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原理通论 第六章 艺术创作论
王宏建《艺术概论》课后习题详解(绪论~第3章)【圣才出品】
绪论1.《艺术概论》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作为学科的艺术理论或作为课程的《艺术概论》的特定研究对象是:(1)概括的说,艺术理论是以各门艺术的普遍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2)具体的说,艺术理论要综合地研究、考察人类社会的一切艺术现象,探索和提示各种艺术现象共有的普遍规律,主要是研究各种艺术现象的共性问题,艺术的基本原理和概念范畴问题。
2.通读全书,简述本书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答:(1)基本框架《艺术概论》前三章与后三章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部分:①第一部分包括本质论、门类论和发展论三章,可以看做是全书的总论,它从哲学的高度和历史的广度探讨了艺术的本质、各门艺术的特点和它们共同的审美特征,以及艺术发生与发展的客观规律,从外部建立起艺术的基本理论框架。
②第二部分包括创作论、作品论和接受论三章,它深入到艺术的本体,系统研究了创作主体、创作活动、创作成果以及创作后的艺术归属问题,揭示了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的普遍规律。
(2)主要内容《艺术概论》全书共有六章:第一章艺术本质论、第二章艺术门类论、第三章艺术发展论、第四章艺术创作论、第五章艺术作品论、第六章艺术接受论。
3.为什么要学习《艺术概论》?答:之所以要学习《艺术概论》,原因在于:(1)通过学习《艺术概论》把理论学习看作是学习艺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理论是实践的产物,艺术理论则是人类广泛的艺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中外艺术史说明,人类早在原始社会就有各种艺术实践活动,如音乐、舞蹈、工艺、建筑、洞窟壁画等。
但理论却晚于实践,只有当艺术实践发展到一定时期,才有总结实践经验的艺术理论出现。
(2)通过学习《艺术概论》来将艺术理论作为艺术创作实践的指导性原则①艺术理论一旦产生就会对艺术创作实践起指导作用任何真正的艺术创作,都是美的创造,而创造美就要遵循美的规律、艺术的规律。
艺术创作中有许多规律性的东西,如:艺术与现实的审美规律、主客观关系的规律、典型的规律、形象思维的规律、形式美的规律,以及继承、借鉴与创新的规律等。
艺术创作论(最全版)PTT文档
第二节 艺术创作的基本过程
对生活 的艺术 体验
艺术 构思
艺术 传达
• 1、对生活的艺术体验,是艺术创 作的准备阶段,是艺术创作的基础。
艺术家的艺术作品所表达的一般是 艺术家曾经体验过的情感,分主动 体验和被动体验。正是艺术家在体 验生活的过程中,为某种生活形象 或现象所感动,从而产生情感,形 成艺术创作的推动力。
• 艺术构思是艺术创作的中心环节。
• 审美意象:
• 又称作内心视像,是存在于艺 术家内心的视觉形象,是未曾物质 化的艺术形象。是主体审美意识与 客体审美特征的统一,构思的过程 就是寻找统一的过程。
• 3、艺术传达:
• 艺术传达是艺术构思的延续, 是艺术家艺术创作的完成,是指艺 术家借助艺术语言和艺术技巧把审 美意象物态化为可感的艺术形象的 过程,是艺术创作的物质化体现。
• A、艺术家对生活的艺术体验是对 形象的体验;
• B、艺术家对生活的体验是对情感 的体验;移情。
• C、艺术家对生活的体验是对美的 体验。发现并提炼生活中的美。
• 2、艺术构思,艺术构思是艺术家 在对生活的艺术体验的基础上,为 了表达思想情感,对体验到的生活 现象或形象进行选择、提炼、加工、 改造并形成一定的“审美意象”的 过程。
生活的逻辑,按照艺术形象自身的逻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往往是相互结合在一起的。
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主要特征有: 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就是按照理想的面貌反映生活,创造理想化的现实生活或把现实生活理想化的创作方法。
辑而不是艺术家的逻辑去表现。 所不同的是,二者在对待现实和理想的关系上不同,浪漫主义要反映现实,可以让现实生活服从于理想,创造理想的生活代替或补充
• 艺术创作方法从总体上来讲可以分
为两大类: 正是艺术家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为某种生活形象或现象所感动,从而产生情感,形成艺术创作的推动力。
《艺术概论笔记1:艺术创作论》
艺术创作论刘小土1.艺术创造活动/(过程)艺术创作活动是指艺术家在创作欲望的推动下,运用已掌握的艺术创作本领,以生活中得来的素材为材料,围绕一定的主题倾向,进行艺术思维,从而在头脑中形成比较完整的艺术意象,并能运用艺术语言和各种表现技巧,把它物化为供人欣赏的艺术形象,简言之,即艺术作品的全部创作过程,一般可分为艺术体验、艺术构思和意象物化三个重要阶段。
2.解衣般礴“解衣般礴”出自《庄子》的一段关于绘画活动的著名论述,其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艺术家创作时的自由情态。
借此说明,作为人类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艺术创作活动有其特殊的规律性,它是要求创作者纯化自己的思维,摒除杂念和功利心,以全身心投入其中的一种创造劳动,“解衣般礴”论即强调艺术创作中主体精神的作用,主张人的情感在创作活动中无拘无束的抒发,这一理论对中国艺术创作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3.庖丁解牛出自《庄子》,喻指人的自由获得在于主观精神和客观规律相一致。
艺术创作活动须长期摸索客观规律,使“技”游刃有余,达到自由境界,方能与“道”相通,而且,此外提及的“技”是含规律与含目的的,艺术家只有经过长期的勤学苦练和艰苦的艺术实践,才能达到出神入化、随心所欲如“庖丁解牛”一样的艺术境界,这是中国古典美学理论的一大贡献。
