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里翻译规范视角下丁韪良译《万国公法》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7卷第8期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Vol.17No.8 2019年8月Journal of Huai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IIumanities&Social Sciences Edition)Aug.2019
DObl0.3969/j.U5sn.2095-333X.2019.0&017
图里翻译规范视角下丁題良译《万国公法》研究*
曹媛媛
(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摘要:以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为依据,通过分析影响《万国公法》译本的因素,研究该译本所体现出的翻译规范。

研究发现,丁魅良对文本的选择受到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该译本从篇章结构等宏观层面到词汇句法等微观层面都符合中国语言的表达特征。

正是遵循了目的语的文化规范,才使得该作品被中国人所接受而获得成功。

关键词:图里;翻译规范理论;《万国公法》;丁魅良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
—、弓I言
《万国公法》由美国传教士丁題良(w.A.P. Martin)译自美国人惠顿(Henry Wheaton)著作El■-ements of In£eynational Las,于 1864年由清政府出资刊印。

作为中国正式出版发行的第一本系统完整的西方国际法著作,它从框架体系、结构内容、制度原则、概念术语至思想观念等方面,将西方国际法移植进了中国,对中国法律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搜寻资料,发现当前对《万国公法》的研究较少。

相关研究包括以下几方面:(1)《万国公法》价值及影响研究,但大多是从历史学,法学,社会学角度出发,对《万国公法》进行片面、概括性评价;(2)《万国公法》译本翻译现象的不同角度研究,如动态对等理论下《万国公法》政法词汇研究,用社会系统论解释《万国公法》中的翻译现象,但无人从图里的翻译规范论角度解读《万国公法九本文以该理论为框架,对丁題良译《万国公法》整个翻译过程进行研究,从而找出该译本获得成功的原因。

二、图里翻译规范理论
传统翻译研究强调规范性,以原文为中心,通过制定一系列规范让译者在翻译实践过程中去遵守。

而图里认为在翻译中,应着重研究“非强制性”选择。

他提出以“译语”为导向,把关注点转向译者,研究译者在文化环境中如何做。

他把译著视为译语文化中的即成事实,不去判断译著优劣,只做客观描写。

他文章编号:2095-333X(2019)08-0065-03
认为,描写研究方法是形成理论最好的方法。

描述翻译学关注的是分析译文在目的语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功能,尤其关注译者的决策、翻译规范、文本选择及其所产生的影响。

他进行描写翻译研究的目的是发现翻译过程中译者的实际抉择,即翻译规范。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常受到三类规范的制约:预备规范、起始规范和操作规范。

预备规范涉及翻译文本的选择,从原语开始的翻译决策,或从另一门语言转译的译文等方面内容。

预备规范涉及连贯的翻译策略或政策,体现在特定语言偏爱选择哪些作品、作者、体裁进行翻译。

起始规范就翻译的总体倾向而言,制约着译者在两种极端倾向间的选择。

图里将这两级的前者称为“适当性J即译者尽量充实保留原文的各种参数,后者称为“可接受性J即寻求最大限度使译文适应目的语的语言和文化规范。

操作规范指导在实际翻译中做出的决策。

操作规范指导着译者在翻译中的决定,影响文本的构阵。

这三种规范较全面地描述了翻译的整个过程,并对影响翻译行为的机制做了合理的解释。

三、规范理论视角下丁題良译《万国公法》分析
(一)预备规范下的《万国公法》
预备规范影响译本选择,最先介入到翻译活动中。

从翻译的政策来看,可划分为社会环境因素及个人选择。

首先,此书的译成源于清政府的现实需要。

清末,中国大门被列强以武力打开,中外交往进一步加深。

而从总理衙门当时向清政府递交的奏折
收稿日期:2019-05-19;修订日期:2019-06-08
作者简介:曹媛媛(1994—),女,安徽黄山人,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翻译学方面的研究。

