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住长江头》论青主艺术歌曲的音乐风格
论青主作品《我住长江头》的艺术特征

论青主作品《我住长江头》的艺术特征摘要:《我住长江头》这首歌曲是由宋代的李之仪作词,黎青主作曲的一首古诗词艺术歌曲,在演唱此首歌曲时必须把握好对歌曲的理解,从而使歌曲的艺术特性完整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本文从古诗词艺术歌曲特点、曲式及词曲作者的介绍等方面对本歌曲进行了艺术特征的剖析。
关键词:青主古诗词艺术歌曲二段曲式一、《我住长江头》的创作背景及现实意义《我住长江头》是二十世纪30年代作曲家黎青主为宋代词人李之仪所作《卜算子》的谱曲。
青主(1893—1959),原名廖尚果,笔名黎青主。
我国现代音乐学家,在我国艺术歌曲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早年曾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他赴德国留学,学习法律,兼学哲学和音乐(钢琴和作曲理论)。
1922年回国参加国民革命。
1927年12月,广州起义失败后,作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政治部主任的他被误当共产党人遭到通缉,被迫隐姓埋名,潜至上海租界,从事音乐工作,开始了他七年亡命乐坛的生涯。
在此期间,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过去一幕幕血淋淋的场面,历历在目,人生世相,变化多端,不堪回首,特别是朋友间相互出卖,相互残杀,自己也死里脱生,陷些丧命,更是感慨万千。
1930年他以北宋词人李之仪的名作《卜算子》谱写的艺术歌曲,充分体现出他的创作思想。
词曲字面上的意义是思念天各一方的恋人,然而了解到曲作者的生活的背景它有着更深远的意思。
是早日实现祖国的统一与安定。
用音乐来表现心灵,使得这首古典诗词歌曲成为声乐作品中久唱不衰之佳作。
二、词曲赏析青主的作品多数是以古诗词为基础,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大江东去》《我住长江头》。
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中国众多艺术歌曲的一种类型,它是中国古典诗词艺术与音乐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它把音乐之美与诗词之美融为一体,它是诗化的音乐形象和音乐化的诗词意境完美结合的艺术作品。
这些艺术歌曲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其歌词全部来源于中国古典诗词。
论及中国诗歌,最具影响力的必然是古典诗词,因为最能体现汉字中文语言和艺术特点。
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创作与演唱分析

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创作与演唱分析
《我住长江头》是一首艺术歌曲,创作于1956年,由杨洪基作词,刘家昌作曲,首演者为王丽凤。
这首歌以长江为背景,讴歌了长江对于中国人民的重要意义和长江流域人民的精神风貌。
这首歌曲的词曲融合得非常紧密,音乐和歌词都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情。
歌曲的开头就是用典型的四声四调的民歌唱法,让听众立刻进入了浓郁的地方风味中。
整个歌曲以忧伤的口吻唱出了热爱长江的深情。
旋律上,该曲采用了长调,从低音部一路上扬,充满了壮美之感。
而伴奏中融合了很多传统的乐器,如二胡、笛子等,更是把本土文化发挥到了极致。
从歌词角度来看,这首歌曲充满了强烈的爱国情感。
歌词中充满了对于长江的深情和热爱,表达了中华民族团结不断向前的精神。
整个歌曲中关键字汇聚于“长江”,正是由于长江的存在,才让我们有了生命和希望。
而首句“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更是道出了长江流域千年来沟通南北、交流东西的重要性。
从表演者角度来看,这首歌曲需要表演者有着出色的音乐素养和情感表达能力。
演唱既需要表现出歌曲中忧伤、激昂、向往、自豪等情感,还需要对长江流域文化、历史背景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够准确地把握歌曲的表现力和深刻内涵。
历史上也有很多优秀的演唱者,如王丽凤、邓丽君、武艺等,他们在演唱时不但通声情并茂,而且用独特的个人风格凸显出歌曲的内涵意义,使得歌曲更加入耳难忘。
总之,《我住长江头》这首艺术歌曲以深情的笔墨诠释了中国人民对于自然和土地的热爱,以及对于民族精神的强烈认同。
