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对中国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由chen笑笑1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入世对中国的影响--- 中国农业为例 入世对中国的影响 以中国农业为例
中国农业应对世贸组织的长期战略,应该选择积极参与国际化进程的竞争性发展战略: 应充分发挥中国农业比较优势的战略, 以促进传统农业发展战略的转变, 实现从自给自足型 农业向市场竞争型农业转变, 从增产型农业向质量效益型农业转变, 从依靠传统技术转向传 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相结合转变, 从劳动密集向劳动密集与资本和知识密集相结合转变, 从依 靠资源消耗型的增长方式向重视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增长方式转变。同时,近期要重点 解决好深化农业管理体制改革; 积极开展制度创新, 培育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农业经营主体; 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加强农业国内支持,从根本上提高中国农业竞争力;建立农业产 业安全保障体系, 采取措施减少市场开放所带来的冲击; 制定和完善农产品出口促进政策等 六大关键问题。 一、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农业的影响:充满严峻挑战的国际化进程 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农业的影响: 农业问题曾经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谈判的重点领域, 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中国在 加入世贸组织谈判中,承诺执行世贸组织农业协定,降低农产品关税,取消非关税措施,开 放农产品市场;还承诺约束国内农业补贴,取消出口补贴,规范动植物卫生措施。 执行加入世贸组织承诺,将使中国农业面临的基本形势是,农业的市场竞争从国内竞争 转向国内、国际双重竞争,并出现国内农产品市场国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新趋势。中国农 业在就业、收入压力越来越大、市场化改革远未完成的关键时期,不得不走向国际化阶段。 (一)中国农业:资源约束与比较优势 人多地少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世界平均数的 43%。从长期看,人 口增加、耕地减少,耕地资源紧张的矛盾将始终存在。不仅如此,中国还是世界上水资源最 短缺的国家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 1/4。如此严酷的资源条件,始终 约束着中国农业的发展,也在根本上使中国农业处于竞争的不利地位。 有关中国农产品比较优势的研究表明,中国粮、棉、油料等农产品的比较优势从 90 年代 中期以来开始下降,目前已基本丧失国际竞争力。如从资源成本角度看,1997 年中国每生 产 1 公斤小麦和玉米将分别亏损 0.15 元和 0.11 元,资源配置缺乏效率。而大米、畜产品、 园艺产品等具有比较优势。研究进一步显示,90 年
代以来农产品生产国内资源机会成本的 上升,是导致比较优势下降的主要原因。可以认为,在目前中国农业资源禀赋条件下,土地 密集型的小麦、 玉米、 大豆等产品明显缺乏比较优势, 不具备参与国际商业竞争的基本条件, 而劳动密集型的畜产品、园艺产品等,具有比较优势,应考虑提高其竞争能力。 从资源角度观察的中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 实际上是农产品的潜在竞争力, 并不完全等 同于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把资源优势、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和市场优势,还需作出艰 苦的努力,包括农产品品质、营销战略、企业经营经验、运输和流通成本、企业信用等。资 源优势是决定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长期因素, 但从短期来看, 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应更多地体 现为市场竞争优势。比如,2001 年美国硬红冬麦在中国南方销区市场的批发价高于河南优 质小麦的价格,目前约高出 160-190 元/吨。但目前国产小麦绝大多数都是三等普通小麦,
