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主艺术歌曲《大江东去》创作技法探析

合集下载

歌曲《大江东去》的艺术处理

歌曲《大江东去》的艺术处理

浅析歌曲《大江东去》的艺术处理【摘要】当我们要学习演唱一首歌曲时,我们应该怎样去理解这部作品,怎样在会唱的基础上能做到准确的表现;这些都需要我们要从歌曲的各个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去分析,去提炼,只有将作品了解透彻,才能将作品演绎精确、符合原著之意。

本文以歌曲《大江东去》为例,具体地分析了在演唱中如何进行艺术处理。

【关键词】《大江东去》;曲式结构;艺术处理歌唱是演唱者借助表现的形式,将书面的艺术语言有声化,把歌曲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和情感传递给演唱对象,在表现的过程中,不仅要完整表现曲谱、歌词,还要对歌曲进行艺术雕琢处理,使歌曲得到再创造。

因此,在接到一首新作品后,我们首先要对作品的主要内容及所要表现的思想内容,做个深刻的理解;同时,要了解作者的情况、该作品的写作时期和历史背景,分析作品中感情的基调、写作目的。

然后,运用各种演唱技巧和表现手段,使声音与情感有机结合,完成对歌曲的艺术处理,达到艺术的准确表现和再创造。

下面就以歌曲《大江东去》为例,来谈一下如何对歌曲进行艺术处理。

一、作者简介青主(1893~1959),原名廖尚果,笔名青主,又名黎青主,广东惠阳人。

著名音乐家、教授、翻译家;音乐著作主要有《乐话》与《音乐通论》,是我国近代较早的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音乐美学论著。

同时创作出许多著名的独唱曲如:《大江东去》、《我住长江头》、《红满枝》、《赤日炎炎似火烧》等。

二、作品创作背景《大江东去》是中国新音乐史上的第一首艺术歌曲。

作品是由青主根据宋代诗词家苏轼的诗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改编而成。

此诗作于元丰五年,当时苏轼因被他人诬告政治失意,发配至湖北黄州,望着赤壁滚滚东去的江水,触景生情,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报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作下此诗以抒发自己在政治上的失意和心中的诸多感慨。

1920年夏,青主和友人在雷鸣暴雨中划着小艇到湖中作冒险之游,精神上受到很大振奋。

当他回到住所后,“一面听着外面风雨和松涛的声音,一面忽得到这首乐歌的动机,思量一夜后,到了明天,吃过早餐,于是坐在钢琴面前,把昨夜得来的动机,接着苏东坡那篇大江东去的词句略为修理一下,随即把它写出来,这就是这首乐歌的缘起。

艺术歌曲《大江东去》的情感表达与演唱分析

艺术歌曲《大江东去》的情感表达与演唱分析

艺术歌曲《大江东去》的情感表达与演唱分析摘要我国古诗词文化博大精深,随着中西文化的不断碰撞,其中不乏优秀作品与国外的艺术歌曲文化相融合,并在中国特有的诗词文化基础上结合外国艺术歌曲的创作技法,而打造出了独具特色的古诗词艺术歌曲。

《大江东去》作为此类歌曲的经典曲目,开创了我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先河,它是由杰出的音乐家青主所创作,歌词来源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作,唱曲上既继承了我国传统音乐的作曲技法的优良之处,又吸取了西方作曲技法的精华。

通过中西文化合理的舍取,在节奏上保留了我国古诗词特有的句读,在旋律上大胆创新,不再有音律的束缚。

经典的曲目总是被后人不断学习借鉴,不断被爱好者所传唱的,作为演唱者,想要将这首《大江东去》艺术歌曲完美演绎,很好地把握其中的情感表达和演唱技法,不仅要研究中国的古诗词文化,还要对该作品进行深入分析,才能在演唱过程中打动观众。

本文主要通过对艺术歌曲《大江东去》的创作背景、情感表达、演唱分析三大方面来进行探讨,希望能够对演唱者有所借鉴和提升。

关键词:艺术歌曲;大江东去;情感表达;演唱分析引言歌曲《大江东去》是我国经典的艺术歌曲,它是在西方作曲和沉淀的几千年的古诗词文化之间通过创新融合而创造出来的一部优秀作品。

