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潼关》ppt课件1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 第24课《诗词曲五首——山坡羊潼关怀古》课件
添加描述 文本
添加描述 文本
朗读课文
tónɡ
山坡羊添·潼关怀古 关路。峰lq望峦uuáèn西如都聚,,关 文 字 内 容意波张c加 相 关 文 字 内h踌涛养óu躇如浩ch关 内 容。怒ú 伤,添 关 文 字 内 容心山秦河汉表经里行潼 处,宫阙万间都做容了土。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题目解析
其散曲多描写弃官后的田园隐逸生活,流 露出对官场黑暗的不满。作品题材广泛, 风格清逸豪放。
作者简介
因正直不阿而频频弹劾时政,触怒权贵被罢官。 后复出任礼部尚书,参与中书省政务。数年后 辞官隐退,朝廷屡次征召,皆不赴任。
作者简介
忧国忧民,德才兼备
政治上,他推行科举,为国家 选拔贤才。遵循儒家学说,编 写了《三事忠告》。最后,因 劳累过度,卒于任上。据《元 史》记载,关中百姓对他的去 世悲痛不已,犹如失去双亲一 般。
关于阿房宫,《三辅黄图》记载:“阿房宫,又称阿城。 秦惠文王建造此宫殿未成便去世,秦始皇扩建其规模,宏 伟广阔达三百余里。宫殿离舍遍布山谷,相连的道路通向 骊山,长达八百余里。”后来项羽率军西进攻占咸阳,“焚 烧秦宫,大火三月不熄”,见《史记·项羽本纪》。因此有 “阿房一炬”之说。
明确的是,秦汉王朝为彰显时代辉煌,举国之力修建阿房 宫和未央宫等雄伟建筑。然而,随着秦汉王朝的覆灭,这 些建筑化为焦土。曾经的辉煌转瞬即逝,随之而来的是朝 代更迭和百姓在战火中的苦难。
重点赏析
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 万间都做了土。
潼关以西约三千里便是昔日六朝古都西京长安。诗 人登高远眺,不禁感慨万千。如今,昔日辉煌的宫 殿早已化为断壁残垣,令人心生苍凉之意。然而, 作者并非为宫殿化为尘土而悲伤,而是感怀时间的 流逝与逝者如斯的感慨。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潼关ppt课件(公开课)
3.读诗文 6.悟诗情
狱中题壁 (清)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九、当堂练 狱中题壁
注释:这首诗写于戊戌变法失败后作者被捕遭羁押时。
⑴望门投止:望门投宿。张俭:东汉末年高平人,因弹 劾宦官侯览,被反诬“结党”,被迫逃亡,在逃亡中凡接 纳其投宿的人家,均不畏牵连,乐于接待。事见《后汉 书·张俭传》。
四、读诗文
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绝诗,四句 一首,短小精萃。它是唐朝流行起来的 一种汉族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 形式。
按照每句的字数,绝句可分为五言绝 句、六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其中以五、 七言绝句居多,六言绝句很少。
六、入诗境
创作背景
公元1882年秋,十四岁的谭嗣同 (1865—1898),从湖南故乡赴甘 肃兰州父亲任所途中,经过陕西潼 关,在这里饱览了一番北国山河的 壮丽风采,故作此诗。
潼关(地理名词)位于陕西省渭 南市潼关县北,北临黄河,南踞山 腰。始建于东汉建安元年(196年 )。
潼关是关中的东大门,历来为 兵家必争之地,居中华十大名关第 二位,素有“第一关”的美誉,乾 隆皇帝游历帝国大好河山,行至于 此,也不免感慨潼关之险峻,并于 城楼外横额上留下“第一关”的鎏 金御书。
四、读诗文
⑵忍死:装死。须臾:不长的时间。杜根:东汉末年 定陵人,汉安帝时邓太后摄政、宦官专权,其上书要求太 后还政,太后大怒,命人以袋装之而摔死,行刑者慕杜根 为人,不用力,欲待其出宫而释之。太后疑,派人查之, 见杜根眼中生蛆,乃信其死。杜根终得以脱。事见《后汉 书·杜根传》。
⑶横刀:屠刀,意谓就义。 ⑷两昆仑:有两种说法,其一是指康有为和浏阳侠客 大刀王五;其二为“去”指康有为(按:康有为在戊戌政 变前潜逃出京,后逃往日本),“留”指自己。源自、悟诗情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潼关》课外古诗词诵读PPT教学电子课件
译文:奔流的黄河流入辽阔的草原还嫌太束缚, 秦岭山脉进去潼关以后就再也不知道何为平坦。
贰 作者介绍
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清末著名政治家、 思想家,维新派人士,“戊戌六君子”之一。光 绪二十四年(1898年),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 败后被抓,曾在狱中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 留肝胆两昆仑”,临终时还大声说:“有心杀贼, 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英勇就义。
潼关
谭嗣同(1865.3.10— 1898.9.28),男,字复生,号壮 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 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 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 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 的重要著作。
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 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 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 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 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肆 作品赏析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三、四句转从河和山方面来写。从群山中冲出的黄河,奔入辽阔的 平原仍嫌受束缚;西去的群山仿佛也在力戒平坦,一峰更比一峰高。 诗人把自己的精神投射到了高山、大河之上,“犹嫌束”“不解平” 的黄河、高山,即是诗人傲岸不羁、雄奇磊落胸怀的写照,是诗人 特有的冲决一切罗网、奋发昂扬、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 意气的外化。它昭示了诗人短促而轰轰烈烈的一生,即将就此展开。
潼关 谭嗣同
古 肆 典
壹 字词释义 终古②高云簇③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①潼( ②终古:自古以来。③簇:丛聚。
译文:自古以来高高云层就聚集在这座雄关之 上,秋风阵阵总是吹散哒哒的马蹄声。
壹 字词释义
河流①大野②犹③嫌束④,山⑤入潼关不解平⑥。
贰 作者介绍
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清末著名政治家、 思想家,维新派人士,“戊戌六君子”之一。光 绪二十四年(1898年),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 败后被抓,曾在狱中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 留肝胆两昆仑”,临终时还大声说:“有心杀贼, 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英勇就义。
潼关
谭嗣同(1865.3.10— 1898.9.28),男,字复生,号壮 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 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 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 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 的重要著作。
