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集团宽带接入技术模式(doc 54页)

合集下载

移动客户接入工程组网方案介绍资料

移动客户接入工程组网方案介绍资料

组网要求
接入技术 设备能力
电源备份
客户侧设备具备220V电源 输入接口 设备可采用台式或壁挂式 安装方式。
客户侧设备具备220V电源 输入接口 设备可采用台式或壁挂式 安装方式,客户侧设备可 采用室外机柜安装。
机架加固
网络管理
接入侧/客户侧设备应支持 接入侧/客户侧设备应支持 接入侧/客户侧设备应支持 配置管理、故障管理、性 配置管理、故障管理、性 配置管理、故障管理、性 能管理和安全管理,并能 能管理和安全管理,并能 能管理和安全管理,并能 纳入到运营商的网络监控 纳入到运营商的网络监控 纳入到运营商的网络监控 管理系统中。 管理系统中。 管理系统中。
不要求
-6-
内容提要

集团客户业务介绍 集团客户接入组网模式
案例分析
实施注意事项

-7-
设备介绍
集团客户接入网络架构
业务层
运营平台 视频监控平台 办公平台
实现内容提供、 业务处理、视 频监控、外网 访问等内容
路由器
交换机
核心点
SDH MSTP PTN
汇聚接入点电 路
MSTP网络 传送层
ASON网络
ASON网络
PTN网络
ASON网络
OTN网络
实现用户电路 的安全传送
MSAP
PDH
SDH
MSTP
PTN
ONU
OLT
PON
接入点
采用多种手段 灵活接入用户 电路
ONU
ONT
-8-
基于PDH的数据专线接入方式
中心点 移动传输网络 PDH E1 用户设备 集中协转 SDH N*FE N*E1 SDH网络 E1 E1 PDH PDH E1 PDH E1 协转 FE 协转 FE 用户设备 PDH E1 接入点 协转 FE 用户设备

宽带接入网络技术

宽带接入网络技术
?可做到信息量的自适应分配,抗噪声性能非常好;
? 根据信道特性和噪声频谱动态调整分配给每个信道的比特数
?频谱利用率高,在1MHz的带宽上实现了8Mb/s的传输速率; ?规定为ADSL的标准调制方式(ITU-T G.922)。
ADSL的频谱分配
为解决频带重叠带来的
? 铜质双绞线在 4km的距离内近带端宽串可扰达问题1.,1M需H使z 用
8.1.2网络接入技术及分类
接入网通常是按其所用传输介质的不同来进行分类的。 ? 有线接入 ? 无线接入 ? 铜线接入 ? 光纤接入 ? 混合接入
接入网的拓扑结构
? 星型结构 ? 总线型结构 ? 环形结构 ? 树形结构
8.2铜线接入技术
? 如下图所示的是一个典型的铜线接入网系统 —— 市内铜缆用户环。图中,端局与交接箱之间可以有 远端交换模块( Remote Switching Unit , RSU)或 远端(Remote Terminal , RT)。
回波抵消技术。但复杂
幅度
性和价格的代价较大。
话音频带
下行数据频带 上行数据频带
保护 频带
上、下行
频带重叠 部分
0
4kHz 26kHz
138kHz
1.1MHz 频率
5 ADSL的应用
? PPPoE(PPP over Ethernet )
?以太网的HUB或交换机用双绞线连接到ATU-R
? 单机使用时,则用双绞线把网卡与ATU-R相连
(2)低成本:树型分支结构,多个 ONU共享光纤介质使系统总 成本降低;纯介质网络,彻底避免了电磁和雷电的影响,维 护运营成本大为降低。
(3)高可靠性:局端至远端用户之间没有有源器件,可靠性 较有源OAN大大提高。

中国移动GPON全业务接入解决方案

中国移动GPON全业务接入解决方案
FTTX是最主要的接入展趋势
基于以太网技术的VDSL下行速率高,可达100Mbit/s以上可以在现有双绞线上实现远距离传输传输距离较以太网远,有利于提高用户实装率,降低维护成本线间串扰小,出线率较高,适合密集用户应用。
VDSL2
PON
家庭网关
无线技术
无源设备,降低运维成本带宽宽,支持下行2.5Gbps传输距离达到20km适合三重播放业务,很好的Qos保证适合于分散的小企业和居民用户,尤其是新建区域
面向电信运营的接入网
*
GPON/EPON产业链比较
选用GPON的运营商超过30家
AT&T, Verzion, France Telecom, KPN, Singtel, Telstra, Etisalat, Telecom Asturias, Malaysia…
主选EPON的运营商仅在日本、韩国
欧洲Arvidsjaur (municipality, Sweden), Elion Enterprises (Estonia), France Telecom, Habo (municipality, Sweden), Jönköping Energi (Sweden), Köping (municipality, Sweden), KPN, Ministry of Communications (Kuwait), Nayatel (Pakistan), Olofström (municipality, Sweden), Örebro (municipality, Sweden), Principalidad Asturias (Spain), Transit (cable TV operator), Telecom Austria, Tidaholm (municipality, Sweden), Vännäs (municipality, Sweden)

