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涂尔干的社会学理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涂尔干的社会学理论
• (1858——1917) • 法国、犹太 • 《社会分工论》1893 •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1895 实证社会学的方 法论纲领 • 《自杀论》1897是实 证研究的典范。 •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 式》1912
第一节 社会学研究方法
• 他认为,要实现社会学科学化的目标,应先确立: 社会学独特的研究对象、相应的研究方法 。
• (一)涂尔干的社会观 • △社会唯实论—社会是独立存在的客观实 体。 • 尽管由无数个人联合而成,但社会本身是高于个
人的相对独立的实体,具有超越个人的独特性质, 这种性质无法在单个个人身上找到。 • △社会整体观—其个体相互结合和相互作用的性 质不能简单地由个体特征加以解释。 • 社会学的研究方向:不涉及个体层次,只研究社 会层次。
本章小结
• 1.涂的社会理论被人们视为“社会学主义” • 2.实证主义社会学的方法论纲领《社会学方法的
准则》 • 3、理论特色: • 研究方法上的实证主义立场:用一种社会事实解
释另一社会事实 • 研究重点上的社会结构分析:把超越个人的社会
事实确立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分析重点定位在 社会结构层次上 • 研究倾向上的社会秩序情结
• (4)宿命型自杀:由社会控制过度造成的,个人失去了任何希望。 • 这种类型的自杀在现代社会并不常见,但是,现代社会中的各种极端群体
性自杀宗教依然可以显现这一点。世界末日。 • 涂尔干总结其自杀研究,提出了3个命题:社会的人需要一个高于个人的社
会目标;对这个目标所负的义务不至于使他失去自主;他的欲望应受到社 会秩序给予的一定程度的限定。 • 在自杀原因上,其并不完全否定个人生理上的因素,但认为那是次要的, 社会原因才是主要的。他认为,当一个社会不能提供上述3项条件时,一些 心理上脆弱的个人就可能会自杀。 • 整合程度低时利己型、失范型自杀率高整合程度高时利他型、宿命型自杀 率高
• (三)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
• (ⅰ)观察社会事实的原则:将社会事实 看做“物”
• 价值中立,根据外部特征下操作性定义, 足够客观性的感性材料。
• 第一,“摆脱一切预断”;破除经验范畴 的枷锁。
• 第二,对研究对象进行操作定义;以可见 的外部特征为依据。
• 第三,采用具有足够客观性的材料,而非 带有个人主观成见的感性材料。
• (3)普遍性:建立在社会生活的整体基础之上,由社会 整体所塑造和形成的一种特殊力量,使人们不得不产生的 同样的思想和行动才被称为社会事实。
• 两类社会事实:
• (1)属行为方式的生理学事实,如集体意识。
• (2)属集体存在方式的形态学(解剖学)事实,如社会 基本要素的数量和分布,包括人口地区分布,住房交通。
结合在社会中,以致个人失去了自主。迪尔凯姆以欧洲军队为 例说明利他型自杀。在军队里,士兵被训练得不看重自己的价 值,使他们感到被一种“社会价值”所扼杀,失去了自我,失 去了生活的乐趣,因而军人的自杀率高于普通百姓。
• (3)失范型自杀(“动乱”型自杀):由社会混乱所导致,在混乱中社 会成员的行为失去了规范,增添了痛苦。
Leabharlann Baidu
• (ⅱ)区分正常现象和病态现象的准则 • 他认为,社会学的目的是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客观研究,得出
科学的结论为社会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 区分正常现象和病态现象恰恰是从观察现象到提供科学建议 之间的一个中间环节。
