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营销实务大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流营销实务》
教
学
大
纲
广宗县职教中心
赵云霄
《物流营销实务》
一、课程概述
《物流市场营销》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属于“专业能力与职业素质”模块课程。《物流市场营销》以《物流管理基础》、《物流信息技术》、《仓储与运输管理》等课程的学习为基础,也为后续《供应链管理》等课程的学习及物流综合实训的进行奠定基础。
本课程在教学内容选取方面打破了传统按章节来设计教学内容的程式化教学方式,按照“工学结合”的思想,结合物流营销的工作过程进行了学习项目的设计:感悟营销——分析物流市场——制定物流营销STP战略——执行7PS’策略。每个学习项目分成若干个任务来支持,教学内容共十三个工作任务,以项目驱动为主线,整合、重构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
课程设计的职业性:学生在课程中需要完成感悟营销——市场分析——STP战略——7PS’策略的整个物流营销策划与管理的学习,与物流营销管理的职业岗位是高度统一的。
课程设计的实践性:整个教学内容的学习,学生始终以物流营销策划与管理人员的身份,完成物流营销策划与管理的整个业务流程的实训,并到广州招商物流有限公司、广州港集团(黄埔港务公司、新沙港务公司、南沙港务公司)、宝供物流有限公司等实训基地进行实地教学,听取实训基地教师的现场讲解,以及校外兼职教师定期的现身说法,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课程设置的开放性:本课程教学资源全部放在网上,包括课程教学标准、电子课件、电子教材、案例库、习题库、模拟练习等,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二、培养目标
1.方法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谦虚、好学的能力;
(2)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做事认真的良好作风;
(3)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
(4)具有进行社会调研的能力
2.社会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敬业乐业的工作作风;
(4)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安全意识。
3.专业能力目标:
(1)具有现代营销理念和创新的能力;
(2)具有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和分析资料的调查和分析能力;
(3)具有制定企业竞争和STP战略的战略思维能力;
(4)具备制定产品、价格、渠道、促销、人员参与、有形展示和过程设计策略的营销策划能力;
(5)具有物流项目招标、制定物流企业营销计划,并进行组织和控制的执行能力。
三、与前后课程的联系
1.与前续课程的联系
以《物流市场营销》以《物流管理基础》、《仓储与运输管理》等课程的学习为基础。
2.与后继课程的关系
为学生后续课程《供应链管理》等课程的学习及物流综合实训的进行奠定基础。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五、教材的选用
1.教材选取的原则
(1)发展性和拓展性原则。《物流市场营销》的教材的内容和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学生应该能够通过学习和使用教材获得独立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为终身学习创造条件。为此,教材应该尽可能采用启发式、发现式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拓展思维,开阔视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材内容的编排方式要有利于学生自己进行归纳总结、举一反三,并有利于他们在实践运用过程中发现规律。
(2)科学性原则。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要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应该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逐步过渡。教材应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特点,在教学内容和要求等方面各有侧重。
(3)趣味性、生动性和职业性原则。教材不仅要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还要尽可能通过提供趣味性较强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2.推荐教材
《物流营销》,作者:黄福华,出版社: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3.参考的教学资料
《物流营销管理》,作者:李小叶,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0.
《物流服务营销》,作者:梁军,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
《物流营销》,作者:黄福华,出版社: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物流市场营销学》,作者: 董千里陈树公,出版社:电子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 六、教师要求
要求任课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物流营销知识(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课程开发能力、基于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能力、为社会提供科技服务的能力等,以利于教学和课程的改革。
七、学习场地、设施要求
本门课程的实训条件要求有教学做一体化的综合实训室,融教学与实训为一体,以及与课程相应的软件作支持。校外要求有与学校长期合作的企业做实训基地,满足学生顶岗实习的需要。
八、考核方式与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