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藤“老藤不怕新藤怕”例谈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维有法,莫信马由缰

——例谈走出新材料审题立意误区

文章摘要:新材料作文的难点是审题与立意。学生容易走进一叶障目、主观臆断等思维误区,继而出现了离题、偏题现象。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帮助学生们还原错误思维过程,发现自己的失误所在,继而有的放矢地提升思维能力,使新材料作文的审题与立意不再成为制约学生作文的瓶颈。

关键词: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思维误区

在材料作文审题中,总有很多同学出现审题失误问题。审题失误,很大程度是学生思维能力不足的表现。所以在审题立意上,不能只让学生学方法,也要同时学如何规避失误;在失误处,比较辨析,提升学生思维能力。本文试以一例加以分析。

一、题目再现

一位作家到一个酿酒的葡萄园参观。

“1994年的葡萄最好,”园主说,“因为那一年的夏天天气干燥,生长的葡萄特别甜。”

“葡萄不怕干死吗?”作家不解地问。

“新藤怕,老藤不怕。因为老藤的根扎得深,能吸到泥土深处的水分。”园主说,“还有,经过好好修剪的新藤也不怕,放任它生长的怕。”

“为什么?”作家问。

“因为叶子长得愈多,藤蔓攀得愈远,需要的水分愈多。所以一干,就受不了了。”园主慢慢地说。

作家陷入沉思……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作文,不得套作。

二、学生的思维误区

(一)一叶障目,偏离题意

很多同学抓住这一句,“因为那一年的夏天天气干燥,生长的葡萄特别甜。”继而总结出以下立意

——恶劣环境,勇敢生长,绽放自我

——接受命运的磨砺

——逆境出人才

这些同学完全不顾材料中作家的问题“葡萄不怕干死吗?”和园主对这一问题的解答。片面孤立地理解材料,只是就材料中的一句话“一个点”展开论述,从而缺少对于材料的整体把握。既没有抓住材料的中心词句,也没有看到材料中的因果关系。

(二)思维散漫,主观臆断

有两生根据“因为叶子长得愈多,藤蔓攀得愈远,没有必要长很多叶子。”得出以下立意:

叶子长得多,更美,在土地内扎根,不美。所以立意应为“内在美与外在美”;

老藤在土地里向下扎根,不像新藤一样四处蔓延生长,老藤低调,新藤张

扬。所以人们应该向老藤一样学会低调,不能张扬。

有一生根据“老藤的根扎得深,能吸到泥土深处的水分”得出以下立意:老藤在土地里向下扎根,要不停地生长,不停地汲取养分。人应该像老藤一样,往下扎根,奋斗不止;老藤的汲取养分是漫长的过程,需要慢下来。

四个学生的逻辑都看似条理,看似能自圆其说,其实存在很大的问题。

例如第一个学生错在自主添加了“美”这一个关键词。而这个词语在材料中没有直观展示,“多”不一定“美”。

深入探究材料,我们可以发现:老藤之所以可以在天气干旱时能够生存下来,是因为平时“吸到泥土深处的水分”。吸到泥土里的水分,非一日之功,非有脚踏实地的态度,做好储备不可。

“低调”“长得慢”“不停地扎根”确实是老藤形象特点,但是这些特点我们不能从材料中直接得出。其实老藤还有很多其它特点,比如“平凡”“质朴”“简单”“淡泊”,但这些特点都是我们根据对老藤的联想得出的,而并非从材料中直接得出。根据自己的主观认识,加上新的关键词语,这样会让立意偏离材料越来越远,离命题人的命题意图越来越远。

(三)内涵不清,缩小范围。

“新藤需要被修剪,人生需要克制,需要管理。”有一生在作文的开头,文字显示的立意还是准确的。但到了正文部分,此生就把观点调整成了“人生,需要管理自己,克服自己的懒惰”,然后把这一个观点一直坚持写到文末。

作者立意初定,吻合命题意图,简洁明了。但到了展开论述的正文部分,把自己的立意内涵缩小或曲解。人的“懒惰”确实需要克服。但“懒惰”又与“新藤”有何关系?“新藤”长得旺盛,不懒反勤,“克服懒惰”如何能自圆其说。

不少学生有类似错误:

不要攀得太远,要有所节制,要追求内心的简单。

追求的越多,欲望就越大,消耗越大,我们要不忘初心。

我们要脚踏实地,做人要学会谦逊。

这些同学在审题立意中,也懂得缘事而发,也能做到一定程度的审清立意,分析到位。但可惜的事是文章的绝大部分内容,譬如上例中的“内心的简单”、“不忘初心”、“谦逊”都与命题渐行渐远,继而似是而非,成为无根之木,经不起推敲与审视。

(四)反弹琵琶,但罔顾材料

“我宁愿昙花一现,也要灿烂一时”,“我愿做恣意生长的新藤,活出生命的精彩”,不乏有学生如此立意。

材料中“葡萄不怕干死吗?”“因为叶子长得愈多,藤蔓攀得愈远,需要的水分愈多。所以一干,就受不了。”材料中的叙述,其实暗含了出题者的感情倾向。“需要的水分越多”新藤这一特点,在干旱的年头,将让它吃尽苦头。“攀得越远”显然不是出题人希望藤蔓生长的方式。

部分考生如此为了“求新求异“,忽视了出题者的感情倾向和价值取向,造成了立意偏离。

(五)文体创新,但内容浅薄。

例如一篇书信体作文《致老藤爷爷》,以新藤的口气给老藤写了一封信,除了形式跟别人不一样外,内容上重复材料,只在结尾点题,“我终于懂得了您的智慧:人生需要深深的扎根”。整个故事其实是材料的简单拓展,笔墨大多

花费在新藤与老藤的对话上,内容其实比较肤浅。

三、应对策略:

(一)叙事性的评论性的材料中,反复阅读关键语句,体会命题者的情感倾向。立意贵在新颖深刻,但应首先追求立意准确,进而求新。

(二)全面把握,深入追问

“老藤”与“新藤”相比为什么会经受住干旱的考验?为什么“经过好好修剪的新藤也不怕”?为什么“放任它生长的怕”?

首先我们要抓住材料中叙述的主要对象:老藤与新藤。

其次我们要从具体到抽象,由实而虚,由果索因,由事入理,确定立意。

1、老藤为什么不怕干?

根扎得深,能吸到泥土深处的水分(实)

脚踏实地,夯实基础;善于积累,专注精一。 (虚)

如《根深才能叶茂》、《深深扎根,脚踏实地》、《厚积薄发》、《潜心苦修,不做张扬的新藤》、《有备无患》这些文章都从这一角度来立意。

2、新藤被修剪后为什么不怕干?

放任它生长,叶子长得多,藤蔓攀得远,需要的水分多(实)

不加约束、限制、管理,会影响成长(虚)

如《做一条被修剪的新藤》、《时饮约束之良药》、《不断整理的人生更精彩》这些文章都从这一角度立意。

3、老藤与新藤辩证分析

事物之间有其内在的联系,辩证分析,全面认识,更能找到符合客观事物的认识。

如《深深扎根,时时修剪》、《积淀为锚,节制为舵》兼顾了前两种立意。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到“逆境”并不是这则材料的立意重点,但并非不能提“逆境”,

一生也谈“逆境”,“扎根深土,才能走出逆境”。这位学生谈到“逆境”,但把重点放在了“扎根深土”上。“扎根深土”就是老藤不怕干的原因。而“走出逆境”是“扎根深土”的自然结果。这样联系“逆境”才是恰当的。

(三)筛选归纳,抓关键词,

材料作文提供材料的目的是要把写作的主题借材料表达出来,让考生分析出主题,从而去立意写作;通过材料激发考生思维,拓展思路。但材料对于写作有很强的限制性,所以我们不能随意加上自己先入为主的一些判断、认识,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材料的含义范围,更不能抛开关键词“另起炉灶”。切莫抛开观点词句而随意发挥,更不能将材料中的关键词随意更换。本材料的关键词时“扎根”、“修剪”,这些关键词就是作文的立意点,紧抓其一,或综合运用,紧扣这些关键词方能准确立意。

“横看成岭恻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学生对材料的很多错误想法从积极角度看,可以反映出学生思维的发散和多元。且很多材料作文在命题之初,就有立意范围窄,内涵过于含蓄等问题,不利于学生临场发挥。所以教师应尊重学生的错误,不要对他们的错误不屑一顾,一棍大事,应漫溯错误的源头,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认识问题。

在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善思善辨。作文的思维先有“渠成”,才有“水到”;先有可以遵循的“法则”,再升华出思想的火花;先紧握缰绳,再放马徐行,才能收获一路精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