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在自然中的建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长在自然中的建筑
----从生态方面谈建筑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是一种韵律的时空表现”。
和谐的音乐才会形成韵律。
这便是一种生态美,它体现了主题与环境之间的互动与和谐,同样建筑与自然和谐则是生态的建筑。
当今的世界,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人口剧增,资源锐减,生态失衡,我们的大自然遭到了严重破坏。
自然生态环境正在经历有史以来最大的危机。
据统计,全世界大约一半的温室效应气体来自于建筑材料的生产运输、建筑的建造以及运行管理有关的能源消耗。
因此,当今人们追求社会发展,经济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不得不对日益增长的建筑能耗给予足够的重视。
所以,建设节约型社会,推行生态建筑势在必行。
正如太阳的东升西落,月亮的阴晴圆缺,春夏秋冬四季变化,这些都是顺应自然的发展。
人们也逐渐认识到人类本身其实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它与其支撑的环境休戚相关。
那么提供人类居住的建筑也应是生长在自然中的状态,与自然相融,而不应脱离自然,仅仅作为一个没有生命的居住地。
人,建筑与环境的和谐是建筑发展永恒的主题。
近些年,提出的生态建筑的建设即是以自然生态原则为依据,探索人、建筑、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为人类塑造一个最为舒适合理且可持续发展的环境。
1.生态建筑的概念
生态建筑,按其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与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的,与周围环境相融合的建筑。
生态建筑一方面把人类聚居场所视为整个大自然生态系统平衡共生的规律;一方面把建筑生态视为一个具体建筑结构和对人类产生影响力的有机系统。
它遵循全球人居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国际上公认的三大主题:以人为本;节约与再利用资源;与周围生态环境相协调与融合。
它能为人类提供“宜人”的室内空间环境,包括健康宜人的温度、湿度,清洁的空气,良好的光环境。
声环境以及灵活开敞的空间;在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上,对环境的索取小,节约土地,减少使用、重复使用,循环使用能源和材料,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对环境的影响最小,减少排放,妥善处理有害废弃物。
它不只是强调绿化,而是利用自然条件和人工手段来创造一个有利于人们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正如中国传统的“造园”艺术处理手法中的“借景”“对景”,将人造建筑与自然合二为一。
2.生态建筑的设计原则
将建筑这一人工物置于自然环境中,组成建筑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
应充分考虑其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以及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交换。
生态建筑设计是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条件下利用适当的技术,发展保护环境每节约资源的物质空间。
根据各地不同的地形、地貌和生态环境系统,考虑节能节水、方便美观、试用等元素,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营造良好的建筑生态系统,将建筑设计成为和谐、良性循环的人工生态系统。
主要表现为:
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注重自然通风、采光与庇荫;为改善小气候采用多种绿化方式;为增加空间适应性采用大跨度轻型结构;水的循环利用,垃圾分类、处理以及充分利用建筑废弃物等。
生态建筑的设计体现在建筑规划与设计、设备技术设计、施工安装等阶段,不同的阶段各有侧重点,而建筑规划与设计阶段是构造建筑系统活动的第一步。
其基本原则可体现在:
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减少破坏,要与环境相协调。
在设计的整个过程中都应有所考虑。