4意在笔先意在笔先是指艺术家在下笔前须先有充分的审美思维活动和立意,意在笔先又称“意在笔前”、“意存笔前”。
传言王维所作《画学秘诀》:“凡画山水,意在笔先”,清代画家方熏将“意”与风格相联系,认为“意”具有奇、高、深、远等特点,因此作品应具有相应的风格。
5“隐含的读者”“隐含的读者”是德国接受美学家伊瑟尔提出的概念,“隐含的读者”不是真实的读者,而是对读者接受能力和视野的潜在考虑,它贯穿于整个艺术创作过程之中,支配和制约着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伊瑟尔指出: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接受并不仅仅通过阅读表现出来,而是贯穿艺术创作的全过程;文学是一种交流的过程,它与读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对话的关系,因此,不论作者是否意识到,他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都会预先设计到“接受模式”,这就是“隐含的读者”。
艺术概论艺术创作论
《艺术概论》艺术创作论第一节、创作主体:艺术家(-)艺术家与社会,艺术家的定义;社会生活对艺术家的影响;艺术家要有为社会和人类的进步而献身的精神(社会责任);艺术家体验生活的特点。
名词解释艺术家:是专门从事艺术生产这一特殊精神生产的人。
作为艺术创作的主体,他在整个艺术活动中具有重要地位。
在〃艺术四要素图式〃中〃世界——艺术家一作品——读者〃,以其核心要素〃艺术家〃为联结的纽带。
是艺术家将其所体验的世界通过各艺术种类的独特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段转化成艺术作品;艺术作品承载了艺术家对世界的感悟并将其呈现给读者;读者在欣赏作品的同时又时时以伊瑟尔所说的〃隐含的读者〃的身份与艺术家对话,因为艺术创作者在创作之中常常会考虑读者的接受问题。
因此,离开了艺术家,就没有了艺术创作,也就没有了艺术作品、艺术鉴赏和整个艺术活动。
艺术四要素:艺术家——艺术创作主体;世界——艺术创作客体;作品——艺术创作本体;鉴赏者(读者)——艺术创作受体。
艺术四要素理论比较合理地解释了人类艺术活动的复杂性、体统性,并试图从分析艺术的内部结构来完整地理解人类的艺术活动。
人类的艺术活动是一个完美的系统,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是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无论艺术创作还是鉴赏,都是由现实世界、艺术家、艺术品、鉴赏者等要素组成的一个动态流程,它们之间往往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
简述艺术家和社会生活的关系社会生活对艺术家的影响,(1)家庭环境、社会制度渗透下的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影响。
任何一个艺术家都是在一定的家庭、一定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生活、一定的民族文化以及一定的世界潮流与时代精神等因素的影响与熏陶下逐渐成长起来的,因此每个艺术家的生活内容、思想感情、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等无不打上这些方面的印记。
(2)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的熏陶和影响。
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对艺术家的熏陶和影响使非常明显、深刻、普遍的。
因为在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社会习俗以及政治文化的各个方面无不打上了民族文化、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烙印,世界各民族的文艺作品具有各自不同的民族特征(包括艺术心理和艺术形式诸特征)就说明了这一点。
美学笔记第六章(艺术论)
美学笔记第六章(艺术论)第六章艺术论一、基本概念(识记)1、艺术敏感艺术敏感指主体特别容易对客体发生意象体验、感悟与联想,主要指主体感觉生活、欣赏艺术、体验和孕育意象的敏锐性和悟性,天才的敏感实质就是这种感受体验的细致、快捷、丰富和深刻。
艺术敏感是由于艺术家们天生的多愁善感的心理生理特质外,还有由于长期的艺术修养对艺术敏感的培育。
2、艺术想象力艺术想象力是指艺术家在感受生活、孕育意象的过程中展开想象、联想、幻想或意象思维的能力的和程度。
艺术想象力超越抽象概念、判断、推理,超越正常的逻辑时空,以艺术的感悟主旨为归,形成独特的心理时空和情感逻辑,来追忆、引发、整合物象和幻象,形成独特的意象。
3、虚静这是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时的一种精神状态。
这时艺术家一方面排除功利杂念,集中精神;别一方面超越知性逻辑,进入感性直觉状态。
艺术家在审美状态下以虚空的心胸接纳万物,孕育意象。
这是中国古代对于创作心理的基本概念。
庄子、陆机、刘勰等人曾描述过虚静状态。
4、灵感灵感指艺术家在意象的创造过程中,由于各种心理机制、功能处于高度协调的自由状态,而突然生成的精神亢奋、注意集中、情绪激动、想象力空前的一种思维活动的境界。
灵感的产生,有时是突然从生活获得一种启示,顿时便产生了创作冲动和源源不断涌来的诸般感受;有时是在意象的孕育中苦苦,突然似有所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而获得的。
灵感是主体艺术状态对日常状态的超越。
5、艺术操作中技和道的关系艺术操作中的技,主要指艺术创作过程的技能与技巧,而艺术操作中的道,则主要指艺术意象创作与传达过程中自由无碍、充满生气的至高境界。
艺术家在技巧的操作中,是可以体悟、把握道,百而达到道的。
道可以通过技而体现出来。
这种道、技合一的状态,乃是艺术家自如地将心中的感受自由无碍地通过高度娴熟的技巧表达出来,这就是书画艺术中的心手相应,好即意味着消除了道与技的界限。
这就是说,在技中可以发现道的真谛,道也可以在技中得到体现和表达。