该曲既表现了对于自然的深情厚爱,更表达了中国人民不断前行的信心和决心。
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创作与演唱分析

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创作与演唱分析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是一首由著名音乐家崔健创作并演唱的歌曲,歌曲发行于1993年的专辑《一无所有》中。
这首歌曲以其深情的旋律和意境丰富的歌词而备受赞誉,成为了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下面将对这首歌曲的创作与演唱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歌曲创作分析1. 旋律《我住长江头》的旋律曲调优美、动人,充满了悲情和感伤。
曲调的起伏间,伴随着崔健独特的嗓音,让这首歌曲充满了张力和穿透力。
特别是在高潮部分,旋律更是带来了巨大的情感冲击力,使得歌曲更加深入人心。
2. 歌词歌曲的歌词通过简洁而抒情的句子,抒发了作者对长江和故乡的眷恋之情。
歌词中的“江头”象征着一种情感的归宿,对故乡和家乡的深深眷恋,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歌词中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通过对比江水和自己的生活境况,突显出演唱者内心的矛盾和煎熬。
这些精心选用的词语和独特的表达手法,使得歌曲的歌词更加生动、深远,富有诗意。
3. 编曲歌曲的编曲大气磅礴,旋律悠扬动人。
曲调流畅,音乐旋律通过旋律的跌宕起伏,让人沉浸其中。
整首歌曲充满了一种磅礴、激昂的气势,更加突显了歌曲的深情与激情。
二、演唱分析崔健作为中国摇滚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一直以来都以其深情、磁性的嗓音和澎湃的表演风格而备受喜爱。
在《我住长江头》这首歌曲中,崔健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以其独特的嗓音和情感演绎了这首歌曲。
在演唱时,他把歌词中的情感完美地表达出来,让人陷入一种深情的情感漩涡之中。
嗓音的震撼力和情感的表达力,让人感慨不已,促使听众对这首歌曲产生共鸣。
在演唱这首歌曲时,崔健的饱满的情感表达和对歌词内涵的深刻理解,使得整首歌曲充满了生命力和情感力,更显其独特的魅力。
他声情并茂的演绎也使得这首歌曲被听众广泛传唱和喜爱。
崔健在演唱这首歌曲时还展现了其专业与才华,在音乐表现技巧上有着非常出色的掌握,能够将歌曲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他细腻的唱腔和饱满的情感表达,让这首歌曲成为了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解析青主的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

大 众 文 艺19摘要;艺术歌曲是一种特定的歌曲体裁,通过将优美的歌词和动听的旋律,配上相应的钢琴伴奏而谱写成一首首好听的声乐作品,作品重点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赋予诗意般的意境,在欣赏时总会让人流连忘返。
《我住长江头》是中国近现代艺术歌曲中的优秀作品,是著名作曲家青主的代表之作。
全曲以滚滚的长江水为旋律线索,贯穿全文,借水抒情,借水喻情。
本文通过对《我住长江头》的艺术解析,希望能帮助声乐学者在对艺术歌曲的演唱和学习上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关键词:艺术歌曲;情感表现;艺术修养;艺术魅力;艺术处理在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始于20世纪初。
一些留洋学成归来的音乐家们,尝试着运用欧洲的作曲技法,创作中国风格的艺术歌曲。
在他们的作品中,大多比较注重调性的布局和曲式结构的安排,注意艺术形式和精神内涵的融合。
本文中,本人选用了著名作曲家青主的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来分析它的作品特点,目的是让自己在艺术歌曲的演唱和学习过程中有一个深层次的认识和了解,从而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
这首歌曲是中国近现代艺术歌曲的代表之作,每一句抒情的旋律都体现出作曲家创作时深刻的人生和情感经历,每一句叙事的语句都描写出他对审美境界的深度理解和高度追求,此曲寄托作者对往事的回忆和思念之感,曲词间流露出内心世界对明天的美好向往。