在质量等级上与美国小麦差距较大,因此价格实际上不具可比性。所以,相对国产麦而言, 美国小麦实际上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优势。 (二)对主要农产品的影响 无论是进口敏感性农产品, 还是出口竞争性农产品, 如果对其市场竞争要素做仔细分析, 不难发现,执行世贸组织承诺会使中国农产品面对巨大国际竞争的压力和挑战。 粮食:把粮食作为一个整体概念分析,特别令人关注。粮食被认为是所有农产品中对市 场开放最为敏感的产品。 中国承诺取消粮食进口的非关税限制措施, 今后对粮食进口实行关 税配额管理。中国承诺的粮食(小麦、玉米和大米)配额 2002 年为 1830 万吨,占商品量的 13%,2004 年达 2216 万吨,占商品量 15%。2004 年小麦、玉米和大米配额分别相当于其 商品量的 27%、12%和 10%。按中国粮食口径,将配额折成原粮(包括将豆油配额折成大 豆),今年的粮食配额达 3349 万吨,占国内粮食总产量的 7.4%。2004 年达 4107 万吨,占 9.1%(不包括用单一关税管理的大豆进口,2001 年中国大豆实际进口 1400 万吨)。如果 这些粮食全部进口到国内市场,将对国内产生深刻的影响。第一,有可能影响中国粮食生产 总水平。今年粮食进口配额占国内粮食总产量的 7.4%,2004 年达 9%以上,已经超出 1996 年中国关于进口粮不超过国内产量 5%的判断。 这要求我们重新评估中国粮食自给率的安全 政策。第二,将影响到粮食主产省粮农的生计。第三,进口粮食极有可能挤占东部主销区腾 出的市场空间, 使中部主产区增加粮食销售困难和库存压力, 对中国农业区域布局调整和深 化粮食流通
体制改革不利。具体分析来看,形势也十分严峻。 小麦:国外小麦将在数量、质量、价格和疫病传播等方面,对中国小麦生产构成压力。与 外国小麦相比,中国商品小麦质量普遍较差,种植规模小,生产成本高,进口小麦的竞争优 势明显。 玉米:中国承诺的玉米关税配额量较大, 且国营贸易管理比例逐年减少, 加之今后不能采 取出口补贴措施,因此,今后国内玉米将面临较大压力。目前的主要问题是,玉米生产成本 较高;玉米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低,劳动效率低,玉米价格没有优势,使中国玉米在国 际市场上不具备竞争能力。 大豆:与美国、巴西及阿根廷比较,中国大豆单产低、种植规模小、成本高;含油率不 高,与国外相差 2-3%;质量参差不齐;国内大豆流通渠道不畅、供货不稳定,履约率差, 使大豆加工企业无法建立国产大豆稳定的供货渠道。 大豆进口实行单一低关税管理, 且进口 调控手段受限,意味着大豆进口将继续对国产大豆的市场扩张构成压力。 植物油: 中国承诺的过渡期内豆油及其他植物油关税配额量较大, 而且将在 2006 年全面 开放市场,如果管理不当,其冲击将极其严重:一是国内大豆压榨企业将受到严峻挑战,面 临全线停工、关闭的危险。二是由于压榨企业受到影响,国内豆粕生产也将受到冲击,届时 中国不得不通过进口来解决豆粕需求, 而进口豆粕实际相当于进口大豆。 三是国内大豆生产 者将受到比开放大豆市场更为严重的挑战,国产榨油用大豆将完全没有出路。 肉类产品:肉类是中国出口竞争性产品。中国对牛肉、猪肉及禽肉等产品降税幅度较大, 而且对美取消了检验认证限制, 进口管理手段受到极大约束。 在市场开放条件下, 美国的猪、 禽副产品可能会涌入国内市场,对中国禽肉、猪肉等生产及防疫产生严重冲击。值得注意的
是,尽管中国肉类产品具有成本和价格优势,具有出口潜力,但由于在品质等问题,影响了 竞争力的提高,限制了中国肉类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总的来看,在农业国际化进程中,中国农产品可能将面临严峻冲击。一方面,由于中国 农户经营规模偏小,大宗农产品生产经营成本高。粮食、油料、棉花等农产品已不具备商业 竞争优势。加入世贸组织后,由于进口压力增大,对主产区及其农民会产生较大冲击。另一 方面,肉类、蔬菜、水果和花卉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和出口潜力,但 这些产品长期以来在质量、卫生、技术标准上考虑国际市场要求不够,受国外较高的技术壁 垒的限制, 这些产品的质量和卫生标准很难达到国外市场要求
, 使比较优势难以转变成竞争 优势和出口现实。 二、积极应对农业国际化的挑战:实施竞争性发展战略 积极应对农业国际化的挑战: 在市场全面对外开放、农业国际化背景下,中国农业不仅关系到近 13 亿人口的吃饭和 8 亿 多农民的生计问题,而且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社会稳定和中国经济发展全局。从现在起着 力解决中国农业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比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和紧迫。显然,传统的农业发展 战略已经远远不能适应中国农业参与国际化进程的新形势。 当务之急是, 必须选择一个能够 应对世贸组织挑战、趋利避害,在农业国际化进程中保持持续稳定发展的长期战略。 我们认为, 加入世贸组织后的中国农业, 既然不可避免地要参与充满严峻挑战的国际化进程, 我们唯一能够选择的,只能是积极应对,参与农业国际化竞争。