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瑞霞:基础教育改革热点问题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职攻读教育硕士研究生作业(2010 至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
题目基础教育改革热点问题分析
科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系列专题讲座姓名陈瑞霞
专业学科教学·语文
入学年月2008年12月
基础教育改革热点问题分析
——以课程改革为例
教育硕士学科教学(语文)陈瑞霞
基础教育是我国教育的基石,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近期,以“两基”国检为为要形式的检查活动在全国全面展开,所有以基础教育为主要教育内容的学校无不如临大敌,纷纷展开了以整理材料、迎接国检为主题的准备工作,就此,不由想到,国人为什么不能以一份平常心来对待国检呢。
我们都知道,检查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了我们的办学水平,让“两基”的内容真正落到实处,是为了更好地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可以如果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以接受检查为目的,那提高教育水平的初衷能否达到呢。
教育的本质不是接受检查,而是要让我们的教育本来、一直都是这种最好的样子,作为一个普通的教师,我们所能做好的只是适应这种制度,并不断地被制度同化,另外所能做的就是积极做好自己所能做到的工作,让基础教育在自己的工作范围内不要过于形式化,政策化。
因此,我这里我主要谈一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相关问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立足于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升综合国力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改革课程管理体制和考试评价制度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这必将对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对推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素质教育的实施,为培养新一代创新人才发挥重大作用。
素质教育已实施多年,但目前仍未取得根本的突破。
学生负担过重,学习被动,缺乏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等现象仍广泛存在。
据调查,目前影响素质教育推进的有社会历史、就业压力、传统体制、队伍素质、办学条件、课程设置等因素。
除课程设置外,其他均非短期内所能解决。
所以就条件比较而言,当前基础教育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应该是课程改革。
我认为,当前课程改革的重点应当是改革课程结构、教学过程和课程评价。
“纲要”出台后,进入课改实验的中小学基本上限于按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开设国家规定的学科课程,而综合实践活动课和选修课整体上没有得到落实。
综
合实践活动课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建构主义告诉我们: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必须有学习者积极主动的活动。
学习者完成建构还受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结构性经验背景”的影响,所以应强调学习的社会性和情境性,即强调在真实的社会和劳动技术环境中去加深体验。
同时,建构主义还主张学习应在合作中进行。
综合实践活动课最具有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结合社会、生活、生产实际进行综合体验,从而促进学生合作学习的特征。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我认为应大力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并把握以下原则:1.突出研究性学习,把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
学生的根本任务是学习。
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为了学得更好。
研究性学习最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特征,所以应放在突出的位置。
但是如果研究性学习仅仅是从理论到理论,便很难达到建构主义所要求的产生真实而深刻的体验的效果。
所以应当把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结合起来进行。
2.教学内容以任务型为主。
应在社会和生活、生产实践中寻找适合的课题作为任务让学生去完成。
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去观察、调查或亲自操作,获得必须的素材。
然后师生共同对素材通过理论的逻辑的分析处理从而完成任务。
完成任务的过程必然引导学生主动去手脑并用地学习探究,从而加深知识理解和拓展知识面,掌握学习、研究方法,培养综合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
3.教学过程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体现师生、学生之间的充分合作。
从资料的搜集、资源利用到探究步骤和方法都必须由师生共同探讨设计。
教师不仅起组织引导作用,而且是参与者。
4.为活动课提供课时保证。
多年来,中小学课业负担过重,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在学生有限的九年时间里,究竟学什么最有价值?成为本次课程改革关注的焦点。
在制定新课程标准前,专家组成员首先达成共识,义务教育是为每个学生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教育。
因而它的课程内容和要求应当是基础的、有限的和具有发展性的,不能被任意拔高。
而且,义务教育是为每一个学生终身学习打基础的教育,不是终结性教育,因而课程要给学生全面丰富的发展留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学生自主、多样、持续地发展。
在此基础上,根据义务教育的性质和时代的要求,重新确定了哪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重新界定了新时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概念,如英语的基本能力、信息
意识与能力也应成为当代公民必备的素质等。
在每一门课程标准的制定与教材编写上力争做到,面向全体学生,适当降低难度,删除了原有课程内容中偏深、偏难的部分,使课程内容呈现出简洁、明了、有条理和新颖的特征。
其次,增加了与学生和社会现实生活相关的部分,使课程内容更加具体、更富有生活气息。
如在体育与健康中增加了保健和健美的内容;综合实践活动中安排了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探究性活动等内容。
未来的中小学课程将出现一种新课程——综合课程,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鲜明特征。
根据新课程计划,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设置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小学高年级思想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走课程综合化的道路,这是本次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方面的一个重要突破。
设置综合课程,不是增加一门新课程,而是通过综合课程的开设,改变课程观念,推动课程改革,改变单一的学科本位的模式,形成一个包括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在内的新课程体系。
无论是综合还是分科,最终目的是使每门学科独特的有价值的东西得到最好的发挥。
教学过程的核心是课堂教学。
按建构主义的观点,现在的课堂教学明显存在学生被动接受,师生交流不畅,缺乏合作,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等问题;学生身临其境、亲自参与的体验以及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内的综合体验严重不足。
按多元智能理论,现在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统一要求,缺乏个性发展的空间。
为此,课堂教学改革应体现以下原则:1.情境性。
应利用图表、资料、卡片、实验设备、实物以及现代教育技术或师生的人物活动等手段创设生动的情境,必要时让学生深入现场,直接操作,加深体验,以激发学生的情绪和思维,使其始终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
2.平等互动。
建构主义强调的学生主动学习,绝不只看学生是否在教师的指挥下活动,而是看学生是否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是否主动积极地进行体验和建构。
因此,要求教师树立民主平等的教学观,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走到学生中去,发挥组织引导、调控点拨的作用;不仅允许学生说话,而且提倡师生平
等对话,积极互动;不仅体现师生共识,而且体现差异,甚至对立和交锋;不仅学生受到教师的影响而改变,而且教师及教学过程也在学生的影响下改变。
课堂教学目标和程序可以预设,但必须根据课堂活动的实际随时调整。
