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概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
经济总量和产业结构
2006年全省生产总值641.0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2%;人均生产总值11753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3%。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全年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69.60亿元,比上年增长3.5%;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330.82亿元,比上年增长15.7%;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240.63亿元,比上年增长10.5%。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由“十五”末2005年的12.0:48.7:39.3转变为10.9:51.6:37.5;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3.5%、62.7%、33.8%。
森林资源
林地面积309.6万公顷,占全省面积的4.2%,灌木林地面积175.5万公顷,乔木19.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2.59%,乔木林覆盖率为0.35%。乔木林主要分布在黄河、通天河、澜沧江干支流两岸,以寒温针叶林为主,优势树种有云杉、落叶松、油松、桦木、杨树及圆柏等。全省森林活立木蓄积量为2.98万立方米,属森林资源贫乏省份。
资源情况
风能资源
青海省属“风能较丰富区”。全省90%以上的地区年平均风速在3米/秒以上,2005年可利用风能时间在3000小时以上,年平均可用风能密度在65~100瓦/平方米以上,其中年平均风速3.5~4米/秒以上,2005年可利用风能时间在4000小时以上,年平均风能密度在100~150瓦/平方米以上的地区占全省总面积的70%以上,年风能资源理论值折合7854万吨标准煤,相当于电能1745亿千瓦时。太阳能资源。青海省地处中纬度地带,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高原大气层相对稀薄,日光透过率高,加之气候干燥、降雨量少,云层遮蔽率低,太阳能资源十分丰富。2005年日照时数达2500~3650小时,柴达木盆地更为突出,年日照时数可达3600小时以上。年平均日照率60%~80%,年辐射总量达586-754×104千焦耳/平方米,年直接辐射值为419×104千焦耳/平方米。总辐射量中直接辐射量的比重约占62%。年接受的太阳能折合标煤1623亿吨,合电量360万亿千瓦时。
2006年全社会建筑业创造增加值65.8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7%。年末全省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426个。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企业实现利润总额0.60亿元,比上年增长5.3%。
固定资产投资
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19.62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其中,能源投资118.26亿元,增长37.2%,基础设施投资167.56亿元,增长35.0%。按产业分,第一产业完成投资38.29亿元,比上年增长22.0%;第二产业完成投资213.97亿元,增长21.8%;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67.36亿元,增长4.5%。一、二、三产业完成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总额的比重分别为9.1%、51.0%、39.9%。
农业和畜牧业
受高温干旱及局部地区其他自然灾害的影响,种植业减收。2006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48.98万公顷(734.7万亩),比上年增长2.7%。粮食种植面积26.03万公顷(390.4万亩),比上年增长6.0%;总产量88.3万吨,比上年减产5.3%。其中,特色作物马铃薯种植面积8.01万公顷(120.2万亩),比上年增长6.4%,总产量30.9万吨,减产4.8%;豆类种植面积4.60万公顷(69万亩),比上年增长12.5%,总产量10.2万吨,减产13.9%。油料种植面积15.95万公顷(239.3万亩),比上年下降1.5%,总产量26.5万吨,减产16.8%。蔬菜种植面积2.77万公顷(41.6万亩),比上年增长7.3%,总产量90.4万吨,比上年增产7.1%。
