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除长江中下游洪灾的关键在于‘变湖为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根除长江中下游洪灾的关键在于‘变湖为库’
杨树清
韩国海洋大学土木环境工程系,韩国釜山606791,电邮csqyang@.sg
摘要:长江洪灾频仍,重在中下游、险在荆江。
本文分析了长江中下游洪灾的成因,指出:长江自葛洲坝以下,无大型调洪水库是长江水患不绝的根本原因,如果长江中下游能建成几个‘三峡水库’则长江洪灾可消失得无影无踪。
进一步分析表明,中下游虽无建大水库的地形,但具有洞庭湖、鄱阳湖、太湖等大型湖泊。
但天然湖泊死库容过大,在洪水初期业己灌饱,导致调峰库容过小,关键时期起不了太大的作用。
基于这一事实,本文提出:兴建环湖导洪渠,减少湖泊死库容的防洪新方案。
研究表明:投资三峡水库的10%,即可将天然的洞庭湖改造成防洪库容与三峡相当的、可人工调节的水库,另外,湖泊的寿命也得也延长。
关键词:长江洪灾、洞庭湖、三峡水库、变湖为库
一、导言
人类文明,傍水而生。
洪水猛兽,人类劲敌。
所以中国历史上有‘治国先治水、治水及治国’的名训。
管子也说:“善为国者必先除五害。
水一害也,旱一害也,风雾雹霜一害也,厉一害也,火一害也,此谓五害。
五害之属水为大。
”(《管子•度地篇》)。
中国历史上凡有所作为、有进取心的贤君名臣无不重视水利,无不直接领导和参与治水,大禹治水成功而登九五之尊就是一例证。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干流全长6300公里,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
她发源于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之唐古拉山西南侧,自西向东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11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在上海崇明岛入东海。
全流域山地占总面积的85%,平原占11%,其余为水面面积。
长江在宜昌以上为上游,长4504公里,集水区面积为100万平方公里;宜昌至九江湖口为中游段,长955公里,集水面积为68万平方公里;湖口以下为下游段,长938公里,集水区面积为12万平方公里1。
长江流域具有明显的季风特征,夏季盛行偏南风,太平洋带来的暖湿汽流含有丰富的水气,其中28%的水气转变为降雨,使长江流域年降水高达1067毫米。
从多年平均降水量等值图上看,长江南岸降雨量多于北岸,中下游高于上游;金沙江以上的河源区约30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由于地势高、水气少,降水量小于800毫米;最大年降雨量超过1600毫米的地区分布鄱阳湖、洞庭湖水系、四川盆地西侧和大巴山麓。
其他地区介于两者之间。
长江是一条暴雨洪水河流,可能发生洪灾的地区分布很广,洪涝灾害尤以中下游平原地区最为严重,因为这里是我国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工农业经济基础和科学技术基础均较雄厚。
全流域总人口约占全国的1/3,耕地面积约占全国的1/4,国内生产总值、工农业总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均约占全国的1/3。
全流域共有大小城市142座,城镇人口8370万,占全流域人口的21.35%。
20世纪内,发生了1931年、1954年、1998年3次全流域性大洪水,局部洪灾几乎年年发生。