3.交流合作。
课堂应促进学生之间在学习上合作,整个教学过程要体现师生和生生之间畅通的信息交流。
4.三维目标。
由于学习过程不仅受学生原有知识结构的影响,而且还受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所以课堂教学目标应是多元的。
可以分为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课堂教学过程应围绕三个维度开展,以利于学生进行综合的体验,促进建构的进行。
5.个性化。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课堂教学应针对不同智能结构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并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课程评价改革是推动课程改革最有力的杠杆。
这里仅就如何通过课程评价改革推动课程结构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谈谈看法。
目前课改推进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学校缺乏动力。
而评价(包括考试)恰恰最能有力推动学校进行课程改革。
评价和考试改革的取向,应促进学校进一步“精选双基”,从而减少统一学科教学的课时,腾出时间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和选修课;应促使学校在课程的设置和实施中重视发展个性,自主学习、综合实践应用能力以及研究意识和创新意识;应促使学校重视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综合协调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当人们回顾本世纪一百年教育的发展,思考把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带入21世纪的时候,发现教育的重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原来知识是第一位的,发展到能力很重要,发展到情感、态度、价值观更重要。
而我们的基础教育,关注最多的是知识,中小学教师最关心的、谈论最多的是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只有很少的教师(不到10%)意识到人的情感、价值观、个性、创造性更重要。
这不是教师的问题,而是我们今天的课程、考试评价制度、社会的价值追求造成的。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决不是换一套教科书,也不是课程内容的调整,而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整个改革涉及到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师资培训以及保障支撑系统等,是一个由课程改革所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
求知、开发智力无疑是教育的一项根本任务,但不是唯一任务。
课程的功能绝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应当通过课程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
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达成的共识。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最重要的,而如何掌握知识才是至关重要的。
所以,世界各国都把学生学会学习作为最重要的教育改革的方向。
正因为如此,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为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保证学生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落到实处,此次课程改革首先通过课程结构的调整,使儿童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在课程中获得合法地位。
与此同时,新课程标准通过改变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比如,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
另外,设置新的课程,强化探究性和实践性的教学目标,倡导新的课程形式,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性的、面向实际的、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
与此同时,新课程对学生如何掌握和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予以关注。
以前更多关注的是学习的结果,而忽略了学生是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和策略来学习的。
死记硬背、题海训练得到的高分,掩盖了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存在的问题。
因此,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必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是用什么样的方法获得知识的,是死记硬背背会的,还是大量做题练会的,还是通过自主探究、发现,在解决问题中学会的。
无论是用哪种方法学会的,从试卷上看到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但是,由于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不一样,导致了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收获是不一样的,而且对学生终身发展的影响也是极不一样的。
多年来,我国中小学教育评价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评价指标单一,基本以书本知识为核心,忽视对实际能力、学习态度的综合考查;评价方法多采用纸笔考试,过于注重量化;评价技术落后,过于注重对结果的评价,忽视对过程的评价等。
教育评价的相对滞后,已经成为制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瓶颈。
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在结构上的重大突破。
综
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确立,不仅意味着一种新的课程形态的诞生,更重要的是标志着现代新课程观念的形成。
它表明,课程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而不是孤立于生活世界的抽象存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
那种把课堂看作唯一受教育的场所,把书本看作是唯一的知识来源,把教师看作是唯一的知识拥有者和权威的观念已经过时,取而代之的是更加重视生活中、工作中和实践中的学习。
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各地经济文化发展存在着差异,完全用大一统的课程设计和一刀切的要求,显然不能满足不同地区学生发展的需要。
因此,本次课程改革妥善处理了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建立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
既体现国家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又为各地发展留有时间和空间。
在新课程计划中,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的开发被提到日程,逐步将一部分课程开发与管理的权力下放给地方和学校,让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有更多的参与课程开发与管理的机会。
这是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新课程对学校、校长、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教研员和教师要认真学习领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实质,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树立新的人才观、质量观、课程观,尽快适应新课程。
当前,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将课程功能的改变作为首要目标,力争使新一代的国民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所必备的素质。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刻分析了基础教育存在的弊端和问题,鲜明地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这一根本性的转变,对于在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具有重要意义。
此次课程改革,将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整合,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每一门学科课程标准都是按照这三个方面构建的。
各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的编写,都力争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