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汽车及零部件工业的现状和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5:
德国汽车及零部件工业的现状和特点
1、德国汽车工业现状:
德国汽车工业是德国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德国七分之一的就业岗位、四分之一的税收收入依赖于汽车工业和相关产业。
2004年全年销售再创新高,达2277.66亿欧元,比上年增长了9.1%;国内汽车生产连续第七年超过500万辆大关,巩固了其全球第三大汽车生产国的地位;在巩固国内生产的同时,德国各大汽车厂家继续加紧实施全球化战略,加大在全球尤其是汽车市场增长较快的亚洲和东欧地区的投资,扩大海外生产规模。
中国是德国汽车工业海外最重要的生产基地之一,大众和奥迪公司早已扎根中国,宝马和戴姆勒-克莱斯勒也纷纷在中国投资生产高档系列轿车。
2003年宝马公司在中国的工厂正式投产,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与中国合资生产高档轿车和商用车两个项目即将投产。
目前中国生产的轿车中,德国大众汽车公司约占30%,居首位。
2004年全球汽车市场形势良好,但原材料价格飞涨,全年欧元持续走强,对德国汽车出口产生很大影响。
德国汽车工业再次经受住了考验,出口再创新高,全年出口汽车392.4万辆,比上年增长了0.8%。
其中,轿车出口366.65万辆,增长了0.3%;商用车出口25.75万辆,增长了8%。
2004年德国汽车出口率为70.5%,比上年下降了0.7 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国内需求增加。
海外市场对德国汽车工业日益重要。
欧洲,特别是西欧,仍是德国汽车最主要的销售市场。
德国汽车在欧洲汽车市场
的占有率将近一半,柴油汽车表现尤为突出。
在竞争激烈的高档车领域,德国汽车占十分之七,大众公司在欧洲仍稳居第一。
2、中德汽车配件市场状况:
德国汽配行业在2004年一如既往,发展态势良好。
德汽车工业海外布局强大,汽车配置越来越高,汽车电子配置不断增加,这些都使德汽配行业大受其益。
2004年汽配行业实现销售收入654亿欧元,比上年增长了10%,也达到新的历史水平。
其中,国内销售381亿欧元,增长8%,出口273亿欧元,增长11%,均明显超过上年的水平。
2004年德汽配出口占行业销售总额的41.8%,为历史最好。
2004年德国汽车生产企业的加工深度进一步降低,更多的加工和研发任务转移给了汽配企业。
过去6年里,德国汽配工业的销售增长幅度均超过汽车生产厂商,但销售额主要集中于少数大型或跨国汽配企业,如博世、大陆、ZF、蒂森·克虏伯、西门子VDO、巴斯夫、及Hella等。
2004年德汽配行业销售增长了9%,达654亿欧元,取得了新的最好成绩。
其中,国内市场销售约381亿欧元,增8%;出口273亿欧元,增11%,占整个销售额的42%,比上年增加了1个百分点;汽配行业从业人员32.93万人,占整个汽车工业从业人员的40%;其中新增2000人,基本上平衡了汽车生产企业2004年裁减的人数。
德汽配行业成功的基础是企业不断的技术创新,灵活并注重实施全球化战略。
特别是全球化战略方面,德国汽配行业扎根市场、贴近用户,全球布局,充分利用各地有利资源,提高了自身的竞争能力。
自1996年以来,德国汽车工业几乎在全球所有主要地区的生产基地都增加了一倍以上。
至2004年底,汽配行业在全球74个国家设立了1758个生产厂和许可生产厂。
西欧作为德国汽车工业的重点区域,始终保持在34%的比例。
而中东欧(如俄罗斯、乌克兰、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的比重明显增加,自八十年代末以来,德国在这些国家的汽配企业数量增加了4倍。
同时,德国汽车工业在北美地区设立了333个生产基地,汽配企业增加了3倍;在美洲其它地区的企业数量达到158家,增加了一倍。
德国汽配企业在中国投资的势头最为迅猛,2004年共有137家德国汽配企业,与1990年相比,增长了440%。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品近年来也得到长足发展,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出口额逐年上升,受到国际客商的青睐,汽车零部件的加工也充分体现了中国加工能力强的特点。
据中国海关统计,2004年中国汽车配件出口81.5639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73%。
