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青主艺术歌曲的创作

合集下载

论青主作品《我住长江头》的艺术特征

论青主作品《我住长江头》的艺术特征

论青主作品《我住长江头》的艺术特征摘要:《我住长江头》这首歌曲是由宋代的李之仪作词,黎青主作曲的一首古诗词艺术歌曲,在演唱此首歌曲时必须把握好对歌曲的理解,从而使歌曲的艺术特性完整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本文从古诗词艺术歌曲特点、曲式及词曲作者的介绍等方面对本歌曲进行了艺术特征的剖析。

关键词:青主古诗词艺术歌曲二段曲式一、《我住长江头》的创作背景及现实意义《我住长江头》是二十世纪30年代作曲家黎青主为宋代词人李之仪所作《卜算子》的谱曲。

青主(1893—1959),原名廖尚果,笔名黎青主。

我国现代音乐学家,在我国艺术歌曲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早年曾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他赴德国留学,学习法律,兼学哲学和音乐(钢琴和作曲理论)。

1922年回国参加国民革命。

1927年12月,广州起义失败后,作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政治部主任的他被误当共产党人遭到通缉,被迫隐姓埋名,潜至上海租界,从事音乐工作,开始了他七年亡命乐坛的生涯。

在此期间,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过去一幕幕血淋淋的场面,历历在目,人生世相,变化多端,不堪回首,特别是朋友间相互出卖,相互残杀,自己也死里脱生,陷些丧命,更是感慨万千。

1930年他以北宋词人李之仪的名作《卜算子》谱写的艺术歌曲,充分体现出他的创作思想。

词曲字面上的意义是思念天各一方的恋人,然而了解到曲作者的生活的背景它有着更深远的意思。

是早日实现祖国的统一与安定。

用音乐来表现心灵,使得这首古典诗词歌曲成为声乐作品中久唱不衰之佳作。

二、词曲赏析青主的作品多数是以古诗词为基础,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大江东去》《我住长江头》。

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中国众多艺术歌曲的一种类型,它是中国古典诗词艺术与音乐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它把音乐之美与诗词之美融为一体,它是诗化的音乐形象和音乐化的诗词意境完美结合的艺术作品。

这些艺术歌曲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其歌词全部来源于中国古典诗词。

论及中国诗歌,最具影响力的必然是古典诗词,因为最能体现汉字中文语言和艺术特点。

大江东去——中国惠州近代音乐先驱青主及其歌曲创作

大江东去——中国惠州近代音乐先驱青主及其歌曲创作
马岩峰 , 爱 兰 方
( 州学院 惠 音乐系 , 东 广 惠州 5 60 ) 10 7

要: 青主是我 国三十年代初对 当时 乐坛有 着较 深刻 影响、 积极 宣传 “ 艺术 而艺术” 为 的代表人 物。青主 自
幼受到 中国传 统文化 思想的影响 , 以为动人的音 乐往往是一首首音诗 , 乐家也 首先是音 乐的诗人 , 美学思 想、 他 音 其
极 投身革命 活动 。这期 间 , 受到 邓演 达等德 国第 三 国 际的影 响 , 抱着 反对封 建 主义 、 反帝 国主义 、 反对军 阀
和国民党右派势力 , 对祖 国统一 、 民主 以及世 界大同有 着 满腔激情与 向往 , 着 “ 打到帝 国主义 , 有 不 不建立 苏
这个地址便是 当时廖 家书信 往来 的地址 。秀 水胡 , 就 在惠州西湖畔 ,进 士第 ” 是廖家 门 口挂有 一块康熙 “ 则 年间的大书“ 进士第” 横匾 。“ 家宗祠位 于惠州西 湖 廖 环城西路金带街 7 0号 , 现在 只能看 到在战火 中被毁 如
作者简 介: 马岩峰 (9 5 , , 16 一) 男 甘肃天水人 , 教授, 研究方 向为钢琴教学 、 音乐理论 。
第 2期
马岩峰 等 :大江 东去
・ l・ 2
年秋 , 在上海 的青 主得 到了 留德 同学萧 友梅 的帮助 和
及 西方音乐 , 知音乐 、 习音乐 、 解音乐 、 感 学 理 创造音 乐 起 了积极的意义。青主 的音乐美 学论著 “ 比较 深刻 系 统地 研讨 了艺术与现实的关 系 、 形象思 维 的特殊性 、 音 乐 艺术 的特殊性 以及情感 在音乐创作 和音乐表演上 的
关 键 词 : 主 ; 大 江 东去 》 歌 曲创 作 青 《 ; 中 图分 类 号 : 0 J 5 6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1 5 3 (0 2 0 0 2 0 17 — 94 2 1 )2— 00— 4

