能力增高,血TG>2mmol/L(176mg/d1)并伴有LDL-C高或HDL-C低则冠心病危险性增加。 四、其他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 流行病学研究已证实除血脂异常外,高血压,吸烟和糖尿病也属于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年龄大,男性,女性绝经期后,冠心病家族史属于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危险因素越多,发病的可能性越大。 1.年龄:随年龄增加,冠心病的发病增加。 2.性别:男性发病率比女性高,在中年时约高3—4倍绝经期后妇女发病增高,但男女之比仍在1倍左右。 3.高血压:无论收缩压或舒张压长期增高,均使冠心病危险性增加。 4.吸烟:其危险程度与吸烟量相关,吸烟者的危险性比不吸烟者可高l倍。 5.糖尿病与糖耐量减低:男性的冠心病危险性增性高2倍,女性约高3—4倍,不论胰岛素依赖与否,危险同样加。 6.冠心病家属史:直系亲属中有冠心病史,尤其有早发冠心病(指男性在55岁前,女性在65岁前发病)者,冠心病危险性增加。 其他有关危险因素尚有肥胖,活动少的生活方式等,血中纤维蛋白原增高,血胰岛素抵抗、血中脂蛋白(a),增高或高半胀氨酸血症等作为冠心病危险因素的重要性正在研究中。

最新高血压病的中医诊疗方案

高血压病的中医诊疗方案 高血压病属于中医“眩晕”、“头痛”的范畴。发病早期多见实证,病久往往转为虚证。 (一)辩证分型 辨证要点:.肝火上炎证多见于本病1级,阴阳两虚证主要见于3级,而阴虚阳亢证各期均可见到,以2级为多。区别阴虚与阳亢主次,予滋阴、潜阳,阴虚及阳者兼以助阳;分清风、火、痰、瘀之兼夹,予熄风、降火、化痰、祛瘀;审察脏腑肝、肾、心之病机,予柔肝、滋肾、养心;了解气血虚实顺逆,予理气降气,健脾益气,活血化瘀。 1.肝火上炎型 主证:头晕目眩,头痛耳鸣,面红目赤,烦躁易怒,口苦畏热,尿赤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有力。 治法:清泻肝火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15 黄芩15 栀子15 柴胡10 甘草5 生地黄20 当归12 车前子15 木通5 泽泻30 方用龙胆草、黄芩、栀子清泻肝火,柴胡、甘草疏肝清热调中,木通、泽泻、车前子清利湿热,生地、当归滋阴养血。全方清肝泻火利湿,清中有养,泻中有补。若肝火扰动心神,失眠、烦躁者,加磁石,龙齿,珍珠母,琥珀,清肝热且安神。肝火化风,肝风内动,肢体麻木,震颤,欲发中风者,加全蝎,蜈蚣,地龙,僵蚕,平肝熄风,清热止痉。 2.肝肾阴虚型 主证:头晕目眩,头痛耳鸣,烦躁易怒,五心烦热,盗汗,潮热,

口干喜凉饮,腰酸腿软,便干尿赤,舌红无苔,脉细无力。 治法:滋补肝肾 方药:杞菊地黄汤加龟板、夏枯草、珍珠母、白芍。 枸杞15 菊花15 熟地黄24 山萸肉12 山药12 泽泻30 丹皮10 茯苓15 龟板30 夏枯草15 珍珠母30 白芍15 方用熟地,山萸肉,山药滋阴补肾,茯苓,泽泻渗湿,丹皮清虚热, 枸杞,菊花,夏枯草清利头目,白芍敛阴,珍珠母、龟板滋阴潜阳。 3.肝风内动型 主证:头晕目眩,四肢麻木,手颤足晃,步履沉重,甚则口眼歪 斜,舌强言骞,半身偏枯或牙关紧闭,鼻鼾昏睡,人事不醒,舌红苔 白或黄,脉弦或沉细。 治法:平肝息风 方药:天麻钩藤饮化栽。 天麻10 钩藤15 石决明30 栀子15 黄芩15 牛膝20 桑寄生15 羚羊角粉3 丹皮12 茯苓15 天麻祛风潜阳,止头痛,眩晕,钩藤、羚羊角清热熄风降火,三药并 用平肝潜阳。石决明清肝镇肝潜阳。黄芩,栀子清肝泻火。牛膝,桑 寄生补益肝肾。茯苓安神。丹皮清血中之伏火。 4.肝气郁结型 主证:头晕目眩,心烦易怒,胸闷憋气,胸胁胀痛,喜叹息,吸 气,舌红苔微黄,脉弦涩。 治法:疏肝解郁 方药:丹栀逍遥散加素馨花、珍珠母。 丹皮15 栀子15 柴胡10 白芍15 当归12 茯苓15 白术12 甘草5 素馨花10 珍珠

高脂血症诊疗常规

高脂蛋白血症 高脂蛋白血症(hyperlipoproteinemia)就是通常所说的高脂血症,它是指血清脂蛋白浓度异常升高,可以简单地将其分为: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混合型高脂血症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按病因又可分为:原发性高脂血症和继发性高脂血症。 心血管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逐渐增加。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吸烟被列为冠心病主要危险因素。随血胆固醇的长期增高,冠心病事件的发生率增加,将血胆固醇长期控制于适当水平,不仅可以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而且可以减轻动脉粥样斑块,减少冠心病事件。近年来,对高甘油三酯血症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意义的认识正在加深。因此,在广大人群中进行高脂血症的防治成为动脉粥样硬化防治的重要环节。合理的饮食与生活调节对防治高脂血症极为重要。调脂药物能部分地控制饮食治疗所不能控制的高脂血症。 〖入院评估〗 一、病史采集要点 1.现病史