全曲以滚滚的长江水为线索,贯穿全文,借水抒情,借水喻情,在演唱时关键抓住“情”字,才能准确表达作品主题。
一、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的艺术魅力这首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所选用的歌词是宋代著名词人李之仪的词[卜算子]。
歌词构思精密,语言质朴,意境深远,感情真挚,歌词上很适合艺术歌曲的创作,现实平淡的语句中流露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心,又很符合青主当时的创作背景,作曲家青主从诗词的表象和喻意的双重手法出发,又结合内心的情感因素,写出了这首经典之作,作品即发扬了中国传统音乐写作手法的精髓,又融合进西方大小调的创作手法,独到之处令人称赞,全曲环环相扣,字字相接,衔接流畅,在演唱当中多体会一种行云流水的感觉,对增强歌曲的控制力有很大帮助。
浅析青主艺术歌曲的音乐风格

浅析青主艺术歌曲的音乐风格作者:刘会洋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6年第10期摘 ; 要:青主先生是我国近代著名的作曲家和音乐理论家,在艺术歌曲创作上,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在他的艺术歌曲中,“中西”结合,学以至用的思想尤为明显,他注重将西洋技法运用在中国传统古典诗词中,“中西”结合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艺术魅力,《我住长江头》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歌曲中的经典之作。
关键词:青主;艺术特征;《我住长江头》中图分类号:J605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9-0096-01一、作者生平与创作背景1.作者介绍。
青主(1893-1959)原名廖尚果,广东惠阳人,是我国近代著名作曲家和音乐理论家。
民国成立后,1912年被派往德国留学,十年时间里,青主吸收了大量西方先进的音乐文化知识,学习了钢琴,作曲等综合性音乐技能,这些为他之后的艺术歌曲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青主是目前所知我国最早创作艺术歌曲的作曲家,写过许多艺术歌曲,较著名的有《大江东去》、《我住长江头》等歌曲,其作品艺术水平很高,得到业界一致公认。
2.《我住长江头》的创作背景。
青主青年时代曾留学德国,十年间青主在德国学习了许多先进的音乐知识理论和音乐方面的创作。
后来回国后,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青主遭到了国民党的通缉,迫于形势,青主只好隐姓埋名,藏身上海租界。
后来在好友萧友梅的帮助下,青主在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担任校刊主编。
这期间,青主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的动荡不安,血淋淋的往事不堪回首,朋友间的勾心斗角,相互出卖迫害,加上自己历经坎坷,虎口逃生,对此青主更是感慨万千,于是在这种复杂的心绪下,青主采用《卜算子》这首词用以谱曲,从而创作出了如今令我们熟知的这首著名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
歌词朴实生动,富有民歌的艺术特色。
作者以长江抒发感情,深切表达了对远方恋人的无比思念之情。
《我住长江头》艺术特色之剖析

《我住长江头》艺术特色之剖析摘要:《我住长江头》是青主创作的艺术歌曲中的经典之作,不仅具有较高的演唱价值,而且对我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文章将通过对《我住长江头》的创作背景、创作风格和艺术特色作进一步的分析、解读,以期能够全方位深层次地把握青主的艺术思维和挖掘该作品的精髓所在。
关键词:青主我住长江头词曲结合中西结合一、作者简介二十世纪初,在萧友梅、赵元任、黎锦辉、黄自、青主等曾赴欧学习西洋音乐的作曲家的努力之下,艺术歌曲这一源自欧洲的声乐体裁在我国也逐渐得到了传播与发展。
一大批优秀的中国艺术歌曲在当时内忧外患的复杂社会背景之下涌现出来。
从德国留学归来的青主是当时乃至我国艺术歌曲发展史上一位重要的作曲家。
他创作的《我住长江头》(宋·李之仪词),是这一时期古诗词艺术歌曲体裁的精品之作。
它对我国的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是一首情思壮美、格调清新的抒情歌曲。
它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