因此,防洪是长江流域水利建设的关键和首要任务。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如何确保荆江行洪安全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课题。
而洞庭湖和长江三峡工程就承担着确保长江中游安全的重大任务。
现在有一种轻敌的思想。
认为三峡一建,长江中下游的防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其实,长江上游来水为4510亿m3/年,只占长江总年径流量的45%,而长江三峡水库的防洪库容仅为221亿m3,虽然对长江洪水削峰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对中、下游来的洪峰只能徒唤奈何。
所以,绝无一库定天下的可能。
长江的水危机也包括湖泊不断淤积。
素有‘千湖之省’美称的湖北,目前只剩下约85个湖泊。
湖南省的南县就是长江用30~40年淤积出来的,东洞庭的2/3、西洞庭的1/3都在30年间淤积成洲。
1949年以来,4700km2的洞庭湖锐减至2691km2,每年1亿m3泥沙沉积于湖内,淤积总量达40亿m3,湖底平均淤高1m多2。
照此发展下去,保护荆江大堤的洞庭湖将在半个世纪以后消亡,怎样有效地延长湖泊的寿命,是必须正视的问题之一。
长江宜昌以下没有水库调节洪水,只有依靠湖泊特别是洞庭湖、鄱阳湖和太湖的调蓄,但目前,不论是湖泊还是承担分洪区,在一个洪水年只可利用一次,难以如水库一样多次运用。
对于天然湖泊,在洪水初期就己灌饱,成为死库容,而特大洪峰来袭之际就拿不出较大库容去迎洪,从而形成洪灾。
以1998年为例,洞庭湖最高水位时(35.94m)蓄水330亿m3, 而在汛初33米以下己成为死库容,约占2/3以上。
所以,要根治长江洪灾,必须首先解决天然湖泊对洪水调蓄能力差、死库容过大的问题。
必须让湖泊能象水库一样能做‘空库迎洪’。
有鉴如此,作者曾提出变湖为库的设想3:即在洞庭湖内修筑导洪渠,汛初封闭洞庭湖,江湖分离,导湖南四水中小洪水直接入江,在城陵矶建闸和泵站。
当汛前低水位时,己将各通湖闸门全部关死,湖水处于低水位,立刻获得了近乎三峡
工程一半的防洪库容。
不论长江大水或湖南四水出现洪灾,均可动用此库容以分洪减灾。
当洞庭湖满库容时,还可利用各个波次洪峰间的时间差,用泵站人工抢排湖水以腾空库容迎战下一波洪峰。
所以,此方法可极大地挖掘出湖泊的巨大防洪潜力。
本文将着重分析新方案的可行性。
二、长江洪灾的成因分析
长江流域广大,降雨丰沛,导致支流庞杂,湖泊众多,水系充分发育。
流域面积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大中支流为437条,流域面积大于8万平方公里的支流见表1;湖泊总面积为15200平方公里,主要湖泊概况见表2。
流域年均入海总量为1万亿方;宜昌站多年平均含沙量为1.2公斤/方,大通站仅为0.53公斤/方,年入海沙量为5亿吨。
受季风影响,长江流域降雨主要出现在夏秋季,上游60%至80%的降雨出现在5至8月或6~9月,中游60%的降雨出现在4~7月或5~8月;下游60%的降雨出现在4~7月或6~9月。
表1,长江流域主要支流概况
河流名称 流域面积
(平方公里) 年均流量
(方/秒)
河流长
(公里)
落差
(米)
雅砻江 128000 1914 1637 4420 岷江 133000 2850 735 3560 嘉陵江 160000 2120 1120 2300 乌江 87920 1690 1037 2124 湘江 93376 2072 844 756 沅江 88451 2070 1022 1462 汉江 159000 1640 1577 1962 赣江 80948 2130 751 937
表2,长江中下游主要湖泊
湖泊名称 吴淞高程
(米) 水面面积
(平方公里)
容积
(亿方)
平均水深
(米)
鄱阳湖 21 3583 248.9 6.9
洞庭湖 33.5 2740 178.0 6.7