中国移动宽带接入技术GPON说明

中国移动宽带接入技术GPON说明
接入网大大提高。 低成本 无源点对多点结构,多个共享主干光纤、设备、光有
源器件少等使系统成本较低。 纯介质网络——避免了电磁和雷电影响;和支路光缆
故障、新用户加入等均不影响其它的正常工作; 这些 都使维护运营成本大为降低。
网络布放灵活,无需机房和电源 便于运行维护 -在中信号从用户端发出经过无源的光缆
OMCI adapter
ATM TC adapter
GEM TC adapter DBA Control
GTC Framing sublayer
பைடு நூலகம்
GPON Physical Media Dependent (GPM) layer
物理层
() -
属于嵌入式的 一种
()
嵌入信息直接嵌入 帧头
的协议栈
平面(负责控制和管理用户业务流)
ONU 3
ONU 5
OLT
适合分散用户。
ONU 2
ONU 4
PON network
ONU 1
ONU 2
Passive
splitter OLT
ONU 3
ONU 5
ONU 4
适合分散的、有保护需求对可靠性要求比较高的用户。
的特点和优势
容量大、覆盖范围大、寿命长 高可靠性 局端至远端用户之间无有源器件,使可靠性较有源光
SNI
的基本拓扑结构
(1)
ONU 1
ONU 2
OLT
ONU 3
ONU 4
图中黑点为无源光分/合路器(光耦合器)。 适合集中的用户群,比如商业大楼里的企事业用户。
(2)
ONU 1 ONU 2
OLT
可根据需要放置光分/合路器,可多级。 适合相对集中的几个用户群。

移动宽带无线接入新技术——IEEE802.20网络知识-电脑资料

移动宽带无线接入新技术——IEEE802.20网络知识-电脑资料

移动宽带无线接入新技术——IEEE802.20网络知识-电脑资料作者:汪俊峰常永宇万屹IEEE802.20是一种最新的移动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它是移动性与峰值速率之间的完美结合,。

基于IEEE802.20的性能指标,分析了它在移动性、频谱效率、系统覆盖和系统架构等方面的优势,并着重讨论了该标准与其它无线宽带接入技术和移作者:汪俊峰常永宇万屹IEEE802.20是一种最新的移动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它是移动性与峰值速率之间的完美结合。

基于IEEE802.20的性能指标,分析了它在移动性、频谱效率、系统覆盖和系统架构等方面的优势,并着重讨论了该标准与其它无线宽带接入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之间的互补性与竞争性,最后介绍了其标准化的最新进展。

传统的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可支持高的移动性,但数据传输速率低,难以应对高速下载和实时多媒体的应用。

而无线局域网(WLAN)等宽带无线接入系统,虽然拥有较高的数据传输速率,但其移动性能差,只能用于牧游式的无线接入。

IEEE802.20技术恰恰可以有效地解决移动性与传输速率相互矛盾的问题,使用户可以在高速移动中享受宽带接入带来的乐趣。

IEEE802.20技术,即移动宽带无线接入(MBWA:MobileBroadbandWireless A clearcase/" target="_blank" >ccess),也被称之为Mobile-Fi。

这个概念最初是由IEEE 802.16工作组于2002年3月提出的,并成立了相应的研究组,其目标是为了实现在高速移动环境下的高速率数据传输,以弥补IEEE 802.1x协议族在移动性上的劣势。

随后,由于在目标市场定位上的分歧,该研究组脱离IEEE 802.16工作组,并于同年9月宣告成立IEEE 802.20工作组。

目前,IEEE 802.20标准还处于制定阶段,其最初版本预计于2006年12月颁布。

一、技术特性IEEE802.20工作组的目标是制定一种适用于高速移动环境下的宽带无线接入系统的空中接口规范。

中国移动集团客户专线接入方案指导手册(第一版)

中国移动集团客户专线接入方案指导手册(第一版)

集团客户专线接入方案指导手册(第一版)客户响应中心二零一零年十月目录2GPRS-VPN业务解决方案2.1GPRS-VPN业务建设流程2.2GPRS-VPN业务建设的注意事项2.3GPRS-VPN图解及路由器配置3IP-VPN业务解决方案3.1IP-VPN业务建设流程3.2IP-VPN业务建设的注意事项3.3IP-VPN业务图解4宽带上网业务解决方案4.1宽带上网业务建设流程4.2宽带上网业务建设的注意事项4.3宽带上网业务图解5附录:5.1接入设备介绍5.2专线接入方案补充5.3传输技术对比及推荐应用场景概述中国移动网络按功能划分可以分为:接入网、传输网和业务网。

如下图所示:业务网:业务网均为高性能服务器,均属网管中心管理范围。

武汉分公司只负责接入侧交换机的维护、数据制作、IP地址申请。

传输网:武汉移动使用了PTN、SDH、PON作为传输网设备,其中OTN作为传输网的核心调度层,调度大颗粒业务。

接入不同业务根据一定的原则使用不同的传输设备,该原则将在下文进行描述。

接入网:主要用于实现各种业务的接入,并实现用户/流量的隔离,保证各类业务的安全和服务质量。

接入层通过采用:光纤收发器+PTN、ONU+OLT、MSAP+SDH/MSTP、WLAN等多种技术实现业务的接入。

根据湖北移动公司武汉分公司对全业务运营下对固定宽带业务的发展要求,结合武汉市核心网、传输网的建设,为促进和指导业务及相关部门更好的开展集团客户专线业务,特制订本指导手册。