青主身为一名共产党人,大革命的失败破灭了他的革命理想,黑暗的统治让他有口难开,但他对过去的战斗岁月一刻也没有忘怀,于是他拿起笔谱写了《我住长江头》。
他创作的这首歌,绝非一般的情歌,而是借用宋代李之仪的词来抒发自己的复杂的心绪。
由于当时历史时代背景特殊,他以音乐创作为载体,假借古代的爱情诗,寄托对过去战斗岁月和殉难战友的深沉思念,透露出对美好明天的向往。
《我住长江头》是北宋诗人李之仪的名作,原诗是这样的:“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短短的几句话读者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上片写相离之远与相思之切。
用江水写出双方的空间阻隔和情思联系,朴实中见深刻。
下片写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与热切的期望。
用江水之悠悠不断,喻相思之绵绵不已,最后以己之钟情期望对方,真挚恋情,倾口而出。
全词以长江水为抒情线索,语言明白如话,句式复叠回环,感情深沉真挚,深得民歌的神情风味,又具有文人词构思新巧,体现出灵秀隽永、玲珑晶莹的风神。
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创作与演唱分析

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创作与演唱分析《我住长江头》是一首琅琅上口、优美动听的艺术歌曲,歌曲的创作与演唱都具有深厚的艺术内涵。
本文将着重从创作背景、音乐风格、歌词内涵以及演唱方式等方面对这首歌曲进行分析。
我们来谈一谈《我住长江头》的创作背景。
这首歌曲的词曲创作团队是由李香兰和姚敏两位著名音乐人合作完成的。
姚敏是中国知名音乐人,以其对中国传统音乐与现代流行音乐的融合而著称。
他曾多次获得中国音乐金曲奖,并且是中国音乐领域的知名创作人之一。
而李香兰则是一位具有深厚古典音乐功底的歌手,她的演唱风格兼具传统与现代,因此在中国乐坛也广受好评。
两位音乐人的合作,让这首歌曲在音乐风格、旋律和歌词内涵上都具有了丰富多彩的味道。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我住长江头》的音乐风格。
这首歌曲以悠扬的旋律、轻盈的音符和婉转的歌词为特点,整体风格偏向温柔、优美,像是一幅柔美的山水画。
从歌曲的编曲来看,旋律简洁流畅,雅致动人,古典与现代的融合使得整体风格独具特色。
歌曲运用了许多中国传统音乐元素,比如二胡、琵琶等乐器的运用,为整首歌曲增添了浓厚的中国风情。
歌曲还融入了现代流行音乐的元素,如电子合成音的应用,使得整首歌曲听起来更富有层次感。
这种音乐风格的独特融合,既有中国传统音乐的韵味,又不失现代流行音乐的时尚感,使得《我住长江头》成为一首具有艺术价值的歌曲。
我们来探究一下《我住长江头》的歌词内涵。
歌曲的歌词以长江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长江的眷恋和对家乡的深情。
歌词中的“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歌曲中还将长江比作一位母亲,给予人们无尽的爱和关怀。
整首歌曲通过抒发对家乡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思念,描绘了长江流域的壮美风景,展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深厚情感。
歌词的优美、含蓄,既有着诗意的抒发,又能够触动人心,使得这首歌曲更加具有感染力。
我们来分析一下《我住长江头》的演唱方式。
李香兰的演唱风格温婉、纯净,她的声音柔美、清澈,能够将歌曲中的情感完美地传达出来。
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创作与演唱分析

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创作与演唱分析【摘要】李健创作了一首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该歌曲源自他的创作背景和灵感。
歌词表达了对长江的热爱和向往,呼应了中国传统文化。
音乐风格融合了民谣和流行元素,展现出李健独特的创作风格。
他的演唱风格充满情感和磁性,深受听众喜爱。
这首歌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通过歌词和音乐传达出深刻的情感和思考。
对于听众来说,这首歌可能激发对家乡和文化的情感共鸣,对人们内心产生积极的影响。
未来,希望这首歌可以继续传承并启发更多人,让更多人感受到李健的音乐魅力。