太湖 3.1 2425 51.5 2.1
巢湖 10.0 820 36.0 4.4
洪湖 25.0 402 7.5 1.9
梁子湖 17.0 334 5.7 1.7
长江从上游穿过高山峡谷以后,至宜昌以下豁然开朗,来到了古云梦泽的地区,长江洪水灾害,一直是长江流域的心腹之患。
如前所述,干支流每年5月入汛,7、8份进入主汛期,至10月起逐渐消退,转入枯水期。
洪峰一般有前有后,中下游水系入汛时间一般早于中上游水系。
洪灾有上(游水)大中下(游水)小型,这种洪灾一般有限;也有上水特大型,也会危害长江中游,尤其是荆江河段;另一种是上大中下也大型洪水,这种型式的洪水易造成巨大灾害,因为长江中下游平原是人口密集的工农业区,在这一带发生的水灾,损失往往最为严重。
湖南人魏源(1794~1875年)认为:大堤溃决、江湖水患的原因是上游开山垦殖和下游围湖造田,但人口增加导致开山和围湖成为必然的趋势,他主张只废弃碍水行洪的圩垸。
954年洪水以后,国家提出了“蓄泄兼筹,以泄为主”的防洪方针。
依靠堤防河道来排泄巨量洪水,但是仅仅依靠堤防不足以排泄超额洪水,因为河道泄洪能力是有限度的。
因此,为减轻大堤的压力,提出利用“分蓄洪区”和“控制性水库”的方针。
为了蓄水和削洪,50年代至70年代,建成了一批具有防洪作用的大中型水库(见表三)。
1998年长江大水后更进行了规模宏大的防洪建设,开展了大范围的“平垸行洪,退田还湖”。
表3,长江上游干支流水库方案(2015~2020年)
水系 水库名
称 集流面
积(平方
公里)
正常蓄
水位
(米)
死水位
(米)
总库容
(亿方)
有效库
容(亿
方)
备注
雅砻江 二滩 116360 1200 1155 58 33.7
金沙江 溪落渡 454373 600 560 120.7 48
大渡河 瀑布沟 68512 850 795 52.5 38.7
大渡河 龚咀 76383 590 565 18.9 8.3
岷江 紫坪铺 22580 870 813 8.4 6.6
白龙江 碧口 26072 704 685 5.2 2.2 已建 白龙江 宝珠寺 28428 588 558 25.1 13.1 在建 嘉陵江 亭子口 62800 458 438 52. 24.9
嘉陵江 合川 120400 221 215 18.28 6.9
乌江 东风 18160 970 936 8.6 4.9 在建 乌江 乌江渡 27790 760 720 21.4 13.5 已建 乌江 构皮滩 43250 630 570 56.9 36.6
乌江 彭水 70000 293 278 13.7 5.6
总计 459.68 243
长江洪水存在着峰高量大的特点,荆江河段的安全过流量为60000~68000方/秒,不足以安全泄出如1860年、1870年一样的特大洪水;城陵矶河段理论安全泄量也只约60000方/秒(但1998年这里的流量实际也超过了90000方/秒)。
因此,长江的防洪减灾对策必须贯彻“蓄泄兼筹,以泄为主”的方针。
即采取综合措施,包括加高加固堤防、整治河道,以争取进一步扩大河道行洪泄洪能力;同时兴建分蓄洪区,蓄纳超额洪水;结合兴利修建山谷水库削峰蓄洪。
21世纪,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与水争地可能会愈演愈烈,“平垸行洪,退田还湖”可能会不断反复。
因为河谷平川、盆地和广大冲积平原人口原本稠密,无论是修建水库,或进行临时分蓄洪水,都必需面对人口压力,土地严重紧缺的情况下,投入巨大。
不难看出:大型水库集中在深山峡谷,远离洪水重灾区(湖区),危险区(如荆江);大型湖泊(如洞庭湖、鄱阳湖)不断萎缩,调蓄能力不断减小;退田还湖可能反复,真正可以调蓄的容积非常限。
以上种种因素,使根治长江中下游洪灾的目标非常遥远。
三、‘变湖为库’的治江新方案
随着黄河小浪底、长江三峡水库相继完工,代表着河道上游以水库蓄水工程的高潮即将过去。
放眼21世纪,何处将成为中国水利主战场?