GPRS-VPN业务解决方案GPRS网络做为一种承载网络,基于GPRS可以方便地实现多种丰富多彩的业务。

根据GPRS网络所具有的优点,可以方便的实现移动性、安全性、实时性等需求。

因此对于一些对流量、时延和带宽要求不是很高的企业应用,如银行、电力、交通、福彩、法院等行业可以通过GPRS实现接入,而且组网结构比较简单,实现起来也比较容易。

因此我们说基于GPRS的行业性应用有着比较广阔的发展前景。

宽带接入方式简介PPT课件

宽带接入方式简介PPT课件
1、 高速:用户上网速率达10-100Mbps 2、 稳定可靠:小区/大厦/写字楼交换机与局端交换机 之间以光纤相连,系统采用虚拟局域网技术简化用户管 理、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用户安全并控制网络广播风暴。 3、价格便宜,投资少:用户通过带网卡的个人电脑直 接上网。 4、安装方便:综合布线后用户端即插即用。 5、 应用广泛:高速上网、远程办公、H.323会议电视、 视频点播、虚拟专用网。 但也具有不足之处: 1、 仅能提供基于IP协议的业务,无法提供综合宽带业 务; 2、 多层VLAN技术提供给用户的必须是无标记 (untaged)端口,对今后发展基于802.1Q不同优先级 的多业务接入,实现高QoS有一定影响。 3、 用VLAN实现数据隔离使交换机设置、管理复杂化。 但是总体来说,FTTX+LAN方式适应我国绝大地区宽 带发展的需要,可以成为经济实用的宽带接入方式之一。
A D S L 2 + 相 对 A D S L 提 高 线第路6页稳/共定26性页, 增 加 可 达 距 离 , 增 强 的 线 路
影响ADSL速率的几个因素
在实际线路中ADSL的速率受线路质量的影响很大,特别是下行速 率 决定线路质量的重要因素包括:线路长度、线缆规格、是否有桥接 分接头、线路上的干扰程度等等 线路衰减正比于线路的长度和频率而反比于线缆直径,因此说明 ADSL性能时通常都注明线缆规格和用户线长度 一般来说在2公里内,线路长度对ADSL速率的影响不是太大,但超 过2公里后,ADSL速率随线路长度的增加而急剧下降 ADSL都具有速率自适应的功能,即根据线路质量动态调整,速率 变化是以32kbps为单位的
据传输系统,它利用射频(RF)的技术,取代旧式碍手碍脚的双绞铜线所 构成的局域网络,使得无线局域网络能利用简单的存取架构让用户到达广 域网。采用2.4GHZ频段,支持IEEE802.11无线协议,最高传输速率 54Mbps。 • 3.5G微波无线系统,该系统是西门子公司接入系列产品中最新推出的一 种先进点对多点(PMP)宽带无线接入解决方案。传输距离10KM,传输 净速率4Mbps/载波,语音2M,数据2M,也就是说一个BSBU是共享2M 带宽的。

移动无线接入技术

移动无线接入技术

提起无线接入技术,大家肯定会想到现在使用的无线网络和移动通讯设备。

其实,无线接入技术有着更广义的定论。

具体是如何呢?就请详细阅览本文,希望大家能清楚地了解移动无线接入技术和固定无线接入技术的区别。

无线接入技术概述无线接入是指在交换节点到用户终端之间的传输线路上,部分或全部采用了无线传输方式,其采用的技术主要包括微蜂窝技术、蜂窝技术、微波点对多点技术和卫星通信技术。

广义上讲,无线接入技术包括固定无线接入(FW A)和移动无线接入技术两大类。

其中,固定无线接入又称无线本地环路(WLL),其用户终端(电话机、传真机和计算机等)固定或只有有限的移动性。

主要的固定无线接入系统包括:多路多点分配业务(MMDS)、本地多点分配业务(LMDS)、一点多址微波系统、卫星直播系统(DBS)。

固定无线接入是原有的固定无线接入系统是作为PSTN/ISDN网的无线延伸而发展起来的,但是随着LMDS和MMDS 等宽带无线接入系统的出现,固定无线接入在多媒体数据传输以及互联网应用等方面显示了强大的实力,已经成为城市接入网建设的主要辅助方案。

移动无线接入技术主要指用户终端在较大范围内移动的通信系统的接入技术。

它主要为移动用户提供服务,其用户终端包括手持式、便携式、车载式电话等。

主要的移动无线接入技术系统包括:(1)无绳电话系统:它可以视为固定电话终端的无线延伸。

无绳电话系统的突出特点是灵活方便。

固定的无线终端可以同时带有多个无线子机,子机除和母机通话外,子机之间还可以通信。

主要代表系统是DECT、PHS和CT2。

(2)移动卫星系统:通过同步卫星实现移动通信联网,可以真正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与任何人的通信。

它的最大特点是利用卫星通信的多址传输方式,为全球用户提供大跨度、大范围、远距离的漫游和机动灵活的移动通信服务,是陆地移动通信系统的扩展和延伸,在边远的地区、山区、海岛、受灾区、远洋船只、远航飞机等通信方面更具有独特的优越性。

中国移动城域网IPRAN接入设备技术规范

中国移动城域网IPRAN接入设备技术规范

中国移动城域网IPRAN接入设备技术规范1. 简介城域网(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简称MAN)是指覆盖一个城市范围内的计算机网络,为城市提供高速数据通信和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

中国移动作为国内领先的电信运营商之一,为了满足城市内优质通信需求,采用了IPRAN(Internet Protocol Radio Access Network)接入设备技术。

本文档将介绍中国移动城域网IPRAN接入设备的技术规范,包括硬件规范、软件规范、安全规范等方面。

2. 硬件规范2.1 设备类型中国移动城域网IPRAN接入设备主要包括以下类型:•路由器(Router):用于实现数据包的转发和路由选择,负责不同网络节点之间的互联。