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 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 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 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 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肆 作品赏析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三、四句转从河和山方面来写。从群山中冲出的黄河,奔入辽阔的 平原仍嫌受束缚;西去的群山仿佛也在力戒平坦,一峰更比一峰高。 诗人把自己的精神投射到了高山、大河之上,“犹嫌束”“不解平” 的黄河、高山,即是诗人傲岸不羁、雄奇磊落胸怀的写照,是诗人 特有的冲决一切罗网、奋发昂扬、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 意气的外化。它昭示了诗人短促而轰轰烈烈的一生,即将就此展开。
潼关 谭嗣同
古 肆 典
壹 字词释义 终古②高云簇③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①潼( ②终古:自古以来。③簇:丛聚。
译文:自古以来高高云层就聚集在这座雄关之 上,秋风阵阵总是吹散哒哒的马蹄声。
壹 字词释义
河流①大野②犹③嫌束④,山⑤入潼关不解平⑥。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 潼关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件(共13张PPT)
两部作品中体现出了潼关山势巍峨,河流奔腾壮阔的特点,撼人心 脾。
透过少年谭嗣同这首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山水绝句,我们仿佛听 到一个迅速临近的新时代的脚步声。
潼关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词语注解: 终古:久远 簇:簇拥 束:拘束 山入潼关:指秦岭山脉进入潼 关以西。
天色苍茫,万古高耸的云山簇拥着这座古城,秋风 起,呼啸而至,吹散了细碎的马蹄声。莽莽大河冲向山谷, 可惜河谷狭窄,河水似乎也受到了极大的束缚。秦岭山脉 蜿蜒至潼关,只知道巍峨险峻,不知平坦为何物了,此等 桀骜不驯之态真令我赞叹佩服!
这首诗写作者途经潼关时所见所感,感觉中的山, 感觉中的水,让人强烈感受到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 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1.从修辞角度赏析诗句; 2.从情感角度赏析诗句。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河流大野”与“山”赋予了人的思想,生动 形象地写出“河流大野”的奔腾壮阔以及山势的巍峨险峻,桀骜不 驯,把山水写活了,读起来更有冲击力。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 2.理解诗意; 3.赏析诗句; 4.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பைடு நூலகம்
走近作者
谭嗣同(1865.3.10--1898.9.28),男,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 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 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这两部作品都因途经潼关而起思绪,但具体感情又有所不同,不 同之处在哪里?
《潼关》抒写了少年诗人在国家危难之际,冲破罗网,勇往直前的 意气,而《山坡羊 潼关怀古》抚今追昔,从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 想到人民的苦难,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
透过少年谭嗣同这首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山水绝句,我们仿佛听 到一个迅速临近的新时代的脚步声。
潼关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词语注解: 终古:久远 簇:簇拥 束:拘束 山入潼关:指秦岭山脉进入潼 关以西。
天色苍茫,万古高耸的云山簇拥着这座古城,秋风 起,呼啸而至,吹散了细碎的马蹄声。莽莽大河冲向山谷, 可惜河谷狭窄,河水似乎也受到了极大的束缚。秦岭山脉 蜿蜒至潼关,只知道巍峨险峻,不知平坦为何物了,此等 桀骜不驯之态真令我赞叹佩服!
这首诗写作者途经潼关时所见所感,感觉中的山, 感觉中的水,让人强烈感受到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 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1.从修辞角度赏析诗句; 2.从情感角度赏析诗句。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河流大野”与“山”赋予了人的思想,生动 形象地写出“河流大野”的奔腾壮阔以及山势的巍峨险峻,桀骜不 驯,把山水写活了,读起来更有冲击力。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 2.理解诗意; 3.赏析诗句; 4.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பைடு நூலகம்
走近作者
谭嗣同(1865.3.10--1898.9.28),男,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 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 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这两部作品都因途经潼关而起思绪,但具体感情又有所不同,不 同之处在哪里?
《潼关》抒写了少年诗人在国家危难之际,冲破罗网,勇往直前的 意气,而《山坡羊 潼关怀古》抚今追昔,从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 想到人民的苦难,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潼关课件(18张PPT)
1.朗读诗歌,理解诗意。 2.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进一步体会诗歌的情感。 3.背诵诗歌。
潼关 谭嗣同(清)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注释:①终古:久远。②簇:簇拥。③束:拘束。 ④山入潼关:指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以西)。
谭嗣同写这首诗时 才十几岁,当时随父赴 甘肃上任,途径陕西潼 关,被北方的特有的壮 阔风景所震撼,欣然下 笔,遂有此诗。
人物典故 ——剑胆琴心
在浏阳乃至中国的历 史上,维新志士谭嗣同 都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伟 丈夫,他为戊戌变法慷 慨赴义的壮举感召日月。 但很多人都不知道,谭 嗣同从少年时代起,就 有“剑胆琴心”的雅号。
在才常路的“谭烈士专 祠”里,曾经有一幅谭嗣同 摄于南京的照片,那年他32 岁,外穿月白色长衫,内着 玄色武士装,左手叉腰,右 手持剑,浓眉俊目,闪闪似 电,有一种立如山岳、傲视 死神的凛然正气。谭嗣同短 暂的一生中,两剑三琴陪伴 他度过了不少苍茫岁月。
感谢您的倾听, 欢迎批评指正!
