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崛起的中国六大核心经济圈带形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在崛起的中国六大核心经济圈带形成
作者:李茂来源:《沪港经济》杂志添加日期:10年06月04日长三角经济区
长三角包括上海市、江苏省8个城市和浙江省6个城市,共计15个城市,以后又有浙江台州市加入了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即所谓的“15+1”。以沪杭、沪宁高速公路以及多条铁路为纽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珠三角经济区
珠三角是内地沿海南部通向世界的重要门户地区。近年来提出了“泛珠三角”的概念,其包括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9个省区和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
黄三角经济区
范围包括东营和滨州两市全部以及与其相毗邻、自然环境条件相似的潍坊北部寒亭区、寿光市、昌邑市,德州乐陵市、庆云县,淄博高青县和烟台莱州市。总面积2.6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1/6。2008年区内总人口983.9万人。
海西经济区
经济区以福建为主体,涵盖浙江、广东、江西3省的部分地区,南北与珠三角、长三角两个经济区衔接,东与台湾岛、西与江西的广大内陆腹地贯通,人口约为6000—8000
万人,预计建成后的经济区年经济规模在1.7万亿元以上。
成渝经济区
幅员面积约15.5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000多万,以重庆、成都两个城市为龙头,以14个沿高速公路、快速铁路、黄金水道的城市,和重庆“1小时经济圈”的23个区县为载体,GDP占西部总量30%。
北部湾经济区
地处中国沿海西南端,由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四市所辖行政区域组成,面积4.25万平方公里。
解读——崛起:中国六大经济圈
在我国,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围绕着区域经济的热点话题就没有停止过。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邓小平指出:“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
正是在邓小平“两个大局”的指引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大幕徐徐开启。
从改革开放之初设立经济特区,到2000年全面启动“西部大开发”战略,再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区域发展,这一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长期性、系列性的战略,已经走过了整整30年。
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会长杨开忠认为,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正在深刻影响着中国社会建设与改革,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区域经济进入了大调整期。他认为,中国正在形成六大核心经济圈带:长三角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成渝经济区、黄三角经济区。
长三角与珠三角逐步“泛化”
最早形成经济圈的长三角和珠三角,“泛化”的趋势十分明显。“两会”上,长三角及其周边城市的代表发言中多次提到泛长三角,上海世博会的宣传也提到辐射泛长三角。珠三角的“泛化”更为明显。此前,“粤港澳合作”已被列为珠三角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内容,今年又首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再加上粤港澳三地高层互动不断,为泛珠三角写下了从战略到实际操作的重要一笔。
长三角借世博上层楼
历次世博会最重要、最直接的成果,是带动以举办城市为中心的区域联动发展。由此,上海对世博的宣传也受到了泛周边城市的大力“捧场”。安徽省政府就表示,由合肥等皖
江9市组成的城市带,将与“长三角”率先实现“无缝对接”。预计今年由安徽主导的融入泛长三角的行动,或将得到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
世博会能否带动长三角乃至更大区域范围共同发展,今年已经进入关键的一年。江苏省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张锋提醒,“世博是由很多细节构成的,不能轻视这些细节问题,应该有针对性地一一解决。上海作为长三角的龙头,应承担起更大责任。”华东师范大学长三角流域发展研究院教授沈玉芳指出,长三角各地政府不应该把参与世博演变成一种逐利行为,只想着从世博的“大盘子”里分一块“蛋糕”,而应该从长远着眼,借助世博平台宣传和展示自身,加紧与世界接轨。
珠三角亟需产业升级
2008年,珠三角地区共实现生产总值2.9万亿元,占广东省去年GDP总量的83.32%。广东省统计局调研报告显示,珠三角作为全省进出口的主要市场、推动财税收入增长的主动力和经济增长的主引擎,这三大作用正进一步得到强化。
但是,珠三角1980年以后的大发展,很大程度上是靠了国家的优惠政策。随着原材料、人力成本的上升,珠三角地区大批中小企业面临严峻的考验,“珠三角”必须要完成自己的蜕变。此前出台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提出了支持珠三角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更好地转变为内外需并重、全面融合发展的开放型经济。
规划纲要的规划范围是,以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和肇庆市为主体,辐射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并将与港澳紧密合作。今年年初珠三角已经开始行动。先是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省长黄华华与香港特首曾荫权会面,确定基础设施、产业、环保和教育方面的合作,随后,汪洋又与澳门特首何厚铧见面,提及横琴岛开发事宜。
西三角或成中国第四增长极
产自四川腹地的芬芳美酒,一夜之间就摆上了西北各大城市的销售柜台;广西沿海的生猛海鲜,一日之内就进入了昆明、贵阳的寻常百姓家庭。从西藏的雪域高原到广西的红土地,中国西部经济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联系如此紧密。
今年两会,重庆市常务副市长黄奇帆提出了“西三角经济圈”的新概念。其核心内容是,重庆经济圈、成都经济圈与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联合,大西南与大西北联手,共同打造中国第四增长极。
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介绍了重庆倡议打造“西三角”的初衷,他说:“胡总书记要求重庆建成西部重要的增长极,但单靠重庆总量不足,希望延续国务院提出的成渝经济区概念,在西部打造一个三角经济区。”
成渝经济区抱团就有竞争力
成渝经济区概念的提出,在六大经济圈中算是最晚的一个。
“事实上,成渝经济区在2002年前还仅限于学者们的研究课题。”作为成渝经济区的最早倡导者,重庆工商大学副院长廖元和说,专项课题是2005年提交到国家发改委的。而真正被川渝两地官方所确认的时间,应该从2007年4月2日重庆和四川签订《关于推进川渝合作、共建成渝经济区的协议》算起。
“重庆与成都,单独看都不算全国最好,但抱成团就有竞争力。”80多岁高龄的四川省社科院顾问林凌,是最早提出成渝经济区的学者之一。
按照成渝经济区的设想,该区域总面积20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960万人,包括35座城市。成渝两地渊源深厚,每年四川在重庆投资百万元以上的经济项目超过100个,而重庆在四川的投资额,在全国各省区市中排名第二。
重庆市发改委主任杨庆育表示,“目前,成渝经济区经济总量占全国经济总量约5%,到2020年,预计川渝两地GDP将达5.5万亿,全国估计为65万亿,使得GDP比重占到全国的近8%,具备了构成一个经济增长极的基本特征。”
廖元和说,按照《成渝经济区发展思路研究》的设计思路,成渝经济圈以重庆、成都两个特大城市为“双核”,以四川省成都、绵阳等14个沿高速公路、快速铁路、黄金水道的城市和重庆“1小时经济圈”内23个区县为载体。在产业设计上,将以汽摩、天然气化工、装备制造业、电子工业、航空、矿电一体化等产业为今后成渝经济区发展的重点。这些产业,拟按攀枝花—宜昌、重庆—成都—绵阳、重庆—贵阳等轴线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