【关键词】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创作、演唱、分析、李健、背景、灵感、歌词、音乐风格、演唱风格、艺术价值、听众影响、未来发展、展望1. 引言1.1 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创作与演唱分析《我住长江头》是一首由李健创作并演唱的艺术歌曲,深受听众喜爱。
这首歌曲充满了深情的表达和动人的旋律,让人沉浸在其中无法自拔。
歌曲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李健对长江的热爱和独特的情感体验。
他通过歌曲表达了对长江的赞美和祝福,展现出了对家乡的深情眷恋和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歌词内容则是这首歌曲的灵魂所在。
歌词深邃而感人,直击人心,让人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
通过歌词,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让人不禁感叹生命的美好。
音乐风格上,这首歌曲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和现代流行音乐元素,展现出了独特的韵味。
李健的演唱风格则是极具感染力,他的嗓音深情而动人,让人难以忘怀。
这首歌曲《我住长江头》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对听众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未来,我们可以期待更多类似的作品,带给我们更多的感动和思考。
2. 正文2.1 李健创作背景李健是中国著名的音乐人,出生于一个音乐世家。
他从小就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并受到家庭的影响开始学习音乐。
李健在青少年时期就展现出了自己的音乐天赋,很快就成为了学校乐队的主唱。
在进入音乐行业之前,李健曾就读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学习了表演技巧和音乐理论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我住长江头》论青主艺术歌曲的音乐风格一《我住长江头》的产生1.作者介绍2.《我住长江头》创作背景(1)《我住长江头》的产生( 2)《我住长江头》背景二《我住长江头》的音乐艺术分析1.古典诗词的独特韵味2.《我住长江头》的音乐本体分析( 1)旋律流畅,富有歌唱性(2)从和声,曲式上分析《我住长江头》( 3)钢琴伴奏烘托意境三青主对近现代民族音乐发展的影响1.《我住长江头》的艺术成就2.青主先生对近代民族音乐的影响从《我住长江头》论青主艺术歌曲的音乐风格赵大刚,马骏飞(西华师范大学四川南充 637009)摘要:青主先生是我国近代著名的作曲家和音乐理论家,在艺术歌曲创作上,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他的艺术歌曲中,“中西”结合,学以至用的思想尤为明显,在旋律上他注重将西洋技法运用在中国传统古典诗词中,“中西”结合有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艺术魅力,《我住长江头》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歌曲中的经典之作.关键词:《我住长江头》;青主;艺术歌曲;音乐风格青主(1893-1959,原名廖尚果),广东惠阳人,是我国近代著名作曲家和音乐理论家,从小喜欢音乐,1912年被选派到德国留学,进入柏林大学法学系学习,兼学哲学、社会学,还选修了钢琴、作曲等课程,1920年获柏林大学法学博士学位。
青主是目前所知我国最早创作艺术歌曲的作曲家,写过许多艺术歌曲,较著名的有《大江东去》、《我住长江头》、《红满枝》和《赤日炎炎似火烧》等独唱歌曲,其作品艺术水平很高,得到业界一致公认。
在音乐理论方面,青主也颇有成就,其出版的论著《乐话》和《音乐通论》,是我国近代较早的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音乐美学论著。
另外,他还创作出版了《清歌集》、《音境》两本艺术歌曲集和诗集《诗琴响了》、外国文学家评传《歌德》等。
一《我住长江头》的创作背景青主先生是我国艺术歌曲发展史上的一位重要的作曲家,其创作的《我住长江头》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歌曲中的经典之作,歌词选用了宋代著名词人李之仪的《卜算子》。
歌词朴实生动,富有民歌的艺术特色,词作者以长江抒发感情,深切表达了作者对恋人的思念之情。
下阕以滔滔不绝、连绵东流的长江水来喻自己日夜思君的心境,可谓深化题意,语意双关。