如何将这首作品的感情表达和演唱技巧完美表现,这需要演唱者对其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古诗词有它独特的格式与韵律,在演唱的过程中感觉不好把握,要想完美演绎这部作品,其前提要有古诗词文化内涵,并在掌握音乐形象表达内心感受的基础上,通过对作品的深入了解,才能将作品中所要传达的思想情感通过演唱真情意切的表达出来,使其演唱效果,足以感染在场的听众,产生强大的感染力。

所以想要把握《大江东去》艺术歌曲的演唱风格韵味,对其感情表达和演唱分析方面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艺术歌曲《大江东去》的创作(一)歌曲创作背景1.历史背景艺术歌曲《大江东去》的歌词来源于苏轼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是作者47岁时所作,当时的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两年有余,坎坷的人生经历使得心中的愁闷无处诉说,只能通过游历山河来舒缓心中的愁绪。

简析歌曲《大江东去》的演唱(一)

简析歌曲《大江东去》的演唱(一)

简析歌曲《大江东去》的演唱(一)《大江东去》是青主1920年在德国留学期间创作的,是中国艺术歌曲的开山之作。

①十年后,在上海由青主自办的“X书店”出版了带钢琴伴奏的五线谱乐谱,从此《大江东去》受到歌唱者们的喜爱,至今仍是专业音乐院校的必唱曲目及音乐会的保留曲目。

青主在创作上借用了西方的作曲技法,把苏轼的词意用音乐的表现手法进行了艺术的创作,“使作品既具有淳朴、宽广的气息,又富有舒展、潇洒的格调,还有幻想式的浪漫主义意味,是作者抒发对世事感慨之佳作。

”②在异乡为古诗词谱曲,当然有思念祖国的强烈情绪。

歌词来源于宋代大词人苏轼豪放派的代表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于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谪居黄洲时所作,上阕咏赤壁,下阕怀周瑜,最后以自身感慨作结。

起笔高唱入云,气势可与“黄河之水天山来”相侔。

可以说政治上失意的苏轼,历经坎坷,心情是沉郁的、复杂的,以万古心胸引出怀古思绪,拿周瑜和自己相比,喟叹不遇明主、壮志未酬,“人生如梦”,年华已逝,只能举杯对月,一醉消愁了。

但词中并未露出哀婉之情,而是一种豪情壮志,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青主以通谱的写法,着重抒发原词中豪放的气势和怀古抒情的感慨。

这首作品受舒伯特、沃尔夫等人艺术歌曲的影响,注重诗歌的内容和意境,不以诗词的声韵为主,强调用音乐来刻画诗的意境,反对将诗歌的声韵作为束缚音乐的锁链。

他认为:“声韵是宣布音乐的死刑的一种东西。

”“新派的乐歌作曲法是要用音乐发挥那首诗的意义,并不是要用音乐配那首诗的声韵。

”③在《大江东去》乐谱的封底附有青主写的一篇文章——《作者的话》,文中回忆了《大江东去》的产生经过:1920年夏,青主和友人在雷鸣暴雨中划着小艇到湖中作冒险之游,精神上受到很大振奋。

当他回到住所后,“一面听着外面风雨和松涛的声音,一面忽得到这首乐歌的动机,思量一夜后,到了明天,吃过早餐,于是坐在钢琴面前,把昨夜得来的动机,接着苏东坡那篇大江东去的词句略为修理一下,随即把它写出来,这就是这首乐歌的缘起。

论《大江东去》的演唱分析及情感表达

论《大江东去》的演唱分析及情感表达

论《大江东去》的演唱分析及情感表达发布时间:2021-09-06T16:33:09.307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4月第12期作者:李智[导读] 青主以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为基础创作出《大江东去》,该歌曲采用了新型的歌曲形式表现了古代诗词的特殊意境,并完美地将古代词人的意境、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歌曲演绎技巧三者结合起来。

李智南宁市鑫利华小学摘要青主以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为基础创作出《大江东去》,该歌曲采用了新型的歌曲形式表现了古代诗词的特殊意境,并完美地将古代词人的意境、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歌曲演绎技巧三者结合起来。

本文不仅分析了《大江东去》的词、曲创作背景和内涵,而且对青主创作此歌曲时所用的演唱方法、节奏和处理情感的方式进行详细的解读,从而能够使得广大音乐教育者更好地学习该歌曲,进而为此类作品的分析解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良好借鉴。