66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8月
中,可了解到清政府为何热衷于此书的刊印发行。

该奏折指出,自中西交往以来,外国人均留心学习中国语言文字,许多人更是潜心研究中国书籍,因此在辩论事件时,总能援引中国的典制律例,对中国官员进行质疑和刁难。

相反,中国官员力图借外国之案例进行辩解,但因不熟国外履历条令,不能顺利应答,耽误国事。

作为一部具有完整知识体系的国际法著作,Elements of InternationaL Lazu既有对国际法来源的考察,又有对自然法理念的阐述,还包括和平战争时期国家间交往规则,这成为清政府对外交往时的依据。

因此,总理衙门认为翻译该书是中国对外交往实践中形成的客观需要,应予支持。

其次,翻译该书还出于丁題良个人的宗教目的。

1863年,他在写给一位长老会传教士的信中提到:“我从事这项工作,并没有得到任何人的指示,但我毫不怀疑它可以让这个无神论的政府承认上帝及其永恒定义,也许还可以向他们传授一些带有基督教精神的东西广他认为,国际法实际上代表的是“上帝”的法律。

通过翻译此书让中国接受国际法,可将中西关系规范在西方所认可的范畴内,进而将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引导中国皈依基督教文明。

(二)起始规范下的《万国公法》
起始规范自始至终贯穿翻译活动,影响和约束翻译行为。

在翻译《万国公法》时,丁題良主要采用了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翻译策略。

通过顺应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期待,使译文被更好的理解与接受。

侈J1While in every civil society or state, there is always a legislative power which establ^ shes,by express declaration,the civil law of that state,and a judicial power,which interprets that law,and applies it to individual cases,in the great society of nations there is no legislative power,and consequently there are no express laws,except those which result from the conventions which States may make with one another.
夫各国固有君,为己之民制法断案,万国安有如此统领之君,岂有如此通行之法乎?所有通行之法者,皆有公议而设。

译者将原文中的机构名称"legislative power"“j udicial power"人称化,全译成了“君J是因为中国人对西方政治体制及机构不熟悉。

当时中国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君主帝王拥有最高权力。

为使国人更好地理解文本,译者采用了归化的方法,遵守了译入语的规范。

例2Its sanction,or the obligation of all men to respect it,results from the moral order of the u­niverse,which will not suffer nations and individu­als to be isolated from each other,but constantly tend to unite the whole family of mankind in one great harmonious society.
为拥护公法之干城,当遵之为天经地义,乃能保合太和也。

各国各人之相离独居者,即失天地之和而为其所不容;各国各人之相合同居者,即顺天地之和而为其所默佑也。

"sanction"是个很典型的英语法律术语。

意思是“约束力J而译者将其译作“干城”这一典型的汉语词汇(出自《诗经・周南・兔宣》)。

用中国传统词汇来翻译英语法律术语,降低了国人理解文本的难度。

将"moral order of the universe^译成"保合太和”更是将译文本土化了。

该词出自《周易》,是其中最重要的哲学思想。

中国人向来讲究天人合一,重合不重分。

将文中那种世界秩序井然,人人和谐相处的景象译成“保合太和J是将中国传统思想渗入译文中,能使国人感同身受,感受到遵守公法所带来的好处。

这既能降低中国人理解法律文本的难度,又能使公法具有神圣性。

译者所以采取归化的译法,是因为原作为一部拥有完备推理逻辑的法律文本,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若采用异化翻译,中国人阅读起来困难。

