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特殊句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倒装句

一.【类型】

(1)宾语前置句 (2)定语后置句 (3)谓语前置句 (4)介词结构后置句

二、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得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特定条件下要放在动词或介词得前面,这样就形成了宾语前置。

1。疑问代词当宾语,宾语前置

“谁、孰、何、曷、害、奚、安、焉、胡”等疑问代词作宾语时,要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前。

(1)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译文:我欺骗谁?欺骗天不?

(2)王者孰谓?谓文王也。(《公羊传·隐公元年》) 译文:王者就是指谁?指文王呢、

(3)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 译文:它将要往哪里去呢?

(4)何由知吾可也?译文:从哪里知道我可以呢?

(5)汝安从知之?(《汉书·黥布传》) 译文:您从什么地方了解她呢?

(6)胡为至今不朝也?(《战国策·齐策四》)译文:为什么到现在还不让她上朝呢?2。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不、未、毋、无、莫、非、否"等等否定词、

(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译文:不必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要担心不了解别人、

(2)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韩非子·五蠹》) 译文:我有年老得父亲,我若死了,没有谁养活她。

(3)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译文:古代得人没有欺骗我、

(4)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 译文:七十岁得老人穿绸吃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做到这样却不能成为王得,没有这种事情呢。

3。用“之”或“就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得“之”只就是宾语前置得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隐公元年》) 译文:姜氏有什么满足呢?

(3)唯利就是图(唯就是图利) 、唯命就是从、唯余马首就是瞻

(4)语曰:“唇亡则齿寒。”其斯之谓与?(《谷梁传·僖公二年》) 译文:俗语说:“没有嘴唇,牙齿就会寒冷。"大概就是说这类事吧?

4、介词“以”“于”等得宾语前置。

(1)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左传·僖公四年》) [译文:楚国用方城山作为城墙,用汉水作为护城河。

(2)就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孟子·梁惠王上》) [译文:因为这个原因,君子让屠宰烹煮得地方远远离开自己。

(3)启乃淫溢康乐,野于饮食。(《墨子·非乐上》) [译文:夏启便放纵享乐,在野外吃喝、]

(4)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也。(《左传·昭公一九年》) [译文:俗话所讲得“在家里生气却在大街上显出一脸怒气”这句话,就是说楚国呀。

三、定语后置

定语就是用来限制或修饰中心词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得,一般放在中心词得前面,但在文言文里,有时为了强调与突出定语,把它放到中心词得后面,这种语法现象就称为定语后置、

1、数量词定语后置:中心词+数量词。文言文中数量词或数词作定语,可以前置,与现代汉语相同;也可以后置,与现代汉语相反。后置时,翻译应改为前置。

(1)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左传·隐公元年》) 译文:命令子封率领两百辆战车去讨伐京。

(2)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鸿门宴》) 译文:我拿来一双白璧,想献给项王。2。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译文:蚯蚓没有锋利得爪牙,强健得筋骨。3、“者”字结构将定语后置、也就就是说,将定语化成一个者字结构,放在中心语得后面。有时,在中心语与定语之间插上“之"字(个别得插“而”字),还有得插上“有”字。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送之。(《史记·刺客列传》) 译文:太子与知道那件事得宾客,都白衣白帽去送别荆轲。

(2)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 译文:村里好事得少年,养了一只蟋蟀、

(3)五谷者,种之美者也、(《孟子·告子上》) 译文:五谷就是美好得植物品种。

(4)郑人有欲买履者。(《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译文:有个想买鞋得郑国人。

四.谓语前置句

文言文中有时为了突出谓语或表达某种感情,可以把主语谓语得顺序颠倒过来,这就叫做谓语前置句,或者叫主谓倒装句。

(1)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

(2)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

(3)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4)美哉,我少年中国!

五。介词结构后置句

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就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得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译、

1。动+以 + 宾

(1)请以矢,盛以锦囊、译文:请出那三支箭,用锦囊装着。

2。动 + 于(乎,相当“于”) + 宾

(1)风乎舞雩。(《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译文:在舞雩台上吹风。

(2)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左传·隐公元年》) 译文: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不同意她。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4)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4)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赤壁赋》苏轼

(5)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苏轼

3、形 + 于+宾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 译文:人本有一死,有得比泰山还重,有得比鸿毛还轻。

(2)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墨子·公输》) 译文:楚国在土地方面有余,在人口方面不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