谭嗣同(清)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谭嗣同(1865.3.10— 1898.9.28),字复生,号壮飞,湖 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
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
《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
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 要著作。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 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 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 君子”之一。
你的收获?
理解诗歌的方法
人生启迪……
赏析诗歌的角度
山坡羊 · 潼关怀古 张养浩(元)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
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
《潼关》部编版语文课件
2.请自选角度品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聚”字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中,• “怒”字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 用“聚”“怒”将山的雄伟与水的奔腾之势勾勒出来,• 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了潼关的地势险要。
v 作者遥望古都长安,思绪万千,曾经的辉家 松柏冢累累
v 兔子从狗的洞穴中钻进去,野鸡在屋梁上飞。院子 里长满了不经播种的野生谷物,井上布满了可食的 野葵菜。v 主人公回到家中,即目所见是荒凉的废墟,庭院、 井台处到处长满了野生的谷子和葵菜。v 环境描写,由远望到近看,写出一派凄凉破败的 景象。家中空无一人,老人举目无亲,其凄楚、 悲哀心情可以想象。
5.作者是怎样将写景、怀古、议论三者有机结合的?v 作者先描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v 然后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了深沉的感 慨,v 最后发表议论,得出结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v 雄浑苍茫的景色、真挚深沉的情感和精辟的议论三者完 美结合,使得全曲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朗读课文 读准字音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 “家中有阿谁? ”
dòu”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gēng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zhǒng“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kuĺ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yí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理解文意,回答下列问题1.诗中的主人公是谁?一个应征多年的老兵2.哪一句写了主人公从军之久?“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 “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理解文意,回答下列问题3.老兵回到家乡,他听到看到了什么?又做了什么?说说这样写的 表达效果如何?请画出诗句并作批注。
看到:兔从狗窦入, 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 井上生旅葵。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潼关
诗词赏析
公元1882年秋,十七岁的谭嗣同,从湖南故乡 赴甘肃父亲任所途中,经过陕西潼关,在这里饱 览了一番北国山河的壮丽风采。
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全是黄河、 华山的磅礴气势在诗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应,反 映着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
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这激情, 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 流,是完全合拍的。
十九世纪末叶正是我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 代,也是民族精神空前高扬的时代。透过少年谭 嗣同这首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山水绝句,我们仿 佛听到一个迅速临近的新时代的脚步声。
文章主题
这首诗反映着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 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 这激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变革 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合拍的。
潼关
作者简介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 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清末维新派政治家、 思想家,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其所著 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 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诗词释义
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县
潼关 北,关城临黄河,依秦
岭,当山西、陕西、河
谭嗣同 南三省要冲,历来为军
久远。 簇拥。
事重地。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潼关不解平。
【译文】从古到今,这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 团团簇拥着,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西风吹散、 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黄河奔向平坦广阔 的原野,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紧;山峰刚入潼 关便突兀而起、耸入云天,唯恐自己显得平庸。
期末复习之文言文系列《潼关》课件—七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
【文题解读】
选自《谭嗣同全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 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县北,关城临黄河, 依秦岭,当山西、陕西、河南三省要冲, 历来为军事重地。这首诗写的是诗人途经 潼关的所观所想。
【作家作品】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 南浏阳人。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谭嗣同参加领导戊 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害,为戊戌变法“六 君子”之一。今辑有《谭嗣同全集》。
考点三:文本品析
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第一、二两句描写的 景象。
天空中翻卷着一团团云雾,异峰崛起,久远的 高云簇拥着潼关古城,那景象壮阔极了。一阵 阵猎猎的秋风吹来,将清脆的马蹄声吹散了, 古城又显出了它的寂寞。
2.请赏析“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这两句诗。
这两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 了黄河与秦岭山脉的磅礴气势。所谓大河“犹 嫌束”、群山“不解平”,全是黄河、秦岭山 脉入潼关的磅礴气势在诗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 应,反应了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 决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
【模拟演练】
阅读谭嗣同的《潼关》,完成各题。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1.“秋风吹在潼关道上单骑孤行,任清脆的马 蹄声被猎猎的秋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 涛里。
2.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表达了诗人 怎样的豪情?