关键词:青主;《大江东去》;演唱方法引言《大江东去》是在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它被认为是青主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歌曲开创了我国艺术歌曲的先河,是我国最早的艺术歌曲之一。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被贬到黄州以后创作的,他借助怀念古人的方法抒发了自身壮志未酬的感慨和人生如能的迷茫。

而青主在创作《大江东去》时,我国也处于革命刚刚失败的阶段,青主触景生情,与苏轼当时的情感形成了有力的共鸣。

青主在创作过程中选用了合适的西方创作技法和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塑造出给人印象深刻的意境和思想内涵。

一、创作背景及意义《念娇奴·赤壁怀古》是苏轼被贬时所作,他借助怀古抒发壮志未酬人生如梦的感慨,而青主在创作《大江东去》时恰逢国内格局大变,那时、那地、那景于无意间激发了青主的创作欲望。

《念娇奴·赤壁怀古》的慷慨激昂和《大江东去》厚重曲调相互结合,为后来者谱写了一首富有历史内涵而又与众不同的歌曲。

从青主的《大江东去》看中国早期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

从青主的《大江东去》看中国早期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

001[摘 要] 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发轫于20世纪初,其创作汲取了西方艺术歌曲的伟大成果,在形式上采用西方作曲技法的同时,又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其中,是中西方文化完美交融的产物。

青主(廖尚果)是这一时期艺术歌曲创作者中的代表人物,他的代表作《大江东去》被公认为中国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艺术歌曲。

从青主的《大江东去》入手,分析中国早期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

[关 键 词] 青主;《大江东去》;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特征从青主的《大江东去》看中国早期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邓舒扬中国艺术歌曲作为一种音乐与诗词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将诗词以音乐的形式呈现在大众的视野中,以钢琴为主要伴奏乐器,对旋律、和声、节奏、织体等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和创作,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新文化运动期间,中国艺术歌曲是伴随着20世纪初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大变革而出现的,是20世纪上半叶音乐文化史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国早期艺术歌曲的创作在借鉴西方音乐创作技法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传统音乐创作方法进行了一系列创新与发展。

从艺术歌曲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来看,它是中国近代社会思潮演变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新现象、新成就。

一、《大江东去》的创作背景与时代特点(一)创作背景与时代背景中国艺术歌曲源于中国近现代的新文化运动。

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我国大批知识分子纷纷远赴重洋,前往欧洲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理念,正是这些人将西方的观念、技术、文化、艺术等引入我国,推动了我国音乐艺术的发展。

这些留洋海外的学子在学习专业的同时,也学习西方的作曲技法、专业技能和音乐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有赵元任、青主、黄自等,他们的歌曲创作比较注重结合现实生活,反映五四时期我国知识分子的思想感情,体现出那个时代知识青年迫切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的思想诉求,艺术歌曲《大江东去》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大江东去》创作于1920年,青主于德国留学期间完成,是一首现代里程碑式的经典之作。

青主在这首作品的创作中借用了西方的作曲技法,大胆创新,描绘了一系列英雄人物形象,该作品不仅具有淳朴、宽广的气息,还有较强的舒展、潇洒格调,而且其中也蕴藏着一定的浪漫主义意味。

艺术歌曲《大江东去》中的钢琴伴奏特点分析

艺术歌曲《大江东去》中的钢琴伴奏特点分析

艺术歌曲《大江东去》中的钢琴伴奏特点分析摘要:艺术歌曲《大江东去》是青主以苏轼创作的一首诗词作曲的代表性声乐作品。

本文通过分析这首歌曲中的钢琴伴奏几个角色、功能特点,分析钢琴这种西洋乐器与中国昆曲特征的旋律曲调相融合的几个层面特点,揭示出中外音乐文化的结合特点,展现出钢琴多样性的表现力和富有渲染性的音色,在作品中很好地承担了西方歌剧中咏叹调与宣叙调职能的角色定位,从而很好地阐述了钢琴伴奏部分对于这首作品深层次的意境诠释。

关键词:古诗词艺术歌曲深层内涵钢琴伴奏《大江东去》沈阳音乐学院/索晓畅一、艺术歌曲《大江东去》的基本语境中国古诗词艺术源远流长,展现出了悠长的中国古代诗词雅韵与水彩泼墨般的历史画卷。

譹訛艺术歌曲的创作中也大多尊重传统古诗词中的意境、情境和音韵特点,在以诗词为蓝本的基础上,发掘音乐的表现力与二者间的融合力。

以古典诗词作为歌词进行创作的艺术歌曲,大多注重突出伴奏的作用,注重发挥其古典的音韵节奏特点,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展现出歌曲的内涵特点。