一般地,在河道的中下游的丘陵平原地区,不适合建设大型水库,河道堤防是我们目前唯一的手段。
中国主要江河是自西向东流的,在各河流的中下游形成了广阔的冲积平原,河谷平川及盆地。
这些冲积平原、河谷川地既是河川径流、洪水的宣泄、滞蓄场所,又是土地肥沃、热量充足,可供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的土地资源。
我们的祖辈在这里修建了堤防,固定了流路。
洪水则对人类的施加了反作用力:洪涝灾害。
不断修堤束水,河道愈来愈窄,堤防愈来愈高,风险越来越大。
这种现实是考虑防洪减灾的基本出发点。
自九八洪灾以来,中国对大江大河的堤防普遍进行了加高培厚,已近极限状态,可以预料将来若干年以后,不需要再进行传统的修堤工程。
为了防大汛,我们一般上遵循‘上拦下泄,以泄为主,江湖两利,上中下游协调,
左右岸兼顾’等指导方针。
但长期以来,以泄为主没有得到较好的贯彻执行,仅依洪水自流下泄,堤防约束的单一手段。
主要精力都集中在上游山区建水库上,致使长江自葛州坝以下,黄河自小浪底水库以下的广大平原地区,缺乏可以调剂洪水的手段。
中下游地区是人口最稠密,经济最繁荣发达,也是受洪水威胁最繁密、最危险的地区,一旦这些地区发生洪灾,将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失。
迫于无奈,我们采用丢卒保车战略,建立了许多分滞洪区,随着区内人口经济动增长,卒子的价值不菲,真正开启滞洪区的损失也将十分巨大。
以何种新方法、新思路、新技术策保家园安全,是值得我们认真思索的。
长江中下游非常均匀地分布有三大湖泊,即:洞庭湖、鄱阳湖和太湖,对长江防洪减灾的任何研究都不能绕过这一现实:
1)三大湖群最靠近重灾区,对防洪减灾有最有效、最直接的作用。
2)总体上,三大湖群不断淤积变小,必须尽力维持其寿命。
3)汛初的无害洪水大量挤占有库容,导致湖泊利用率不高,退田还湖新增水面
的经济效益不大。
4)一个年份只能使用一次,无法象水库一样可多次重复利用削峰。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长江葛洲坝以下的中下游地区的湖泊往往对洪水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可以削减洪峰、减轻洪灾。
但不能不考虑的是: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工农业生产的飞速发展,”人与水争地”的矛盾日益突出,加上上游地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日益严重,泥沙俱下,不断淤积,湖泊萎缩,导致湖泊对洪水的调控能力不断减弱。
我们所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有限的湖泊容积下,大幅度提高该湖泊对洪水的调控能力,减小中下游河道堤防溃决风险,这是人类防洪减灾的一个重大挑战。
作者提出如下一种在有限的湖泊容积下,利用设施及人工措施,大幅提高湖泊对洪水的调蓄能力的增大湖泊防洪库容的方法4
1)构筑环湖导洪渠。
以现有环湖大堤为外壳,在湖内另筑一道隔水堤,两堤之
间为环湖导洪渠,在出湖口建筑为泵站及闸门等组成的枢纽,见图一。
2)在主要入湖河道口及出水口建筑可敝开、可封闭的口门;
3)在湖泊的出水口加上排水泵站;