路由器通常具有多个以太网接口和广域网接口。

•交换机(Switch):用于实现局域网内各设备之间的通信,主要负责数据包的交换和转发。

交换机通常具有多个以太网接口。

•防火墙(Firewall):用于保护网络免受非法访问和攻击,主要负责网络安全策略的实施和控制。

防火墙通常具有多个以太网接口和广域网接口。

2.2 设备性能中国移动城域网IPRAN接入设备的性能要求如下:•路由器性能:支持高速数据传输,具有大缓存和高处理能力,能够处理大量的数据包转发和路由选择任务。

•交换机性能:具有快速的数据包交换能力,支持高速局域网内设备之间的通信。

•防火墙性能:具有高效的安全策略实施和控制能力,能够及时识别和阻止非法访问和攻击。

2.3 设备接口中国移动城域网IPRAN接入设备的主要接口类型包括以下几种:•以太网接口(Ethernet Interface):用于与局域网中其他设备进行连接,支持高速数据传输。

•广域网接口(Wide Area Network Interface):用于与广域网中其他网络节点进行连接,支持远程访问和互联互通。

•管理接口(Management Interface):用于设备的远程管理和配置,支持通过网络进行管理和控制。

宽带接入网技术课件

宽带接入网技术课件

、入侵检测和病毒防范等。
03
此外,加强用户身份认证和数据加密也是保障宽带接
入网安全的重要措施。
04
宽带接入网的应用场景
家庭宽带接入
家庭宽带接入是宽带接入网技术最常 见的应用场景之一,通过光纤、铜线 或无线等技术将高速互联网接入家庭, 提供高速上网、视频通话、在线娱乐 等多种服务。
家庭宽带接入技术的发展迅速,从 ADSL到光纤,再到现在的5G和WiFi 6技术,带宽速度和稳定性不断提升, 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需求。
宽带接入网的发展历程
窄带接入网
传统的电话线接入和窄带拨号上网,带宽较窄, 速率较低。
光纤接入网
采用光纤作为传输介质,具有极高的带宽和传输 速率,是宽带接入网的发展方向。
ABCD
ADSL接入网
利用电话线实现宽带上网,具有较高的传输速率, 是宽带接入网的初级阶段。
无线宽带接入网
利用无线技术实现宽带上网,具有灵活性和移动 性,是宽带接入网的另一重要发展方向。
01 EPON技术是一种基于光纤的宽带接入技术,通 过无源光网络实现高速数据传输。
02 EPON技术具有高带宽、高速率和低成本等优势, 适用于大型企业和园区等区域的接入。
03 EPON技术的传输距离较长,可以达到几十公里, 因此适用于覆盖范围较大的区域。
GPON技术
GPON技术是一种基于光纤的宽带接入技术,通过无源光网络实现高速数 据传输。
靠性。
大规模天线技术
5G时代的宽带接入网将采用大规 模天线技术,通过在基站端部署大 量天线,实现更高的频谱效率和传 输速率。
低延迟和高可靠性
5G时代的宽带接入网将注重低延迟 和高可靠性,以满足物联网、工业 互联网等应用的需求。

中国移动集团宽带接入技术模式

中国移动集团宽带接入技术模式

集团客户专线接入业务研究报告版本号: 1.0.0目录1研究背景52专线业务需求及技术现状62.1业务需求分析62.2技术现状统计82.3主流的专线接入技术92.3.1SDH/MSTP接入102.3.1.1SDH专线102.3.1.2MSTP专线122.3.2PON接入142.3.2.1PON概述142.3.2.2PON的设备以及端口152.3.2.3PON接入中客户侧的设备部署162.3.3WLAN接入182.3.4xDSL接入192.3.5以太网(LAN)接入203中国移动网络现状223.1骨干网223.1.1省级传送网223.1.2IP承载网233.2城域网253.2.1城域传送网253.2.2IP城域网274专线接入问题分析及建议284.1接入资源问题分析及建议284.1.1问题分析284.1.2建议284.2现有主流技术技术方案问题分析及建议294.2.1现有技术技术方案294.2.1.1E1专线294.2.1.2以太网专线304.2.1.2.1基于光纤收发器的以太网专线304.2.1.2.2基于光猫/光端机的以太网专线314.2.1.2.3基于五类线的以太网专线324.2.2现有技术技术方案的问题分析334.2.3建议344.2.3.1在客户侧部署支持网管的PDH设备344.2.3.2SDH/MSTP设备向网络边缘演进和渗透344.2.3.3PON接入网络的建设354.2.3.4PDH设备、MSTP设备、PON设备的选择原则36 4.3业务流程问题分析及建议374.3.1问题分析374.3.2建议384.3.3集团客户专线业务流程建议384.3.3.1售前/售中流程404.3.3.2业务开通全流程414.3.3.3收入结算流程434.4人力资源配置建议445专线接入技术模式446专线接入解决技术方案举例466.1电路专线解决技术方案466.2VPN解决技术方案476.3互联网接入技术方案486.4语音接入技术方案496.5xPON综合接入技术方案50前言随着全业务的全面竞争,中国移动必需具备为集团客户提供语音接入、宽带接入和信息化技术方案综合业务接入的能力。