近些年来,随着为古诗词创作歌曲的数量增多,围绕着严谨歌词韵律、典雅的结构形态、鲜明的形象、生动的情境特征所展开的音乐、文学内涵发掘手段也更为多样,能够体现出更为深刻的历史人文,作品往往耐人寻味,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性特点也具有很好的欣赏性、接受性特点。

上世纪三四十年我国作曲家青主创作的《大江东去》是一首风格独特的艺术歌曲,多年以来深受国内外的音乐爱好者及专业演唱者喜爱。

这首歌曲中的伴奏也以其独特的渲染作用和暗示性、象征性的技法效果得到人们的青睐,长期以来被作为音乐会常见的保留曲目之一。

在众多同类诗词声乐曲目中,青主的这首《大江东去》不仅是当时我国艺术歌曲较少的环境下诞生的一首精品,也是在艺术歌曲领域比较成功的典范。

青主根据宋代诗人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气势、情感特点将其进行旋律与伴奏创作,形成了一首风韵独到的古诗词艺术歌曲特征。

苏轼创作的古诗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本身也是一首尽显其才华的作品,是其所有诗词中最负盛名的一首代表作品。

论力度在音乐表现中的重要意义——以混声合唱《大江东去》为例

论力度在音乐表现中的重要意义——以混声合唱《大江东去》为例

81SONG OF YELLOW RIVER 2023/ 20编成混声合唱,是典型的古诗词与音乐所结合的典范。

(一)曲式结构混声合唱《大江东去》为单二部曲式结构,其曲式结构如下:(二)和声分析本曲主要调性为e 和声小调,其中通过远关系调、同主音大小调来丰富调式调性色彩。

遵循传统的和声进行,和弦材料以主和弦、属和弦为主,通过和弦织体形态的变化抒发不同情绪。

首先A 段中,由e 和声小调主和弦E-G-B 作为引子开启音乐,第4-5小节来到b B 大调,由降五音的属七和弦解决至主和弦,小调与大调的转换所产生的暗与明的和声色彩,极大地烘托了不断高涨的音乐情绪。

b 乐句由b B 大调进入其关系小调g 和声小调,第8-9小节以终止四六和弦-属和弦-主和弦的终止式结束乐句。

第10-15小节为间奏,以第9小节后两拍与第10小节前两拍作为动机进行模进,并在模进过程中回到e 和声小调,第14-17小节的低音声部以主音E 和属音B 构成持续声部,从而达到巩固调性的目的,并引出b1乐句。

b1乐句和弦材料以主和弦、属和弦为主,以二级七和弦-主和弦结束。

c 乐句较为简短,以六级和弦-属和弦收尾,形成开放式的终止。

从织体形态来看,A 段多以柱式的织体形态来烘托音乐情绪,体现出“乱石崩云,惊涛裂岸”的豪情壮志。

B 段音乐来到e 小调的同主音大调--E 大调上,音乐效果更为明亮,和弦材料上仍以主、属和弦为主,二级和弦、六级和弦也有颇多应用,极大地丰富了和声色彩。

d 乐句中第24-27小节由主和弦贯穿,第29-30小节离调至其关系小调#c 小调,紧接着第31小节回到E 大调上进行,并结束在属和弦上。

d1乐句仍以E 大调开始,伴奏声部不变,旋律声部提高一个八度呈现,音乐情绪随之高涨,第42小节已出现小三和弦E-G-B 标志着回归主调性e 和声小调。

B 段的织体形态与A 段相比更加丰富,下方声部连续的三连音构成的分解和弦加之上方声部的柱式和弦,在音乐充满流动性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一股坚定力量,将“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画面体现得淋漓尽致。