[1] 高脂血症本身的症状:高脂血症患者一般无自觉症状。 [2] 合并症的症状: ①腹部症状:要询问有无腹痛、肝区不适等腹部症状,以 确定是否有急性胰腺炎和脂肪肝等高脂血症的合并症 ②全身性动脉硬化的症状:通过询问有无心绞痛、下肢间 歇性跛行和运动语言障碍等神经系统的症状,判断患者心、下肢动脉和脑等主要靶器官动脉周样硬化的发病状况。 [3] 一般情况:甲状腺功能低下所致的继发性稿脂血症患者常有院发病的临床表现,如便秘、纳差、畏寒等,要注意询问 2.既往史 除系统回顾,询问全身各系统的患病史外,要特别注意和继发性高脂血症有关的即往史,要特别主要询问: [1]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机能低下等 [2]肾脏疾病:如肾病综合征等 [3]肝脏疾病:如阻塞性黄疸等 [4]代谢性疾病:如痛风、糖尿病等

高血压病中医养生保健方案

高血压病的中医养生保健方案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亦是导致各种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血压判别标准:①正常血压,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 mmHg。②成人高血压,收缩压≥140 mmHg,舒张压≥90 mmHg。高血压病是以动脉血压增高为主的临床症候群。早期症状可见头晕、头胀、胸闷、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约半数人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头痛,常伴后颈部牵拉或板样感觉。对人体心、脑、肾、血管等重要脏器损害严重。时至今日,专家认为,我国的高血压病患者已经超过1亿人。该病是导致脑中风的众多危险因素之一。 中医学虽没有高血压的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本病相当于中医的“眩晕”、“头痛”等病得范畴。中医根据辨证施治,在这一领域已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取得了明显疗效,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高血压病分为两型:原发性高血压病——约占本病的90%,是指以血压升高为主要表现而病因尚未清楚的一种独立疾病。发病与情绪波动、精神紧张、遗传、肥胖、高盐饮食等有关。继发性高血压——血压升高仅是某些疾病的表现之一。城市的患病率高于农村,

脑力劳动高于体力劳动,男女之间无某些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40~50岁女性发病率高。 一、发病原因 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尚待阐明,但遗传和生活方式对血压都有影响。 (1)肥胖体质:成人的体重和血压有明显的关系,体重升高的人与体重稳定的人相比,前者血压升高明显,而随着体重的下降,血压也随之下降。 (2)饮食不节:过多摄入动物脂肪或大量饮酒,低钾、高盐,均可使血压升高。 (3)精神因素:长期精神紧张,不良情绪,心理压抑等因素,可导致血压升高。 (4)遗传因素:大约半数高血压患者有家族史。(5)环境与职业:有噪音的工作环境,过度紧张的脑力劳动,均易发生高血压,城市中高血压发病率高于农村。 二、症候表现 高血压的患者,虽多无明显症状,或仅感头痛,头昏,眼花,耳鸣,失眠及乏力,但心、脑、肾等重要器官都在不知不觉的受到损害,并最终可能导致脑卒中、尿毒症、冠心病等严重并发症而致死亡。部分患者可在短期内发生血压急剧增高,并可出现心、脑、肾等

高血脂症诊断标准

高血脂症诊断标准 目前,国内一般以成年人空腹血清总胆固醇超过 5.72毫摩尔/升,甘油三酯超过1.70毫摩尔/升,诊断为高脂血症。将总胆固醇在5.2~5.7毫摩尔/升者称为边缘性升高。 根据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测定结果,通常将高脂血症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高胆固醇血症:血清总胆固醇含量增高,超过5.72毫摩尔/升,而甘油三酯含量正常,即甘油三酯<1.70毫摩尔/升。 (2)高甘油三酯血症:血清甘油三酯含量增高,超过1.70毫摩尔/升,而总胆固醇含量正常,即总胆固醇<5.72毫摩尔/升。 (3)混合型高脂血症: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均增高,即总胆固醇超过572毫摩尔/升,甘油三酯超过1.70毫摩尔/升。 (4)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胆固醇)含量降低,<9.0毫摩尔/升。 高血脂症的治疗 中药 2.决明子海带汤:草决明20g、海带30g。水煎滤药除渣,吃海带饮汤,每日1次,一月为一疗程,一般服用1~3疗程,此方有祛脂降压作用,适用于高血脂、高血压、冠心病或肥胖病人食用。 3.泽泻:泽泻汤加味治疗法采用泽泻汤中配合补脾、活血、润肠类中药对治疗高血脂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4.三七:研究表面三七叶苷对食物性高血脂症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6.柴胡:可有效降低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脂水平。 7.首乌片:每次口服5片,一日3次,连服2~4个月。本药的降脂作用,主要机理是滋补肝肾,调整人体阴阳平衡。有关实验研究表明,首乌含大黄根酸,能促进肠道运动,阻止或减少脂类在肠道吸收,因而血脂下降。 8.红花:其有扩张冠状动脉,降低血压剂降低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作用。 药物 利压肽 主要成分:由菊花、槐米、槐花、菊苣、紫苏、蒲公英、酸枣仁、橘皮、覆盆子、藿香、茯苓、砂仁、青果、桃仁等多种中药制剂而成; 主要功效:对血压血脂有双向调节功效,可以改善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维脂康胶囊:

高血压中医保健工作方案

高血压中医保健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 普及中医关于高血压保健知识;倡导科学生活方式和习惯;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及水平;提高高血压患者生活水平;延长老年人寿命。 二、工作方向 高血压中医保健工作要以倡导科学生活方式和习惯为中心,发挥中医药的优势,根据不同年龄和环境,预防高血压病的并发症,减少影响高血压病人寿命的危险因素,使高血压病人健康生活。 三、实施方案 (一)饮食 1、工作重点:宣传宜杂食和粗茶淡饭。 2、具体措施: (1)通过发放中医食疗健康处方、宣传单,开设主题社区讲座等方式,使社老年人确立科学合理的饮食观念。比如树立三低饮食(低盐、低糖、低脂)观念,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饮食密切相关,纠正老年人的“能吃就是福”等有关饮食的错误观念,加强对饮食科学性和重要性的认识。 (2)普及科学饮食、中医饮食保健知识、食疗药膳等,有利于高血压病人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自我保健能力。 (3)深入社区积极开展义务咨询活动,加强高血压患者对日常饮食的重视,加入自我保健队伍,有利于日常社区宣传工作的蓬勃发展和实效提高。 (4)注意对不同老年人情况的调研,分析饮食偏差及引起的后果,并根据目前健康情况做出调整方案,最后具体调整结果,以期确实有效的提高老年人的健康。 (二)情志调养 1、工作重点:使高血压患者知晓情绪对健康的重要性;和谐的生活和环境对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2、具体措施: (1)在社区宣传情绪和疾病的关系等知识,如“笑一笑十年少”,普及高血压患者精神调适的意识,诸如适当锻炼、松紧有度等。 (2)开展谈心、心理疏导、心理咨询等活动,使其走出孤独心里,达到心理平衡。 (三)自我防病 1、工作重点:对可能引起老年病的病因、异常或危险信号进行宣传,提高老年人尤其高血压患者的防病知病水平。 2、具体措施: (1)宣传引起高血压病的不同病因,观察自己的健康情况,及时发现异常或危险信号,能够早期发现疾病,以便进行有针对性的自我调理,及时治疗。解答高血压患者的咨询,为他们自我保健做好护航工作,配合家庭保健,提高老年人健康保健水平。 (2)介绍中国传统养生保健法,诸如自我按摩、叩齿等,提高居民自我保健水平。 (3)指导他们定期进行健康检查,早期发现疾病,早期治疗。

25个常见病中医诊断与治疗操作

25个常见病简单诊断与治疗操作 一、感冒头痛 毫针刺:太阳、风池、合谷、列缺 按摩:太阳、风池及疼痛部位 刮痧:前额、太阳穴、背部脊柱两侧,可配刮肘窝、腘窝。 二、偏头痛 毫针刺:太阳、风池、率谷、头维、外关 按摩:太阳、风池及疼痛部位 三、麦粒肿 三棱针点刺放血:太阳、耳尖及肩胛区的红色反应点 四、急性结膜炎 三棱针点刺放血:太阳、耳尖 五、牙痛 毫针刺:合谷、颊车、下关、内庭 六、急性咽痛 三棱针点刺放血:少商、商阳、鱼际、耳尖 七、落枕 毫针刺:天柱、大椎、后溪、落枕穴 按摩:疼痛部位 刮痧:疼痛部位 八、急性胃痛 毫针刺:中脘、足三里、梁丘 艾灸:中脘、足三里、神阙;隔姜灸适用于寒性胃痛 刮痧:背部:脾俞、胃俞;腹部:中脘、天枢;上肢部:内关、手三里;下肢部:足三里 九、痛经 毫针刺:关元、中极、合谷、地机、三阴交、次髎 艾灸:关元、中极 刮痧:关元至中极、地机至三阴交、次髎 十、急性腰扭伤 毫针刺:腰痛穴、阿是穴、委中 刺络拔罐:阿是穴,配委中穴放血 刮痧:疼痛部位,委中 十一、腱鞘囊肿 好发于关节和腱鞘附近,囊肿表面光滑,质软,有波动感 围针刺法:囊肿局部 十二、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 肘关节外侧痠痛,绞毛巾时痠痛加重 阿是穴围针加灸 十三、足根痛 毫针刺:昆仑、太溪、水泉 十四、腮腺炎

灯心草蘸食油点燃:雀啄状快速灸灼双耳尖 毫针点刺:少商、关冲放血 十五、小儿泄泻 1.辨证 (1)伤食:腹胀腹痛,痛则欲泻,泻后痛减,大便酸臭,状如败卵,或便质稀薄,含有未消化食物残渣,嗳气酸腐,苔厚腻,脉滑,指纹紫滞。 (2)阳虚:食后作泻,时泻时止,便色淡而不臭,面黄神疲,久则泄泻不止,或五更泻,形寒肢冷,脉沉细微。 (3)外感:便稀多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兼恶寒发热,鼻流清涕,苔白润,脉浮为风寒;大便暴注下迫,色黄或绿,恶臭或少许粘液,肛门灼热发红,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 2.推拿治疗 基本治法: (1)取穴:脾经、内八卦、大肠、小肠、脐、腹、七节骨、龟尾。 (2)操作: 1)患儿坐位或仰卧位:补脾经200次,运内八卦100次,推大肠300次,清小肠200次; 2)患儿仰卧位:以掌逆时针揉脐,逆时针摩腹各200次; 3)患儿俯卧位:按揉龟尾50次,推上七节骨300次。 辨证施治: (1)伤食泻:加揉中脘100次,清脾胃各200次,分腹阴阳30次,推箕门100次,揉板门100次。 (2)阳虚泻:加补肾经200次,推三关100次,揉左端正50次,捏脊5遍。 (3)外感泻:加开天门100次,运太阳100次,推坎宫100次,推天柱骨200次,揉外劳宫100次,揉一窝风100次。 十六、小儿食积 1.食积夹寒型 (1)基本治法:推法,捐摩法,掌摩法,揉法。 (2)取穴:脾土、腹阴阳、三关、八卦、足三里、脐部及脐周围之腹部。 (3)操作: 1)补脾土:屈曲患者拇指的指间关节,由拇指桡侧缘的远端推至近端。推300次; 2)分推:使患儿掌心向上,用两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分别从患儿腕部及手部的两侧背面托住患儿之手;以两拇指自患儿腕掌面部横纹的中点,同时分推至腕横纹的桡侧及尺侧100次; 3)推三关600次; 4)运八卦:使患儿掌心向上,以一手指远端的掌侧面作为接触面,在患儿的八卦穴作指摩法,称之为“运八卦”,约300次; 5)分推腹阴阳:患儿仰卧位,以左右两手的手指(一般用拇指,也可用食指和中指),分别自胸骨下端,沿肋弓分推至两侧的腋中线,分推200次; 6)摩揉脐腹:患儿仰卧位,在患儿的脐部及其周围用掌摩法,持续数分钟后,再在脐部及腹部作掌揉法或掌根揉法,使之有较强的温热感。 2.食积夹热型 (1)基本治法:推法,指揉法,掌摩法,掌揉法。 (2)取穴:脾土、腕阴阳、三关、六腑、四横纹、外劳宫、腹阴阳、足三里。