表现了诗人冲破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 望。
这首七言绝句通过对祖国山河壮丽景象的 描写,反应了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 冲破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
【写作特色】
情感升华自然。所谓大河“犹嫌束”、群山 “不解平”,全是黄河、华山的磅礴气势在诗人 心理上所引起的感应,反应了诗人豪迈奔放的 激情和冲破封建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愿望, 而这同当时神州大地上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 潮流是完全合拍的。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秋词》《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潼关》PPT课件
再 读 诗 词
七言绝句的节奏一般可这样划分:或2/2/3,或2/2/2/1,或2/2/1/2。 韵脚诵读的重音和语调处理也应根据诗歌的情意表达而定,韵脚一般要读 出延长音。
诵读练习建议:(1)节奏要读得分明;(2)古人常常击节而歌,可 以用指关节轻击课桌来配合诵读节奏;(3)韵脚要读出延长音;
再
知
人
论
世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中国清末著名
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
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 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好
诗
共
方法小贴士
赏
1.阅读课本上关于四首诗的注释和解读,初步理解
《秋词》其一 《夜雨寄北》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潼关》
部编版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汇报人:XXX
壹 本课目标 贰 初读诗词 叁 再读诗词 肆 诵读创作
本 课 目 标
1.诵读古诗词,读出古诗词的节奏、韵律,体会诗歌的声韵美。 2.通过诵读,理解诗歌大意,学习品味赏析诗歌。 3.背诵四首诗。
初
知 人 论 世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 在公元1192年写的一首抒情诗。作者积极主张抗金,却 备受排挤,年近七旬被斥罢归乡,虽远离朝堂,但报国 之志却从未消退。
知 人 论
《潼世关》
谭嗣同写这首诗时才十多岁, 当时随父赴甘肃上任,途经陕西 潼关,被北方的特有的壮阔风景 所震撼,欣然下笔,遂有此诗。
好
诗
同
方法小贴士
背
诵
(1)在反复诵读、感知诗意的基础上背诵诗歌。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潼关PPT课件
天色苍苍茫茫,远处,白缎似的云朵舒展开去, 簇拥着这座耸立在高山间的幽幽古城。我驾马 而行,猎猎秋风起,呼啸而至,吹散了我细碎 的马蹄声,莽莽大河气势非凡,河床怎能将它 束缚,他直冲山谷,气势如虹。秦岭山脉蜿蜒进 入潼关,他只知巍峨险峻,哪知平坦为何物! 此等桀骜不驯之态,真令我赞叹佩服!
品诗句
山水本无情,只不过是大自然的景观, 为何在谭嗣同的眼里山水都似乎有了壮 怀激烈的举动?
潼关
———【清】谭嗣同
知人论世
谭嗣同: (1865.3.10—1898.9.28),字复生,号壮 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 想家,维新派人士。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 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 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 政
读诗韵
朗读要求:
1.同桌互读,读准 字音,读出节奏;
谢谢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课外 古诗词 诵读潼 关PPT课 件
2.声音响亮,吐字 清晰,身姿端正, 仪态大方;
3.全身心地投入, 力求情感充沛。
潼关
——【清】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ຫໍສະໝຸດ 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
入诗境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久远 簇拥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尚且,仍然 拘束
懂得
群学活动:绘诗境
要求: 1、用优美的文字描绘你看到的画面, 加入适当想象,别忘了抒发你的情感。 2、书写6分钟,展示3分钟。
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了云以人的动 作“簇拥”,赋予河流人的情感“嫌弃拘束”, 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北方风景的壮阔。
悟诗情
那是一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代,当时的中 国软弱无力,被列强随意欺凌。14岁的谭嗣同 对此深感愤慨,在随父上任的途中已经是满腔 热情。 他渴望冲破封建束缚、渴望为国效力、渴望国 家变革图强。面对北方壮阔的山水,感觉和自 己的那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 的自己是那么的相似,所以他移情于山水,写 下了这首诗。
品诗句
山水本无情,只不过是大自然的景观, 为何在谭嗣同的眼里山水都似乎有了壮 怀激烈的举动?
潼关
———【清】谭嗣同
知人论世
谭嗣同: (1865.3.10—1898.9.28),字复生,号壮 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 想家,维新派人士。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 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 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 政
读诗韵
朗读要求:
1.同桌互读,读准 字音,读出节奏;
谢谢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课外 古诗词 诵读潼 关PPT课 件
2.声音响亮,吐字 清晰,身姿端正, 仪态大方;
3.全身心地投入, 力求情感充沛。
潼关
——【清】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ຫໍສະໝຸດ 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
入诗境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久远 簇拥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尚且,仍然 拘束
懂得
群学活动:绘诗境
要求: 1、用优美的文字描绘你看到的画面, 加入适当想象,别忘了抒发你的情感。 2、书写6分钟,展示3分钟。
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了云以人的动 作“簇拥”,赋予河流人的情感“嫌弃拘束”, 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北方风景的壮阔。
悟诗情
那是一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代,当时的中 国软弱无力,被列强随意欺凌。14岁的谭嗣同 对此深感愤慨,在随父上任的途中已经是满腔 热情。 他渴望冲破封建束缚、渴望为国效力、渴望国 家变革图强。面对北方壮阔的山水,感觉和自 己的那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 的自己是那么的相似,所以他移情于山水,写 下了这首诗。
课外古诗词《十一月十日风雨大作》《潼关》课件(共18页)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潼关
谭嗣同
