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_百年后的反思与启示_杨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7卷第3期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No .3V ol .272009年5月

Jour nal of Foshan U niv ersit y (So cial Science Edition)

M ay .2009

戊戌变法:百年后的反思与启示

杨 杰

(肇庆学院旅游学院历史系,广东肇庆526061)

摘 要:康有为力主的戊戌变法已过去110年了,反思这次社会变革运动,对于我们总结经验教训,更好地把握历史进程的规律性,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改革成功的关键是要得到大众的理解与支持;拥有执政权是改革成功的基本保证;任何改革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阻力。当前的改革开放是社会变革的伟大范例。关键词:戊戌变法;变革;启示

中图分类号:K 25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18X (2009)03-0020-05

收稿日期:2009-03-08

作者简介:杨 杰(1961-),男,辽宁凌源人,肇庆学院副研究员。

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中国发生了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这就是人所共知的、以康有为为主将的戊戌变法。2008年正逢戊戌变法110周年,认真分析这次社会改革,对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历史进程的规律性,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坚定必胜的信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试就此进行探讨。

一、戊戌变法的若干特点

1.变法是在民族危机十分严重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

19世纪的中国,以皇帝为塔尖的高度集权的封建制度已经延续了两千年之久。清王朝也早已过了“乾嘉盛世”的鼎盛时期,古老的封建社会已经到了垂暮之年,而它的统治者们却依旧昏昏然地做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所谓泱泱大国的美梦。而此时的西方世界早已进入了近代工业迅猛发展的资本主义时代,并且逐步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迅速膨胀的资本主义经济,使得其产品数量已远远超过本国的需求,因此,急于寻求、拓展海外市场。地

广人众的古老中国,不可避免地成为各帝国主义国家垂涎的一块“肥肉”。从明代后期开始,中国在绝大部分时间里一直奉行“闭关锁国”政策,认为自己是“天下第一”,别人有求于己,自己无求于人。由此而变得日益自封保守,最终丧失了一直保持的领先地位。一个曾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人类文明的优秀民族群体终于落后了。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对中国发动了多次侵略战争,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并和封建势力相勾结,共同绞杀了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和中国人民的多次反抗斗争。中国一步步被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一部分军阀、官僚、买办开始兴办“洋务”,企图达到“船坚炮利”、富国强兵的目标。但经过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洋务运动彻底破产了。帝国主义步步进逼,甲午战争后的再一次的割地狂潮,使中国面临着被瓜分的危机,更加深了中国人民的灾难。康有为《强学会序》开篇便说:“俄北瞰,英西瞵,法南瞵,日东眈,处四强邻之中而为中国,岌岌哉!”

[1]42

时局危艰,中国的有识之士,不仅加快

了寻求救国真理的步伐,而且积极付诸行动。这样,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变法维新运动,就在甲午战争后迅速兴起。[2]1

2.变法是在不改变原有社会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

“改革”与“革命”有着质的不同。后者是彻底改变原有的制度体系,以新的制度取而代之。而前者是在不改变原有制度的前提下,对旧有的东西进行革新和修正。

戊戌变法的改革方向虽然是最终建立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国家,但其在变法过程中,并不敢触动封建制度的根基,而是幻想在与封建势力相互妥协的前提下,换取一些发展资本主义的有利条件。主持变法的光绪皇帝也不可能容忍改变其赖以生存的封建制度。因此,戊戌变法是在并不触动原有封建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社会改革运动。

3.变法是循着先自下而上酝酿、后自上而下发动的途径进行的

甲午战争后的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清王朝的统治更加黑暗、腐朽。帝国主义国家加紧瓜分中国的步伐。在这危急时刻,部分接受了资本主义思想的中国知识分子,积极探寻救国之策,康有为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他聚徒讲学、著书立说、上书言事,组织强学会、保国会,鼓吹变法,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并积极酝酿、组织变法活动。这是个自下而上酝酿的过程。

经过维新人士的思想舆论准备和广泛活动,终于在部分大官僚中打开了缺口。他们出于各种不同的动机而倾向于变法。加之帝党在与后党争夺权力的斗争中处于劣势,需要寻求新的支持和手段,同时,年轻的光绪皇帝比起极端保守的慈禧太后和后党官僚来,更易接受新的事物。因此,维新派和帝党势力逐渐走向联合,终于在光绪皇帝的主持下,自上而下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运动。

4.变法有一个思想发动、准备的过程

历史上任何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都不是个别人的异想天开,都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根源,都要经历思想发动、舆论准备和行动要求的阶段。我们论及的这两次改革也不例外。

鸦片战争后,部分中国人认识到战争的失败是中国的落后造成的。以林则徐、魏源等为代表的地主阶级开明人士开始睁眼看世界。林则徐嘱人编译的《四洲志》、魏源的《海国图志》等使国人初步了解到了中国以外的世界。后起的洋务运动迈开了中国兴办近代工业的步履蹒跚的第一步。这些都为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的思想启蒙奠定了虽不牢固、但却不可或缺的基石。

戊戌变法第一人康有为,更是不遗余力地寻找各种变法的理论依据,通过著书立说、收徒讲学、上书进言、组织学会、发行报刊,极力鼓吹变法,为最后的“百日维新”进行了充分的思想发动和理论准备。其中的发展脉络不难寻觅。

5.变法代表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人类社会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这个总趋势是任何人也无法阻挡的。但有些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对人类社会发展起到促进或延缓的作用。

中国的封建社会经过漫长的发展阶段,到清代乾隆时期,达到了最后一个高潮,随后便日趋衰落,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更趋保守、反动、腐朽,中国人民跌入了苦难的深渊。社会变革是当时中国的唯一出路,只有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才能走出国家衰亡的泥潭。同时,中国的封建制度也走到了穷途末路,封建势力已无力再驾驭这架老车走上正轨,更无法抵御和战胜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文明。中国必须用更为先进的社会制度取代封建制度,整个社会才能有可能继续进步和发展。戊戌变法的发动者和组织者尽管未能明确提出改变社会制度的问题,但他们顺应了这一社会发展趋势和方向,积极倡导变革和向资本主义学习,并且付诸实施,吹响了变法的号角。

6.变法在客观上促成了国人的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

戊戌变法不仅是一场政治革新,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和启蒙运动。中国人民在传统封建思想长期禁锢和毒害下,人们的思想僵化闭塞、麻木不仁,戊戌维新运动打破封建思想的禁区,敢于冲决罗网,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批判和斗争。同时大力传播西学,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输入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好像滚滚春雷,惊醒了伏蛰的万物;好像阵阵春风,吹开人们的心扉,开拓人们的视野。

21

第3期 杨 杰:戊戌变法:百年后的反思与启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