首先在建筑规划选址时,对建筑的场地包括朝向、定位、布局,对地形地势的利用,场地气候条件的响都要给予重视;也要考虑节省能源,尽可能多的降低能耗,提高效率;考虑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如太阳能利用,自然采光、通风,利用墙壁屋顶绿化隔热,利用落叶树木调整日照等;尽可能利用当地材料,对建筑废弃物进行循环利用。
生态建筑在注重环保的同时还应给使用者足够的关心。
运用自然的方法创造优良的温度环境,是使用者拥有舒适的生活工作学习环境;创造安静宜人的声环境氛围,以及良好的照明系统,合理的房间进深以保证自然光线;合理舒适的空间布局宜人的空间环境;使用对人体健康无害的材料,有效抑制有害的辐射,电波和气体。
这里主要讨论的是人,建筑和环境的联系。
建筑最为人与自然沟通的桥梁,应尽可能多的将自然元素引入,使得人与环境可以亲密接触,直接沟通。
首先是在建筑方位规划时要考虑合理的朝向和提醒,
尽可能增加自然采光系数;考虑建筑开口时要注意自然采光和通风的要求;创造开敞的空间环境,是使用者方便的接近大自然;利用绿化和水美化周围环境,调节小气候。
在设计时也要考虑与之相关学科的影响。
包括地理学,生态学,经济学,气象学,环境心理学,环境行为学,美学,人类学,社会学等。
只有与之互相结合,充分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才能拥有舒适宜人的生态建筑作品。
3.生态建筑存在的问题
生态建筑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仍然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过内,对生态建筑的概念还不够清楚,有些简单的认为就在建筑物周围加一些绿化,这只是停留在了生态建筑的表面,而没有完全理解生态建筑。
随着生态建筑的发展,其相对于其他建筑有着明显的经济优势:节省运行费用,维护和管理费用低廉、寿命长、节约资源等。
但也要意识到生态建筑需要更多的前期投入,并且利益回收相对较慢。
基于这个原因,让很多投资者望而却步。
还有一个在我国很严重的问题,便是理论与实践脱节。
虽然有不少建筑师有这种生态意识,但要真正实践起来的人却很少。
究其原因,不仅因为建筑设计师需要大量业务来维持单位的运转和个人的基本收益,以致没有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生态建筑的设计中;更由于体制问题,设计者和建设者无法从这个前期高投入,收益回收慢的活动中,获得额外的收获。
因此没有去实践生态建筑的行动。
既然出现了问题,我们就应该去寻找解决的方法。
首先应该加强生态宣传,培养大众生态意识;其次加大生态建筑方面的科研投资,鼓励人们去实践生态的想法,解决实践与现实脱离的问题;同时要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在各个学科中渗透生态思想,在生活中运用生态知识。
4.生态建筑的前景
从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看,生态建筑代表了21世纪的发展方向。
总的来说,各国建筑师都在潜心研究生态建筑的技术和设计方法,从建筑设计上看,主要有两种倾向。
一种是将建筑融入自然。
就是把建筑纳入与环境相通的循环体系,从而更经济有效地使用资源,使建筑成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
第二种是将自然引入建筑,运用高科技知识,促进生态建筑化,人工环境自然化。
最终目标是让建筑如同生长在大地上的植物拔地而起,让人感觉它本身便是属于环境的,与环境共呼吸。
附经典生态建筑——吉巴欧文化中心
简介:
·建筑师:伦左·皮阿诺
·建成日期:1998年
·地点:法属新喀里多尼亚的南端首府努美亚
·建造费用:2亿法郎
·主要特征:通过研究当地传统棚屋的建筑形式,挖掘其与环境亲和的方式,结合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气候特点,以及传统理念和现代技术提出“编织”的构筑模式,表达了对自然的尊重,将整个文化中心融入到当地自然环境中,建筑设计达到了“不求形似,但求神似”的境界,被认为展现了高技术与本土文化、高技术与高情感的结合。
·气候区:亚热带
·主要生态特征:
(1)尊重当地自然环境与传统文化。
在研究了当地传统棚屋的结构和功能后,运用现代技术,将木材与不锈钢组合的结
构——木肋结构,抽象出“容器”的意像,整体形象布雷
同于传统木屋又有异曲同工之处。
(2)设计的双层屋顶系统,有效改善室内热环境。
(3)视觉、听觉与环境的融合。
为了保持原有的自然环境,建筑师将设计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
面对礁湖的一面更多
的向环境开放。
与简单模仿高大的棕榈和松树所不同的是,
建筑更倾向于与当地的场景和植被相融合,以便与周围的
植被建立一个密切的视觉联系。
通过开放的空间和种满植
物的庭院,该建筑更象是供人休闲散步的地方而不是一个封闭的博物馆。
(4)被动式通风系统。
将高达体量面对大海,而将低矮的体量朝向环礁湖,这样既可以抵制海面来袭的飙风,又可以控制主导的信风,并利用风压引导室内空气的对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