《艺术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艺术概论》课程教案大纲一、课程与任课教师基本信息二、课程简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艺术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并能运用其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和思考各种复杂的艺术现象,自觉抵制和批判错误的艺术思潮及有害的不健康的艺术作品与活动,引导他们用科学的态度去认识艺术、研究艺术并从事艺术实践的活动,牢固地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审美观.三、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本课程是普通高校音乐学本科专业的学科基础选修课;通过本课程的教案,使学生对古今中外,特别是对我国历代的优秀艺术理论家及其艺术观一定的了解,并能以各门艺术的共同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对艺术这种特殊的意识形态进行较全面系统的学习和了解,以认识和掌握其普遍规律与基本原理,为学习本专业或专修艺术理论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过程与方法目标:本课程的教案主要通过学生课前预习、教师课堂讲解、赏析相关音像资料、共同探讨相关论题、学生课后作业、期末书面考试等环节和形式,采用教育、教案及心理学的相关原理与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全面地掌握音乐美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目标:在本课程的教案过程中,将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思想与理念,而不是对立历史上出现过的艺术理论的纯粹的了解与掌握,提倡批判精神,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将马克思主义艺术原理与哲学、社会、历史、文化人类学等相关学科与知识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以及品行操守,使该理论课的教案成为让学生科学全面的发展与成长的有效途径.四、与前后课程的联系本课程的教案需要在学习过一定的艺术理论知识以后进行,比如在如《基本乐理》、《视唱练耳》、《歌曲写作》、《基础和声》、《曲式与音乐作品分析》等课程以及声乐、钢琴等相关的基本技能课之后开设,该课程的开设将对学生以后学习《音乐美学》、《艺术实践》等课程起到桥梁和铺垫的作用,并有助于学生以后在撰写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时开阔思路、提升文化内涵、提高思辨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
《艺术概论笔记2:艺术作品论》
艺术作品论刘小土名词解释1.艺术作品艺术作品是指艺术生产的成果或产品,是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媒介和艺术语言,通过艺术构思和艺术创作,将艺术家头脑中形象的主客体统一的审美意象物态化创造出来的审美鉴赏对象。
艺术作品既是艺术创作的诉求对象,又是艺术消费的主要对象,在艺术生产过程中,处于中心的地位和环节,它作为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主题,蕴含着丰富的内容,集中体现了人类的审美经验、审美意识和审美创造。
2.艺术作品的内容艺术作品的内容,是它的形式和含义,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具体的、生动的生活和情感内涵。
艺术作品的内容来源于艺术家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是艺术家与人生、社会进行精神交往的中介,是艺术家在意识中创造出来的,具有精神性的内涵,也是艺术作品的灵魂。
艺术作品的内容不是抽象的的概括说明,而是题材、主题、情节、环境等因素融会而成的具体、生动、完整的展示,主要由题材和主题两种因素构成。
3.题材题材是艺术家对客观社会生活的提炼和概括,它来自社会生活,但又经过了艺术家的选择和加工,成为艺术作品主题得以表现的基础。
题材是艺术作品内容的主要构成因素,有广义和侠义之分。
广义的题材是艺术作品中所表现、所描绘的生活、情感的范围和性质,也称取材范围,如绘画中的人物题材、花鸟题材等,而侠义的题材是指构成作品内容的基本材料,也就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具体的生活形态和情感形态。
如在小说、电影中所具体描绘的时间、人物和故事。
4.主题“主题”一词始创于德国,本是音乐术语,指的是乐曲中最富特征性的核心乐段。
主题的产生需要两个基本条件,一是作品的题材,二是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文艺理论中,作品的主题是透过题材所暗示出来的思想内涵,是作者的主观情思与题材本身的客观意义的契合中发生出的具有某种社会意义的思想;也就是作者对题材不断的认识了解,从中提炼出的明确的思想。
主题是构成艺术作品的主导因素,所以被称为艺术作品的灵魂,是作品思想的集中体现,具有明确性与集中性的特点。
艺术学原理 艺术概论
2 继承与创新——艺术自身沿革
创新是艺术发展的关键,继承是为了更 好的创新。创新是艺术发展质的飞跃, 没有创新就没有艺术的发展。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艺术,他们要用自己 的声音发言,用自己的姿态走路。对于 他们来说,复制就是取消自己 艺术创新既是一代人在艺术史上寻找坐 标的艺术实践,有事艺术发展本体规律 的内在驱动。
内涵:在艺术史上,我们可以发现,每 一代艺术家都创造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对于前代艺术传统,它既是继承,更是 超越。一个时代的艺术总是以叛逆者的 身份,在对前代艺术的反抗中完成自己 的创造——新的传统里又蕴含传统
2 继承与创新——艺术自身沿革