任务一: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tónɡ 潼关
[清] 谭cù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
sàn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任务二:初读诗歌——结合注释,读懂诗意
潼关
[清]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 久远的高云簇拥着潼关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猎猎的秋风吹散了清脆的马蹄声。
窗外肆虐的风雨声梦—境—为国征战的铁骑踏冰之声 悲壮 抒发诗人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之心和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主旨归纳
这首诗借写风雨梦境,抒发了诗人 感人至深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 之心。
理解性默写
1.《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一诗中借写风雨梦境,抒发 诗人的爱国情怀的两句诗是:_夜__阑__卧__听__风__吹__雨___,_铁__马__冰__河__入__梦__来__。
面对北方的壮阔山水,感觉跟自己的那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 追求个性解放、改造国家命运的心情相似,于是写下这首诗。
任务三:品读诗歌—借助讲解短文,理解赏析。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景与情完美相融,浑然一体 赋予了山水人的 情感和磅礴的力量 昭示诗人轰轰烈烈的一生即将开始
主旨归纳
这首诗通过对潼关雄伟壮观景色的描写,充 分表现了少年时的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 建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渴望。
任务三:品读诗歌—借助讲解短文,理解赏析。
“僵卧孤村”
现实的处境
写 “不自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现 实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坚持的信念
内心仍燃烧着为国戍边的志愿
双关,既指现实生活中的风雨,又象征南 宋王朝风雨飘摇的处境。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山坡羊潼关怀古》PPT优秀课件
一代王朝灭亡,首当 其冲,深受其害的还是百 姓——苦。
中心意旨
借凭吊潼关古迹,抚今追昔,联想历代王 朝的兴衰更替,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封建统治与 人民的对立,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 民的同情。
山坡羊·潼关怀古
文学常识
张养浩
字希孟,号云庄,元代文学家。 所做散曲以豪放著称。 “山坡羊”是曲牌名。
3、请简要分析“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一句。 _这__两__句__看___起__来__只__是__回___顾__历__史__,___并__没__有__直__接___提__到__战__争___,__然__而__改__朝___换__代__的__战__争______ _惨__烈__图__景___已__跃__然__眼__前___。__在__这__历___代__王__朝__盛__衰___兴__亡__的__沧___桑__变__化__中__,___诗__人__面__对__繁______ _华__过__后__的___废__墟__所__发__出___的__感__慨__实___乃__悲__凉__。__历___史__的__兴__替___变__化__是__任__何___强__大__的__统__治______ _者__也__无__法___避__免__的__。__此___情__此__景__,___让__诗__人_ 不禁联想到天下的百姓在这沧桑变化 中的处境,便发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一千古名句。
2、请谈谈你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理解。 _这__两___句__话__深__刻__地___表__现__了__一___个__历__史__主__题___:__在__漫__长__的___封__建__社__会___中__,__无__论__怎___样__改__朝___ _换__代___,__人__民__群__众___依__旧__过__着___痛__苦_ 的生活,表达了诗人对苦难人民的同情。
中心意旨
借凭吊潼关古迹,抚今追昔,联想历代王 朝的兴衰更替,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封建统治与 人民的对立,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 民的同情。
山坡羊·潼关怀古
文学常识
张养浩
字希孟,号云庄,元代文学家。 所做散曲以豪放著称。 “山坡羊”是曲牌名。
3、请简要分析“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一句。 _这__两__句__看___起__来__只__是__回___顾__历__史__,___并__没__有__直__接___提__到__战__争___,__然__而__改__朝___换__代__的__战__争______ _惨__烈__图__景___已__跃__然__眼__前___。__在__这__历___代__王__朝__盛__衰___兴__亡__的__沧___桑__变__化__中__,___诗__人__面__对__繁______ _华__过__后__的___废__墟__所__发__出___的__感__慨__实___乃__悲__凉__。__历___史__的__兴__替___变__化__是__任__何___强__大__的__统__治______ _者__也__无__法___避__免__的__。__此___情__此__景__,___让__诗__人_ 不禁联想到天下的百姓在这沧桑变化 中的处境,便发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一千古名句。
2、请谈谈你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理解。 _这__两___句__话__深__刻__地___表__现__了__一___个__历__史__主__题___:__在__漫__长__的___封__建__社__会___中__,__无__论__怎___样__改__朝___ _换__代___,__人__民__群__众___依__旧__过__着___痛__苦_ 的生活,表达了诗人对苦难人民的同情。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山坡羊潼关怀古》PPT优秀课件说课
2、请谈谈你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理解。 _这__两___句__话__深__刻__地___表__现__了__一___个__历__史__主__题___:__在__漫__长__的___封__建__社__会___中__,__无__论__怎___样__改__朝___ _换__代___,__人__民__群__众___依__旧__过__着___痛__苦_ 的生活,表达了诗人对苦难人民的同情。
背景链接
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关中大旱,张养 浩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原本弃官告 归的他,决意不再涉仕途,但听说此次召他是为 了赈济陕西灾民,就不顾年事已高,毅然应命。 他在赈灾过程中,亲睹人民的深重灾难,感慨叹 喟,愤愤不平,尽心尽力去救灾,终因过分操劳 而殉职。他死后,“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元史·张养浩传》)。《山坡羊·潼关怀古》 写于应召前往关中的途中。
聚
峰峦的众多,而且赋予峰峦以生命的意志,表现
出它们向潼关聚集的动势。
听觉 怒
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同样赋予它以
生命和感情。
写出了潼关的地势险要,暗示它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作者是如何从“潼关路”联想到朝代兴亡的?