高血压中医药健康管理方案

高血压中医药健康管理方案一、高血压分类 类别 收缩压(mmHg) 舒张压(mmHg) 理想血压 <120 <80 正常血压 120~129 80~84

正常高值 130~139 85~89 高血压 ≥140 ≥90 1级高血压(“轻度“)140~159 90~99 2级高血压(“中度”)160~179

100~109 3级高血压(“重度”) ≥180 ≥110 单纯收缩期 ≥160 <90 二、中医药防治 大致分为以下几点: (一)、方药 1、肝阳上亢型 表现:头痛、头晕、头胀,目赤口苦,烦躁易怒,有时失眠,舌质红,苔薄黄,脉象弦数或弦滑。 方药:天麻钩藤饮龙胆泄肝汤

2、阴虚阳亢型 表现:眩晕,头痛,头重脚轻,耳鸣健忘,五心燥热,心悸失眠,舌质红,苔薄白,脉象弦细而数。 方药:杞菊地黄丸知柏地黄汤加减。此型多见于高血压第二期代偿阶段。 3、阴阳两虚型 表现:头昏眼花,耳鸣心悸,腰酸腿软,步态不稳,口干咽燥,畏寒肢冷,失眠多梦,夜间多尿,阳痿滑精。舌质淡或红苔薄白, 脉象弦细。 方药:金贵肾气丸加减。此型多见于高血压第二期失代偿阶段。 4、风痰痹阻型 表现:手足麻木,拘急,口眼歪斜,语言不利,甚至半身不遂。苔白腻,脉象弦滑。 方药:涤痰汤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此型多见于高血压病合并脑血栓形成。 5、气血上逆型 表现:突然昏扑,不省人事,牙关禁闭,两手握固,面红气粗,痰多,烦躁身热。苔黄燥或黄腻,脉象弦数有力。 方药:镇肝熄风汤加减。此型多见于高血压病合并脑出血。(二)、中药验方 天麻12克,钩藤15克,生地15克,地龙10克,大黄10克, 石决明15克,川穹10克,丹参10克,女贞子15克。

常见病中医诊疗规范(20200530122128)

常见病中医诊疗规范 一、感冒的诊疗常规 感冒病系外感风邪,客于肺卫,以鼻塞、流涕、咳嗽、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为主要临 床表现。 1、诊断依据 a)鼻塞流涕、喷嚏、咽痒或痛,咳嗽。 b)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肢体酸楚。 c)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 d)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2、证候分类 a)风寒束表: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鼻塞流涕,喷嚏。舌苔薄白,脉浮紧或 浮缓。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方药:荆防败毒散。 b)风热犯表:发热、恶风、头胀痛,鼻塞流黄涕,烟痛咽红,咳嗽,舌边尖红,苔白 或微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方药:银翘散 c)暑湿袭表:见于夏季,头昏胀重,鼻塞流涕,恶寒发热,或热势不扬,无汗或少汗, 胸闷泛恶。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方药:新加香薷饮 临床尚有体虚感冒,以及挟湿、挟滞等兼证。 其他疗法: (1)常用中成药风寒感冒:风寒感冒颗粒或桑姜感冒片 风热感冒:银翘解毒片或感冒清 (2)艾灸法用艾条温和灸足三里穴 调护: 本类方剂多为辛散轻宣之品,不宜久煎,以免药性挥发,降低疗效。对于风寒感冒, 应温热服,服后避风覆被取汗,并服热汤或热粥以助药力。服药期间,饮食以清淡为宜,不 可过饥过饱,宜多饮水。 预防: (1)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注意防寒避暑,及时增减衣物。感冒流行期间,避免或少去公共场所。 (2)感冒的药物预防很重要也很有效。冬春季多用紫苏、荆芥、贯众;夏季多用藿香、佩兰、荷叶;时邪疫毒流行期间,多用板蓝根、大青叶等。另外,常用的食品如葱、 姜、大蒜、食醋等也有预防作用。 转诊指标

高血压病中医养生保健方案

高血压病中医药健康指导 (一)高血压病的中医辨证论治 1.阴虚阳亢证 主症:头部胀痛、烦躁易怒、腰膝痠软。 次症:面红目赤,胁痛口苦,便秘溲黄,五心烦热,口干口渴,失眠梦遗。 舌脉:舌红少苔,脉细数或弦细 2.气血两虚证 主症:头晕时作、少气乏力。 次证:动则气短,头部空痛,自汗或盗汗、心悸失眠 舌脉:舌质淡,脉沉细无力 3.痰瘀互结证 主症:头重或痛。 次症:头重如裹,胸脘痞闷,胸痛心悸,纳呆恶心,身重困倦,手足麻木。

