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藏戏传承的几点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世纪藏戏传承的几点思考
【摘要】:藏戏从萌芽、发展、至成熟,它都是在传承中改革,传承中求得发展。古代藏戏家们在传承时取舍得当,并试图不断完善这门艺术。21世纪,藏戏的发展背负着更为伟大的使命。文章从藏剧和藏戏的概念区别着手,以新世纪藏戏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为切入点,为更好的传承并发展藏戏这一艺术而进行一些理论探讨。
【关键词】:新世纪; 藏戏; 传承; 思考
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的今天,保护民族文化成为一项世界性的特殊任务。只有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才可以保持不同民族间的文化独特性,才能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近年来我国加大了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并且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尤其高度重视少数民族的非物质的文化传承。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公布了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其中藏戏、雪顿节等在藏区的20项国家级文化遗产申报成功,占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4%。文章主要针对藏戏传承的现实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为更好的传承藏戏这一古老艺术而提出一些比较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一、藏剧和藏戏
藏剧和藏戏是两个密不可分的概念,也是在学术界争论较多的一个话题。追溯藏戏的源头,可知最初的藏戏并非是现今人们所看到的藏戏,而严格意义来讲,藏戏的雏形是由不同种类的藏剧艺术发展而来的,藏剧与藏戏是总分的关系,因此根据作者的观点简单阐述这一关系。
藏剧艺术在全国传统戏剧中,历史最为久远。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6世纪即松赞干布父亲的时代,已进入奴隶制的藏族社会民间艺术形式已经产生。松赞干布时期,随着文成公主的进藏,把传进来的汉族乐舞结合至藏族本身的歌舞艺术,在此基础上兴起了一种鼓舞,其舞蹈、表演及歌唱都有一定的规范。直至8世纪,藏王赤松德赞时代,为了弘扬佛法,请印度大师莲花生,而莲花生大师采用藏族的土风舞,也就是从朗日颂赞时期遗留的舞蹈,再加上佛法哲学的内容,创造了一种用舞蹈形式来镇魔酬神的哑剧,跳神。当时简单的宗教跳神仪式为后来的民间藏戏艺术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藏戏和跳神、哑剧一样都是藏剧艺术中的一种。藏戏是14、15世纪由噶举派高僧汤东杰布创立的。在这之前就已经有藏戏的素材,霍尔康·索朗边巴在他的回忆录中说:“我在年轻时,曾闻上辈们解说围绕大昭寺的《如意藤》壁画中的《诺桑法王》……[2]。”正式藏戏的创立者高僧汤东杰布吸纳了宗教跳神仪式中的一些艺术营养,并穿插有趣的故事情节,注入长期流传的短小故事,比较唯美的演绎,它针对的是大众百姓,因此言语比较通俗易懂。在宗教故事剧《云乘
王子》序言中道:“昔,我雪域之最胜成就自在汤东杰布赤烈尊者,以舞蹈教化俗民,奇妙之歌普及舞蹈,如伞纛覆盖所有部民,复以圣洁教法及伟人之传记。扭转人心所向,而轨仪殊妙之‘阿姐拉姆’遂发端焉……[3]”。直至现在,在藏戏演出时,可以看到在演出场地中心,摆上“卓索齐玛”(吉祥供盒),正中都供有汤东杰布的塑像,或一根树木上挂有他的“唐卡”(藏式卷轴画)画像[4]。藏戏与跳神和宫廷舞间的最大区别是藏戏的普及性和流传面比较广,藏戏之所以能得到传承与它的本质是息息相关的。藏戏是一种大众化的艺术,它的观众就不受阶级的束缚。
二、新世纪藏戏发展的若干问题
解放后藏戏传承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近二十余年来,西藏、青海、云南、甘肃、四川五省区的戏剧工作者和文化部门,都把藏戏的继承、发展、创新作为弘扬藏族优秀文化的主要任务之一去认真完成。西藏举办了五省区藏戏研讨会,《西藏艺术研究》刊发了不少藏戏研究文章,四川举办了藏戏调演,八大藏戏的部分剧目也搬上了银幕。此外,西藏自治区藏剧团非常重视下一代藏戏演员班子的培养。上述各方面均成绩显著,不过在我们讨论它的佳绩的同时,也不容忽视藏戏传承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只有先发现问题,下一步才可以讨论问题的解决方案,才能对症下药。
