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列佛游记》对人性的反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格列佛游记》对人性的反思

通过游记见闻来象征、讽刺现实世界,并虚拟一处理想国以寄托自我认同,是小说家们乐于采用的模式,《格列佛游记》的作者斯威夫特显然对此颇有心得。

即使你没有读过原著,小人国、大人国、勒皮他飞岛等等精彩的故事,想必你也耳熟能详。不过,想给自己加点负担的思考者们,还是读读原著吧。

小说主题十分明显,那就是“人性堕落、无可救药”。作者按捺不住内心的冲动,往往以长篇累牍的议论时时暴露自己这一倾向。我们在他的笔下看不到人类还有一点救赎的希望:人类不仅卑鄙无耻、惟利是图、彼此欺诈、禽兽不如,而且自私自大、狂妄无知,他们不仅互相争斗、制造杀戮,而且自认为是万物的法则,甚至不承认存在着无法被“理性”把握之物,更可恶的是,人类理直气壮地发明种种理由为自己的罪恶辩护。小说中的叙述者格列佛船长说:“我看见律师、扒手、上校、傻子、老爷、赌棍、政客、嫖客、医生、证人、教唆犯、讼棍、卖国贼等等,一点都不生气,这都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当我看到一个丑陋的笨蛋,身上心里都有病,却还骄傲不堪,我所有的耐心一下子全都没了。我怎么也不明白这样一种动物怎么会和这么一种罪恶搅和到一起。”可见作者对人类前途几乎失去信心,而十八世纪前期,

正是欧洲人气势汹汹地确立“主体”的时期,作者的立场,颇为“不合时宜”。

作者的立场随着故事的展开而不断清晰。最初,作为作者代言人的叙述者格列佛船长,几乎是以局外人的视角观照人性之恶,并充当价值评判者。这体现在小人国故事中。“小人”们的所做所为全都是人间真实的缩影,格列佛以“大人”的姿态俯视小人们的渺渺生活,深感他们的可耻与可笑。而到了“大人国”后,他在对社会更加失望的同时,对自己的“人性”也产生怀疑,但仍然有几分自信。不过他的自信到了“慧骃国”(作者虚构出的乌托邦)后荡然无存,格列佛终于发现,在乌托邦的强烈对比下,他的“恶”丝毫不少,之前对人类所有的讽刺和揭露同时也指向他自己。为求自救,他宁愿留在乌托邦,可惜无法遂愿,只好绝望地返回人间,成为一个不与世界秩序发生关联的活死人。

小说的成功正在于,采用传统的模式(“航海”故事模式在文学史上屡见不鲜)编织出虚实相生、可读耐看的精彩故事,满足了人们阅读时的某些期待,而在主题和立场上却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测,对读者的“一捧一棒”,使有心人在笑过之后陷入思考。

海德格尔曾经说:“只有一个上帝可以救赎我们。”

斯威夫特或许也会说:“只有一个慧骃国可以救赎我们。”

斯威夫特不算高明的思考者,靠乌托邦教育人类终究是徒劳无功。历史曾经残酷地证明,打着乌托邦名义的救赎和解放,多数只是披着迷人外衣的专制与暴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