继承是艺术发展的内在需求和本体规律。 无论个体艺术家还是一个时代的艺术, 都不可能凭空诞生,都是在前代艺术传 统之上生成的。
3 游戏说
艺术与游戏有根本共同点,即不追求实际 功利,是一种自由创造活动,认为艺术起源 于人类游戏和活动,是剩余精力的发泄。 席勒 斯宾塞
3 游戏说
艺术与游戏有根本共同点,即不追求实际 功利,是一种自由创造活动,认为艺术起源 于人类游戏和活动,是剩余精力的发泄。 游戏说主要价值在于它侧重从艺术的本性 去研究艺术的起源,发现了艺术的重要特性, 即艺术是一种精神生产,它不以直接的现实 目的为旨归,而以人类的精神满足为目标, 为人类创造一个灵魂家园。 艺术需要在人的基本生活满足之后进行
5 劳动实践说
源于恩格斯观点‚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艺术起源于人类劳动实践 揭示了艺术与人类劳动实践的关系,从人类 最基本的物质生产来寻找艺术起源,这无疑 发现了艺术起源的重要支点。艺术产生于人 类的劳动实践,以人类的劳动实践活动作为 艺术的重要表达内容,又随着劳动实践发展 而变迁,但其审美性认识不够。
1 平衡与不平衡——艺术与社会发展关系
艺术原理通论 第六章 艺术创作论
第六章艺术创作论第一节艺术创作的主体艺术创作的主体是个非常庞杂的存在,根据不同的视角与尺度,创作主体可以被划分为若干种类型、类别。
人们通常将成就卓越、影响巨大的艺术创作主体称之为艺术家,并将艺术家圈定为创作论研究的对象。
这对于洞察艺术创作的奥秘,揭示艺术创作的规律,无疑是个合乎情理、事半功倍的选择。
拥有卓越的才华,具有非凡的创造力,可谓是艺术家最鲜明的特征。
但艺术创作是一种能力。
这种能力,主要由鉴赏力、洞察力、想象力和营造力组成。
艺术家的特别之处,集中体现在他们通常具有超常的鉴赏力、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非凡的营造力上。
换言之,要想成为一名艺术家,必须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实践,努力提高自己的鉴赏力、洞察力、想象力和营造力。
一、鉴赏力艺术品的创造主体,永远是艺术品的第一受众。
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作者自始至终具有双重身份——即是作品的创造者,又是作品的鉴赏者。
(不合适的每一笔都在创作之初被及时删除。
)因此,努力提高鉴赏水平,并非如某些人认为的那样,仅是鉴赏家、批评家的事。
创作主体鉴赏力的高下,直接影响艺术创作的优劣与成败。
艺术品的创作过程,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创作主体通过比较、鉴别以寻求最好、最佳、最恰当的过程。
(例:“春风又绿江南岸”)要想成为在艺术创作上卓有成就的艺术家,首先必须使自己成为鉴赏家。
而要想成为鉴赏家,必须有广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丰富的阅历和身体力行的实践。
二、洞察力人类的创造活动,常常始于观察。
(例: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1.洞察力,是看穿表象,发现问题的能力。
艺术家的使命之一,就在于看穿事物的表象、发现问题的存在,在多数人认为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在问题成堆的领域发现主要的、真实的问题。
(例:法.加缪.《局外人》;卡夫卡)2.洞察力,是烛照历史、钩沉发微的能力。
历史是创作的富矿,蕴涵着取之不尽的创作资源。
能否对这份资源进行别开生面的利用,决定着创作的成败,也决定着艺术家创作成就的高低。
艺术学概论-第十章-艺术创作
202X
下编 艺术系统
点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言简意赅地阐述您的观点。
第十章 艺术创作
01
艺术家是艺术生产的创作者
01
.
02
、艺术家内部有多种多样的职业和分工。
03Leabharlann 由于艺术生产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使得在艺术家这一总称下又有许多各自不同的艺术分工。
04
第一节 艺术创作的主体——艺术家
艺术风格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
01
艺术风格的民族特色归根结底根源于本民族的社会生活与经济基础。也离不开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
02
艺术风格的时代特色是指同一时代的艺术作品常常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体现出这个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追求。
03
艺术流派 艺术流派是指在中外艺术发展的一定历史时期里,由一批思想倾向、美学主张、创作方法和表现风格相似或相近的艺术家所形成的艺术派别。
对于艺术构思来说,多种审美心理因素都在发挥积极作用,其中想象和情感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想象是艺术构思的核心,情感是艺术构思的动力。
艺术构思活动
艺术传达活动 艺术传达活动是指艺术家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艺术媒介,运用艺术技巧和艺术手法,将自己在艺术构思活动中形成的审美意象物态化,成为可供其他人欣赏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
由于艺术生产是一种自由自觉的精神生产,真正的艺术家绝不把艺术作为谋生或获取名利的手段,而是看做自己毕生的事业和追求,并为之奉献自己的全部心血和生命。
.真正的艺术家往往具有为艺术而献身的精神。
由于艺术生产的突出特点是把艺术家强烈的主观因素渗透到艺术创作中,并“物化”为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因此艺术家的内在精神世界显得尤其重要和突出。
艺术概论第六章重点