艺术歌曲《大江东去》创作手法分析

艺术歌曲《大江东去》创作手法分析
① 青主 ( 83 . —1 5.5 原名廖尚果,又名黎青、黎青主 生于广东惠州。青主 自幼聪慧过人,能言善辩。干1 l 年 1 9. 2 99 . ) 46 5 。 91 辛亥革命成功后,被选派至德 国留学。在柏林大学期间,青主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学 习音乐,他不仅经常去听音乐会、 看话剧和歌剧,而且学习了钢琴、小提琴 、长笛、竖琴等乐器。从女音乐家海恩里希 ( 后为青主之妻 ),那里不仅学习演奏 技法,还学 习和声、作曲等技法,这些为青主 日后的音乐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 2年 ,青主获得了法学博士学位,并于 9o 12年回国,在国内开始了他 的音乐创作生活及其革命之路,直至逝世。 92 ②这2首歌 曲中共有1 首是青主作 品 6 9 —— 《 音境》中 首, 《 9 清歌集》中1 首。 0 ③ 《 音境 》中也收入了一部分华丽丝的作品,13 年 由商务印书馆 出 91 版。
婉 、伤悲 ,而洋溢着一种豪情壮志 。苏轼将政治上 的失意 、经历 的坎坷 、心情 的沉郁一股脑儿
付诸 滔滔江水 ,而对祖 国壮丽 山河的热爱之情跃然 纸上 。苏轼 的豪情壮 志 、爱 国之情 以及坎坷
投稿 日期 :2 0 - 2 2 090— 1
作者简 介 :黄 承箱 ( 6 一 ),男 ,安徽天长 人 。苏 州科技 学院 音乐学 院副教授 ,研 究方 向:作 1 6 9 曲理论 与钢 琴演 ( )奏 与教学 。 伴
国的深 切思念 寄托在 音乐中 。以苏轼般的豪情壮志 暗示着他对 未来的信心和执着 。
二 、韵 辙 、 字 声 的 旋 律 化 手 法 分 析
1 、韵辙与旋律走 向
我 国古代词调有 严格的格律规范 ,字音 的平 仄直接体现语言潜在 的音乐性 。尽管经历 了漫
长的历史进程 ,词调 已经消亡 ,但 字声仍 在 。在 中西诸多艺术 中 ,诗 歌与音乐最为亲近 。中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 ] 江 静. 试论 巴托 克的和 声特 点 [ c ] . 武昌: 和 声学 学术 报告 论文 汇
编, 1 9 7 9 , 1 0 .
代 和声语 言,那么 ,我 们在拥有雄 厚的 民族音 乐和多声 因素 结构的
基 础上 ,学 习他们探索和 声语言 的有 宜经验 ,再开 掘我们和 声的 民 族 风格 的创 新思路必 定是行之有效 的,创造 出更新的符合 民族审美 特 点 ,表达 内容和艺 术表现 目的相 统一的和声 语言 。在探 求和声 民 族 化发展 的途径 中,选 择这三位音 乐大师 的和 声技法作为参 照系 , 虽不 是惟 一途 径和 方法 ,但从 宏观 和微观 上 看我 国和 声 民族化 发
- 嚣
青 主艺 术 歌 曲 大 江 东 去 创 作 技 法 探 析
童 雅 涵
(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北京 1 0 0 0 4 8 )
摘 要: 艺术歌 曲 《 大江东去》是音 乐理论家青主 的代表作品之一,本文 以该作品为研 究对 象进 行具体 的鉴赏与分析 , 对其作曲家、题材 内涵作 了简要 阐述 ,并对其音乐创作与发展手法进行 了细致分析 ,在此基础上提炼其艺术特征, 了
住 长 江 头 》。
第 一乐句 由弱起开始 ,4 d , 节 。旋律开始在 “ f ”力度上 的四度
上行跳进 ,音响 高亢,营造 出宏伟 的气 势,之后旋律反 向进入级 进
的平稳进 行 ,构成 向上后 下的正波型旋律 线条 ,音 乐音响平衡 。之
后旋律在 “ P ”的力度上发展 ,呈连续下行 的态 势,使音 乐转 入一种
诚然 ,这 三位音 乐大 师都是在善 于学习和汲取 前辈或 同辈的和 声写作成功 经验 的基础 上,为表达 内容和艺术表 现 目的而创造 了现
编, 1 9 7 9 , 1 0 .
[ 参考 文 献 】
[ 1 ]杜鹤鸣. 试论德彪西 的和声手法 [ c ] . 武 昌: 和声学学术报告会论文汇
的 中国古典文化积 淀及艺术 品位 。在其成长过 程 中,先 后学习过 国 学 、新 学 、军事 等领 域文 化 ,辛亥 革命 时期 ,还 参加 了反 清武 装 起义 。l 9 1 2 年 ,他 被 公派 到德 国留学 ,在 攻读 语言和 法 学方 向的
展 ,结构规整 ,为带有 间奏与尾声 的四乐句乐段结构 。
上 最 早 的古 诗 词 艺 术 歌 曲 。