从《我住长江头》论青主艺术歌曲的音乐风格

从《我住长江头》论青主艺术歌曲的音乐风格

从《我住长江头》论青主艺术歌曲的音乐风格一《我住长江头》的产生1.作者介绍2.《我住长江头》创作背景(1)《我住长江头》的产生( 2)《我住长江头》背景二《我住长江头》的音乐艺术分析1.古典诗词的独特韵味2.《我住长江头》的音乐本体分析( 1)旋律流畅,富有歌唱性(2)从和声,曲式上分析《我住长江头》( 3)钢琴伴奏烘托意境三青主对近现代民族音乐发展的影响1.《我住长江头》的艺术成就2.青主先生对近代民族音乐的影响从《我住长江头》论青主艺术歌曲的音乐风格赵大刚,马骏飞(西华师范大学四川南充 637009)摘要:青主先生是我国近代著名的作曲家和音乐理论家,在艺术歌曲创作上,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他的艺术歌曲中,“中西”结合,学以至用的思想尤为明显,在旋律上他注重将西洋技法运用在中国传统古典诗词中,“中西”结合有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艺术魅力,《我住长江头》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歌曲中的经典之作.关键词:《我住长江头》;青主;艺术歌曲;音乐风格青主(1893-1959,原名廖尚果),广东惠阳人,是我国近代著名作曲家和音乐理论家,从小喜欢音乐,1912年被选派到德国留学,进入柏林大学法学系学习,兼学哲学、社会学,还选修了钢琴、作曲等课程,1920年获柏林大学法学博士学位。

青主是目前所知我国最早创作艺术歌曲的作曲家,写过许多艺术歌曲,较著名的有《大江东去》、《我住长江头》、《红满枝》和《赤日炎炎似火烧》等独唱歌曲,其作品艺术水平很高,得到业界一致公认。

在音乐理论方面,青主也颇有成就,其出版的论著《乐话》和《音乐通论》,是我国近代较早的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音乐美学论著。

另外,他还创作出版了《清歌集》、《音境》两本艺术歌曲集和诗集《诗琴响了》、外国文学家评传《歌德》等。

一《我住长江头》的创作背景青主先生是我国艺术歌曲发展史上的一位重要的作曲家,其创作的《我住长江头》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歌曲中的经典之作,歌词选用了宋代著名词人李之仪的《卜算子》。

解析青主的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

解析青主的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

大 众 文 艺19摘要;艺术歌曲是一种特定的歌曲体裁,通过将优美的歌词和动听的旋律,配上相应的钢琴伴奏而谱写成一首首好听的声乐作品,作品重点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赋予诗意般的意境,在欣赏时总会让人流连忘返。

《我住长江头》是中国近现代艺术歌曲中的优秀作品,是著名作曲家青主的代表之作。

全曲以滚滚的长江水为旋律线索,贯穿全文,借水抒情,借水喻情。

本文通过对《我住长江头》的艺术解析,希望能帮助声乐学者在对艺术歌曲的演唱和学习上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关键词:艺术歌曲;情感表现;艺术修养;艺术魅力;艺术处理在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始于20世纪初。

一些留洋学成归来的音乐家们,尝试着运用欧洲的作曲技法,创作中国风格的艺术歌曲。

在他们的作品中,大多比较注重调性的布局和曲式结构的安排,注意艺术形式和精神内涵的融合。

本文中,本人选用了著名作曲家青主的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来分析它的作品特点,目的是让自己在艺术歌曲的演唱和学习过程中有一个深层次的认识和了解,从而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