4)在汛期来临之前,关闭所有入湖通道的口门,封闭湖泊;所有入湖河水经过
环湖导水渠至湖泊出水口流进下游河道;当河道涨水时,湖泊内的水位仍保持汛前低水位,环湖导水渠内外水位差随河流水位的涨高而增加;
5)当河道出现洪水险情时,敝开相应河道的通湖口门,则该河道的洪水大量涌
入湖泊内,降低该河道上游的洪水水位,该河道上游安全以后,则关闭相应的口门,封闭湖泊;
6)当上一轮洪峰过后、河道水位开始回落时,启动湖泊出水口的泵站,抢排湖
水。
下一轮洪水波抵达时,湖泊又获得一部份防洪容积,河道又出现险情时,又可开启相应闸门分洪,洪峰过后,再一次封闭湖泊并抢排湖水。
如此重复,利用洪水各个波次的时间差,不断获取湖泊的防洪容积,用来降低洪峰水位。
7)当预报显示洪水期结束。
迅速封闭湖泊,江湖再次分离。
留足宝贵淡水以应
付接踵而来的干旱。
如此,环湖隔离流动节将大大增加湖泊对洪水的调控能力,改善湖水的水质,减少进入湖区的泥沙,延长湖泊寿命。
图1,环湖流动带大大增加湖泊对洪水的调控能力
作者的方法与现有技术相比较的有益效果是:
1)目前增加湖泊对洪水调节能力的主要措施是退田还湖,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
对耕地的需求量也在增长,所以这一措施容易遭到抵触甚至反弹。
更主要的是目前世界上并无人工调节湖泊洪水的措施,在洪水季节的初期,河水首先填满湖泊的有效容积,使得湖泊对随后的洪峰调节能力大为减弱。
而本发明
则很好地保存了湖泊有效容积,直至河道出现洪水险情时才分洪入湖,是一种好钢用在刀刃上的方法。
2)利用环湖导水渠,可有效地延长湖泊寿命。
目前世界上的湖泊都在不断淤积
缩小,河道含沙水流先进入湖泊,澄清后才由出水口流出湖泊,导致湖泊不断萎缩甚至淤废。
而新方法则将绝大部份含沙河水直接经导水渠排出湖泊,减少了进入湖泊的泥沙数量,可有效地延长湖泊寿命。
3)利用洪峰各个波次间的时间差、可操作性好。
4)可大幅提高河道安全行洪的保障率。
5)如图1所示,天然情况下各入湖河道及其所挟带的泥沙均直接进入该湖泊,
泥沙在湖泊沉积之后由出湖水道进入下游地区。
6)环湖导水渠由岸线和人工堤组成,浚湖的底泥可用于兴建环湖导水洪堤,在
主要入湖水道口设置可关闭、可敝开的口门,口门可由传统闸门或橡胶坝组成。
总体上,人工堤的走向与岸线相平行,导水渠的宽度与渠道内的水流量大小有关,流量越大,渠道越宽,也就是说离开出湖水道越远的地方,所要求的过水面积越小。
出湖水道为传统闸门或橡胶坝加泵站组成。
7)天然情况下,湖水一般是经过出湖水道进入邻近湖泊的大江大河,但在洪水
季节,大江大河水位高涨,水流可能倒灌进入湖泊。
但采用新方案以后,除非是分洪所需,将彻底杜绝倒灌现象。
8)在构筑环湖导水渠之后,如需要封闭湖泊,则全部闸门处于关闭状态,湖泊
和所有流动水道处于相互隔离绝缘状态;当入湖河道的洪水处于超负荷状态时,需动用湖泊的储备容积时,开启相应的闸门,洪水通过闸门进入湖泊。
当大江大河出现超负荷的洪水时,打开出湖水道闸门,则水流倒灌进入湖泊。
图2给出两种通湖“口门”形式,A为:“口门”直接建在人工堤上,当与该“口门”最近的河道出现洪灾需要紧急分洪时,“口门”呈敞开状态,此时河道和环湖导水渠两侧的洪水均进入湖泊。
也就是说大江大河的水流也将倒灌进入湖泊。
如果这种倒灌水量相当大,影响湖泊防洪效益的发挥,则可以采用B所示的“口门”形式,在环湖导水渠上也建一“口门”,当人工堤上的“口门”处于开启状时,导水渠上的“口门”则处于关闭状态,环湖导水渠左侧水流将不能通过进入湖泊,也就是大江大河的水流不会因开启而倒灌进入湖泊。