事实证明,丁題良这样做使译文获得了巨大成功,也提升了自己在中国的影响力。

(三)操作规范下的《万国公法》
操作规范包括母体规范和文本语言规范。

母体规范涉及文本内容的安排取舍等宏观层面。

就母体规范而言Elements of l^ern^ional Lazu正文部分共20万词,而《万国公法》仅有10万字。

研究者认为,这与译者对预期读者的判断有关。

丁題良不认为中国人具有严谨科学的逻辑观念。

因此昇也对原作大量删节,简化逻辑论证。

其次,当时中国社会流行的都是章节长短均衡的文本类型。

原作结构严谨的表达方式不被当时中国社会接受。

除大量删减外,丁題良还请政府官员董恂和张斯桂作序,增添目录及凡例。

还添了两页地图,分东西半球,解释世界地理概况。

这些是原作中没有的,为了向中国精英阐述中国不是世界中心,让其保持清醒头脑,并向其普及全球意识,从而让这个古老的文明加入世界民族大家庭。

语言规范影响文本微观层面。

《万国公法》在词汇和句法层面都极具本土化风格,体现了当时中国的社会文化特征,具体体现如下。

1对西方特色法律词汇的翻译原文是西方国际法著作,涉及大量法学名词、术语概念。

译者对
第8期曹媛媛:图里翻译规范视角下丁題良译《万国公法》研究67
这些翻译的处理有以下几种。

(1)存在对称事物时,用中国名目代替西方法律词汇,好让读者能以本土文化背景理解译文,如“judicial”译成“折狱J "reason"译成"情理(2)音义并立。

"president"译成“首领J乃美国之语,所称伯理玺天德者是也。

(3)创新词。

依据汉字构词特点创新词,使单列的中文词能组成词素。

如偏正法:House of Repre-sentativesC^F房),Senate(上房);动宾法:legisla­tive power(制法),executive power(行政),justice (司法)。

这样译虽不能完全表达出外国政治机构的运行特点,但意思大体相近,便于中国人阅读,也符合法律文本简洁的文本特征。

2对原文句式结构的改变与简化由于英文法律文本具有正式性,很少用疑问句表达强调,更倾向用陈述句。

而中国人喜欢在文章中用疑问反问等修辞手法表达强烈感情。

因此,这样翻译使译文具有了中国文化的特征。

例3He asserts that there can be no droit (right)where there is no loi(law).
盖无制法之权,安有律法之禁令也?
例4They send and receive ambassadors;they know the laws of war and peace;the evil is, that their law of nations is not founded upon true principles.
盖互相遣使接使,并有和战条规,岂非有公法乎?惟不本于正理耳。

英文法律文书中常用被动句以做强调目的,达到文本的正式效果,译成中文时变被动为主动。

因为中国人不习惯用被动句,更偏爱主动句。

这样符合了中国人的阅读习惯。

例5The legislative power of the Union is vested in a Congress.
合邦制法之权在其总会。

四、结语
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使人们认识到翻译行为应受目的语社会文化的制约。

在翻译《万国公法》的过程中,翻译规范起了重要作用。

晚清动荡的社会文化环境决定了作品的选择,构成预备规范。

译者采用异化或归化的翻译方法,构成起始规范。

为顺应读者阅读习惯,译者宏观上增删改动文本,微观上改动词句,构成操作规范。

总之,《万国公法》是社会和历史因素共同的结果,即翻译规范的产物。

研究这一历史时期翻译规范对翻译活动产生的影响,不仅有利于了解当时社会的翻译活动,也为当代翻译提供了有价值的思考空间。

参考文献:
「1]TOURY G.Descripti^e Translation.Studies and Beyond^MX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2]何勤华.法律翻译在中国近代的第一次完整实践—
—以1864年《万国公法》的翻译为中心「门.比较法研究,
2014(2):190-200.
:3]林学忠.从万国公法到公法外交—
—晚清国际法的传入、诠释与应用「Ml上海:上海古籍岀版社,2009.
:4]王健.沟通两个世界的法律意义:晚清西方法的输入与法律新词初探「Ml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岀版社,2001.:5]王婷.《万国公法》中法律译词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5(1):105-107.
Study of Translation on Elements of International Law by W.A.P.Marti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oury's Translation Norm
CAO Yuanyua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241000,China)
Abstract:Basing on Toury's translation norm theory,this paper pays attention to factors which affect the translation.The result shows that W.A.P.Martin's selection of the text was influenced by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of that time.The translation observes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language expression, both from the macro level and the micro level of lexicon and syntax.This translation is well accepted by Chinese people because it follows the cultural norm of the target language.
Key words:Toury;translation norm theory;Elements of In£erna£ionaL Las;W.A.P.Martin
(责任编辑:杨艳实习编辑:赵世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