意、功业无成 的感慨之情进 行抒发 。结尾处的 “ 人 生如梦 ”表 现 出
苏轼逐渐从惆怅失意 中解放 出来 ,体现 出其特有 的旷达洒脱情怀 。
三、音乐分析 整首作品在e 小调 的基调上进行音乐 的发展与调式变化 ,4 / 4 拍。 歌 曲旋律 配合歌词的发展,构成 了一个带尾声的二段体规模的乐曲。 ( 一)第一乐段 ( 2 2 d , 节) 歌 词主要描 写 了赤壁 的景 色,借景抒情 。歌 曲旋律 配合音乐 发
展:前两 小节主要是 以同音重 复和 上行级进 构成的旋律 乐句 ,音 乐 语言带有 宣叙特征 ;后两小节仿 照第一 乐句 的结尾 ,构 成连续 下行 的乐句 ,最后 以 自由延长结束 ,增加乐句 的结束感 ,并预示 间奏 的
进入 。
二 题材 内涵 歌词来 源于北宋 文学家 、书 画家 苏轼的代表词 作 《 念奴娇 ・ 赤 壁怀古》。 苏轼 将写景、怀古 、抒情融合为 一体 ,描绘古战场的宏伟 景色的 同时对 一代儒将周 瑜的丰功伟 绩发 出赞 叹,借此对其贬 谪失
叙事性 的情感抒发 。最后两小 节更像是对之 前音乐情绪 的延续 ,并
以连续 的、级进 下行 的发展态 势对乐句进 行收束 。旋律 中最后 的两
个 I I 级音的使用 ,增加 了音乐的感慨情绪 ,使音乐犹如一声深深 的
叹息 。
第 二乐句 由正拍 开始 ,4 小节 。整个 乐句 呈现 正波型 的旋律 发
解作曲家青主中西方相结合的音乐美学理念及其创新的音乐创作手法 ,以期对该作品有更深入 、全面的把握。
关键词 : 《 大江东去》 ; 青主; 艺术分析; 创作特征
青 主是我 国近现代音乐 史上一位重要 的音乐理论家 ,虽然他从 事音 乐活动 的时 间并不长 ,但其 中西方相 融合的创作手 法与音乐美 学理念 使其成为 我国音乐美 学现代化 的开 拓者 ,他创作 的艺术歌 曲 开辟 了 中国艺术 歌 曲创作 的发展道路 ,为 其在 中国的传 播起到 了不 可或缺 的作用 。《 大江东去》谱于 1 9 2 0 年,青主选用北宋时期苏轼 的 词作 《 念奴娇 ・赤壁怀古 》为歌词进行谱 写,是 中国近 现代音乐史

作 曲家简介
展 ,采 用宣叙调 的表 现手法 ,在叙述性 的音气 势恢 宏的音 乐氛围 。乐句 对应歌词进 行发
青主 ( 1 8 9 3 — 1 9 5 9 ) , 原名廖 尚果 ,曾用笔 名黎青 、青 主等 ,广 东惠州 人,音乐理论 家 。从小接 受的书香 门第 的影响 ,赋予其深厚
1 . 主题旋律
音乐旋律大 多采 用两拍 一音、一拍 一音或一拍 两音的较稳定 的
节 奏 型 进 行 ,具 有 诉 说 与 抒 情 性 特 征 。
同时 ,学习 了钢琴 、小提琴等 乐器的演奏及作 曲理论等 音乐课程 ,
1 9 2 2 年 回国 。1 9 2 7 年广州起义 失败后遭到 当权 反动政府 的通 缉 ,改 名为青 主,开始从事 音乐活动 。其丰富 的人 生经历及生 活体 验 ,使 其在植根 于 中国传统 优秀文化 的基础上 ,创造 性地吸收 了西方新潮 艺术理念,逐渐 形成其独 特的音乐美学理念 。 在作 为一个音 乐家的短短数年 中,青主共创 作 了3 2 首歌 曲 ,出 版 了歌 曲集 《 清歌集 》 《 音境 》, 撰写 了音 乐论著 《 乐话》 《 音乐通 论 》及6 0 多篇音乐论 文 。代表作 品为艺术歌 曲 《 大江东去 》与 《 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