这首歌曲是中国近现代艺术歌曲的代表之作,每一句抒情的旋律都体现出作曲家创作时深刻的人生和情感经历,每一句叙事的语句都描写出他对审美境界的深度理解和高度追求,此曲寄托作者对往事的回忆和思念之感,曲词间流露出内心世界对明天的美好向往。

全曲以滚滚的长江水为线索,贯穿全文,借水抒情,借水喻情,在演唱时关键抓住“情”字,才能准确表达作品主题。

一、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的艺术魅力这首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所选用的歌词是宋代著名词人李之仪的词[卜算子]。

歌词构思精密,语言质朴,意境深远,感情真挚,歌词上很适合艺术歌曲的创作,现实平淡的语句中流露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心,又很符合青主当时的创作背景,作曲家青主从诗词的表象和喻意的双重手法出发,又结合内心的情感因素,写出了这首经典之作,作品即发扬了中国传统音乐写作手法的精髓,又融合进西方大小调的创作手法,独到之处令人称赞,全曲环环相扣,字字相接,衔接流畅,在演唱当中多体会一种行云流水的感觉,对增强歌曲的控制力有很大帮助。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以青主、赵元任创作为例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以青主、赵元任创作为例
音 乐和人 的新 思想起 到 了推 动作用 。可 以说在 “ 五 四” 小调 , 基本上是同主音大小调的交替使用 , 十分精致 。
新文化运动影响下 , 近代中国音乐发展的新形势为艺 这种 手法 是 欧洲浪 漫 派作 曲家 常用 的转调 手法 , 既 做
①是指二 十世 纪二十年代 中国音 乐家对西方音乐思想的介 绍而言, 其主要 内容是 西方浪漫 乐派 以来的音 乐观念。 ②在 “ 五四” 运动后 的十年 内建立 了北京大学音乐研 究会 、 上海 国立音乐专科 学校 、 北平艺术专科 学校音 乐 系、 上海 美术专科 学校 音 乐 系及 国立音 乐院等专业音 乐教育机构。声乐教 学方面开始重视 西洋演唱方法的学 习和训 练。
结 构 布局 上 , 根 据 原词 上 阙叙事 , 以画 活水 的笔 法形 成为这个时代的主题 。
容江涛 , 下阙抒情 , 从神游故 国突然笔锋一转 , 发 出”
青主借歌曲形式来表达 自己的情感 , 古典诗词成 人 生 如梦 “ 的叹息 , 创 造 性地 采用 了带 c o d a的二 部 曲 为表达感情的最好的媒介。创作主题都是对人性的重 式, 写成一首兼有朗诵性和写意性 的歌 曲。在内容表 新 审视 , 是 一种本 于 主体 的 自觉意识 的觉 醒 。青 主这
以青主、 赵: 元任创作为例

( 枣庄学院

枣庄 2 7 7 1 6 0 )
音乐与舞蹈学院 ,山东

要: “ 五 四” 新文化运动时期 ( 1 9 1 9 — 1 9 3 0 ) 是 中国艺术歌 曲创作 的起步 阶段 。 其 中青主和赵元任的作品具有鲜明
的反封 建主 义和 向西方音 乐学习的思想特点 , 传播 了民主和 自由精神 , 蕴含着对人性解放 的追 求。 关键词 : “ 五 四” 新文化运动 ; 青主 ; 赵元任 ; 中国艺术歌 曲

基于青主的音乐创作观对音乐创作的探析

基于青主的音乐创作观对音乐创作的探析

基于青主的音乐创作观对音乐创作的探析作者:邢茜来源:《艺术科技》2015年第09期摘要:青主的音乐创作思想最早出现在19世纪,正值我国艺术歌曲创作的起步阶段。

本文主要通过青主对音乐元素的合成、诗歌与歌曲组成两个角度探讨了青主的音乐创作观,并且分析了青主的音乐创作观对音乐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青主;音乐创作观;创作要素;诗歌青主作为一名音乐创作者,其因为不羁的言论在音乐界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其对音乐创作的独特见解,一直以来也是人们讨论的热点。