潼关,地势险要,扼守“西都”要道,为兵家必争之地, 关系着在关中建都的那些封建王朝的兴亡。因此,当诗人在 “潼关路”上“望西都”的时候,自然就想到朝代的兴亡了。
因为“兴”,必大兴土木,百姓受其害;“亡”,则战争 频繁,百姓遭殃。
这是全曲之“眼”,点明了主旨。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了 封建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的对立关系,蕴含了作者对封建统治 者的批判和对穷苦百姓的同情。
主旨归纳
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感慨百姓生活艰 苦,表达了作者关心百姓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 感情。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山坡羊潼关怀古》PPT课文课件
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望西都”
潼关内有高山,外有大河,形势险要,为兵家所必争,关系着在关中 建都的那些封建王朝的兴亡。因此。当诗人在“潼关路”上“望西都”的 时候,自然就想到历代的兴亡了。关中,曾经有西周、秦、西汉、前赵、 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10个王朝在那里建都,历时达千年之 久。那些都城,可以统称“西都”。当他“望西都”之时,由于想到了那 许多王朝的兴亡带给老百姓的苦难,心情很沉重……
• 《潼关怀古》中对历史的概括,显指元代现实生活:怀古实乃伤 今,沉重实乃责任。这种复杂的感情要结合作家的生平经历才能 理解。张养浩自幼才学过人,因评时政,得罪当权者被罢官,为 避祸不得不隐姓埋名;后被召起,官至礼部尚书。50岁时辞官归 隐于济南云庄,关中旱灾时被重新任命,赶赴陕西救赈灾民。多 年的宦海沉浮,让他把功名富贵都参破,不再在意统治者对自己 的评判;济南云庄的归隐生活,不仅让他欣赏礼赞自然的风光, 更让他体察民生只艰辛;尊奉孟子民本之思想,让他深深懂得民 生之重要;刚正不阿、仗义执言的性格,让他有勇气面对现实说 出心中真实的想法。
课堂提问
1、“如聚”“如怒”描写了怎样的形象? “如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 “如怒”形容黄河之水汹涌澎湃。
2、“望西都,意踌躇”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却是一片荒凉,顿生悲哀伤感之情。 写 作者远望长安,往日辉煌的西都,如今完 全变了模样。
3、为什么说“兴,百姓苦;亡,百姓 苦”?请展开讨论。
元曲有杂剧、散曲之分。散曲又有套数,小令带过曲之别。 我国古代音乐把调节器式叫保重宫调。曲的宫调出于隋唐燕乐,以琵琶四弦定为宫、商、角、 羽四声,每弦上构成七调,宫声的七调叫“宫”,其他的都调,共得二十八宫调。但在元曲中常用 的,只有仙吕宫、南吕宫、黄钟宫、正宫、大石调、小石调、般涉调、商调、商角调、双调、越调 十二种。每一种宫调均有其音律风格,故对于调子的选择,往往有一定的习惯。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 山坡羊潼关怀古》课件
拓展延伸
资料三:《元史•张养浩传》载:天历二年,关中大 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 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 之,死者则葬之……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 夜则祷于天,昼抚膺痛苦。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 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
拓展延伸
为了百姓的疾苦,他丢弃了官职,为了百姓的疾苦, 他花光了钱财,为了百姓的疾苦,他付出了生命。
课堂小结
让我们回顾本课内容:
张养浩途经潼关,描绘其雄伟险要。面对易守难攻的 潼关,诗人遥望西都,感慨万千。他目睹了昔日繁华 宫殿如今化作一片废墟,对漫长封建社会的本质有了 深刻理解。无论王朝如何更迭,百姓始终饱受疾苦。 最后,让我们再次饱含敬意,背诵这首散曲。
作业布置
张养浩的故事广为流传泛好评和点赞。
重点赏析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因 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山本是静止的, “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 “怒”字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黄河水是无生命的, “如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 涛的汹涌澎湃。“怒”字还把河水人格化,“怒”字注入了诗人吊 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为此景所动, 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出潼关的地形险要。
公元前198年,未央宫基本建成。前殿长五十丈,深十五 丈,高三十五丈,内部拥有众多宫殿楼阁。未央宫的总面 积约为七个故宫的面积。
《三辅黄图》载:“阿房宫,又称阿城。秦惠文王建造宫 殿未成便驾崩,秦始皇扩建其宫室,规模宏大,方圆三百 余里。离宫别苑遍布山谷,车道相连,通往骊山的阁道绵 延八百余里。”后来项羽率军西进,屠戮咸阳,“焚烧秦 朝宫室,大火持续三月不灭”,详见《史记·项羽本纪》。 因此流传有“阿房一炬”的说法。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潼关》
分层设计 数学 RJ 七年级 上
作者简介
谭嗣同(1865.3.10—1898.9.28),男,字复生, 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 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其所著的《仁学》,是维 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 要著作。
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 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 法维新,推行新政。
分层设计 数学 RJ 七年级 上
随堂练习
1.这首诗用“高云”烘托出①______________,用“②______________” 突显了潼关城的寂寥与辽远,从视角和听觉角度渲染出潼关独特的氛围。 【答案】示例:①潼关城的雄伟 ②秋风吹散马蹄声(或“马蹄声”) 【解析】“终古高云簇此城”意思是千年的高云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借 高云烘托潼关城的高大雄伟,“秋风吹散马蹄声”意思是阵阵秋风吹散了 “得得”的马蹄声,突显了潼关城的寂寥与辽远,前两句视觉与听觉相结 合,渲染出潼关独特的氛围。
分层设计 数学 RJ 七年级 上
随堂练习