旅游资源
大自然赋予青海一派独特的风光。有终年积雪的冰峰雪山,有起伏不平的高原丘陵,有广袤平坦的草原,还有茫茫天际的戈壁、纵横交错的河流、星罗横布的湖泊。原始、神秘、粗犷为世人所惊叹。而丰富的遗址古迹,古老的宗教文化,绚丽的民族风情更是多姿多彩,令旅游者瞩目。青海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可供游览景点达900余处。其中具备观赏规模的自然风景点120余处;人文风景点700余处;自然和人文二者兼备的复合型景点70余处。
全年四大支柱产业创造增加值142.10亿元,比上年增长17.7%。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46.81亿元,增长5.5%,水力发电业21.52亿元,增长23.8%,有色金属业54.45亿元,增长22.0%,盐化工业19.32亿元,增长31.6%。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6.4%,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其中,股份合作企业产销率为100.6%,下降0.4个百分点;国有企业为99.5%,提高0.3个百分点。大中型企业产销率为96.7%,提高0.2个百分点。
土地资源
全省现有耕地58.99万公顷,占总面积的0.82%,宜农耕地大部分在日月山以东的湟水、黄河流域,其次是柴达木盆地、共和盆地,祁连山北部边缘和青南高原东南部边缘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带也有小面积分布。
草场资源
草原面积3647万公顷,占全省面积的50.54%,占全国草原面积的10%,居全国第四位。其中可利用草地面积3161万公顷。天然草场以高寒草甸为主体,莎草、禾草比重大,草群低矮,产草量低,但耐牧性强,营养丰富。
水资源
青海省水域面积251.14万公顷,占全省面积的2.2%,其中宜于养鱼水面108.5万公顷。水资源总量为627.48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622亿立方米,地下水265.93亿立方米,重复水量260.45亿立方米),居全国第16位。
青海是黄河、长江、澜沧江的发源地,山高水长,河床落差大,水能资源十分丰富。全省河流水能理论蕴藏量在1万千瓦以上的共有108条,理论蕴藏总量为2337.46万千瓦,占全国的3.5%,在各省中名列第五。水能资源主要分布在黄河、通天河、扎曲、解曲等河流,可开发装机5000千瓦以上的水电站站址共有185处,装机容量共2176.2万千瓦。其中装机25万千瓦及以上的大型电站17座,1661.77万千瓦;2.5~25万千瓦的中型电站51座,431.43万千瓦;0.5~2.5万千瓦的小型电站117座,装机83万千瓦。
矿产资源
青海省矿产资源有四大特点:一是地域分布呈北煤、南砂金、西盐类和油气、东非金属矿产;二是矿床、矿点多,矿种全,潜在价值大。截至1997年底,全省累计发现各类矿床、矿点和矿化点2520余处,其中探明储量的矿床和矿点704处,累计发现各类矿产125种,占全国已发现各类矿产168种的74.4%;探明有储量的矿产105种,占全国已探明储量矿产151种的69.5%。据1997年全国矿产保有储量排序,青海省有52种矿产的保有储量居全国前10位,45种主要矿产中有19种矿产保有储量居全国前10位;三是盐类等矿产资源优势突出。优势矿产主要为盐类、石油、天然气、部分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盐湖资源储量十分巨大,钠盐保有储量3263亿吨,占全国保有储量的80%。钾盐4.43亿吨,占97%。镁盐48.11亿吨,占99%;石油、天然气资源比较丰富,现已探明地质储量分别为2.08亿吨和1343.4亿立方米,分列全国的第10位和第4位。金属矿产中,主要有铜、铅、锌、钴及金矿,储量大、开发前景较好。非金属矿产中,石棉、石英岩、石灰岩等均居全国首位。柴达木盆地是矿产资源的富集区,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盆地中15种主要矿产资源保有储量的潜在价值达159843.83亿元,占全省矿产资源潜在总价值的90%以上;四是共伴生矿产多,资源组合好。如察尔汗钾镁盐矿床,既是大型钾盐矿,又是特大型的镁盐矿、盐矿、锂矿、铷矿及硼矿,还是大型溴矿和碘矿;再如德尔尼铜矿床,既是大型铜矿,又是大型钴矿、金矿、伴生硫矿及硒矿,还是中型锌矿和银矿。
2006年末草食牲畜存栏总数2215.2万头(只),比上年下降0.2%。全年肉用牲畜出栏率达30.9%、商品率为27.1%,分别比上年提高1.4、1.3个百分点。肉类总产量27.17万吨,比上年增长5.5%。其中,牛肉产量7.70万吨,增长3.5%;羊肉产量9.57万吨,增长4.5%。牛奶产量23.80万吨,增长0.8%。羊毛产量1.77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
水文
青海省境内水系发育,江河纵横,湖泊众多,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故有“江河源头”之称。主要河流有通天河、黄河、扎曲、解曲,主要湖泊有青海湖,扎陵湖、鄂陵湖。