宽带接入技术

宽带接入技术

宽带接入技术
从宽带接入的媒体来看,可以划分为两大类: 1. 有线宽带接入 2. 无线宽带接入
下面讨论有线的宽带接入。
1 ADSL 技术
非对称数字用户线 ADSL (Asymmetric Digital Subscriber Line) 技术就是用数字技术对现有的模拟电话用户线进行改造,使它能够承 载宽带业务。
2. 如果把用户线的线径减小到 0.4 毫米,那么在 6.1 Mbit/s 的传输速率下就 只能传送 2.7 公里。
ADSL 的特点
上行和下行带宽做成不对称的。 上行指从用户到 ISP,而下行指从 ISP 到用户。
ADSL 在用户线(铜线)的两端各安装一个 ADSL 调制解调器。 我国目前采用的方案是离散多音调 DMT (Discrete Multi-Tone)调制
子集,可自动调节线路速率)
ADSL 的传输距离
ADSL 的传输距离取决于数据率和用户线的线径(用户线越细,信号传输时的 衰减就越大)。
ADSL 所能得到的最高数据传输速率与实际的用户线上的信噪比密切相关。 例如:
1. 0.5 毫米线径的用户线,传输速率为 1.5~2.0 Mbit/s 时可传送5.5公里,但 当传输速率提高到 6.1 Mbit/s 时,传输距离就缩短为 3.7 公里。
光纤干线
头端 OLT OLT:光线路终端
上行 1:N
局端
光配线网 (ODN)
ONU ONU ONU
ONU 用户端
电缆调制解调器 (Cable Modem)
电缆调制解调器是为 HFC 网而使用的调制解调器。 电缆调制解调器最大的特点就是传输速率高。
1.下行速率一般在 3 ~ 10 Mbit/s之间,最高可达 30 Mbit/s。 2.上行速率一般为 0.2 ~ 2 Mbit/s,最高可达 10 Mbit/s。 电缆调制解调器比在普通电话线上使用的调制解调器要复杂得多,并 且不是成对使用,而是只安装在用户端。

中国移动集团客户及宽带接入(客户侧)工程施工工艺标准

中国移动集团客户及宽带接入(客户侧)工程施工工艺标准

中国移动集团客户及宽带接入(客户侧)工程施工工艺标准版本号:1.0.0编制日期:2012年7月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目录1、总则 (1)2、引用标准 (2)3、术语和符号 (3)3.1术语 (3)3.2符号 (4)4、安装环境要求及安全检查 (5)4.1 客户侧机房总体要求 (5)4.2 安装环境检查 (5)4.2.1 机房环境检查 (5)4.2.2 楼宇设备间环境检查 (6)4.2.3 楼宇挂墙环境检查 (6)4.2.4 入户终端的安装环境检查 (6)5、设备和材料的检验 (7)5.1 一般规定 (7)5.2 设备和安装器材的检验 (7)5.3 光缆单盘检验 (8)5.4 其它线路器材及设备检验 (8)6、客户侧设备安装 (10)6.1 设备机架/箱安装 (10)6.1.1 机架 (10)6.1.2 楼道/户外综合箱 (10)6.1.3 家庭信息箱 (11)6.2 客户侧设备安装 (12)6.2.1总体要求 (12)6.2.2机房环境下设备安装 (12)6.2.3非机房环境下设备安装 (13)6.3 视频监控设备安装 (13)6.3.1摄像头 (13)6.3.2云台 (13)6.3.3编码器与配套设备 (14)6.3.4用户侧监控设备 (14)6.4 WLAN AP设备安装 (14)6.4.1室内型AP (14)6.4.2室外型AP (14)6.4.3WLAN天线安装要求 (15)6.4.3.1室内型 (15)6.4.3.2室外型 (15)6.5客户侧设备 (15)接地要求 (15)6.5.1工作接地 (16)6.5.2防雷接地 (16)7、线路施工工艺标准 (17)7.1管道施工 (17)7.1.1管道施工的原则 (17)7.1.2管道施工注意事项 (17)7.1.3小区及商住楼建筑地下通信管道建设要求 (17)7.2线缆施工 (20)7.2.1敷设线缆 (20)7.2.1.1敷设光缆的一般要求 (20)7.2.1.2光跳线的敷设要求 (20)7.2.1.2以太网线缆的敷设要求 (20)7.2.1.2馈线的敷设要求 (21)7.2.1.3光缆、光纤的接续要求 (21)7.2.1.4室外光缆的施工 (22)7.2.1.4.1架空与墙挂方式敷设光缆的工艺要求 (22)7.2.1.4.2管道方式敷设光缆的工艺要求 (22)7.2.1.5室内线缆的施工 (23)7.2.1.5.1楼内配线管网建设要求 (23)7.2.1.5.2用户布线系统建设要求 (23)7.2.1.5.3用户引入光缆建设要求 (26)7.2.1.6线缆保护措施 (28)7.2.2敷设电源线 (30)7.3线路终端设备安装 (30)7.3.1室外配线设备安装一般要求 (30)7.3.2室内配线设备安装一般要求 (31)7.3.3光分路器安装标准 (32)7.3.4光纤信息面板安装要求 (32)7.3.5光交接点的安装要求 (32)7.3.6分线箱安装要求 (33)7.3.7接头盒的安装要求 (33)7.4集团客户专线双路由要求 (34)8、工程验收 (35)8.1工程验收的一般规定 (35)8.2工程施工工艺验收附表 (35)8.3工程验收资料文件 (41)8.4验收结论和验收报告 (42)8.5工程验收报告报备 (43)9、集团客户业务信息标签命名规则 (44)9.1标签材质与文字要求 (44)9.1.1标签材质要求 (44)9.1.2标签文字要求 (44)9.2设备标签命名规则 (44)9.2.1客户端传输设备标签文字要求 (44)9.2.2数通设备标签文字要求 (45)9.2.3(OLT)标签文字要求 (46)9.2.4(ONU)标签文字要求 (46)9.2.4 WLAN设备标签文字要求 (47)9.3线路标签命名规则 (49)9.3.1以太网线缆标签文字要求 (49)9.3.2光纤标签文字要求 (50)9.3.3 2M线标签文字要求 (52)9.3.4 电源线、地线标签文字要求 (52)9.3.5 馈线标签文字要求 (53)9.3.6天线标签文字要求 (53)9.4元器件标签命名规则 (54)9.4.1机架标签文字要求 (54)9.4.2(DDF/ODF)标签文字要求 (54)9.4.3 DDF/ODF架配线模块及端子命名规则 (55)9.4.4分路器命名规则 (56)9.4.5光交接点命名规则 (56)1、光交接箱的命名 (56)2、光交接箱模块的命名 (56)3、光分纤箱的命名 (57)4、光分纤箱端子的命名 (57)5、光缆预留的命名 (57)6、光缆分歧接头的命名 (58)7、光缆直通接头的命名 (58)8、光终端盒的命名 (58)9、光终端盒端子的命名 (58)附录1:设备现场安装示意图 (59)附录2 (72)1、总则1)为了加强中国移动集团客户及宽带接入(客户侧)的工程质量管理,根据相关法规、行业标准、集团公司相关文件,结合中国移动实际情况制定本标准。