2.诗人借助河山的“犹嫌束”“不解平”,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示例:表达了诗人摆脱束缚、勇往直前、追求自由的思想情感。 【解析】本题考查诗人情感。三、四句,转从河和山方面来写。在前面那 种状态下,诗人极目四望,眼前的自然景物也呈现出新奇的姿态:那从群 山中冲决而出的黄河,尽管已奔入辽阔的平原,但仍嫌受束缚似的在不断 冲击着河岸;而西去的群山,虽然走向与黄河相反,但仿佛也在力戒平坦 ,一更比一峰高。借景抒情,融进了诗人要求冲破约束的奔放情怀,诗人 已与高山、大河进入了同一状态,彼此相融,浑然不分。而这“犹嫌束 ”“不解平”的黄河,高山,即是诗人傲岸不羁雄奇磊落胸怀的写照,是 诗人特有的冲决一切罗网、追求自由的心态的外化。
作者简介
谭嗣同(1865.3.10—1898.9.28),男,字复生, 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 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其所著的《仁学》,是维 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 要著作。
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 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 法维新,推行新政。
分层设计 数学 RJ 七年级 上
随堂练习
1.这首诗用“高云”烘托出①______________,用“②______________” 突显了潼关城的寂寥与辽远,从视角和听觉角度渲染出潼关独特的氛围。 【答案】示例:①潼关城的雄伟 ②秋风吹散马蹄声(或“马蹄声”) 【解析】“终古高云簇此城”意思是千年的高云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借 高云烘托潼关城的高大雄伟,“秋风吹散马蹄声”意思是阵阵秋风吹散了 “得得”的马蹄声,突显了潼关城的寂寥与辽远,前两句视觉与听觉相结 合,渲染出潼关独特的氛围。
分层设计 数学 RJ 七年级 上
随堂练习
2.诗人借助河山的“犹嫌束”“不解平”,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示例:表达了诗人摆脱束缚、勇往直前、追求自由的思想情感。 【解析】本题考查诗人情感。三、四句,转从河和山方面来写。在前面那 种状态下,诗人极目四望,眼前的自然景物也呈现出新奇的姿态:那从群 山中冲决而出的黄河,尽管已奔入辽阔的平原,但仍嫌受束缚似的在不断 冲击着河岸;而西去的群山,虽然走向与黄河相反,但仿佛也在力戒平坦 ,一更比一峰高。借景抒情,融进了诗人要求冲破约束的奔放情怀,诗人 已与高山、大河进入了同一状态,彼此相融,浑然不分。而这“犹嫌束 ”“不解平”的黄河,高山,即是诗人傲岸不羁雄奇磊落胸怀的写照,是 诗人特有的冲决一切罗网、追求自由的心态的外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二、阅读 • (3)诗中“兴,百姓苦。亡,百姓
苦。” “亡,百姓苦”好理解,为何 “兴”百姓也苦呢?
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 华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一个 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 这两句议论,揭示了封建政治给人民带来 的苦难,非常精辟。
• 二、阅读 • (4)这首散曲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24《诗词典五首》之:《山坡羊 潼关怀古》教学课件33张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两句诗以小见大,以大小乔的命运 来代表东吴命运(写法),写了如果不是 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胜的就可能是曹 操,历史就要重写了(翻译),表现了作 者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抑郁之情。(感情)
24《诗词典五首》之:《山坡羊 潼关怀古》教学课件33张
赏析: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两句诗蕴含哲理(写法), 借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景物的发 展,写了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 树前头万木争春。(翻译)它蕴 含了新事物无比美好,社会总是 向前发展的哲理。(或新事物必将 代替旧事物的哲理)(哲理)
24《诗词典五首》之:《山坡羊 潼关怀古》教学课件33张
这两句诗直抒胸臆(写法), 写了一朝兴起,老百姓受苦,一朝 衰亡,老百姓仍受苦(翻译),表 现了作者对百姓的同情和对统治者 的批判(感情)
当堂检测
一、填空: 作者对以往历史所作的概括与评价的诗句 是: __________________。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 二、阅读 • (1)“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聚”
24《诗词典五首》之:《山坡羊 潼关怀古》教学课件33张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两句诗直抒胸臆(写法), 写了自古以来人生在世,谁能躲避 一死,要为国捐躯,留下一颗爱国 之心永照青史(翻译),表明了诗 人以死明志的决心。(感情)
24《诗词典五首》之:《山坡羊 潼关怀古》教学课件33张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小结:
本诗写了作者_在__潼__关__的__所__见__所__感,
表现了 诗人对人民的同情以及 _______对__统__治__者__的__批__判________。
24《诗词典五首》之:《山坡羊 潼关怀古》教学课件33张
24《诗词典五首》之:《山坡羊 潼关怀古》教学课件33张
赏析诗句:
诗句赏析
赏析模式:
这句诗用了__________的写法(如 借景抒情、直抒胸臆、细节描写、虚实 结合、丰富想像、富含哲理等),写了 ________(内容:翻译句子),表 达了______(感情、哲理或其它)。
24《诗词典五首》之:《山坡羊 潼关怀古》教学课件33张
24《诗词典五首》之:《山坡羊 潼关怀古》教学课件33张
这句话?
24《诗词典五首》之:《山坡羊 潼关怀古》教学课件33张
24《诗词典五首》之:《山坡羊 潼关怀古》教学课件33张
1.分析结构特点。给这首曲划分层 次,概括各层大意。
• 第一层(前3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 • 第二层(中间4句),写作者途径潼关时
所见所感。 • 第三层(后两句),总写作者的感慨。
24《诗词典五首》之:《山坡羊 潼关怀古》教学课件33张
3.“望西都,意踌躇”写出了作者 怎样的感情?
• ❀ 作者遥望古都长安,思 绪万千,曾经的辉煌,如今 却是一片荒凉,顿生悲凉伤 感之情。
24《诗词典五首》之:《山坡羊 潼关怀古》教学课件33张
24《诗词典五首》之:《山坡羊 潼关怀古》教学课件33张
感情?