青主受到人们的重视主要是因为其在美学上的重大成就,很少有人关注青主对音乐创作的贡献。

很多人分析青主的音乐,都是从美学的角度来展开论述,而很多人熟悉青主的音乐也只有《大江东去》这一首,对其本人以及其创作音乐的观念也不是很了解。

笔者认为,在现代音乐刚刚起步的19世纪,青主的音乐创作观对中国音乐创作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和推动作用,具有历史性的价值。

1 青主本人及其音乐观概述1.1 青主简介青主并不是其本名,青主的本名叫廖尚果。

青主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从小受到父母的熏陶,喜爱读书,乐于钻研古代的诗词歌赋,深受庄子思想的影响。

青主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在上学的时候就爱和同学一起讨论音乐作品中的音乐结构、节奏设置。

除此以外,青主还是一位爱国青年,其关心国家的兴旺,对国家的建设有着自己的看法。

在1912年的时候,青主被派往德国进行深造,在学习的同时,青主还学习了钢琴、作曲等,青主的音乐创作思想也受到了当时法国浪漫主义的熏陶。

青主赞同德国人所强调的“个性的解放”,并将其表现到了自己的音乐创作当中。

青主认为音乐作品应当能够充分表达人们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这是青主对音乐创作最初的看法。

1922年,青主回国后,因为受到了“共党分子”头号的影响,隐姓埋名开始了自己的音乐创作。

1.2 青主的中西音乐观青主在评价中西音乐观的时候,基本上对中国传统的音乐观念保持一种不赞同的态度,其比较偏向于西方的音乐观。

从青主的《大江东去》看中国早期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

从青主的《大江东去》看中国早期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

001[摘 要] 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发轫于20世纪初,其创作汲取了西方艺术歌曲的伟大成果,在形式上采用西方作曲技法的同时,又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其中,是中西方文化完美交融的产物。

青主(廖尚果)是这一时期艺术歌曲创作者中的代表人物,他的代表作《大江东去》被公认为中国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艺术歌曲。

从青主的《大江东去》入手,分析中国早期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

[关 键 词] 青主;《大江东去》;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特征从青主的《大江东去》看中国早期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邓舒扬中国艺术歌曲作为一种音乐与诗词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将诗词以音乐的形式呈现在大众的视野中,以钢琴为主要伴奏乐器,对旋律、和声、节奏、织体等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和创作,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新文化运动期间,中国艺术歌曲是伴随着20世纪初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大变革而出现的,是20世纪上半叶音乐文化史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国早期艺术歌曲的创作在借鉴西方音乐创作技法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传统音乐创作方法进行了一系列创新与发展。

从艺术歌曲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来看,它是中国近代社会思潮演变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新现象、新成就。

一、《大江东去》的创作背景与时代特点(一)创作背景与时代背景中国艺术歌曲源于中国近现代的新文化运动。

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我国大批知识分子纷纷远赴重洋,前往欧洲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理念,正是这些人将西方的观念、技术、文化、艺术等引入我国,推动了我国音乐艺术的发展。

这些留洋海外的学子在学习专业的同时,也学习西方的作曲技法、专业技能和音乐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有赵元任、青主、黄自等,他们的歌曲创作比较注重结合现实生活,反映五四时期我国知识分子的思想感情,体现出那个时代知识青年迫切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的思想诉求,艺术歌曲《大江东去》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大江东去》创作于1920年,青主于德国留学期间完成,是一首现代里程碑式的经典之作。

青主在这首作品的创作中借用了西方的作曲技法,大胆创新,描绘了一系列英雄人物形象,该作品不仅具有淳朴、宽广的气息,还有较强的舒展、潇洒格调,而且其中也蕴藏着一定的浪漫主义意味。