• 正常现象和病态现象的区分标志——普遍性 • (ⅲ)划分社会类型的标准 • 判断社会现象是否病态应该将其置于特定的社会类型中进行
• 具体策略:
• (1)从先于它存在的社会事实中寻找
• (2)通过对社会内部环境的分析解释社会 事实的原因和功能。(社会形态学事实+社 会生理学事实)
• A、形态学事实:以物质密度为标志
• B、生理学事实:以动力密度为标志
• (3)运用共变法验证因果关系的存在。
• 若两种关系始终处于同样的关系下,而且总 是同时以某种方式发生变化,那么有理由假 定他们之间有因果关系。
• (二)社会学研究对象——社会事实
• 社会事实:一种思想或行为通过某种方式或过程成为多数 人的共同思想和行为时才获得社会事实的性质。
• 与纯粹个体事实的区别:
• (1)外在性:对于法律、风俗、道德、语言、宗教、货 币 制度我们并非生来了解,只有通过教育和法律履行这 些义务。
• (2)强制性:对个人有约束力。
部分个人,表现强大的社会强制力
• 有机团结社会:抽象价值层次上的一致,
即由更一般、更模糊的思维、价值和情感 所构成;
• 初级社会群体中的集体意识:以职业群 体为例
三、社会分工的功能
• (一)社会分工的功能 • 社会团结的物质基础;而非经济作用 • (二)社会分工的类型 • 1、常态分工:表现为职业的专门化,社会异质性增
• 4.当代功能主义的主要成分:涂所提倡的实证主义方法,强 调对社会结构的分析,关心对社会秩序基础的研究
• 5.如果说马克思特别重视社会内部结构的矛盾和冲突,孔德 首先关注知识的进化,韦伯潜心于对“合理性”的思考,则 涂粉厂关心社会秩序的维持和社会团结的加强
• 6.涂的局限性:KB P63
• 7.实证主义科学观念的核心思想是:科学的目标对外部世界 获得预见性和解释性的了解
• 涂尔干认为,欲望与满足欲望的手段之间的不平衡是一切生物痛苦的根源。 动物的生理机制为其欲望划定了界限,而人的欲望却是无止境的。他占有 的越多,欲求的就越多,所获得的未能满足需求反而刺激了新的欲望。欲望 有界限,人们才会感到满足和快乐,而欲望的限定只能来自社会。
• 社会形成了一套等级秩序。不管这个秩序是基于世袭还是个人成就,正常 社会中的秩序总是被大多数成员接受的。当社会成员认为这种等级原则合 理,自己应处在某一特定阶层中,他就欣然地接受该阶层给予他的限定,欲 望与手段也就有了平衡的可能。当社会发生动乱、变迁时,人们失去了种 种秩序和规范,欲望与手段不协调,行为混乱而无节制,遂造成种种痛苦, 导致自杀率升高。他把工商业者在经济危机中的自杀现象视为此种类型的 例证。
强,各部门依赖性增强。 • 2、变态分工: • (1)失范分工:个人行为缺乏法律道德约束,对新
角色的规范模糊。 • (2)强制分工:规定未与事物的真实状态相呼应,
表现为外部强制。导致社会不平等。如阶级之间 • (3)不协调分工:不适当的分工组织出现导致社会
成员行动不和谐,劳动积极性缺乏。
• (三)社会分工的原因
比例。 • 个体行为的社会原因
• 二、自杀的社会原因和社会类型 • 社会原因导致的自杀: • (1)利己型自杀:低度的社会整合 ,个人主义膨胀。 • 利己型自杀产生于极度的个人主义。社会人必须以他为之服务
的社会作为生活前提,需要一种高于自我的生活目标和意义。 如教徒的生活目标是宗教信仰。西方近代个人主义的发展使个 人与家庭、宗教和社会相脱离,从而使一些人感到生活空虚并 失去目标。
• 利己型自杀多发生在基督教教徒、自由职业者、未婚者、离婚 者中间。利己型自杀与社会的整合程度成反比。犹太教、天主 教、英国公教都有更强的整合力量,而基督新教在规定教徒生 活目标上缺乏强制力;独身者、离婚者比有家室的人较少地负 有义务;从这些脱离了社会义务和束缚的人们中产生出更多的 自杀者。
• (2)利他型自杀:高强的社会整合,社会组织高度聚合。 • 利他型自杀产生于过分地屈从于一种社会目标和意义,过密地
第三节:自杀论
• 1897年 对社会现象进行社会学式系统理论研究 的典范。
• 研究自杀的意图: • (1)以自杀为研究范例贯彻期集体主义方法论原
则; • (2)研究社会团结类型变化带来的社会秩序问题
