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育与教育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美育与教育的关系

作为公共课的美学的子学科和文学艺术欣赏类的各门课程是实施中职学校美育的主要途径而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审美实践主要是艺术教育,这些课程的目的不是传授专门的知识和技能而是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在具体艺术教育中,美育与德育有联系,但不能片面的将美育放在从属于德育的地位;美育中的审美实践不能简单理解成“鉴赏”而忽视实践技能的训练。

标签:美育;教育;关系

一、美育与艺术教育的关系

从严格的学科意义上说,美育是一个包含了艺术但又不等同于艺术的概念。一方面,美育的范围比艺术教育要宽,美育不仅仅包括了艺术教育,还包括了景观美育、生活美育、社会美育、科技美育等方面,艺术教育只是美育的一种最主要的形态。另一方面,美育也不能完全涵盖艺术教育。“审美是艺术的一个重要的基本属性,艺术所承载的,往往包括了政治的、宗教的、民族的等观念,在审美中,认知的、道德的、政治的等社会文化因素是隐含的,有很多艺术作品,思想内涵所占据的地位比审美更突出,有一些艺术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并不仅仅是因为其审美价值,有的甚至主要不是因为其审美价值,而主要是在思想、文化等方面的价值。”[1]

不管如何,这里所说的艺术教育不同于专业的艺术教育。它的目的不是培养专门的艺术家,而是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发展,服从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总体目标。一句话,这里所说的艺术教育不是学生职业技能的教育,而是学生文化素质的教育。另一方面,现实中,现实的實用心态占主导地位,人一般不要求也没有必要成为审美主体,同时,社会物和自然物既不主动要求,也基本上没有被作为审美对象。现实活动中人要进入审美状态是很困难的。社会物和自然物主要不是为审美而存在,社会物和自然物成为审美对象是偶然的。但是,主体在艺术中很容易进入审美状态,尽管有的艺术所承载的内容很复杂,但都具有审美因素。所以,审美教育的主要对象是艺术。

所以,这里所说的作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艺术教育,它主要功能依然是美育,这点我们往往重视不够。作为美育性质的艺术教育,我们要明确三点:第一,艺术教育的目的不是对学生传授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不是培养他们的谋生手段和工作技能,它的主旨在于提高学生的生存质量。第二,艺术本身是“高情感”的载体,我们要充分挖掘艺术的情感性,满足学生个性的情感生活需求,并使之得到丰富和提高,从而更具有生命活力。第三,艺术教育作用于学生的心理和精神的成长,具有其他教育手段和教育内容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艺术教育中美育与知识传授的关系

任何一门课程都涉及知识传授的问题,以艺术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各门美育性

质的课程同样涉及艺术范围内的各种知识。目前中职学校对这类课程的知识的传授是比较重视的,“学生美育教育的内涵还包括对艺术的学习和对美的创造能力的训练。所谓对艺术的学习就是指掌握和理解艺术这门学科范围内的各种知识,因为艺术是专门研究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科学。”[2]

知识教学的过程,属于通常我们所说的“智育”的范畴,而不属于美育的范畴。知识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通常意义上讲的“智力”。美育则主要是一个培养审美能力,使学生的个性情感得到表现和升华的过程。在美育过程中,直接与需要、愿望、冲动、快乐、幸福、悲痛等个体生命状态相联系,艺术的呈现状态是承载情感的形式。培养和发展艺术形式感是美育的一项内容。艺术通过内心情感的形式呈现,而使之成为我们理解的对象,任何审美形式都是感性生命的创造性表现,通过对审美形式的体验,可以直接领悟到其中的感性生命。

审美也需要知识的帮助,但是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的教师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因为注意力集中在知识的传授而常常将艺术作品由具体表象引向抽象逻辑的发展方向,而不是越来越深入到具体的感性形象当中去。如欣赏一首古诗,教师对于词句的含义进行理性的分析,对段落大意进行分析概括和逻辑推理,然后“奔向”作品的主题。这样做就让作品的内涵与形式发生了分离,违背了美育的原则。在美育性质的艺术教育中所有的知识讲授都应该紧紧扣住艺术形式来进行,对作品内涵的揭示应该与形式感的培养和情感的体验直接融合。

艺术作品的形式主要是指结构、艺术语言、手法、体裁等,是作品内容的存在方式。“很美地画”或者“很美的写”,就是指形式的问题,不仅是指采用美的外在形式,更是指采用艺术的方式来表现艺术家要想表现的内容,塑造艺术形象。艺术作品的内容是与形式结合在一起的内容,是以艺术形象呈现的内容。当艺术形象生成了深刻的意义时,也就具有了审美价值。而艺术形象的生成,就是给内容以形式的过程。因此,凡是能充分地、恰当地表现出内容的形式,塑造了典型的艺术形象的形式,都会使艺术作品产生深邃的意义,从而具有审美价值。总之,对于美育性质的艺术教育来说,各方面的知识的传授是必要的,它是提高学生艺术素养的必要环节,但是把美育性质的艺术教育当成“智育”课程来上是不合适的。这门课程的开设本来就是发展学生的感性能力,让学生的感性与理性能协调发展。如果又将这些艺术教育引导到科学逻辑思维发展的方向上去,是严重违背这一些课程开设的初衷的。

结语

就高等教育的理论研究和艺术实践而言,大家都充分意识到审美教育的独特作用,也认为审美教育是高等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关键环节,是全面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不可缺少的内容,艺术教育是高等学校实施审美教育的主要手段和重要途径。学校对美育的重要性的认识是充分的,很多学校规定要开设审美欣赏、审美素养之类的课程就是一项证明。高校里也有很多美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课题,而且美育研究都注重实践性、实验性、实效性。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操作过程中,依然有以上的一些偏颇和其他的一些问题。“美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

组成部分,是对青少年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因为,美育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人类自身美化、完善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径。美育有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这是其他教育所无法替代的。”[3]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如何真正发挥美育的无法替代的、独特的功能和作用,笔者愿与各位同仁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杜卫.作为一门学科的文学理论[J]文艺研究,1995,(5).

[2]李泽厚.美学三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3]霍国元,冯建力.提高人学思想品德教育实效性探讨[J].高等教育究,2007,(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