浅谈青主的音乐美学思想

浅谈青主的音乐美学思想

浅谈青主的音乐美学思想青主的音乐美学思想可以追溯到他20世纪10年代在日本受到的传统文化艺术和西部文化艺术的影响。

他将日本传统文化美学的华丽、细腻与西部文化艺术的紧张、激烈相结合,从而重新定义了日本音乐美学的精神家园。

他主张将艺术发展导向抽象化,以丰富日本文化,塑造一种节奏、色彩和纹理的情感性音乐,即青主的音乐美学思想。

青主的音乐美学思想首先强调音乐的心理功能,他认为,它能够鼓舞人们的灵感,唤起人们的情感,并为解决社会上的问题提供建议。

他的思想强调要使音乐富有表现力,塑造一种节奏、色彩和纹理的情感性音乐,使其成为一种灵性治疗手段。

此外,他强调要追求优雅、简洁、舒缓的音乐,以构建和平、治愈、快乐的气氛。

青主的音乐美学思想也强调了结构的重要性,他认为,一首歌曲的成功取决于其结构的合理性。

他坚持引导艺术发展导向抽象化,以提高音乐的意义,并让节奏、色彩和纹理有机地组合,以构建一种统一而感性的节奏。

此外,青主的音乐美学思想也强调要从文化历史的角度来解释音乐,强调音乐美学是一个文化发展过程,需要从艺术文化历史的角度研究音乐。

他认为,艺术形式的发展和调整需要建立在文化历史基础之上。

青主的音乐美学思想是一种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化理论思想,它不仅改变了日本传统文化美学的模式,而且也引发了许多新的音乐美学思想的产生。

他的思想中充满了对文化的智慧和情感,使他的艺术影响深入日本文化,也拓展了日本文化传承的可能性。

青主的音乐美学思想,是20世纪日本音乐美学发展中一个重要的思想,它以其独特的方式改变了日本传统文化美学,以及文化艺术本身的理念,使日本文化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并且也激活了日本音乐文化发展的活动。

这一思想受到日本文化人士的普遍欢迎,为日本音乐文化建立了一个新的精神家园,使日本文化发展更加优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大 江 东 去》 、 《 我住长江头》 两 部 优 秀 的作
品便 是 最 好 的 体 现

句构成 . 这 两 个 乐 ,所 以 分 为 c乐句 和 d 乐 句 , c 乐句 由六 个 小 节 构 成 . d乐 句 由 两个 小 节 构 成 。 B部 由两 个 乐段 组 成 。 第 一 个 乐 段
国二 十 世 纪 初 与 萧 友 梅 、 黄 自、 赵元任、 李 叔 同齐 名 的艺 术 歌 曲的 代表 人 之一 新中 国成 立 之 后 曾 在 复 旦 大 学 、 南 京 大 学 工 作, 主要从事德语教学和翻译工作。1 9 2 7
我住 长江头
了革命 伴随 着他 政治 生活 的起 伏跌 落 . ( 四小 节 ) 。A 部 的 第 二 个 乐 段 为 间 奏 ( 六 小节 ) 。第 三 个 乐 段 ( 共八小节 ) 由 两 个 乐
北 宋 社 会 相 权 和 皇 权 中央 和 地 方这 两 对 矛盾 日益 严 重 . 再 加 上 少数 民 族对 中原 地
由两 个 乐 句 组 成 . 两 个 乐 句 在旋 律 走 向 上
与 以 上 每 个 乐句 都 没 有 相 同 之 处 而 且 此 两 个 乐 句 互 为不 同 , 所 以 记 作 e乐 句 ( 五 小节) 和 f 乐句 ( 八小 节 ) , 该 乐 段 为 非 方
区 的侵 占 , 社 会 矛 盾尖 锐 。《 大江东去》 便
是苏 轼 被 贬 黄 州 时 所 作 。 他 上 阕 写 赤 壁 , 下 阕 写周 瑜 托 物 言 志 用 写 周 瑜 的 壮 志 未
涯 。 青 主 一 生 创 作 了很 多优 秀 作 品 , 其中
以艺术歌 曲《 大江东去> 和《 我住长 江头》