全词构思巧妙,语言明白如话,感情真挚朴素,言浅而意深,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青主青年时代留学德国,1922年回国后,历任广州国民政府大理院推事,黄埔军校校长办公室中校秘书,国民革命军政治部上校秘书等职。
青主经常和进步师生一起参加游行、示威、集会、演讲、发表宣言等爱国运动。
1927年广州起义失败后,作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政治部主任的他被误当成共产党人遭到国民党通缉,只好隐姓埋名,潜至上海租界,从事音乐工作,开始了他七年亡命乐坛的生涯。
在友人萧友梅的帮助和掩护下,青主担任了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校刊《音》及学术刊物《乐艺》的主编。
这一时期,青主为《乐艺》、《音乐教育》等刊物撰写了《给国内一般音乐朋友一封公开的信》、《我亦来谈谈所谓国乐问题》、《音乐当作服务的艺术》等60多篇音乐评论和随笔,表现了他对我国现实音乐生活的关心,以及对20世纪欧洲音乐新发展的关注。
在这期间,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过去那一幕幕血淋淋的场面历历在目,人生世相、变化多端、不堪回首,特别是连朋友间都相互出卖,相互残杀,自己也死里脱生,险些丧命,对此,青主更是感慨万千。
在这种复杂的心境驱使下,1930年他便以北宋词人李之仪的名作《卜算子》谱写成了一首著名的艺术歌曲,在这首歌曲当中充分体现出了他的创作思想。
这首艺术歌曲就是今天人们非常熟悉的《我住长江头》,堪称艺术歌曲当中的典范,也不折不扣地成为了青主的代表作品。
《我住长江头》自诞生以来,就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受到人们的喜爱,并成功入选“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曲目。
李之仪的《卜算子》本是一首向恋人表达爱慕之情的佳作,也就是说,它最初纯粹是一首爱情作品,但是当青主把这首词插上音乐的翅膀以后,这首原本以爱情为题材的作品就已经变得不再那么单纯了,因为这中间夹杂了曲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它已不再是情人之间单纯的思念,也包含了对同志、同事、战友、亲人和朋友的一种思念和牵挂,使得这首作品大大突破了原来的“小我”情节,从而丰富了作品的审美内涵,提升了作品的艺术境界。
人们在面对这首作品的时候应该注意这一点,否则极易造成审美上的误读。
二《我住长江头》的艺术分析青主的《我住长江头》之所以能够成为艺术歌曲中的典范,是因为这首作品本身具有十分显著的艺术个性和特色,具体说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古典诗词的独特韵味青主在艺术歌曲创作中,经常以古典诗词为题材,十分注重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律美和高雅气质。
他留学德国,学习西洋音乐技法,并将这种和声技法巧妙地运用到中国古典诗词当中。
青主对艺术歌曲创作中“词曲结合”的完美搭配,对我国后来的艺术歌曲创作有很大的启发。
《我住长江头》歌词朴实,虽没有华丽的语言,但却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歌词通俗易懂,深入人心。
再配上丰富的和声曲调,优美抒情的歌曲就呈现在大家面前。
青主先生非常重视和声曲调与诗词的结合,他用音乐织体把诗词语言艺术化地表现了出来,在创作上匠心独运,将中国传统古典诗词文化通过与音乐的完美结合,极大地拓展了审美空间。
(二)旋律流畅,富有歌唱性《我住长江头》是一首具有民歌韵味,极具抒情性的艺术歌曲,表达了一个女子对爱慕者的思念之情。
青主以连绵不断的音乐织体体现了诗词的意境。
曲调悠长,但有别于一般的民间山歌小曲。
钢琴伴奏宛如江水般流动的音型贯穿全曲,流畅的旋律衬托着歌唱者宽广的气息,扎实的演唱功底又象征着绵绵不断的情思。
整首作品旋律抒情优美,又与诗词结合得独具匠心,由于旋律中运用了自然调式的旋律与和声走向,显得整首作品自由舒畅,又富于抒情浪漫气息,同时具有我国民族民歌的风味。
最有创意的是,歌曲创作上突破了“卜算子”词牌中平行反复结构的惯例,而把下阕作为一个音乐织体单独反复了三次,情绪上一次比一次激动,继而烘托出全曲的高音区。
这样的处理既突出了思念爱慕之情的真切和执着,又具有单纯的情歌所没有的激情昂奋力量。
并且使演唱者也有一个声情并茂华丽的高音展示。
同时青主先生一语双关假借古代的爱情词,寄托对过去战斗岁月和殉难战友的深沉思念。
这首歌曲采用了6/8拍,有舞曲的风格,使歌曲连绵不断富有歌唱性,同时也体现民歌所具有的质朴和真挚的情感。
这首作品主要建立在e小调上,民族小调性的使用既保留了诗词的抒情性,又突出了歌曲中的民族特性。
