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校园文化结构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校园文化结构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摘要:校园文化是大学的灵魂所在,校园文化的内容丰富多彩,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校园文化结构的完善与内容的不断延展,是目前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的诉求,其意义是十分积极的。明确校园文化的内涵与层次结构有利于我们更好的建设校园文化,有利于文化传承与创新事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关键词:校园文化;层次结构;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5-001-02

一、校园文化内涵

校园文化的内涵与文化的内涵一样难以界定。国内外学者也进行过广泛探讨,他们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侧面和不同的层次,对校园文化进行定义。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四种。这些定义都对我们理解校园文化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但都有所不足。一是“社区说”。认为校园文化是置身于社会大文化背景中的一种具有自身特色的

亚文化形态,在分类上归属于社区文化范畴。这种说法容易将校园文化等同于社区文化,忽视了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以及校园文化它自身的特色,主体与内涵都过窄,不能全面概括校园文化内涵。二是“氛围说”。校园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认为是在校园这个特定的范围中的小环境、小气候,是一种氛围。这种说法很狭隘,忽视的校园文化形式的多样性,丰富性。三是“综合说”。认为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为全体成员认同遵循并带有本

校特色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学校风气、校园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和思想意识等因素的综合。这种说法过分重视精神文化,这种综合室精神层面的综合,忽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的作用。四是“补充说”。认为校园文化是学校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完善,甚至认为校园文化就是“第二课堂”,仅仅将其视作第一课堂的补充将校园文化狭隘化了,校园文化无处不在,对全校成员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传授学生科学文化,更要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加以引导,促使其健全人格的形成。

那么,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在社会大文化背景下,以校园为特定地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全体成员在其长期办学过程中创造的,以促进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提高全体成员文化素质及审美情操为目标的,一切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管理者与师生共同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结晶,是这所学校重要的教育资源和表征,体现学校理念特色,对全体成员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校园文化的层次结构分析

校园文化的层次结构,国内外学者都有各自的划分,按不同的标准也有不同的划分,有根据角色划分的,如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职工文化,管理者文化。有按显性—隐性结构划分为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有按软件—硬件结构划分为软件和硬件两大部分。还有更为常见的划分方式,按形态因素划分。本文针对此分类进行阐述。

文化就其基本形态可以划分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

那么相应的校园文化也包括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物质文化三种基本形态。

1、深层

校园精神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校园文化的最高表现形式,集中反映学校的底蕴与个性特色。校园精神文化是全体师生在长期的教学与学习实践中形成的行为准则、价值取向、思想观念、生活习惯等。校园精神文化无处不在,师生的一言一行、公告栏的寻物启事、食堂里有序的排队等。这种文化产生于校园人,又反过来对个体、集体具有凝聚、激励、导向和保障的作用,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可以为学生教师乃至整个学校的发展提供积极向上的精神氛围,产生无形的凝聚力与约束规范力,给予精神力量,使整个学校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2、中层

校园制度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是使学校教育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校园中存在许多群体,有教师,有学生,有职工,有学校的管理者,每个人都有追求自由的权利,但是这种自由不是毫无边界的,每个人的行为都应该理性自由,否则彼此就会发生冲突,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校园制度文化就是用来调节控制这些个体彼此关系,使这些群体能够和谐共处。校园制度文化既包括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规章制度、行为准则,也包括学校长期形成的道德规范、师生之间惯常的互尊互爱礼仪习惯。校园制度文化犹如一根准绳,在校园人的思想、行为中进行一定的调节,维持校园良好

的秩序,促使学校健康发展。

3、表层

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物质文化是大学文化的物质形态,是大学文化直观显现的层面。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那么校园物质文化就是其他文化的基本与先决条件。校园物质文化时在校园文化中可感觉到的具有一定感染功能的实实在在的东西,如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的众多的人文景观和美育环境。它主要包括教学科研设施、建筑群落、场馆建设、绿化美化、卫生环境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除了正规的课程以外,学生置身于其中的环境也是一种教育要素或反教育要素,一个肮脏的环境培育不出环保意识和美学意识。”在竞争激烈的21世界,中国应重视环境的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意义,有效建设校园物质文化,促进校园和谐发展。

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探讨

1、重视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校园文化广泛的内涵中,历年来对精神文化的重视还不够,精神文化的无形化使学校成员容易忽视对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要加大学校全体成员对校园精神文化的重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目的在于培养和造就一代代身心俱佳、知识和品德兼备、富于创新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既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客体,更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积极参与的主体。在精神文化的建设上学校应将更多的主动权交予学生,让他们自主地勤奋学习,在学习之余给予一定空间组织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并鼓励学生积极进行

学术研究活动,不断丰富、充实和完善校园精神文化的内涵,使之历久弥新。

2、重视学校全体成员的制度意识的培养

学生大多没有什么社会经验,对制度的敏感性不如社会经验丰富的人。学校中的主体部分就是学生,培养学生及全体成员的制度意识十分必要。制度意识也就是对制度的一种敬畏,学校可以开设一些师生员工都可以来听讲的公益课程来有效的进行制度意识的培养,对教师与学生产生潜在的心理压力,也可以通过学校规章制度的内化引导师生员工按照学校的行为准则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如此,师生感觉自己是一个被尊重的主体从而主动地接受外在约束,能有效地预防和制止消极的违规与越轨行为的发生。

3、重视校园物质文化的自然化与协调化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我国,城市还没有发展到今天这样高楼林立是,大部分学校建立在依山傍水,环境优雅之处,原因就在于可以用大自然美丽的景观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的心灵美,让全体师生员工感受大自然的灵气。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学校有许多都置身于繁华的都市,所依靠的自然景观越来越少,我认为在建设校园时应尽量的与自然贴近,与自然为友,让师生员工能够汲取大自然的力量,并注意整体的协调性。

参考文献:

[1] 贺宏志.大学校园文化的结构和功能[j] 高等教育研究1993.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