2005年1-9月出口总额135.6856亿美元,比2004年同期增长42%。
其中中国出口德国3.3267亿美元,而德国出口中国达到20.7928亿美元,具有较大的不平衡性。
另外,巨大的转包市场也使中国汽车厂商可以获得许多加工及合作订单。
3、德国汽车配件工业的发展趋势
2004年,德汽车工业面对各种不利因素的冲击和挑战,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
合作、创新和全球化战略是德国汽车工业长期以来面对挑战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同时也体现了德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趋势,许多地方值得研究和借鉴。
汽车生产与汽配企业合作关系更加密切
由于竞争日益激烈,汽车生产企业与汽配企业合作更加紧密,建立研发、生产、物流协作等方面的合作伙伴关系成为一种趋势。
当前汽车工业价值链的结构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汽配企业在汽车工业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承担着越来越多的研发和生产工作。
汽车生产与汽配企业紧密合作,有利于提高各自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2004年原材料价格飞涨之所以未对德国汽车生产产生严重影响,主要是因为德国汽车生产企业和汽配企业紧密协作的结果。
具体表现在汽车生产企业根据情况不同承担了原材料涨价的大部分,而汽配企业的成本体系更加透明化。
全球化布局向纵深发展
面对日益加剧的竞争、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及欧元汇率持续走强的压力,德国汽车生产和汽配企业均加快了实施全球化战略的步伐。
欧美传统生产基地由于劳动力成本居高不下将会逐渐萎缩,东欧和亚洲地区成为德国汽车企业扩大投资的重点地区。
中国是全球汽车工业的未来市场,而印度等将成为亚洲另一新的热点。
德汽配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更是不堪逐渐加大的成本压力,向海外转移生产成为必然。
中东欧地区及中国是德国汽车工业海外转移的主要区域。
选择东欧主要是考虑当地劳动力成本比较优惠,而选择中国投资生产则更多是看中了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
另外,贴近客户和市场也是德汽配企业积极实施全球化战略的主要原因之一。
汽配企业亟需调整,并购趋势增加
由于研发和生产任务由汽车生产企业大量向汽配企业转移,导致汽配企业从事研发项目的前期资金投入需求增加,而金融机构贷款条件的改变,使许多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面临资金瓶颈。
同时国际国内竞争加剧,创新要求加强,成本压力加大,汽配行业亟需进行调整,出售现有企业或购买其他企业,实施并购、合资及战略合作,汽配行业将进一步趋向集中。
汽车电子技术比例不断增加,汽车价格攀升
目前汽车电子技术在整车的比例约为25%,预计2010年将提高至40%。
现在高档汽车电子、电器已占汽车价值的一半。
汽车电子技术比例的增加,满足了用户日益增加的个性化要求,促进了市场销售。
目前德国高档系列轿车里,卫星定位导航系统逐渐成为标准配置。
而且比例迅速上升。
2003年德国已经有300多万辆汽车安装了卫星导航系统。
石油替代燃料决定未来汽车市场,柴油汽车将成为市场主力
德国汽车工业正重点进行新一代发动机技术和替代燃料的研究,旨在提高发动机性能、减少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排放及噪音污染,适应环保、节能的大趋势和要求。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德国汽车生产厂家在“摆脱石油”的战略中首次走到一起,为共同的未来进行紧密合作,研究和开发石油替代燃料及相应的发动机,并在生物燃料、混合燃料及燃料电池技术及相应发动机技术方面取得一定突破。
目前德国在巴西销售的汽车中49.5%使用生物醇和汽油两种燃料。
随着柴油发动机技术进一步成熟及新型微粒过滤器的使用,柴油汽车的生产和销售有进一步大幅增加的趋势,各大汽车生产厂家均提高了柴油汽车的生产比例。
在一定时期内,发展柴油汽车将是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