中国移动宽带接入技术GON介绍

中国移动宽带接入技术GON介绍
适合广播业务、不对称业务
带宽利用率高
拓扑结构适合接入网环境
-与用户与业务节点之间的分布天然吻合 。
理想的光纤接入网、升级性好 ——无源纯介质的光分配网络对传输
技术体制和波长的透明性带来了升级性好的 优势。
PON的发展历程
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PON概念 1995年成立FSAN(Full Service Access Networks)
组织 1996年ITU-T颁布G.982 (PON标准建议) 1998年ITU-T 颁布G.983(APON标准建议) 2000年12月成立IEEE 802.3ah工作组,制定EPON标
准建议 2003年1月ITU-T颁布G.984(GPON标准建议) 上世纪90年代末APON开始商用 2003年6月 美国三大运营商开始APON招标 2003年8月日本NTT开始EPON招标
网络布放灵活,无需机房和电源 便于运行维护
-在PON中信号从用户端发出经过无源的光 缆、光分/合路器到局端设备,中间没有任何 的有源设备/器件,可靠性高;
-各用户的业务信号不必象SDH环网或线 网那样经过中间节点的光电、电光转换,各 用户设备(ONU/ONT)、支路光缆故障、新用 户加入等均不影响其它ONU的正常工作。

Q3 接入网系统网管功能
UNI (PON)
T
用户侧
a
AF
S/R ONU
ONU
S/R ODN OLT
接入链路
PON的功能参考配置
SNI
V 业务节
点功能
网络侧
O FTTH N T
O
N T
copper
fibre
O FTTB/C
N U

宽带接入技术

宽带接入技术

HFC技术
HFC(Hybrid Fiber Coaxial,混合光纤同轴)是指光纤同轴电缆混合,采用光纤到服务区,“最后一公里” 采用同轴电缆。有线电视就是最典型的HFC,它比较合理地利用了当前的先进成熟技术,提供较高质量和较多频 道的传统模拟广播电视节目。但由于是针对模拟电视节目的广播传输,传统的HFC络并不具备上行回传通道,为 了开展数字电视点播和高频宽带接入等业务,必须对原有络进行双向化改造。
(2)宽带点到点有源光纤系统
宽带点到点有源光纤系统包括宽带点到点以太技术和新一代MSTP技术。
宽带点到点有源以太技术,对用户采用专线接入,每用户带宽可达100Mbit/s,局端设备简单,传输距离长, 成本随用户数的实际增长线性增加,适合于用户分散的低密度区域。缺点是光纤设施专用,当需求快速增长且用 户很密集时,空间需求和成本随之迅速增加,因此不太适合高密集用户区域。
LMDS系统通常由基础骨干、基站、用户终端设备和管组成,骨干可由ATM或IP的核心交换平台及因特、PSTN 互连模块等组成。基站实现骨干与无线信号的转换,可支持多个扇区,以扩充系统容量。一般来说,用户终端都 有室外单元和室内单元。LMDS系统可采用的调制方式主要为相移键控(PSK)和正交幅度调制(QAM)。无线双工 方式一般为频分双工(FDD)、多址方式为频分多址(FDMA)或时分多址(TDMA)。
Cable Modem的技术实现一般是从87~860MHz电视频道中分离出一条6MHz的信道,用于下行数据采用64QAM 或256QAM调制方式。上行数据一般通过5~65MHz之间的一段频谱进行传送,为了有效抑制上行噪声积累,一般选 用QPSK调制。
光纤接入技术
(1)宽带点到点有源光纤数字环路
宽带点到点有源光纤数字环路支持DSL等宽带接入业务,集成IP语音媒体关功能,是推动接入在灵活点(交 接箱处)宽带化演进的理想平台,适合络从传统端局向软交换统一控制的宽带过渡,适用于过渡和改建的用户地 区使用,光传输技术目前采用以太光纤直连或者MSTP。采用内置MSTP技术,在接入设备中提供综合承载与组能力, 同时具有统一管理能力,也是一个经济的选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移动集团宽带接入技术模式(doc 54页)集团客户专线接入业务研究报告版本号: 1.0.0目录1研究背景122专线业务需求及技术现状142.1业务需求分析142.2技术现状统计202.3主流的专线接入技术262.3.1SDH/MSTP接入282.3.1.1SDH专线282.3.1.2MSTP专线322.3.2PON接入372.3.2.1PON概述372.3.2.2PON的设备以及端口392.3.2.3PON接入中客户侧的设备部署422.3.3WLAN接入442.3.4xDSL接入462.3.5以太网(LAN)接入493中国移动网络现状523.1骨干网523.1.1省级传送网523.1.2IP承载网553.2城域网583.2.1城域传送网583.2.2IP城域网634专线接入问题分析及建议654.1接入资源问题分析及建议654.1.1问题分析654.1.2建议664.2现有主流技术方案问题分析及建议694.2.1现有技术方案694.2.1.1E1专线704.2.1.2以太网专线714.2.1.2.1基于光纤收发器的以太网专线714.2.1.2.2基于光猫/光端机的以太网专线 (73)4.2.1.2.3基于五类线的以太网专线754.2.2现有技术方案的问题分析764.2.3建议784.2.3.1在客户侧部署支持网管的PDH设备 (78)4.2.3.2SDH/MSTP设备向网络边缘演进和渗透 (79)4.2.3.3PON接入网络的建设824.2.3.4PDH设备、MSTP设备、PON设备的选择原则 (84)4.3业务流程问题分析及建议854.3.1问题分析854.3.2建议864.3.3集团客户专线业务流程建议884.3.3.1售前/售中流程914.3.3.2业务开通全流程924.3.3.3收入结算流程954.4人力资源配置建议975专线接入技术模式976专线接入解决方案举例1026.1电路专线解决方案1026.2VPN解决方案1036.3互联网接入方案1046.4语音接入方案1066.5xPON综合接入方案107前言随着全业务的全面竞争,中国移动必需具备为集团客户提供语音接入、宽带接入和信息化方案综合业务接入的能力。