第六章艺术欣赏第一节艺术欣赏也是一种创造活动1.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同样是人类高级的、复杂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2.艺术的欣赏相对于艺术的创作,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有共同性又有差异性。
第二节艺术欣赏与审美经验1.马克思说,人类也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
2.再现的艺术,通过艺术的特定材料凝聚艺术家对自然现实中美的发现。
3.罗丹《沉思》4.表现因素召唤的审美经验5.抽象性的表现因素召唤的审美经验,具有更深邃的精神性。
6.中国书法,作为一种情感符的抽象性表现艺术,它召唤的审美经验,越来越多的引起国际艺术鉴赏家、美学家的注意和研究的兴趣。
第三节艺术欣赏的心理过程1.艺术欣赏作为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大体可分为审美感觉、审美理知、审美心象、审美共鸣4个阶段。
2.美术与音乐相对,被视为视觉艺术。
3.艺术欣赏一般将作品从整体构成上分为外层面和内层面。
4.牁勒惠支《反抗》5.“审美理知”在艺术欣赏活动中的作用,并不意味着观赏艺术作品要“主题先行”6.音乐的语言、表现手段和意象不同于绘画,也不同于戏剧、电影那么直观。
7.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被命名为《命运交响曲》8.审美心象这是超越感觉和理知的审美阶段,在具有整体性的审美欣赏关照中实现。
9.审美心象的形成是艺术欣赏活动进入审美高潮的重要标志。
10.审美共鸣心境共鸣是人类独具的高尚情致的集中表现,也是审美主体在欣赏的创造性活动中所得到的精神报偿。
11.罗丹把艺术家比作响亮而精致的琴。
12.壮美表现为一定的“体”和“量”中国古典美学谓之“阳刚之美”13.悲剧性和喜剧性相对应,悲剧性作为一种审美范畴和崇高美相联系。
14.鲁迅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而喜剧将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
15.喜剧使我们接近于滑稽,唤起灵魂中对喜剧人物的嘲笑,崔发出自我荣耀感。
第四节艺术欣赏与艺术批评1.艺术批评被称为“运动着的美学”艺术批评是将艺术理论和美学原理灵活地、独创性地运用于艺术实践领域的专门学科。
艺术概论(2013秋)
艺术产生于非艺术,实用价值先于审美
价值,艺术起源于人类社会实践的历史发展 之中。如造型艺术、歌舞、神话的产生。
总之,艺术的产生经历了一个由实用到审美、
以巫术为中介、以劳动为前提的漫长历史发展过 程,其中也渗透着人类模仿的需要、表现的冲动和 游戏的本能。艺术的发生虽然是多元决定的,但 是,巫术说与劳动说更为重要。从根本上讲,艺术
阿尔都塞的多元决定论 法国结构主义学者阿尔都塞 认为,社会发展不是一元决定的, 而是多元决定的,并进而提出了 法*阿尔都塞 多元决定的辩证法,或者说是结 构的辩证法;任何文化现象的产生,都有多 种多样的复杂原因,而不是由一个简单原因 造成的。
希尔恩的综合研究方法 著名的芬兰艺术学家希尔恩就认为,艺 术本身就是一种综合性现象,因此,研究 艺术的起源必须从社会学、人类学、心理 学等多学科相结合的角度采取综合研究方 法,才能真正揭示艺术起源的奥秘。
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直觉即表现” 。
科林伍德
英国史学家科林伍德对克罗齐的表现说作 了进一步的详尽发挥,认为艺术不是再现和 模仿,更不是单纯的游戏,只有表现情感的 艺术才是所谓“真正的艺术”,艺术就是艺 术家 的主观想象和情感的表现。
科林伍德
评价: 艺术确实要表现情感,但是把艺术的起 源归结为“表现”,脱离开人类的社会实践, 脱 离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的实际情况,仍然是 把现象当作本质,把结果当作原因,同样不 能科学地阐明艺术的起源问题。
艺术不仅仅模仿现实世界的现象,而且 要模仿其本质和规律。 不是“照事物本来具有的样子去模仿”, 而 是“照事物应当有的样子去模仿”。 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
• 评价: 积极意义:肯定了艺术来源于客观现实; “模 仿”确实在早期人类艺术中占据很大成分。 不足之处:原始人不是为了模仿而模仿。对 于原始艺术来说,模仿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此外,这种学说把动机归结为本能,否定了 创作动机和创作意图。
自考《美学原理》精华要点(第六章)
自考《美学原理》精华要点(第六章)第六章艺术论(二)艺术的存在方式:(1)艺术首先存在与艺术的意象世界中(2)艺术只能存在与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中(3)艺术存在与艺术创造——艺术品——艺术接受的动态流程中为什么艺术只能存在狱卒提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中艺术意象并非一种客不雅的物质存在,而是一种精神存在,一种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成果,或者说,是主体自艺术创造和欣赏时所生长的一种总和的意识形态,一方面,意象与艺术创作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有本质的联系。
另一方面,意象有与艺术接受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有本质的联系从结构角度而言,艺术品的核心是意象,但从艺术存在方式而言,以说呢是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之间的中介与桥梁,作为中介,艺术品有三个基本特征:(1)他律性(2)形式符号性(3)开放性为什么艺术创造的核心是意象得生成?意象是艺术存在的核心,艺术首先存在于意象世界及其流程之中,艺术活动的开端有意象的产生为标记,在艺术的“创造——艺术品——接受”的流程中,贯穿始终并处于核心地位的是艺术创造阶段艺术家意象的生成,艺术家的“人心之动”就是意象的创造和生成意象的孕育过程(1)艺术意象首先是艺术家实践的产物,是艺术家主体同客不雅世界的存在发生交互关系,交互作用而生成的(2)作为艺术创造开端的意象的孕育,必然是遗嘱客体的相遇开始的(3)艺术家的主体意识与世界相遇,在特定条件下,会装出火花,引发艺术家的创作冲动意象的产生意象的生产意味着艺术家心中的意象得到物态化合物化的表达,在这个阶段中,艺术意象进一步完善获得形式符号和物质实体,是艺术品最终的以产生。