舌脉:苔腻脉滑 4.肾精不足证 主症:心烦不寐、耳鸣腰酸。 次症:心悸健忘、失眠梦遗、口干口渴等症。 舌脉:舌淡暗,脉细大无力 5.肾阳亏虚证 主症:背寒恶风,腰膝酸软。 次症:头痛遇冷加重,手足发冷,夜尿频数。 舌脉:舌淡,脉沉细 6.冲任失调证 主症:妇女月经来潮或更年期前后出现头痛、头晕。次证:心烦、失眠、胁痛。 舌脉:舌淡暗,脉弦细 以上凡具备一项主症和两项次症症状,即可诊断该证候成立,采取相应治疗。 (二)高血压病的中医保健

(1)经络保健按摩: 保健按摩操,具有补肝肾、平肝阳、舒通肾脉、引火归原,从而降低血压的作用。可以不拘时间和地点进行,每日可进行2次,简单方便。具体方法如下: 预备动作:坐在椅子或沙发上,姿势要自然端正,正视前方,两臂自然下垂,双手手掌放于大腿上。膝关节呈90度角,两足分开与肩同宽,全身肌肉放松,呼吸均匀。 第一节抹前额:取坐位,双手食指弯曲,用食指的侧面,从“印堂穴”两侧由里向外沿眉抹到“太阳穴”为一拍,约三十二拍。 第二节手指梳头:取坐位,双手十指稍分开似梳子,从前发际开始向后梳至枕后发际处,为一拍,整个头部都要梳遍,进行三十二拍。 第三节搓手心:站、坐、卧、走动时均可。双手心互搓,一次为一拍,进行三十二拍,至手掌心发热。 第四节按摩上肢:站、坐位均可。用左手按摩右侧上肢,右手按摩左侧上肢,左右交叉进行一次为一拍,进行三十二拍。

高血脂治疗指南

血脂防治指南 引言 心血管疾病在我国居于死亡原因的第一或第二位,其中冠心病的发病与死亡率在某些地区正在上升。已有的证据说明冠心病的发病中有若干危险因素起重要作用,包括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吸烟和糖尿病。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也是重要的危险因素。在以上各因素中高胆固醇血症最被重视,其临床意义已经反复证实,随血胆固醇的长期增高,冠心病事件的发生率增加,长期控制血胆固醇于合适的水平,可以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而降低血胆固醇可以减轻动脉粥样斑块,减少冠心病事件。近年来,对高甘油三酯血症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意义的认识正在加深。因此,在广大人群中进行高脂血症的防治成为动脉粥样硬化防治的重要环节。合理的饮食与生活调节对防治高脂血症极为重要,大多数人可以经过此法降低血脂。近来新发展的调脂药物已能部分地控制饮食治疗所不能控制的高脂血症。(返回) 高脂血症作为危险因素 一、总胆固醇(TC) 高胆固醇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间的关系由以下研究证实:(1)动物实验;(2)人体动脉粥样斑块的组织病理学与化学研究;(3)临床上动脉粥样硬化病人的血脂检查;(4)遗传性高脂血症易早发冠心病;(5)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发现;(6)干预性预防治疗试验的结果。血清TC在4.5mmol/L(173mg/d1)以下冠心病较少,冠

心病人血清TC多数在5.0—6.5mmol/L(192—250mg/d1),血清TC水平越高,冠心病发病越多越早,血清胆固醇每降低1%,冠心病的危险性可减少2%。二、脂蛋白 低密度脂蛋白(LDL):胆固醇在血中主要以LDL的形式存在,目前公认LDL属于致动脉粥样硬化脂蛋白,其血中水平越高,动脉粥佯硬化的危险性越大。 高密度脂蛋白(HDL):HDL具有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因此,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时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增加。 其证据来自:(1)流行病学研究结果;(2)家族性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者易患冠心病;(3)干预性试验中升高血高密度脂蛋白可使动脉粥样硬化减退,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于0.9mmol/L(35mg/dl)属于过低,流行病学资料发现血清HDL-C每增高0.4mmol/L(15mg/d1),则冠心病危险性降低2—3%。三、甘油三酯(TG) 饮食中脂肪以TG存在,吸收后以乳糜微粒循环于血中餐后大约12小时后从血中消除,血TG恢复至原有水平,TG以极低密度脂蛋白循环于血中,极低密度脂蛋白如转变为小而致密的低密度脂蛋白则致动脉粥样硬化能力增高,血TG>2mmol/L(176mg/d1)并伴有LDL-C高或HDL-C低则冠心病危险性增加。四、其他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 流行病学研究已证实除血脂异常外,高血压,吸烟和糖尿病也属于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年龄大,男性,女性绝经期后,冠心病家族史属于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危险因素越多,发病的可能性越大。 1.年龄:随年龄增加,冠心病的发病增加。

高血压病中医药健康管理实施方案

高血压病中医药健康管理方案 一、目的意义 高血压是一种生活方式病,属身心疾病之一,是引起冠心病、脑卒中、影响人的预期寿命和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中医对高血压的预防、治疗及康复各个阶段均有其优势点和优势环节,特别是将中医药理论、技术应用于社区高血压病患者的管理,具有广阔的前景。中医药参与高血压病的管理和高危因素干预,可以达到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防治并发症的目的。 对于正常高值血压,食疗、导引、养生功法等可使平均血压下降。对高血压病人,食疗、导引及养生功法助于血压的控制,配合中药内服,能使部分患者血压恢复正常,对顽固性高血压及合并有较多症状的患者,中医药方法可起到减轻症状,协助降压,减少减缓靶器官损伤的作用,从而起到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作用。 二、高血压筛查 1、对辖区内3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每年在其第一次到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就诊时为其测量血压。 2、对第一次发现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的居民在去除可能引起血压升高的因素后预约其复查,非同日3次血压高于正常,可初步诊断为高血压。如有必要,建议转诊到上级医院确诊,2周内随访转诊结果,对