本文将针对集团客户的专线接入业务进行市场、业务需求和技术方案的研究与讨论,以便更好地指导中国移动专线业务的发展。

本文由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集团客户部提出并归档管理。

本文解释权属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集团客户部,具体技术细节由中国移动研究院负责解释。

本文起草单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研究院。

本文主要起草人:王磊建、彭巍、刘越、彭华1研究背景✧背景一中国电信2008年财年业绩显示,其固网非语音业务已占到固网总收入的46.1%,而宽带接入收入占据了非语音收入的50%,达到473亿元。

当前中国电信宽带收入主要依靠宽带接入费,宽带接入ARPU(每用户平均收入)值比电话高了约一倍。

✧背景二2008年我国成功超越美国成为全球宽带用户数最多的国家。

而城域网末端的集团客户宽带接入需求,近年来也一直在持续高速的增长,相对于为数众多的普通居民用户,数量较少的大客户所能提供的效益总额占有比例却很高。

截止到08年,全国企业注册数量达到1500万家,但其中有专线网络的仅有10%,即使是拥有专线的企业,还面临专线网络升级、改造和补点等建设需求。

通过建设专线网、提升带宽、完善专线覆盖来提升企业的信息敏感度和企业竞争力,是现代企业的发展战略。

因此各个地区、各大运营商都在积极竞争大客户的专线接入市场,这几年每年的业务需求量都在以高于50%的增长率扩展,且后续发展仍保持高增长趋势。

(参见图一)图1-1 全球2005年至2011年宽带用户数目预估因此,随着全业务的全面竞争,中国移动必需具备为集团客户提供语音接入、宽带接入和信息化方案综合业务接入的能力。

本文将针对集团客户的宽带接入业务进行市场、业务需求和技术方案的研究与讨论,以便更好地指导中国移动宽带业务的发展。

2专线业务需求及技术现状随着通信技术在信息化建设领域的发展,大量的政府机构、事业单位、大集团、中小企业陆续开始使用移动政务、移动办公、生产控制、智能监控、公众服务、服务营销、无线调度、移动物流、应急通信等信息化业务。

集团客户接入(包括大型企事业单位、大中院校及酒店等),成为电信运营商特别是固网运营商固定数据业务主要面向的用户群。

这类客户有构建统一信息网络的需求,往往要求多种业务综合解决(包含话音和数据业务等)。

依据客户的需求,运营商需提供各种速率的专线上网、企业网站连入互联网、集团客户内部互联、增值业务专线(如视频监控等)、IP电话等多种语音和数据业务。

本章将对专线接入的业务内容、形式以及主流的接入技术进行概述。

2.1业务需求分析集团客户可大体分为政府事业机关型、银行金融证券型、企业行业集团型、教育/校园型和宾馆/写字楼型。

相对于一般用户,集团客户对运营商而言表现为业务量大、业务类型复杂、业务质量要求高等特点。

目前,客户需求呈现的趋势总结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带宽的要求逐步提升,从2M向10M/100M发展,部分专线达到155M;二是网络结构的变化,包含:点对点、少量点对多点(集中汇聚)、多点对多点(分布式发展);三是集团客户对于专线质量的要求逐步提升,不仅要求业务安全性高,并且希望业务能够可感知、可分析,且个性化需求较多。