这两处‘开关’总是处于要么‘此开彼关’,要么‘彼关此关’的状态。
当湖泊出水口处的闸门打开,环湖导水渠和出湖水道的水流一齐流向湖泊,这就是湖泊发挥防洪效益,降低主河道内的洪峰水位的水流流动情形。
当大江大河的上一波洪峰过后,湖泊需抢排湖水时。
若湖水位高于主河道内的水位,则打开位于出水口的“口门”,若湖水位低于出水口内的水位则关闭“口门”并采用水泵
排水,此时环湖导水渠和湖泊水均通过出水口流向下游与主河道内的水流合并,向大海演进。
A B
图2;为湖泊进水口的示意图
洪水季节结束后,水泵及出水口“口门”处于关闭状态,进入湖泊的一切污泥浊水统统经由环湖导水渠和出水口水道进入下游,湖泊内的水处于高水位,所以优质淡水得以保存。
当入湖水道或者主河道出现干旱需要补水时,则开启“口门”泄放湖泊之后,对河道补水。
四、新方案的优越性及造价估算
当长江采用这种办法治理时,能否彻底解决江湖洪灾呢?下面以洞庭湖为例,具体分析其可行性。
应当指出:当三峡大坝及其他上游水库建成以后,长江上游干流来的洪水可得以很好的调控,将来长江流域要防的是葛洲坝以下至出海口总计1176公里范围内的洪水,这一广大区域没有任何控制性工程。
新方法要求:利用环湖导水渠,导湖南湘、资、沅、澧四水直接入江;并在长江入洞庭湖松滋、太平、藕池三口建闸;在洞庭湖出水口城陵矶建闸和泵站。
环湖导水渠可以与浚湖相结合,也就是将浚湖的底泥用于兴建环湖导洪堤,这将大大减少输送浚湖的底泥的工作量,因为浚湖的底泥可就近堆放成为导水堤。
四水直接入长江,湘水、资水可合并一处,个洞庭湖东南岸经岳阳城陵矶进入长江;沅江和澧水可与湘水、资水一并,经洞庭湖西北岸,泄入长江,也可以另辟捷径,
在岸上开挖部份河段,直接入长江。
洞庭湖湘水、资水从洞庭湖东边出城陵矶,导水渠长120公里;沅水和澧水从洞庭湖西面出长江,导水渠长为120公里,总长240公里(见图三)。
图3,洞庭湖变湖为库工程简图
所需工程:平行于现有防洪大堤另筑一道子堤,子堤位于湖水之中,原有的围湖大堤标准高,相当于一道硬壳;而新筑子堤相当于内胆,标准低(垮了也不会淹死人)。
目前湖南已有的70多条挖泥船,计划在十多年内把洞庭湖一千平方公里
挖深五至六米,增蓄的50亿立方米水。
挖泥被送至远方的指定地点,用以新辟安全台和人工岛。
所以导水渠的子堤可利用淤泥就近构筑,而且现在国内外都有大型沙袋筑堤新技术。
不难看出:这一导水堤是建在湖水之中,不需要挖压、没有移民、没有大型跨水公路交叉建筑物。
工程费用估算:2002年12月22日,江苏总投资4.96亿元的长217公里太湖环湖大堤通过验收,太湖环湖大堤工程为Ⅱ等工程,堤防和沿线口门建筑物均为2级工程,其主要建设内容有:大堤复堤172公里,港堤18公里;大堤护砌太湖侧护砌129公里;内堤坡脚防护为50.6公里;口门控制建筑物100座;防汛公路90公里。
山东东营市在黄河口建防潮堤50公里,平均高5米、底宽38米,花费3亿元。
如此看来,洞庭湖导水渠建设费顶多20亿元。
若采用沙袋筑堤技术,其单价为25元/m3,240km长,平均高为10m,底宽70m,顶宽10m的内环堤的总土方量为9600万m3,造价仅为24亿元。
即使加上泄水建筑物及泵站,总投资应在200亿元以内。
防洪库容:汛前低水位时(约为24米) ,洞庭湖的容积为20亿m3,所有通湖“口门”呈关闭状态(死库容)。
而环湖导水渠的设计防洪水位为33.5米,相应洞庭湖的容积为206亿方,因此洞庭湖的空置容积为(206-20)=186亿方。