对个体的影响 • 一、自杀和自杀率 • 自杀:凡是当事人自己采取直接或间接的,积极
或消极的行为,达到了预期死亡结果的情形。 • 自杀率:自杀者在某一群体或某一社会中所占的
考察。 • 其社会分类标准时按照社会结构的简单或者复杂程度——简
单单环节社会、简单合成的多环节社会和双重合成的多环节 社会。 • (ⅳ)解释社会事实的原则 • 如何解释社会事实? • 1、某一社会事实的存在必须根据其他社会事实解释,而非用 个人意志。(对还原论的批判) • 2、寻找社会事实产生的原因再分析其功能。(因果分析加功 能分析)
• 二、知识社会学 • 概念既不来源于个体经验,也非源自超验的神启,
而是源自人类的集体生活,是对“社会状态的转 述”。 • 时间概念、空间概念、等级概念、力量概念、因果 概念 • 分类同样源自集体生活与社会结构。人们以社会的 形象来认知和想象世界。“由己及外”进行推论、 分类。 • 知识以社会生活为基础而形成和发展,受社会结构 的制约,反映该社会类型。相对于个人而言,社会 处于优先地位。 • 容纳了经验论和先验论的优点,留下了理性的特定 权力,但是也对这种权力作出了限制; • 但是:①过分夸大宗教的作用,有历史唯心论倾向。 ②将宗教与社会等同引导出宗教永不消亡论。
• 法律是社会团结的“表征”,社会团结的转变反映在 法律中的主要变化
• 道德意识和社会规范化是社会团结的基础;
• 分工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结构从机械团结向 有机团结的转变
• 二、集体意识 • 集体意识(社会共识)是社会团结的精
神基础
• 含义:“社会成员平均共有的集体信仰 和情感的总和。”
• 机械团结社会:强烈的集体意识,驾驭大
第二节 社会团结和社会分工论
• 一、社会团结 • 涂尔干一生的学术兴趣:社会与个人的关系方面、社
会秩序和社会团结问题
• 要彻底说明人类社会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更好的理 解社会团结的本质特征,必须进行社会类型的划分
• 根据社会各部门之间的结合方式和紧密程度,将社会 类型划分为:机械团结的社会和邮寄团结的社会
• 摒弃对社会分工解释的个人主义解释,代之 以社会事实原则
• 社会分工的根本原因在于人口的增加。 • 社会密度和社会容量是分工的直接原因。 • 社会物质密度:单位面积上的人口数量
• 道德密度:个人之间沟通、交往、贸易和联 系强度增强
• 生存竞争的压力:分工合作(和马尔萨斯比 较)
• 专业化水平提高,促进合作和依赖
• 8.实证主义把科学看作是建立在经验之上、理性的和客观的 事业
• 9.实证主义的主要代表是孔德、涂尔干和韦伯以及帕森斯和 他的学生默顿,实证主义在当代出现了很多分流,最新的代 表是:新功能主义、理性选择理论和交换理论
• 10.实证主义把社会学的使命理解为解释被认为是统治社会 世界的客观“法则”或因果关系,他们希望严格依据科学方 法论进行的足够数量的经验研究,最终能够生产出或发现这 些法则,实证主义的社会理论力图真实的解释社会世界。
第四节 宗教和知识社会学
• 一、宗教 • 1、对宗教学术关怀渊源:成长环境;法国思想传统;理论
主题 • 2、宗教含义:宗教是一种与神圣事物有关的信仰和仪轨所
组成的统一体系,这些信仰和仪轨将所有信奉它的人的结合 在一个被称之为‘教会’的道德共同体之内。 • 3、宗教的根本属性:神圣性。即将世界区分为神圣事物 (禁忌性、权威性,是爱和理想的寄托,是强制、尊重和爱 的来源)和世俗事物(现实的、卑下的、个人的)。 • 4、宗教的组织属性:与巫术相区别,教会——道德共同体 • 5、宗教的起源:对“泛灵论”、“自然崇拜论”的否弃; 主张:①宗教意识产生于社会环境,神只不过是社会力量的 象征,非人格的抽象力量就是社会本身;②宗教对象不是具 体事物,而是抽象力量,可以说是符号系统 • 6、宗教功能:社会团结的力量——集体仪式活动(消极、 积极)——惩罚越轨、强制遵守规范、促使社会统一、加强 社会整合、保存和传播社会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