已确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纳入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对可疑继发性高血压患者,及时转诊。 3、建议高危人群每半年至少测量1次血压,并接受医务人员的生活方式与中医药保健预防指导。 三.随访评估 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每年要提供至少4次面对面的随访。 1、测量血压并评估是否存在危急症状,如出现收缩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意识改变、剧烈头痛或头晕、恶心呕吐、视力模糊、眼痛、心悸胸闷、喘憋不能平卧及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同时血压高于正常等危险情况之一,或存在不能处理的其他疾病时,须在处理后紧急转诊。对于紧急转诊者,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应在2周内主动随访其转诊情况。 2、若不需紧急转诊,询问上次就诊到此次就诊期间的症状。 3、测量体重、心率,计算体质指数(BMI)。 4、询问患者症状和生活方式,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吸烟、饮酒、运动、摄盐情况等。 5、了解患者服药情况。 四、分类干预 根据患者血压控制情况和症状体征,对患者进行评估和

常见病的中药治疗

常见病的中药治疗 内科病症 一、感冒: (一)含义:感受触冒风邪为主的六淫之邪和时行病毒,客于肺卫,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内科常见疾病。(二)病因病机 1.病因:以风邪为主因 (1)六淫风邪常兼夹它邪致病:寒、热、暑湿、湿、燥; (2)时行病毒; (3)生活起居失当; (4)正气虚馁,卫外不固。 2.病机 (1)发病:卫气之强弱及感邪的轻重 (2)病位:主要在肺卫。 (3)病性:一般以实证居多,若素体正虚,又感外邪,为本虚表实证。 (4)病势:邪袭肺卫,多以表证为主,很少发生传变。 (5)病机转化:初起多见风寒或风热之邪侵袭,外邪束表犯肺,肺卫功能失调。在病程中且可见寒与热的转化或错杂。 (三)分类及用药 1.风寒感冒:包括风寒表实证和风寒表虚证。 (1)风寒表实证 证候特点:轻者仅见鼻塞声重或鼻痒喷嚏,流涕清稀,咽痒,咳嗽,痰白,舌苔薄白,脉浮。重者可伴恶寒发热,无汗,头项强痛,肢体酸痛,脉浮而紧。 证机概要: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腠理内闭,肺气不宣。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代表方剂:荆防败毒散。 常用中成药:荆防颗粒、感冒清热颗粒、正柴胡饮颗粒、伤风停胶囊、表实感冒颗粒、风寒感冒颗粒、感冒软胶囊、感冒疏风丸、都梁丸、小儿清感灵片等。 正柴胡饮颗粒 【药物组成】柴胡、陈皮、防风、甘草、赤芍、生姜。 【功能主治】发散风寒,解热止痛。用于外感风寒初起,症见发热恶寒、无汗、头痛、鼻塞、喷嚏、咽痒咳嗽、四肢酸痛等症。适用于流行性感冒初起、轻度上呼吸道感染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开水冲服,一次10g或3g (无糖型),一日3次。小儿酌减或遵医嘱。(2)风寒表虚证 证候特点:恶风发热,汗出,头痛,或有项强,咳喘,咳痰稀白,舌苔薄白,脉浮缓。证机概要:风寒袭表,营卫失和,肺气不利。 治法:辛温解表,调和营卫。 代表方剂:桂枝汤。 常用中成药:桂枝合剂、表虚感冒颗粒,等等。 桂枝合剂 【药物组成】桂枝、白芍、生姜、甘草、大枣。 【功能主治】解肌发表,调和营卫。用于外感风邪,头痛发热,鼻塞干呕,汗出恶风。【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0~15ml,一日3次。 2.风热感冒:包括风热犯表证及暑湿伤表证。 (1)风热犯表证 证候特点:身热较著,微恶风,无汗或有汗不畅,咳嗽,痰粘或黄,咽燥,或咽喉红肿

高血压中医保健方案

西郊街道北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高血压病中医药健康管理方案 一、高血压筛查。 (1)对管辖社区内3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每年四次到北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时为其测量血压。 (2)对第一次发现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的居民在去除可能引起血压升高的因素后预约其复查,非同日3次血压高于正常,可初步诊断为高血压。如有必要,建议转诊到上级医院确诊,2周内随访转诊结果,对已确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纳入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对可疑继发性高血压患者,及时转诊。 (3)建议高危人群每半年至少测量2次血压,并接受医务人员的生活方式与中医药保健预防指导。 二、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年要提供至少4次面对面的随访,一次指导用药。 (1)测量血压并评估是否存在危急症状,如出现收缩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意识改变、剧烈头痛或头晕、恶心

呕吐、视力模糊、眼痛、心悸胸闷、喘憋不能平卧及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同时血压高于正常等危险情况之一,或存在不能处理的其他疾病时,须在处理后紧急转诊。对于紧急转诊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应在2周内主动随访其转诊情况。 (2)若不需紧急转诊,询问上次就诊到此次就诊期间的症状。 (3)测量体重、心率,计算体质指数(BMI)。 (4)询问患者症状和生活方式,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吸烟、饮酒、运动、摄盐情况等。 (5)了解患者服药情况。 (6)根据患者血压控制情况和症状体征,对患者进行评估和分类干预以及中医药的保健知识讲解。 ①对血压控制满意、无药物不良反应、无新发并发症或原有并发症无加重的患者,预约进行下一次随访时间及日常生活中中医药保健锻炼。 ②对第一次出现血压控制不满意,即收缩压≥140和(或)舒张压≥90mmHg,或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结合其服药依从性,必要时增加现用药物剂量、更换或增加不同类的降压药物,如中医药制剂等,2周时随访。