气候
青海属大陆性干旱、半干旱高原气候。日照时数长,辐射强;气温日差较大,年差较小;降水地区差异大,东南部地区雨水较多,西部地区干燥多风。全省年降水量只有50毫米,无霜期为3-6个月,主要地区年均温在-6~4℃之间,盛夏6~8月均温为5.4~19.9℃,气候凉爽,是天然避暑胜地。
主要城市
西宁、格尔木、德令哈、恰卜恰镇、结古镇。
地形
青海地势高峻,全省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境内山川盆地发育。北部有祁连山和阿尔金山,中部是昆仑山和阿尼玛卿山,南部为唐古拉山和巴颜喀拉山。山系之间是著名的柴达木盆地、湖群密布的神秘无人区~可可西里盆地和开发历史悠久、人口稠密的“河湟谷地”,形成山盆(谷)相间的地形格局。多座山峰耸立于雪线之上,最高峰为布喀达坂峰,海拔6860米。
青海省概况
基本概况
面积
青海总面积为72.23万平方米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13。
人口
2006年末全省总人口547.7万人。
民族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全省共有43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42.8%,世居青海的少数民族主要有藏、回、土、撒拉、蒙古等民族。
行政区划
青海省现辖1市、1地、6州,4个市辖区,其中县级市2个,县、自治县37个。
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275.99,比上年提高45.5个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20.25亿元,比上年增长70.9%。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113.40亿元,增长72.0%。在利润总额中,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118.82亿元,增长66.0%;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实现利润2.15亿元,增长79.2%。
自然景观:有青海湖、三江源地区、还有被誉为“高原西双版纳”的孟达自然保护区、玉树隆宝滩的黑颈鹤自然保护区、互助北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坎布拉丹霞地貌(国家级森林公园)、柴达木盆地风蚀雅丹地貌、巴隆狩猎场等颇有知名度的景观。
人文景观:青海省人文景观点有700余处。其中古文化遗存,包括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城、古建筑、古道等430余处。其次是宗教文化约240处。这些都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文化成就的结晶,充分展示了高原古代民族的发展历史和精神风貌。主要景观点有:坐落在距西宁26公里的湟中县鲁沙尔镇西南角的塔尔寺、体现明代建筑风格的寺院瞿昙寺、柳湾古墓群、别具一格的热贡艺术、唐蕃古道、平行于河西走廊丝绸之路的古代通往西域的丝绸南路——丝绸之路青海道。
野生生物资源
青海省野生动物资源种类全,分布广,有鸟类200多种,占全国的1/4,兽类50多种,占全国的1/3。每平方公里有经济禽兽57只左右。其中旱獭、狐狸、野兔等小型动物约2000万只,各类鹿10万余只,野牦牛、野驴10多万只,属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有野骆驼、野牦牛、野驴、藏羚、盘羊、白唇鹿、雪豹、黑颈鹤等8种。还有其他比较珍贵的稀有动物几十种。省内野生植物资源分布广,种类多。全省共有25类331属1000多种。其中药用植物有大黄、贝母、虫草、羌活、黄芪、甘草、锁阳、秦艽、黄精、年参、雪灵芝、雪莲、枸杞等500多种;纤维植物有宿根亚麻、罗布麻、芦苇、芨芨草等50多种;淀粉植物有蕨麻、泡沙参、山丹等50多种;油料植物有萼果香薷、葶苈黄花嵩、芝麻菜等80余种;化工类植物有30余种;香料植物有10余种;果类20余种;菜类10余种,还有一些观赏植物。
年末全省水浇地面积17.63万公顷(264.5万亩)。年内改善农田灌溉面积0.8万公顷(12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4.73平方公里。全年解决了28.29万人、111.7万头(只)牲畜的饮水困难。
工业和建筑业
2006年全省工业增加值26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8.7%。规模以上(全部国有工业及年产品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240.34亿元,增长20.4%;新产品产值8.74亿元,比上年增长33.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