(1)面临观众断代的威胁。目前藏戏的观众可以划分为三个年龄层,占绝大部分的观众是当地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以前的老一辈,其次是50年代-70年代的中年人,80年代后的观众只占很少的一部分。古老的藏戏表演方式,长时间的慢节奏的演出,不能吸引看惯电影电视的藏族年青观众。随着电视、卡拉OK、流行音乐、街舞等新兴艺术形式的兴起,传统戏曲的观众不断减少,为数不多的戏曲演出,成为一些老年观众的专利,很少有年轻观众问津。多数年轻人认为藏戏就是老年人观看的“老年艺术”,即使有公益性的藏戏演出,年轻人也很少参与。从政府和其他文化部门的层面来看,重视培养下一代藏剧演员胚子,如西藏自治区藏剧团重视学校教育,招收藏戏学子,作为传承这一艺术的一种途径,但似乎没有注意观众的培养度。私以为,单方面的只靠培养演员作为传承这一艺术是不够的。假如藏戏没有观众,就等于没有藏戏的需求;没有需求,那么它的价值就不复存在了,因此传承藏戏就必须重视培养下一代的观众。
(2)藏戏的会演形式缺乏竞争性。藏戏的兴盛是在17世纪以后,每逢藏历七八月,西藏各地著名的剧团汇集在拉萨,针对僧众及普通百姓进行一些公益性的演出。对于信仰佛法的教民,同时也是藏戏的演员来说,能以自己的歌舞敬献僧众,甚至是大活佛,都认为是一件喜事。直至解放前,各地区剧团间的竞争非常激烈。这种剧团间的交流和竞赛,促进了当时藏戏艺术的发展。进入新世纪,很多现代化的娱乐设施取代了传统的藏戏,各地区的藏戏团体也不太重视公益演出,剧团间的交流和联系也甚少,无从谈及竞争性。
(3)对民间老藏戏家的重视力度不够。现在对很多艺术领域的艺术家们设立了各种奖项,奖励那些对艺术的抢救、保护、研究、革新有突出贡献的人员。但藏戏的民间资深的老艺术家们,只有少数一部分人享受到这种待遇。只有把他们的生活待遇提高了,这些老艺人才会觉得新时代也有他们发挥才艺的余地,会
试图追求艺术领域的更高层次。因此,相关文化部门应关注民间艺人的生活待遇。
三、几点建议
(1)藏戏需要培养年轻观众,重点针对高校学生。藏戏是中国戏曲百花园中瑰宝,现在的一些年轻人不喜欢戏曲,是由于一些传统戏曲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不合他们的审美习惯,如果通过重新演绎和打造,还是能引起年轻人的兴趣。新潮的服装与炫目的舞台美术、流光溢彩的灯光等,相信一定会吸引年轻观众。近年来,很多藏语流行歌曲中穿插了藏戏的唱腔,流行与藏戏结合的唱法受到了年轻观众的喜爱,证明年轻观众没有摒弃藏戏艺术。只要我们的宣传力度达到一定的程度,尤其是针对西藏高校,坚信一定会拉近年轻观众与藏戏的距离。藏戏演出团可以在各高校进行演出,让这种高雅艺术走进校园。西藏高校的课程设置上可以进行适当的调整,把民族戏剧史和艺术史这类课程列入教学的内容,从而培养年轻一代对古老艺术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新世纪的年轻观众。
(2)通过电视媒介推广藏戏艺术。“电视是文本转换的一种媒介,电视一向属于口语而不是书面语……[5]”,电视已经融入大众生活,90年代后电视在西藏普通的百姓中得到了普及,成了民众观赏表演艺术的主流(表1)。电视为传统的藏戏艺术提供了更广的发展空间。另外电视作为戏曲与观众的连接纽带,为观众提供了一种直接接触藏戏的方便的渠道,这种渠道缩短了时间和金钱的投入,可以让极大范围内的观众足不出户便能欣赏。电视还可以作为一种艺术手段参与藏戏的创作,为藏戏加进种种新的艺术元素,搞一些“电视藏戏”节目,赋予藏戏新的时代色彩。
(3)重视雪顿节这一文化空间,重视藏戏露天式的表演方式。雪顿节从最初的普通百姓向喇嘛僧众敬献酸奶,演变为后来藏戏演出的特定时间,前后经历了300多年的历史,藏戏对“雪顿”这样的传统宗教仪式的一种冲击,到最后变成藏戏节。藏戏成为雪顿的重要内容,敬献酸奶已推出历史的舞台。雪顿节是一种文化空间,它是藏族文化传承绵延的具体表现形式。1998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遗产代表作条例》中对“文化空间”的界定是“一个集中了民间和传统文化活动的地点,但也被确定为一般以某一周期(周期、季节、日程等)或是一事件为特点的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和这一地点的存在取决于按传统方式进行的文化活动本身的存在⑥”。雪顿节从18世纪以后就已成为民众看藏戏的重要节日,露天式的藏戏会演,也构成一种特殊的文化。因此,重视雪顿节不但能起到传承藏戏的作用,同时保护了传统藏戏露天式的表演方式。
四、结语
祖辈留下的藏戏艺术,从传统剧目到新剧,每出戏带给人们的不仅是审美的愉悦,也给人们留下一些思索:古老的藏戏艺术,经历了近千年的沧桑,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如何让藏戏焕发新的生命力。希望各级政府和社会上的有识之士能够通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申报过程引起对藏戏抢救与保护的高度重视。立即从藏戏仅存的艺术家着手做藏戏系统各剧种、流派的录音录像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