高脂血症的诊断标准

高脂血症: 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内科学》1998 年第10 版,确定高血脂症界限: 空腹血清胆固醇( TC) > 6. 2mmol/ L ; 甘油三脂(TG) > 2. 28mmol/ L ;高密度酯蛋白(HDL - C) < 0. 09mmol/ L。其诊断标准为: 近期2 次(相隔2 周以上) 空腹血清总胆固醇( Tc) ≥6145 mmol/ L , 甘油三酯( TG) ≥1153 mmol/ L 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2ch) 男性≤1104 mmol/ L , 女性≤1117 mmol/ L 。 高脂血症诊断标准: 1997年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血脂异常防治对策专题组“血脂异常 防治建议”确定了血脂升高标准,同时也将血清HDL-C降低作为高脂血症诊断标准之一。 静脉血液检查符合以下一项条件即可诊断高脂血症: 1.血清LDL-C L(140mg/dl)以上; 2.血清HDL-C L(35mg/dl)以下; 3.血清TG L(150mg/dl)以上; 4.血清TC L(220mg/dl)以上; 正确的血脂检测,应在隔夜禁食12-14小时后,抽取静脉血液进行测定。以下人员属于高危人群,需要定期检查血脂: 1.已有冠心病、脑血管病或周围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病 者; 2.高血压病、糖尿病、肥胖、吸烟者;

3.有冠心病或动脉粥样硬化病家族史者,尤其是直系亲 属中有早发病或早病死者; 4.有黄瘤或黄疣者; 5.有家族性高脂血症者; 6.40岁以上男性以及绝经期后女性也应该接受血脂检 查。 高脂血症的诊断标准简介如下: ⑴英国心脏病学会标准: 1)胆固醇浓度>毫摩尔/升(250毫克/分升),需要饮食控制; 2)胆固醇浓度>毫摩尔/升(300毫克/分升),应考虑饮食/药物治疗; 3)治疗目的:降低胆固醇至<毫摩尔/升(200毫克/分升)。 ⑵⑵英国高脂血症学会建议: 1)一般人群最佳胆固醇浓度为<毫摩尔/升(200毫克/分升)。 2)胆固醇为~毫摩尔/升(200~250毫克/分升)的人应接受一般饮食咨询和危险因素建议; 3)胆固醇浓度>毫摩尔/升(250毫克/分升)的人饮食或饮食加药物治疗,除非其HDL胆固醇浓度>毫摩尔/升(77毫克/分升); 4)胆固醇低于毫摩尔/升(200毫克/分升)时,很少需要药物治疗。固醇在~毫摩尔/升(250~300毫克/分升)时,少数病人需要药物治疗。胆固醇超过毫摩尔/升(300毫克/分升)时,大多数病人需要药的治疗。 ⑶欧洲动脉粥样硬化学会现行政策(见表3)

慢病管理方案-高血压病

岑城镇卫生院慢病健康管理方案(一) 高血压病的健康管理 一、预防和行为干预 (一)合理膳食 1、限制过多钠盐摄入,首先减少烹调用盐,每人每天食盐量<6克为宜。 2、减少膳食脂肪,补充适量蛋白质。多食蔬菜和水果,摄入足量钾、镁、钙。 3、限制饮酒,乙醇(酒精)摄入量与血压水平及高血压患病率呈线相关,高血压患者应戒酒或严格限制饮酒。 (二)控制体重 体重的增加与高血压密切相关,高血压患者体重降低对改善胰岛素抵抗、糖尿病、高脂血症和左心室肥厚均有益。可通过降低每日热量及盐的摄入、加强体育运动等方法达到控制体重的目的。 (三)坚持运动锻炼 运动不仅可使收缩压和舒压下降(可能与扩血管有关),而且对减轻体重、增强体力、降低胰岛素抵抗有利。可根据年龄及身体状况选择慢跑、快步走、太极拳等不同方式。运动频度一般每周3~5次,每次持续20~40分钟。 (四)气功及其他生物行为方法 气功是我国传统的保健方法,通过意念的诱导和气息的调整,发挥自我调节作用。长期的气功锻炼可使血压控制较好、减少降压药用量,并可使脑卒中的发生率降低。 (五)其他 1、保持健康的心理、减少精神压力和抑郁、心胸开阔、精神乐观、劳逸结合、不吸烟,这些都对本病预防有着积极意义。 2、开展群众性的防病治病工作,进行定期健康检查,对有高血压病家族史而本人血压曾有过增高记录者,定期随访观察,则有利于对本病的早期发现和及早治疗。 3、提倡每个医师在诊病时都将测量血压列为常规检查,这有助