这是中国农业的根本出路。 中国农业应对世贸组织的长期战略,应该选择积极参与国际化进程的竞争性发展战略。 “农业竞争性发展战略”,指积极参与农业国际化进程,充分发挥中国农业的比较优势,加 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从根本上提升中国农业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农业竞争性发展战略”, 实质上是充分发挥中国农业比较优势的战略, 旨在促进传统农业 发展战略的转变, 实现从自给自足型农业向市场竞争型农业转变, 从增产型农业向质量效益 型农业转变, 从依靠传统技术转向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相结合转变, 从劳动密集向劳动密集 与资本和知识密集相结合转变, 从依靠资源消耗型的增长方式向重视生态保护、 可持续发展 的增长方式转变。尤其是要作如下战略调整: 1.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农业分工与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优化农业资源配置,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从中国劳动力丰富、 土地资源稀缺的基本国情出发, 对粮食、油菜籽、棉花等不具优势的土地密集型产品,要努力提高土地生产率,在保证安全 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可考虑适当进口;对畜产品、水产品、蔬菜、水果、花卉和农产品加工 品等劳动密集型高价值产品,要提高质量,培育名牌农产品,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参加国际 竞争。 2.发挥区域优势,优化农业布局结构。东部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要大力发展高科技农 业、高价值农业和外向型农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扩大农产品出口;中部地区要发挥粮食 生产优势,优化粮食品种和品质结构,建立优质稳产高效的大型商品粮、加工专用粮和饲料 粮生产基地, 发展优质专用和无公害农产品; 西部地区和生态脆弱地
区要加快发展有利于保 护生态环境的特色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和旱作节水农业。
3.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这是实施农业竞争性发展战略,提高中国农产品竞争力的关键, 也是适应国内需求变化和国际市场竞争的要求。 必须建立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 体系,发展适用加工需要的专用农产品,加快引进、选育和推广优良品种,开发高附加值的 特色产品,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疫病较多、农药化肥残留较高等问题。 4.着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目前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是制约中国农业竞争力提高的主要 因素。应加快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开发,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 高农产品附加值。 三、提升中国农业竞争力:近期需要着力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提升中国农业竞争力: 实施农业竞争性发展战略, 实现中国农业发展战略的根本性转变, 全面提升中国农业竞争力, 近期应着力解决下述关键问题: 1.深化农业管理体制改革。近期要抓紧改革目前部门分割、行业垄断、地方保护主义严重, 农产品生产、 加工、 流通与内外贸脱节, 管理部门职能重叠、 管理环节过多的农业管理体制, 针对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农业进入国际化阶段, 国际竞争更趋激烈的新形势, 统一设计和部 署农业管理体制。要在明确界定政府职能的基础上,加强中央统筹协调和宏观调控的职能, 逐步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对外贸易一体化管理体制。同时,建立健全农业法规体 系,将农业纳入法制管理的轨道。应加紧清理和调整不符合世贸组织规则的法律、法规,制 定和出台新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农业法规体系。同时,还要借鉴和利用有关国际农业法 规保护和支持中国农业的发展。 2.