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育价值观的历史变迁看现代教育价值的取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3年2月 学 术 交 流 Feb.,2003
总第107期 第2期 Academic Exchange Serial No.107 No.2
从教育价值观的历史变迁看现代教育价值的取向
张建锋,沈亚芳
(1.南通师范学院学工处,江苏南通226007;2.南通市实验中学,江苏南通226001)
[摘 要]教育价值观是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重要范畴之一,是人们对教育价值关系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所确定的行为取向标准,它直接影响甚至控制教育实践活动。教育
价值取向既是时代要求的产物,又是对时代要求所作的应答。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教育价值
取向,促进了个人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整合。
[关键词]教育价值观;变迁;现代教育;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03)02-0149-04
教育活动是一种价值创造的活动,同时教育活动又是一种价值选择的活动。人们的教育行为选择总是受一定时期教育价值的支配。所谓教育价值观,是人们对教育的价值关系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所确定的行为取向标准,是人们教育价值认识活动的结果在主体意识活动中的“凝聚”;是人们价值意向、情感特征、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的综合。
教育价值观具有理性和经验的双重色彩。在理论上,价值观是人们理性认识的结果,是人们权衡利弊之后的理性选择。在实际生活中,人们的教育价值观念又带有浓厚的经验色彩,而且是各种各样、复杂多变的:在社会生活中,有关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等方面的认识和评价;在个人生活中,有关于伦理、习惯、审美、人生等方面的认识和评价。就个人发展来说,有人强调知识的积累,有人强调智能的增进;有人强调智慧的培育,有人强调美德的养成;有人强调全面发展的实现,有人强调独特个性的形成;有人强调文化素养的提高,有人强调职业的训练;有人强调基础理论的掌握,有人强调操作技能的获得。就社会发展而言,有人注意政治效益,有人注意经济效益;有人注意功利效益,有人注意文化效益;有人着眼当前利益,有人着眼长远利益;有人谋求维护现有的社会秩序,有人谋求建立新的社会秩序。研究教育价值观念,旨在发现人类所需要的新动力、新思想或新观念,从而指导人们去进行新的追求和创造。通过对过去的教育价值观进行反思、批判,对现存的教育价值观进行分析、评判,对新的教育价值观念进行探索、发现,促使教育实践朝着有利于现代化建设,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强盛,有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方向迈进[1]。
一
从总体上看,人类关于教育价值观经历过两次革命,它与人类所经历的两次解放的
[收稿日期]2002-01-30
[作者简介]张建锋(1967-),男,江苏通州人,南通师范学院学工处副处长,副教授,从事教育学研究。
历程是一致的。
当人类的第一次解放来临时,意味着人同自然界分离,成为具有思想意识的独立主体。在早期的人类社会中,个人属于群体、部落,个人的主体性被同化于整体的主体性之中,教育的价值观实际上是属于整体的价值观。后来,原始社会的解体,私有财产的出现,学校教育作为独立存在形态的精神劳动实体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文明的飞跃性发展,是人类在教育的价值观上爆发的第一次革命,教育第一次体现了其独立存在的价值。
人类历史上第二次教育价值观的革命,是与人自身发展过程的第二次解放同步的。从历史的角度看,在古代社会,由于学校教育掌握在少数统治阶级手中或受教会的控制,社会对学校教育的需求就等于统治阶级对学校教育的需求。统治阶级需要学校培养出具有封建伦理道德,以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各级官吏的统治。当时,个人的需求是以片面的形式服从于社会的需要,而且有时个人的需要几乎完全被淹没了。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个人的需求突出地表现出来。文艺复兴是人类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是人类第二次解放的标志。如果说,人类第一次解放标志着人类整体的主体地位的确立,那么,第二次解放则意味着把人从神的奴役中,从社会所设置的枷锁中解放出来,确立了每个个体的独立存在价值,真正意义上的个人主体意识才得以产生。与此相适应,人类教育价值观也爆发了第二次革命,形成教育价值取向上的第二次高峰,即在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关系上,以高扬人的主体意识为特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占主导地位。经历了教育价值取向的第二次高峰之后,由于机器大工业的出现,人类教育价值观被夹在社会与人的两维峡谷之中向现代推进,甚至更多的是社会本位主义占主导地位。直到20世纪50年代,随着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给人类不断带来困难和灾难,如核战争、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个人本位主义教育价值观才占上风,并在七八十年代形成鼎盛之势,如进步主义的“儿童中心论”、自由主义知识价值观、存在主义的个人价值学说、人本主义的“潜能与价值”理论等。
由此可见,历史上教育价值观经历了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论争。社会本位论强调教育是使受教育者成为社会需要的,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进步之人;个人本位论更注重个人价值,注重人的身心的和谐发展,正如美国教育家帕克所说:“一切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人,即人的身体、思想和灵魂的和谐发展。”日本近代著名教育家小原国芳提出“全人教育”或“完人教育”。概括地说,就是指“塑造健全之人格,亦即塑造和谐之人格。”其教育理想在于创造真、善、美、圣、健、富六个方面的价值,也就是使受教育者在学问、道德、艺术、宗教、身体、生活六个方面协调、丰满地发展,形成完整的而不是片面的人格,使知、情、意等心理品质得到圆满的陶冶。
人类教育价值观的历史变迁告诉我们:世界是人的世界,教育是人的教育。教育价值观离开了重视人这一本体,世界将是一个没有创造、没有欢乐、没有人的个性的沉寂空间。“教育的首要作用之一是使人类有能力掌握自身的发展。”“实际上,教育在把建立在个人和各社区认真负责参与的基础上的同时,应使每个人都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以便为自己生活在其中的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2]
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个体自身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教育价值观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个体自身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社会的变化作为现实的解释背景,对教育价值观念的变化有着根本影响。它带来了社会生产方式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差异,造成人们思想发展水平的差异。同时教育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