于发现无症状的早期高血压病人,为他们提供早期治疗的机会。 二、现代医学治疗原则 (一)高血压病的治疗原则 1、轻型高血压无靶器官损害者可先行非药物治疗3~6个月,无效则加用药物治疗。 2、中、重度高血压有靶器官损害者或合并糖尿病、冠心病者,均应采用药物治疗。 3、除某些高血压急诊之外,否则应使血压逐渐下降,避免血压下降过猛、过速所致的心脑缺血症状的发生。 4、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病,大多数需要终身服药。应以血压作为选用或调整服用药物品种和剂量的标准。维持血压在理想水平,是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5、与卧位血压差异明显则提示有直立性低血压,药物应减量或更换药物。 6、非药物治疗是治疗轻型高血压的首选方法,也是所有高血压治疗的基础方法。 (二)药物治疗 1、利尿剂:吲达帕胺无引起血糖、血脂及尿酸增高和低钾的不良反应。小剂量以降压为主,扩血管,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大剂量有利尿作用。用法2.5毫克早上服一次,最大剂量不超过5毫克/天,与其他降压药合用可增强疗效。 2、受体阻滞剂:常用的有美托洛尔,目前不单独作降压药应用,而与利尿药或其他降压药合用能增强降压作用,并可减慢心率及缓解心绞痛发作。用法50~100毫克顿服或分两次口服。 3、钙拮抗剂:是最安全有效、使用方便的抗高血压药。较常用的有:硝苯地平10~20毫克每天3~4次;氨氯地平5~10毫克每天晨服一次;非洛地平5毫克每天1~2次;硝苯地平缓释片30~60毫克每天1次。目前趋向应用长效制剂,服用方便,降压平稳。 4、血管紧素转换酶抑制剂:对各型高血压患者均有效,临床常用的有:卡托普利12.5毫克每天2~3次,逐渐增加,最大不超过45毫克/天。长效制剂有:贝那普利5~10毫克每天1次,最大不

高血压病中医药健康管理方案

高血压病中医药健康管理方案 慢性病已成为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根据目前慢病发展趋势,慢病将发生在未老先病的工作人群。构建慢病健康管理服务平台,发挥中医中药在慢性病预防、保健、治疗方面的优势,对慢性病进行有效防控控势在必行。中医药技术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深受群众欢迎。为深入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应用,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防治常见病、慢性病中的优势,切实降低医疗费用,进一步提高我社区高血压病患者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水平,促进我社区中医药工作的全面发展,结合我社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服务对象 辖区内35岁以上具有高血压危险因素的高危人群和已确诊的高血压病患者 二、服务内容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要对辖区高血压病患者,按照规定的服务内容、服务程序和服务方法进行社区健康管理 1.高血压筛查。 (1)对辖区内3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每年在其第一次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站就诊时为其测量血压。 (2)对第一次发现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的居民在去除可能引起血压升高的因素后预约其复查,非同日3次血压高

于正常,可初步诊断为高血压。如有必要,建议转诊到上级医院确诊,2周内随访转诊结果,对已确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纳入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对可疑继发性高血压患者,及时转诊。 (3)建议高危人群每半年至少测量1次血压,并接受医务人员的生活方式与中医药保健预防指导。 2.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高血压分级分层进行管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站每年要提供至少4次面对面的随访。 (1)测量血压并评估是否存在危急症状,如出现收缩压≥180mmHg 和/或舒张压≥110mmHg;意识改变、剧烈头痛或头晕、恶心呕吐、视力模糊、眼痛、心悸胸闷、喘憋不能平卧及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同时血压高于正常等危险情况之一,或存在不能处理的其他疾病时,须在处理后紧急转诊。对于紧急转诊者,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应在2周内主动随访其转诊情况。 (2)若不需紧急转诊,询问上次就诊到此次就诊期间的症状。(3)测量体重、心率,计算体质指数(BMI)。 (4)询问患者症状和生活方式,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吸烟、饮酒、运动、摄盐情况等。 (5)了解患者服药情况。

骨伤科常见病及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沛县中医院骨伤科2016年 常见病及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骨伤科 二〇一六年一月修订

目录

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一、病名 中医病名:腰痹病 TCD编码:BMY091 西医病名:腰椎间盘突出症 ICD-10编码:M51.202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多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寒湿史。 (2)常发于青壮年。 (3)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4)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5)腰部活动受限,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踺反射减弱或消失,踇背伸或趾屈肌力可减弱。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腰痛合并“坐骨神经痛”,放射至小腿或足部,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2)在L4、L5或L5、S1棘间韧带侧方有明显的压痛点,同时有至小腿或足部的放射性痛。 (3)小腿前外或后外侧皮肤感觉减退,趾肌力减退,患侧跟腱反射减退或消失。 (4)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变浅,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应边缘有骨赘增生。CT或MRI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腰腿痛剧烈,活动受限明显,不能站立、行走,肌肉痉挛。 2、缓解期:腰腿疼痛缓解,活动好转,但仍有痹痛,不耐劳。 3、康复期:腰腿病症状基本消失,但有腰腿乏力,不能长时站立、行走。 (三)证候诊断 1、血瘀气滞证:有腰部外伤史,腰腿刺痛,痛有定处,疼痛拒按,舌质暗,苔薄白,脉弦涩。 2、寒湿痹阻证:腰腿部冷痛重着,痛有定处,日轻夜重,遇寒痛增,得热则减,舌质淡,苔白腻,脉弦紧。 3、湿热痹阻证:腰腿灼痛,痛处伴有热感,口渴不欲饮,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4、肝肾亏虚证:腰腿痛缠绵日久,反复发作,乏力,劳则加重,卧则减轻;包括肝肾阴虚及肝肾阳虚证。阴虚证症见:心烦失眠,口苦咽干,舌红少津,脉弦细数。阳虚证症见:四肢不温,形寒畏冷,乏力,舌质淡胖,脉沉细无力。 三、治疗方案 (一)手法治疗 1、松解类手法,包括滚法、推法、掌揉法、弹拨法等放松肌肉类手法,适用于急性期或者整复手法之前的准备手法。 2、整复类手法,包括腰椎定点旋转复位法、俯卧拔伸法、斜扳腰椎法、牵引按压法等适用于缓解期及康复期。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及耐受性,以及医师的治疗体会可单项或者多项组合运用整复类手法,但急性期慎重选择整复类手法。 3、手法治疗注意事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忌用或慎用手法: (1)影像学示巨大型、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或病情较重,神经有明显受损者,慎用手法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