积极开展制度创新,培育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农业经营主体。这种制度创新的实质在于, 第一,鼓励和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目前要着力培育农民自发兴办的各类流通组织, 包括专业合作社、农村经纪人、农产品促销组织、专业协会等,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第 二,建立和发展农业行业协会和组织等中介组织,提供信息技术服务,进行市场价格协调与 行业管理, 进行反倾销反补贴调查、 应诉, 贸易纠纷处理, 建立农产品贸易风险防范机制等。 第三,改善政策环境,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产品加工企业的重组与技术改造, 重点扶持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体系。要 鼓励建立大粮商、畜牧商、食品加工商等农产品大企业,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 3.深化农产品流通体
制改革。进一步搞活农产品流通,尽快形成开放、统一、竞争、有序 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快农产品购销企业的市场化进程,加强内、外贸协作;重点抓好农产 品产地批发市场、质量标准体系和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 4.加强农业国内支持,从根本上提高中国农业竞争力。在世贸组织规则框架下,中国农业 国内支持政策调整,不是要减少对农业的支持,而是要更加强化对农业的投入支持。应调整 农业补贴方向和支持结构,由现在补贴流通环节,转向补贴农产品生产者,把农业国内支持 的重点转到提高农业竞争力上。(1)加大对农业科研、推广、病虫害防治、市场信息服务、 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结构调整等"绿箱政策"的支持力度。应设立专项育种科研支持基金,加 快农产品优质品种选育,缩小与国外农产品的品质差距。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病虫害 防疫防治体系、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市场信息体系建设。建立农业结构调整支持体系,解决 中国农业目前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市场竞争力下降问题,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 品加工业、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2)建立健全农产品价格支持体系。根据中国承诺的
农业补贴“微量允许”条款, 中国对农产品的价格支持与补贴还有一定的空间。 今后政策调 整的重点是, 调整农产品价格支持补贴结构, 提高补贴效率, 引导农民调整和优化生产结构。 加大农业信贷、生产资料补贴力度。通过建立国家粮食安全生产、储备体系,保护中部主产 区粮食安全生产能力,保护农民的利益。(3)加快税费改革步伐,减轻农民负担。 5.建立农业产业安全保障体系,采取措施减少市场开放所带来的冲击。要建立农产品进口 监测与产业损害预警系统和快速反应机制; 有效利用世贸组织保障措施机制, 限制主要敏感 农产品的过度进口;提高海关监管水平与效率,坚决打击和防范农产品走私。政府应设立专 门的机构,充分发挥各类行业协会的协调作用,对反倾销应诉工作进行组织与指导,为企业 提供法律援助和技术支持。 6.制定和完善农产品出口促进政策。 (1)按照出口贸易“零税率”的国际惯例,完善农产品出口退税政策,对农产品出口加工 企业增值税实行“征多少、退多少”政策。取消农业特产税。 (2)建立和完善以出口信贷和出口信用保险为重点的农产品出口金融支持体系,推动出口 信用保险与出口融资业务有机结合。 建立符合世贸组织规则的农产品出口促进基金, 资助农 产品出口的研究开发、开拓国外农产品市场、应诉国外反倾销反补贴调查、
监督国外农产品 进出口政策法规公平性等活动,保证和维护中国农产品进出口公平竞争的环境。 (3)扶持有基础、有潜力的地区和农产品外贸骨干企业,建设高标准、高起点的农产品生 产加工出口基地。着力发展绿色和有机农产品,培育一批国际知名的优质名牌产品。 (4)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进出口支持和服务体系。要对畜牧、水产、水果、蔬菜、花卉、烟 草等出口产品的卫生安全状况,进行全面调查,参照国际标准,结合中国实际,尽快制订和 完善农产品的卫生安全标准,发布供出口企业参考的国际标准。加强检验检测设施建设,完 善相关手段, 全面实施农产品出口企业食品安全风险管理制度, 确保出口产品的卫生质量安 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