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高三语文苏教版选修系列《论语》《孟子》选读(夫子自道)课件(44张ppt)(共44张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补充】 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 风·甫田》“总角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 《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 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4)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5)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 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6)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 越过;矩,规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
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 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 而不越出规矩。”
(2)孔子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抱有 敬而远之的态度。孔子并不否认天命鬼 神的存在,但他明确表示:“务民之义, 敬鬼神而远之。”他还认为“不能事人, 焉能鬼神”、“未知生,焉知死”,把 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 位置。
(3)孔子的教育思想也比较进步。他还 提出“有教无类”,认为不分贫福贵*, 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主张“因材施 教”和采取启发诱导的方式去教育学生。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三十岁为 “而立”之年。《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 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而立:指30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三十岁为
“而立”之年。《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 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 衍之年。
2、孟子 (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东南)人,战国 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思想和主张: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哲学、 政治思想,并有所发展。他主张人性本 善,认为凡人都可以为尧舜,每个国君 都可以成为圣王。他宣传仁政,抨击暴 政,提出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儒家政治 思想。他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 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从孔子到孟子》之
《夫子自道》
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孔、孟的言行,了解他 们的为人与境界,以及他们这种 为人与境界,给我们今天的学习 和生活带来有益的启示和帮助。
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 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孔子提 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以 德”,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 倡广泛的理解和体贴他人,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社会 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就 是说做人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为了实现“礼”,孔子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 即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经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 正过来,达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名正言顺, 贵*有序。
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疑难
(1)至于斯:到这儿来。 (2)二三子:你们。 (3)斯文:指古代传下来的礼乐文化传统。 (4) 与:同“举”,这里是掌握的意思。 (5) 如予何:奈我何,把我怎么样。 (6) 耦而耕:两个人合力耕作。 (7) 执舆:即执辔。 (8)辟:同“避”。
(9)耰:音yōu,用土覆盖种子。 (10)怃然:怅然,失意。 (11)路问:在路上问。 (12)淑同“叔”:取,拾。 (13)何事非君:为什么不能侍奉不好 的君主?
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老年头发苍白如 艾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计有功《唐诗纪事 》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 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70岁。
他反对发动不义战争以及剥削人民、危
害人民利益的人与事。这种强烈的民本 思想正是社会变革中时代精神的体现。 孟子有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也有有所不 为的操守,他提出的“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成为封建时代士大夫 进退的准则。他歌颂“富贵不能淫,贫* 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孟子重视人民,却轻视体力劳动和体力 劳动者,他说:“无君子莫治野人,无 野人莫养君子。”还说:“劳心者治人, 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 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14)使先觉觉后觉:让先觉的帮助后 觉觉悟。觉:使……觉悟。 (15)集大成:指具备了事物的各个方 面达到了相当完备的程度。
子曰:“吾十有(1)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2),四 十而不惑(3),五十而知天命(4),六十而耳顺(5),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6)。”
【注释】
(1)有:同“又”。 (2)立:站得住的意思。 (3)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 惑。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 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以后称
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 弱冠:指男子2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 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 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指30岁。
【评析】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
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பைடு நூலகம்想境界来讲, 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 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 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 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 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 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 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 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