抒发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对统治阶 级残暴贪欲的痛恨和对劳动大众所受苦难 的同情。
当堂检测
•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和 《山坡羊 ·潼关怀古》均为怀古之作,
说说它们分别咏叹了怎样的历史,表 达了怎样的怀古之情。(题三)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通过歌颂 古代英雄人物讽刺了南宋统治者的迂腐无 能,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卫国的情怀。
24《诗词典五首》之:《山坡羊 潼关怀古》教学课件33张
24《诗词典五首》之:《山坡羊 潼关怀古》教学课件33张
2.“如聚”“如怒”描写了怎样的形 象?
❀ 拟人手法、以动写静 “如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
中。 “如怒”形容黄河之水汹涌澎湃。
24《诗词典五首》之:《山坡羊 潼关怀古》教学课件33张
背景简介:
了解背景
这首小令是作者在就任陕西台中 丞的途中所作。潼关位于洛阳长安之 间,地势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尽管统治者兴废无常,但人民遭受的 苦难始终未变。作者深刻认识到,历 史上任何朝代的替换,带给人民的都 是苦难。
自读听读:
朗读感知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 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 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一带外有黄河,内
有华山,地势险要。
阅读理解:
理解分析
2.翻译文句,理解大意。
译文:眺望长安, 望西都,意踌躇。 (我)思潮起伏, 伤心秦汉经行处, 心情不快。经过秦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汉古都,见历史遗
迹,备觉伤心,万 间宫殿都变成了灰 土。
阅读理解:
理解分析
2.翻译文句,理解大意。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24《诗词典五首》之:《山坡羊 潼关怀古》教学课件33张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两句诗直抒胸臆(写法), 写了作者只希望他和弟弟两人年年平 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够共享美好 的月光(翻译),表达了作者对亲人 的美好祝愿和乐观旷达的情怀(感情)
24《诗词典五首》之:《山坡羊 潼关怀古》教学课件33张
和“怒”写得都很生动形象,请你就 此说说你的理解。
“聚”“怒”二字把“峰峦”“ 波涛” 的雄伟气势写得极其生动形象。“聚” 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 “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从 视觉和听觉写出潼关的险要。
• 二、阅读 • (2)诗人是为“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而“伤心”吗?
不是,由“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 可知是为古往今来的老百姓伤心。隐含对 百姓的同情,对封建统治者的讽刺。
译文:封建王朝 兴盛,给百姓带 来苦难;封建王 朝灭亡,同样给 百姓带来苦难。
24《诗词典五首》之:《山坡羊 潼关怀古》教学课件33张
讨论探究:ຫໍສະໝຸດ 理解分析• 1.分析结构特点。给这首曲划分层次,概 括各层大意。
• 2.“如聚”“如怒”描写了怎样的形象? • 3.“望西都,意踌躇”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感
情? • 4.怎样理解“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 5.如何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当堂检测
•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和 《山坡羊 ·潼关怀古》均为怀古之作,
说说它们分别咏叹了怎样的历史,表 达了怎样的怀古之情。(题三)
《山坡羊 ·潼关怀古》感慨历史是不断发 展变化的,任何强大的统治者都免不了最 终灭亡;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 改朝换代,人民群众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
4.怎样理解“宫阙万间都做了 土”?
• ❀ 这是国家由盛到衰的真 实写照,写出了战争带给百 姓的灾难。
24《诗词典五首》之:《山坡羊 潼关怀古》教学课件33张
24《诗词典五首》之:《山坡羊 潼关怀古》教学课件33张
5.如何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 苦”这句话?
❀ 总写作者的感慨(主旨)。
兴则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结,不论 “兴”“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在 这里,作者对广大人民的痛苦境地寄予同情, 发出对封建统治者热衷于争权夺利而不顾广大 人民死活的谴责。
24《诗词典五首》之:《山坡羊 潼关怀古》教学课件33张
对偶,使句式更加整齐,深化了文章中心。
24《诗词典五首》之:《山坡羊 潼关怀古》教学课件33张
思想感情:
归结主旨
这首曲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感情?
• 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
24《诗词典五首》之:《山坡羊 潼关怀古》教学课件33张
24《诗词典五首》之:《山坡羊 潼关怀古》教学课件33张
诗词曲五首
第五课时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元 ·张养浩
教学目标
• 1、了解作者与相关背景知识 • 2、了解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
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 3、体会诗的艺术特色、语言风
格,运用正确的方法赏析名句 • 4、背诵全诗
继唐诗、宋词之后在元朝出现了蔚 为一代文学之盛的元曲.
元曲有杂剧、散曲之分。散曲又 有套数、小令等之别。
作者简介:
了解作者
张养浩(1270--1329) 元散曲家。字希孟, 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曾任监察御 史,以批评时政为权贵所忌,免官。后复官 至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辞职归隐,屡, 召不赴。天历二年关中大旱,出任陕西行台 中丞,办理赈灾,以积劳病卒。其散曲多描 写弃官后田园隐逸生活,对官场黑暗常流露 不满。又能诗,有《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 《云庄类稿》。他的作品题材广泛,风格清 逸而豪放。
读准字音
峦(luán ) 踌( chóu) 蹰( chú) 阙( què) 兴( xīng)
阅读理解:
理解分析
1、解题
曲牌名
山坡 羊 题目 潼关怀古
张养浩
阅读理解:
理解分析
2.翻译文句,理解大意。
译文:大大小小的
峰峦如聚,
山峰像是在这里会
波涛如怒,
合,黄河波涛汹涌
山河表里潼关路。 好像发怒一样,潼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