从音域上看,这是一首适合女高音演唱的作品,音域宽广,但青主先生在歌曲中移调的运用,增添了歌曲的灵动性,又适合女中音演唱。
整首歌曲连贯流畅,犹如长江水一样绵绵不断。
歌唱者对气息的控制要求很高,歌曲中高音弱唱的技巧,需要演唱者具备一定的演2唱技巧和实力。
歌曲中发音和吐字也要字正腔圆。
如第19小节中从e一个连线到2a宽广的音区部分要求弱唱,并且要有连贯的气息支持,以突出这首诗词的抒情性与歌唱性。
(三)丰富的和声、严谨的结构《我住长江头》为二部曲式结构。
这首作品的调性主要建立在e小调上。
全曲分为A和B两大部分。
前四小节为引子部分。
第5,20小节为A部分。
第21小节结尾为B部分。
A部分共16个小节,作者采用了4+4,4+4方整型结构。
B部分共48个小节,分别为B1,B2,B3。
三个部分,每个部分分别为16小节,且为方整型结构。
引子部分流动的分解和弦,犹如流动的江水,把主题思想呈现给观众,使观众也投入到歌曲意境中。
歌曲开始的A部分,分为两大乐句。
第一乐句为5,12小节“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歌曲从中音A开始,音程在三度之内的流动,表现了作品开始的宣叙性,如朗诵般的平稳进行,与后面的音程作对比。
平稳的和声音程使流动的江水画面呈现在观众面前。
(见谱一)谱一第二乐句为12,20小节“日日思君不见君”,歌曲旋律从中音区G开始,音程仍是三度音程之内的平稳进行,从17小节开始,从中音A二度平稳向上级进,到19小节依次到高音A(见谱二),一个八度的上升,表现了作者的思念之情,情绪也开始高昂,为B部分的进入做准备。
谱二歌曲的B部分为全曲的高潮,分为三部分。
B1部分(21,35小节,“此水几时休,此水何时已”)为全曲的第一高潮。
高音区的音程跳动需要歌唱者有很好的气息流动和穿透力的声音。
B2部分(37,52小节)是全曲的第二次高潮,表达了作者坚定不变的心,作者对恋人的忠诚,犹如生命一般,正如“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这句诗的境地。
B3部分(从53小节至结尾)是全曲最后一次高潮部分,从61小节开始(如谱三)“f”的出现,力度开始加强。
“只愿”两字都在高音g上,表现了作者对恋人不变的心,犹如连绵不断的江水一般,永不休止。
从第68小节“ff”的出现,力度变得更加强烈,使全曲达到最高潮。
“相思恋”最后结束在高音a和g上,高音区以较慢而强的乐句结束全曲,把思君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谱三)(四)钢琴伴奏烘托意境《我住长江头》这首作品之所以能成为艺术歌曲中的经典,还与作品中独特的钢琴伴奏手法分不开。
全曲采用6/8的节拍,连续十六分音符的节奏、分解和弦的使用,伴奏音乐流畅性很强,使得作品的钢琴伴奏在形态和意境方面具有极强的美学效果。
引子部分大连音线的运用富有歌唱性,表现了长江水的绵延不断,也映衬了作者一直不变的真心和思念之情。
全曲流畅的线条,使得钢琴织体运用了十六分音符的流动音型为主,形象地表现出了长江水的连绵不断和永不休止。
整首作品以分解和弦为主音型,歌唱与流动的分解音型结合,钢琴旋律时而与歌唱部分统一,时而与歌唱旋律作复调对比,伴奏和演唱结合得十分完美。
歌曲最后全是高音区的位置,结束在高音上,节奏慢慢地进入尾声部分,激动的大和弦之后转入抒情流动的分解和弦,宛如流动的江水。
歌曲的开始与结尾都以流动的和弦表现长江水的连绵不断,首尾呼应,流水般的分解伴奏音型与歌声相互交融,使得这首古词的情意更加动人心弦。
三青主先生艺术歌曲的风格及对近代民族音乐的影响(一)青主艺术歌曲的风格透过青主先生的《我住长江头》,人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青主先生在艺术歌曲创作方面的成就。
青主先生的艺术歌曲之所以在中国艺术歌曲领域具有如此崇高的地位,是和他艺术歌曲独特的风格和高雅的气质分不开的。
归结起来,青主先生艺术歌曲的风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歌词内容多为古典诗词。
在此之前,学堂乐歌主要是先创作旋律,在根据旋律填写歌词,这样在词曲结合上就很难达到统一。
青主先生一改传统,运用古典诗词,根据词意谱写曲子,这样在词曲的结合上更加完美,为我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做了很大的贡献。
2.“中西结合”的创作手法。
青主先生将西方作曲技巧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相结合,把外来体裁和中国古典诗词相结合,开创了用中国古代诗词来创作艺术歌曲的先河,将西洋大、小调体系与中国五声音阶相结合,在旋律中运用同主音大小调的交替及转调等手法,为后来的一大批作曲家提供了宝贵的创作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