(1)意象的从无到有就是要将主体在酝酿重的隐藏在深层潜意识的意义明晰化,把散漫的,不成把握的感觉整合为一个完整的整体(2)意象的从无到有,还是意象的意义内容在无的运动中最终得到外在形式符号,转变为有(3)意象的从无到有,没有物态华语物化的实在形式是不成能实现的(4)艺术意象的创造和艺术品的完成,本色上是一种生产在古希腊,“艺术”一词是包罗工艺性制作的涵义的天才独特的艺术创造力主要表示为艺术敏感,艺术想象力,艺术技巧和灵感等方面。
《艺术创作论》word版
重点难点:了解创作主体—艺术家,及其艺术创作活动,正确认识艺术的创作方法以及流派思潮。
第一节创作主体—艺术家一艺术家概说艺术结构中动态性的展示显现运动,是由活动的人和人的活动所致。
而活动的人,就是促进艺术运动有机发展的主体——艺术家。
1 艺术家的涵义黑格尔在论及艺术家的思想修养时曾说:“艺术家之所以为艺术家,全在于他认识到真实,而且把真实放到正确的形式里,供我们观照,打动我们的情感。
”认识“真实”、处理“真实”,都涉及到艺术家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科林伍德认为,艺术家和观者之差别就在于——艺术家“就表现大家都感受到的并且大家都能表现的情感的首创精神而言,他却是独特超凡的”。
可见,艺术家的独特于常人之处,是在于其个体情感表达的首创精神与首创行为。
什么是艺术家?所谓艺术家,就是指融集深刻艺术思想、饱满情怀、纯熟艺术技能和创造丰富艺术作品于一体的人。
简言之,艺术家就是指从事艺术创作或表演活动而有一定成就的人。
艺术家的首要品质和内涵,是要有深刻的艺术思想;再有就是一个艺术家应有饱满的多维情怀。
真正的艺术家,是对艺术有虔诚地信念、真切地研究、勤奋地实践、努力进行独创性前进不息的人。
艺术家与一般人不同之处,或艺术家的特殊之点,就在于其担负的社会角色和身份与其他人所占有的社会身份和扮演的角色不同。
2 艺术家的特征(1)思想的主观开放性:一方面,艺术家对自己所选择和从事的艺术事业,应具有较强的自我独立的既定认知力和判断力,并以不屈的意志力坚持到底。
另一方面,艺术家要培养和形成能将自己的艺术思想、观念永远置于年轻、前卫、探索的艺术首创时空中的能力和毅力,以求自己的艺术创造行为能保持不衰的生命力。
所谓“前卫”,也称“先锋”,它“实际上是个概念,是一种精神,它并不特指某一艺术语言与形式。
凡是在造型语言、制作手段、表现方式及审美观念等方面有所革命、创新,其实验性、探索性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合理性、预见性、开创性)者,皆可称之为‘前卫艺术’。
艺术学原理-王一川
《艺术学原理》总结——王一川第一章艺术与艺术学1.章节梗概:简单介绍艺术与艺术学的关系,通过艺术学的发生和发展了解艺术学的含义。
以艺术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为基点,介绍艺术学研究的对象、属性和方法。
2.重要程度:三颗星(每年出题在5分~10分之间)3.出题方式:名词解释。
4.重要知识点(必背)①什么是艺术?(P13)答:是指诉诸人们五官感觉的包含想象、情感及思想的媒介与符号形式。
②什么是艺术学?(P13)答:是指关于艺术现象的理论反思,也就是对诉诸人们五官感觉的包含想象、情感及思想的媒介与符号形式的理性研究。
③“艺术学鼻祖”是指谁,为什么称其为“艺术学鼻祖?”(P14)答:是指德国19世纪美术史家康拉德·费德勒。
因为他虽未曾使用过艺术学这一学科名称,但率先明确区分了艺术与美以及艺术的学问与美的学问。
④中国现代艺术批评的创始人是谁?(P15)答:王国维。
他较早的使用艺术或美术概念。
⑤艺术学的对象有哪些?(P17/18)答:⑴艺术学对象是具有显著的艺术特征的艺术。
⑵艺术学的对象还应包括艺术学理论自身。
⑥艺术学的属性包括了哪些?(P18/19/20)答:⑴理论性。
也可作抽象性或反思性。
是指艺术学具有对艺术现象加以理解和论述从而形成关于艺术的系统知识的特性。
⑵客观性。
这也可称为学理性。
是指艺术学具有贴近对象和符合理性的特性。
⑶评价性。
这里是指艺术学具有依据价值尺度去评判对象的特性。
⑷个性。
也就是艺术学的学术个性,是指艺术学理论总是要体现艺术学者的独特的个体学术立场、观点和气质。
5.备注:第一章的考试出现频率并不高,因为只是作为该书的开篇简介的出现,故知识点并不多。
因此需要做到的就是将精力放在后面章节。
希望你能复习愉快~第二章艺术观念1.章节梗概:在了解艺术究竟是什么的基础上,进入艺术观念层面去探究艺术的现代争论。
根据艺术的特征去反映艺术观念的核心层面。
这章就是对艺术观念、含义、特征的概述。
2.重要程度:四颗星(每年出题在10分~40分之间)3.出题方式: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4.重要知识点(必背)①历史上主要艺术观念有哪些?定义是什么?(P25/27/31/32/34)答:⑴模仿论。
6-马工程《艺术学概论》课件_第六章【已添加内容】
电影《定军山》剧照
• (一)影视艺术的主要分类 • (二)影视艺术的审美特征
(一)影视艺术的主要分类
• 1. 电影艺术 • 2. 电视艺术
(二)影视艺术的审美特征
首先,影视艺术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运动着的画面、 声音以及完成画面、声音组合的蒙太奇之中。 其次,影视艺术又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与时代性。 再次,影视艺术又兼具艺术性与娱乐性、商品性与文 化性等审美特征。
• 生活舞蹈 • 艺术舞蹈
(二)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
由于舞蹈是以人体的姿态、表情、造型,尤其是动作来 表现思想情感,因而表演性的审美特征在塑造舞蹈形 象时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同其他艺术类型相似,形象性是舞蹈艺术又一重要的 审美特征,而且舞蹈形象更具有自己的特点。
三、戏剧艺术