集团客户的宽带接入业务类型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种:✧集团客户组建自己的企业专网;✧互联网专线;✧语音专线;✧增值业务专线(各种监控系统、综合管理系统、住宅小区等);各类型集团客户专线接入的客户需求、业务应用类型以及带宽需求的简单对比如下所述:✧政府机构与事业单位此类型集团用户的基本需求主要集中在IP话音业务、局域网同城互联、主机托管服务、Internet专线接入等等。

从政府数字化建设的进度考虑,该类客户通常都已经建立了局域网,目前需要把分散在不同地点的网络通过广域网络连接起来,在公共网络平台上构成自己的虚拟专用网络(即VPN),提供高速数据传输、视频会议、远程监控和管理、实时可视通信等。

在可承受范围内,他们对网络建立、周期维护的支出并不太敏感,属于高收入、高效益用户。

中国移动需要重点发展此类客户。

✧企业园区与技术开发区随着中国的企业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的转变,各地新兴科技园区、企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纷纷建立。

虽然与已有的工业园区相比,新建园区都远离市中心,各方面的基础建设与城市配套设施仍有待完善,但是由于驻新园区的多为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或国内知名优秀企业,此类企业在国内外通常拥有众多的分支机构,业务量大,企业ARPU值高,能为运营商带来丰厚收益,在存量市场已经被各大运营商开发完毕的情况下,加入新园区数据业务的开发仍可能会为运营商带来新的业务增长点。

中国移动应该根据城域网的建设步骤,逐步覆盖高产值的科技园区、企业园区,逐步开拓新兴市场。

校园校园是对宽带业务需求强烈的用户群体。

从最新调查报告来看,19%的网民集中在学校上网,可见网络成为学校学习及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亦顺理成章的成为宽带接入市场的必争之地。

其业务需求主要体现在远程教学、电子图书馆、互联网接入等。

酒店酒店行业的数据业务需求主要包括为客房的高速上网、IP长途电话业务、视频会议、酒店内部的虚拟专用网络等。

据统计资料显示:酒店客户中45%有上网需求,其中30%的客人提出了高速上网的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对上网速度和VOD有强烈需求的客户对价格又不是很敏感,这些客人是各个酒店利润的主要来源,也是各大酒店都要竭力争取的商住客户或者常住客户。

但酒店行业属于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而网络建立与维护的收费属于成本支出,他们必然对价格变动、价格差异十分敏感,亦希望通过对住客话费分成获取额外收益。

对于中国移动而言,酒店行业日均数据消费量大,但需要与对方共同分享业务收益。

医疗中心此类用户的数据服务需求,主要满足通过遥测及网络等手段满足远程医疗、医院内部网以及同城医院互联等。

医院属于知识密集型机构,大型医院基本已经建立了内部网。

但同一地区内各大医疗机构之间的同城或异地互联、搭建信息共享平台仍未大规模启动。

但随着全社会数字化进程的加深,各大中型医院作为与人民健康息息相关的机构,将会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

而遥测等远程医疗手段,虽然某些重点医院已有应用,但由于目前其成本相对高昂,设备、专家等医疗硬件要求高,并受居民消费能力、传统习惯等影响,暂时仍仅适用于特殊案例,但预期随着设备、通讯等成本的降低,会得到一定发展。

对于中国移动而言,需要把信息化解决方案与专线接入方案融合打包,为此类客户提供一揽子的解决方案。

2.2技术现状统计固网运营商宽带接入业务统计带4)WLAN“天翼通”5)我的“e”家户机房。

2)各种带宽的光纤专线,提供24小时的专人值班报修电话,电信级的排障速度8小时内。

截止9年3月底,中国电信全国宽带端口容量为6924万线,其中PON端口达5万表2-1 固网运营商宽带接入业务统计各运营商宽带接入业务技术统计表2-2各运营商宽带接入业务技术统计2.3主流的专线接入技术当前的集团客户接入组网形式及技术主要如图2-4所示,运营商以烟囱式的网络,满足集团客户不同的业务需求,其主要的特点表现在:✧城域和接入多张网络并存,城域网包括城域传输网和城域IP网,接入网包括光接入和电接入;✧不同业务采用不同接入方式;✧随着光进铜退推进,PON将逐渐成为企业接入的主流方式城域SDH网城域IP网S DH设备远端模块电话接入PON OLT汇聚交换机FTTB+LAN P2P光纤xDSL专线接入DS LAM接入交换机MDUFTTB综合接入FTTOONTS DH设备S DH设备图2-1专线接入技术全景图2.3.1SDH/MSTP接入2.3.1.1SDH专线SDH专线概述随着通信的发展,要求传送的信息不仅是话音,还有文字、数据、图像和视频等。

加之数字通信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70至80年代,陆续出现了T1(DS1)/E1载波系统(1.544/2.048Mbps)、X.25帧中继、ISDN(综合业务数字网) 和FDDI(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等多种网络技术。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人们希望现代信息传输网络能快速、经济、有效地提供各种电路和业务,而上述网络技术由于其业务的单调性,扩展的复杂性,带宽的局限性,仅在原有框架内修改或完善已无济于事。

SDH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在各种宽带光纤接入网技术中,采用了SDH技术的接入网系统是应用最普遍的。

SDH的诞生解决了由于入户媒质的带宽限制而跟不上骨干网和用户业务需求的发展,而产生了用户与核心网之间的接入"瓶颈"的问题,同时提高了传输网上大量带宽的利用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