若注意到1998年洞庭湖实际蓄水位为35.94m,相应蓄水量为330亿方5,则实际上空置的防洪库容可达(330-20=)310亿m3,大于三峡防洪库容。
若在洞庭湖出水口城陵矶建一座泵站,抽水规模与南水北调东线相同,为1000m3/秒。
则汛期六、七、八三月共100天,泵站可排水=1000方/秒*100天*24小时*3600秒=86亿方。
洞庭湖一共可获取272~396亿方的防洪库容,所以,相当再造了一个三峡水库(大于三峡水库防洪库容221亿方)。
从技术上看低水头、大功率水泵已相当成熟;从经济上看,在洞庭湖三口建闸及在城陵矶建抽水量为1000方/秒的泵站和闸门同时,汛期一般是水电高峰季节,不愁抽水缺电。
如此,100亿元左右的造价将洞庭洞改造成为‘另一个三峡’;同理,鄱阳湖也可以成为另一个三峡。
如此,用200亿元我们就可以永远地对长江洪灾说:ByeBye。
98年特大洪水,受淹面积达6610平方公里,受灾人口2.3亿,直接经济损失2600多亿元,相对而言200亿元实在不算什么。
新方案的优点分析:新方案可真正实现周恩来总理提出的主张,“蓄泄结合,以泄为主,南北兼顾,江湖两利”的正确指导方针,找到“蓄泄”和“两利”的平衡点。
‘两利’是非常明显的。
首先洞庭湖的水质可以确保,由沿湖城市所产生的污水由环湖导水渠直接排入长江,解决了洞庭湖水质不佳的难题。
洞庭湖的生态环境问题很多,最重要的是:由于泥沙淤积,洞庭湖将在60年以后消失。
而采用该方案以后,将一切污泥浊水挡在湖外,解决了洞庭湖因泥沙淤积而不断缩小的问题,有利于延长寿命,同时又减轻了污染。
所以,该方案是改善生态环境的。
由此增加了洞庭湖寿命,有利于湖南湖北的防洪。
由于汛后水位提高,且相当稳定,有利于抑制丁螺生长、减少血吸虫病的发生。
“蓄泄”就是要解决洪涝和冬春干旱问题。
如前所述,新方案不谨在汛前和汛中可以平空添加出一个洞庭湖容积,防洪库容远大于三峡水库留给荆江段的补偿库容。
由于建有强大功率的泵站,使洞庭湖在汛期中可以像水库一样多次运用,避免了蓄洪区只能运用一次的弊病。
而汛期过后,又可以蓄水,为解决湖南缺水、或长江少水碍航等问题提供淡水。
该方案实际上将长沙湘江拦河坝下移至洞庭湖,只要洞庭湖有水抬高湘江水位,长沙就没有必要建拦河大坝。
类似地,资江、沅江、澧水的下游都无需再建拦河大坝。
所以,作者所提出的方案既解决洪涝问题,又解决冬春干旱问题,还解决水质污染和生态环境问题,将治涝、治旱、治污、治淤结合起来,延长了洞庭湖寿命,真正将洞庭湖的治理开发与长江和湘、资、沅、澧四水的治理开发结合了起来。
采用新方案以后,可否取消分洪区,还分洪区内人民正常生活、经济正常发展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三峡工程将于2009年全面建成,今后还将继续建设各支流防洪水库,利用水库调蓄洪峰的能力大大加强。
98大洪水之后,中央政府加高加固了长江干堤,安全泄流量有所加大。
国家实施”退田还湖、移民建镇”的政策,使湖泊面积有所恢复和增加。
另外,长江中下游通江湖泊众多,虽然湖泊面积由上世纪50年代17198平方公里,减少至80年代的6605平方公里,湖泊容积仍是巨大的,超过300亿立方米,这些湖泊一旦都采用作者的新方案,即:疏浚湖底以建环湖导水渠、建闸、建泵站,也可起到类似于水库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