艺 术 歌 曲《 大 江 东去 》 的 简 要 分 析
苏 轼 生 在 内忧 外 患 的 北 宋 中 期 。 当 时
年广 州起 义失 败 . 青 主被 误 认 成 为 共产 党
遭到通缉 。 无 奈 之 下 不得 不 隐姓 埋 名 进 入 上 海 租 界 找 到 当 时 担 任 上 海 音 专 校 长 的 萧友梅 . 开 始 了他 长 期 隐姓 埋 名 的 音 乐 生
动 了 欧 洲音 乐 的发 展 . 对 以后 优 秀音 乐作 品 的 创作 产 生 了深 远 影 响 。2 0世 纪初 艺 术 歌 曲 传入 中 国 , 作 曲 家将 中 国 民族 音
乐 和 西 方创 作 手 法相 融 合 . 创 作 出 了具 有 中 国风格 的 艺 术 歌 曲。 青 主 在 这 一 时期 创 作 了很 多优 秀的 艺术 歌 曲 , 本 篇 论 文 将 以其 代 表 性 的 两首 艺 术 歌 曲 《 大江 东去 》 和《 我住 长 江 头》 作 简要 分析 。 关键 词 : 青 主 艺 术歌 曲 大江 东去 青主 , 原 名 廖 尚果 , 广州惠阳人 , 是 我
整性 乐段
从诗词上来看 . 上 阕 多 为 叙 述 是 对 三 国 时 期跌 宕 起 伏 英 雄 人 物 的 陈 述 . 下 阕多 为抒 情 “ 人生如梦” 这 四 个 字 可 以看 出词 作者苏轼在面对政治上的失意 . 没 有 丝 毫
二部 曲式 结 构 。分 为 A 部 和 B部 , 由三 个 乐段 组成 . 第 一 个 乐段 共 八 小 节 .每 个 四 个小 节 为 一个 乐 句属 于 4 + 4 方 整 性 乐 段. 这 种 规 整 的 方整 性 乐 段遵 循 了 诗 词 方 正 对 仗 的 排列 从 曲 式结 构 分 析 的 角 度 看 该 乐 段 由旋 律 和 节 奏 不 相 同 的 两 个 乐 句
述 和 回顾 今 夕对 比相 映 照 . 生 动 的体 现 了 感 的 段 落 永远 烙 在 他 心 底 最 深 处 歌 曲 结
哥 哥 的 失 望 。他 是 那 么 的爱 他 哥 哥 , 相 信 他哥哥。 他 甚 至 不敢 相 信 这 个 事 实 。一 开 始 他 是 带 着绝 望来 唱 的 . 其 中 又 夹 杂 着 痛 苦, 本 来 就 有 残 缺 的他 , 知 道 了 自 己 如 何 被 阉 割 后 更是 悲痛 万 分 .没 有 人理 解 他 ,
组成 , 此 处 记 作 a乐 句 ( 四小 节 ) 和 b乐 句
炭、 内忧外患 , 内有 军 阀 混 战 外 有 列 强 欺
压. 使 得 生 活 在 夹缝 中 的 中 国 人 民 撕 心 裂 肺 的呐 喊 着 渴 望 民主 共 和 . 还 有 一 些 文 人 墨客面对被列 强蹂躏 的祖 国呼唤着 自 己 的 同胞 。 青 主 正 是在 这一 时期 看 着 自己 风 雨飘 摇 的祖 国 . 发 出 的 时 代感 慨 。 他 参 加
有着 别人 所 不知 的 悲苦 虽然 在 舞 台上 光
的 悲 观 色彩 . 通 过 三 国时 期 的赤 壁 之战 联 想到 那些 英 雄 豪 杰 随 历 史远 去 . 而 感 慨 面
对 自然 的规 律 和 历 史 的 变 化 显 得 人 生 短
暂 作 曲 家青 主 正 与 词 作 者 苏轼 在 词 的 陈
最 为 出名 青 主 生 活 下 的 二 十 世 纪 初 正 是 旧 中 国时代 . 国 家混 乱 烽 烟 四起 . 人 民 生 灵 涂
酬来 抒 发 自 己 的豪 情 壮 志
按照《 大江 东去》 上 下 阕 可 将 本 首 艺
术歌 曲 分 为两 部 . 本 首 艺 术 歌 曲 属 于 并 列
■■ ■一
●r ,

- ■ -



论 青主 艺术歌 曲的创 作
■孟 盼 盼 枣 庄 学 院 音 乐 与 舞蹈 学 院 摘要 : 艺 术歌 曲是 诗 歌 与音 乐 的 完 美 结合 , 最 早 产 生 于浪 漫 主 义 时期 的 德 国和 意 大利 , 作 为 当时 一 种 新 的 声 乐体 裁 , 它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