戏剧艺术,指的是在舞台上由演员扮演角色,以对话和 动作为主,运用多种艺术手段,为观众当场表演故事情 节的一门综合艺术。戏剧艺术是二度创作的艺术,因而, 作为舞台演出基础的戏剧文学和导演、演员创造舞台形 象的表演艺术,就成为构成戏剧艺术的两个重要的组成 部分,剧本又是戏剧表演的基础。戏剧艺术历史悠久、 种类繁多、特征鲜明,每一类戏剧艺术又都具有相对独 立的审美特征。
• (一)美术的主要分类 • (二)美术的审美特征
பைடு நூலகம்
(一)美术的主要分类
• 1. 书法艺术 • 2. 绘画艺术 • 3. 雕塑艺术 • 4. 工艺美术
(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冯承素摹)
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王羲之《兰亭集序》,即体现出了魏晋 风度影响下鲜活的人格风采和自然天性,整幅作品既具有流畅的笔 势,一气呵成,又含蓄蕴藉,给人以变化莫测而有法度,清俊典雅 而又不失活泼的审美体验。
• (一)音乐艺术的主要分类 • (二)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艺术创作论第一节艺术创作的主体艺术创作的主体是个非常庞杂的存在,根据不同的视角与尺度,创作主体可以被划分为若干种类型、类别。
人们通常将成就卓越、影响巨大的艺术创作主体称之为艺术家,并将艺术家圈定为创作论研究的对象。
这对于洞察艺术创作的奥秘,揭示艺术创作的规律,无疑是个合乎情理、事半功倍的选择。
拥有卓越的才华,具有非凡的创造力,可谓是艺术家最鲜明的特征。
但艺术创作是一种能力。
这种能力,主要由鉴赏力、洞察力、想象力和营造力组成。
艺术家的特别之处,集中体现在他们通常具有超常的鉴赏力、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非凡的营造力上。
换言之,要想成为一名艺术家,必须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实践,努力提高自己的鉴赏力、洞察力、想象力和营造力。
一、鉴赏力艺术品的创造主体,永远是艺术品的第一受众。
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作者自始至终具有双重身份——即是作品的创造者,又是作品的鉴赏者。
(不合适的每一笔都在创作之初被及时删除。
)因此,努力提高鉴赏水平,并非如某些人认为的那样,仅是鉴赏家、批评家的事。
创作主体鉴赏力的高下,直接影响艺术创作的优劣与成败。
艺术品的创作过程,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创作主体通过比较、鉴别以寻求最好、最佳、最恰当的过程。
(例:“春风又绿江南岸”)要想成为在艺术创作上卓有成就的艺术家,首先必须使自己成为鉴赏家。
而要想成为鉴赏家,必须有广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丰富的阅历和身体力行的实践。
二、洞察力人类的创造活动,常常始于观察。
(例: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1.洞察力,是看穿表象,发现问题的能力。
艺术家的使命之一,就在于看穿事物的表象、发现问题的存在,在多数人认为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在问题成堆的领域发现主要的、真实的问题。
(例:法.加缪.《局外人》;卡夫卡)2.洞察力,是烛照历史、钩沉发微的能力。
历史是创作的富矿,蕴涵着取之不尽的创作资源。
能否对这份资源进行别开生面的利用,决定着创作的成败,也决定着艺术家创作成就的高低。
要想获得敏锐的洞察力,必须拥有人无我有的视角,而独特视角的获得,必须仰仗充分独立的人格。
人云亦云、从众而为是不可能获得独此一份的发现的。
(例:姜文《阳光灿烂的日子》)3.洞察力,是抗拒遮蔽、捕获价值的能力。
艺术创作需要素材,需要一系列有价值的艺术“构件”,这主要依靠艺术家用敏锐的目光从现实和历史中去捕获。
其中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对有价值的存在的突然发现,即“浪里淘沙,沙里淘金”;一种是对“无价值”的事物的重新认识,即“化腐朽为神奇”。
很多时候,艺术家捕获的只是一些很小的生活细节和鲜活的只言片语。
而这甚至可能成为启动一次伟大创作的火花。
三、想象力心理学家普遍认为,“任何劳动过程必然包括想象”。
是否拥有想象力,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
艺术家是想象力特别丰富、旺盛和强健的族群。
艺术家的想象力往往是理论家关注的对象。
许多艺术家认为,随着物质的丰富、交通的发达、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人们的想象力正走向衰落。
(例:莫言、王安忆)1.想象力是一种超越常规、建立联系的能力。
艺术创作的素材,永远是一堆碎片、一些单个的存在,要想借助这对碎片建构艺术形象、成就艺术作品,必须在零星的、异质的、没有必然关联的素材之间建立超长的联系。
心理学家称之为联想。
在为各种创作素材建立联系的过程中,艺术家的想象是超越时空、超越常识、超越理性规范的。
(例:昆曲《牡丹亭》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
2.想象力是一种补遗弥憾、移花接木的能力。
生活的素材永远是残缺的。
凭借残缺的素材,创造完整的作品,是艺术家们经常面对、必须解决的问题。
“移情说”所揭示的能力,无疑也是想象力之一。
在艺术创作中,可以挪移的不只是情感、意志和心理活动。
存在于不同时空中的有意味的人物形象、有价值的人物关系甚至一种表情、一句话都是可以自己挪移、随意嫁接的。
3.想象力是一种恣意生发、无中生有的能力。
为了把第一个灵感、第一批素材这样艺术作品的“种子”孕育成果实,必须让它生根发芽、枝繁叶茂,才能绽放出生机盎然的花朵。
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凭借的就是无尽的想象力。
(例:刘备三顾茅庐:《三国志》“凡三往乃见”--- 《三国演义》五千字--- 扬州评话《三国》五万字)四、营造力营造力,就是将众多的零件、碎片、构件或预制品进行加工、改造,并按照规划、方案将其组合、拼装、搭建、结构成作品的能力。
想要创作出鸿篇巨制,仅有想象力显然是不够的,还要作者足够的营造力。
