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
确立科学合理的核心理念,目前无论对于素质教育理论的探讨还是实践的推进都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然而,由于“素质教育”原初的直观性质及词义本身的含糊,加上众多论者对“应试教育”的内在本质理解的偏差,故而导致对素质教育内含的基本理念理解的错误。对此,本文试图从理想与现实的角度,提出并论证“对人及其生活的关切”乃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认为其具有包容与整合相关理念的功能,并内在地实现了个人当下生活与个人发展、个人生活与社会需要、教育理念与社会现实的统一。
[标签]素质教育应试教育核心理念以知识为中心对人及其生活的关切
然而,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理论的探讨尚待深入,实践的进行也有待扩展。特别重要的是,因在理论上缺乏具有整合功能的科学合理、准确明晰的核心理念,故而思想的结果便显得庞杂、混乱,种种的所谓理论或理论体系常常只是一些零散思想与零碎技术的堆砌。这种内在的缺陷目前正成为理论研究的真正建树和实践效果的根本性突破的严重障碍。于是,探讨并确定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对于新教育观的最终形成和完善,对于我国的教育改革,是一个刻不容缓、具有重大意义的问题。
一、超越“素质”误区:理念的提出
确立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首先必然直接地关涉素质教育内涵的理解问题,因为所谓的核心理念,原本就是内涵中最关本质的核心部分。自“素质教育”一词提出以来,理论界对其理解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各种不同的定义仅较大差别的就至少有十几种之多。究其原因,一是“素质”一词具有相当的不明确性,二是素质教育源于对传统教育——目前一般称为“应试教育”的反动,它内含着对教育本质、教育目的以及教育理想等颇具争议的问题的理解。
但是,这种争议状况的存在并不等于各种解说便毫无相同之处。事实上,各种不同的理解因基于对“应试教育”的批评而存在着一个基本一致的理念:那就是把素质教育看成是直接指向人的素质的教育,或者简单地说,素质教育就是素质+教育,“素质”被理解为素质教育最基本的要素,因而“以素质为中心”便或隐或显地成为人们普遍认可的核心理念。
现需考证的是,这种理解是否恰当?“以素质为中心”能否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对此只需作简单的考察,便可以看出其缺乏应有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首先,“素质”一词因含糊而缺乏独具的特色,故而难以将新教育观——素质教育与其它教育观区别开来。试问,有哪一种教育不关涉入的素质?即使是今天人们指责有加的所谓“应试教育”,难道就与人的素质的培养无关吗?事实上,即使是通过其考试形式的训练而得以掌握的简单文化知识,可以说也是人的素质的一部分。正因如此,有不少论著提及中国古代的素质教育、外国的素质教育等,以至于有些学者认为“素质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这种理解,等于否定了素质教育
作为对传统教育的根本性变革而具有的独特内涵,否定了它是特定时代特定环境的产物。其次,从理论上看,人们对素质及其教育的探讨大多是从社会功用方面来把握的,这便没有从根本上实现对传统教育观的超越;特别是当人们把素质细分成各种各样的类别时,因其深受学科化的知识分类的影响而更显示了这一点。
最为根本的问题是,把“以素质为中心”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因无法触及传统教育——目前主要表现为“应试教育”的内在的思想根基,故而也就无法为新教育观奠定稳固的基石,从而不能从根本上回应新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这样的教育必定无法摆脱传统的牢笼。
实际上,如有学者指出的,“素质教育”的提法一开始便有不合适的地方,“素质教育的概念并不是在严谨的专业论述中提出的,概念界定的草率和含混显然是一个缺陷”’它只是在对“应试教育”进行批评的基础上,作为一种直观思维的结果。不过,鉴于今天“素质教育”一词已成为广泛认可的范畴,众多的讨论早已超越了原本的词义,我们现在只是将其作为新教育观的代号而已。而被当作“素质教育”对立物的“应试教育”,其命名一开始也是不当的。因为考试本身是中性的,是教育就总体而言所不能离开的。问题在于考什么、如何考。同时,“应试教育”的提法也极易导致对传统教育全盘否定的错觉。目前对“应试教育”(基于广泛认可而将其作为传统教育的代号)的批评,大多是以对考试的鞭挞为中心而展开论说的,这种视觉的偏差必然导致本质理解的错位。实际上,应试教育之所以会有这么多的弊端,根源在于其传统教育观中“以知识为中心”的核心理念。如果说这种理念在历史上曾有其特定的合理性和价值的话,那么面对今天日新月异的时代,它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取而代之的必将是“对人(作为完整或完全的人)及其生活的关切”的理念,这也就是作为新时期有中国特色的新教育观——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
二、理想与现实的统一:理念的确证
对人及其生活的关切,意味着把人当人看,任何人仅因为是人就应当受到尊重;意味着对人的需要、价值、尊严以及人的发展的重视;意味着人的个性、主体性、创造性的张扬,以及对人的现实状况——生活的真切关怀。如果说,对人本身的关切是内在、抽象的,那么对人的生活的关切则是其现实的体现,二者的统一,构成了新教育观——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这既内含着教育的终极理想,同时又是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以往或现存的论说中虽也有相近的或相关的思想,如教育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要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等理念,但要么仅限于教育理想的抽象探讨而未及现实根据的分析,要么因社会历史的进程尚未充分展开而只能停留于理想的渴望上。
(一)以“应试教育”为现实表现的传统教育观的内在缺陷,要求新的教育理念的出现
应试教育作为传统教育观的集中表现,在我国有着绵长而深厚的历史,其内含中以知识教育为核心的理念,有一个形成凸显的过程。在先秦及其以前的年代,教育大多与生活和人本身密切相关,如当时的礼、乐、射、御、书、数——“六
艺”教育,便很能说明问题。其后随着知识积累的相对增加和教育的专业化,教育便渐渐地远离了人及其生活。如果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学在先秦时期因重伦理而轻生产,以及对“学而优则仕”的推崇而使其教育早已潜藏着脱离生活、脱离人的内在契机(但因其重视个人在日常中的人格道德修养而仍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那么在隋唐以后,因科举制度的兴盛,教育终于远离了人及其生活,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