(例:用建筑房屋来比喻艺术创作;法.巴尔扎克.《人间喜剧》)较之于传统的剧作家、小说家,从事电影、电视等现代艺术创作的艺术家,更需要拥有非凡的营造力。
后者的营造力,既是一种心里层面上的能力,也关涉物质层面;即指构思、设计、勾画蓝图的能力,也包括将美好的构想付诸实施并使之变为现实的能力。
(例:斯皮尔伯格执导电影《幸福终点站》)第二节艺术创作的过程艺术创作的过程,是创作者的思绪及各种作品要素从朦胧到清晰、从混沌到详实、从杂芜到有序、从宏观到具体的过程。
艺术创作通常需要经历积累、萌动、谋划、表述和完善等五个不同的阶段,以及若干个具体环节。
第一阶段:积累积累,是系列创作行为的逻辑起点。
坎坷的生活道路,艰难的生活经历,之所以被艺术家视为宝贵财富,就是因为可以从中获得丰富的生活积累。
积累可分为被动和主动的两种。
被动的积累,是社会生活在艺术家的脑海里留下的记忆、印象和感受等。
而职业的、高产的、“全天候”的艺术家,则必须积极主动地实施积累。
人们通常将艺术家积累的社会生活称之为创作素材。
对于创作素材的积累,有以下几种方法:1. 观察体验;2. 广搜博览;3. 定向收集。
第二阶段:萌动所谓萌动,是指创作激情突然涌动、创作欲望开始升腾的一种心理状态。
萌动是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不可或缺、无法跳跃的一个重要环节。
萌动的生发机制,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情况:1. 一个发现、一个捕获,常常会触发创作激情、创作欲望的萌动;(例:军旅作家陈坚巨幅油画《公元1945年9月9日9时》)2. 一次顿悟、一次感动,往往会引发创作激情、创作欲望的萌动顿悟和感动会使创作者对素材的价值、意义等产生新的认知,从而引发创作激情、创作欲望的萌动。
3. 一种需求、一种外力,也会激发创作激情、创作欲望的萌动。
这种需求和动力有时来自社会、有时来自家庭。
研究艺术史的专家们发现,在历史发展、社会转型的每一个关键时期,都会出现一批名作、杰作、传世之作,以至于总结出了“国运不兴文运兴”的规律。
因为在那样的年代,社会呼声特别响亮,民族期盼特别殷切,艺术家的创作激情、创作欲望,被此起彼伏的社会需求给激发起来了。
生活的贫困、经济的匮乏常常也会激发艺术家的创作欲望。
(例:梵高、阿炳、巴尔扎克)第三阶段:谋划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谋划阶段自古受到艺术家的重视。
谋划,显然属于为了日后的“疾书”而开展的前期酝酿。
谋划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个体的、独自的谋划,即构思。
包括打腹稿、立提纲、画草稿;一种是多人的、集体的谋划,即策划。
作品的主创在谋划阶段都应该完成这几样任务:1. 圈定题材题材,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对社会生活的切块和分类。
题材一旦确定,标志着创作者对纷繁杂乱的社会生活已实现了初步聚焦。
2. 确定话题自己最熟悉的话题,不仅有得写,而且能写好;观众最关心的话题;某种艺术媒介最适合表述的话题;最优创作冲动与创作欲望的话题。
3. 完成几个定位主要受众的定位;风格、类型的定位;投资规模的定位。
第四阶段表述表述阶段,是把积累、萌动和谋划变为艺术品的阶段。
传统的、狭义的创作论,论述的就是这一阶段。
在表述的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以下几点:1. 深刻认知艺术媒介艺术表达必须借助媒介。
艺术媒介,是艺术构思得以实现、艺术作品得以形成的物质基础,为了实现顺畅的、出色地表述,艺术家必须对自己所使用的艺术媒介,拥有深入的认知。
艺术媒介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它既要传达主创希望传达的内容,又要具有符合审美要求的形式;它既是传递复杂信息的载体,又是构成艺术作品的部件;它既是途径、工具和手段,同时也是艺术本体的有机组成。
在审美价值的创创造过程中,媒介已经融入价值本体运行之中,成为审美价值生长中的一部分;而且,媒介不但与审美价值的生长不能分离,同时它还融入创造活动的结果之中,成为审美价值载体感性形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能否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直接关系到艺术创作的成败。
2. 熟练驾驭语言系统不同门类的艺术家,使用的通常是不同的语言系统。
所谓“技高一筹”,就是指对于某一种语言系统的驾驭,比起常人来更加娴熟、更加自如。
为了提高驾驭语言系统的能力,艺术的创造者,不仅需要努力提升理论水平,全面认知艺术语言的特性,同时,也还需要频繁地开展创作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熟练掌握相关的技能、技法、技巧。
只有“道、技”兼备,才能真正提高艺术语言的驾驭能力。
某一门类的艺术家,如果对于其他艺术门类的语言系统也能够有所了解和借鉴,那么他的创作有可能出现重要的突破。
3. 灵活运动表述规范长期的艺术实践,使得艺术表述形成了许多规范。
艺术表述的规范,既是创新的束缚与羁绊,也是创新的基础、前提与参照。
对于艺术的创造者来说,认知前人建立的表述规范,起码有一下两个作用:其一,便于套用,便于借鉴;其二,便于突破,便于创新。
后现代艺术以颠覆一切传统、打破一切规范而名世。
其实,最精彩的后现代艺术品,都是借助对传统规范的打破与颠覆来吸引眼球、引起轰动的。
换言之,创作出最具颠覆意味的艺术作品的人,都是对传统的表述规范最熟悉的人。
第五阶段完善完善,是艺术创作不可或缺的阶段。
完善的过程是对作品的毛胚进行打磨、加工、修改、润色,进而使之成为艺术精品甚至传世名作的过程。
通常采用三种方式:其一,在自审中完善。
采用这种方式完善作品,需要艺术家同时具备批评家的犀利和理论家的深刻。
其二,在指点下完善。
其长处在于能够找到作者自己很嫩发现的问题,以便作品总体品质的提升。
不利之处在于,作品中的一些虽显粗糙但特别出彩、鲜活,特别能够显现个性的有棱有角的内容,常常会在别人善意的劝说下被舍弃、被同化、被磨平。
其三,在磨合中完善。
大型艺术品的创作,往往需要很多合作者。
在磨合中,需要主创拥有清醒的头脑,知道哪些是必须坚持,哪些是可以妥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