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课件(观察玉米种子的结构) PPT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方法 说教法
说学法
说学法
本节课中,在教师演示实 验过程中学生主要是应用 观察法。在绘制玉米种子 的纵切面示意图时,学生 之间可分成5个小组,经 过讨论、比较,交流合作, 小组共同完成这一任务。
教学方法与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学过程
三、讨论比较、绘制图形
INVEST
二、实验操作、讲授新课
Success
教学方法与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观察种子的形态
教学方法与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种子的形态各不相同.那么,一粒小小的种子,为什么能萌发成幼苗, 长成一株参天大树呢?
(可能与种子的内部结构有关)
教学方法与过程 实验操作、讲授新课:
浸泡1天的玉米种子
放大镜
解剖刀
使用 器材
镊子 白瓷盘
碘液
教学方法与过程
大家学习辛苦了,还是要坚持
继续保持安静
目录 CONTENTS
01 教材与学情分析
P3
02 教学目标与难点
P7
03 教学方法与过程
P10
04 教学总结与反思
P18
教学方法与过程
说教法
采用实验教学模式,充 分利用提供的材料用具, 采用了演示法、实验法 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 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 主动探求知识。在教学 过程中,开展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体现出以学 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的主动探究式教学理念。
实验操作、讲授新课:
取一粒浸泡过的玉米放在白瓷 盘里,观察玉米种子外形
将一滴碘液滴在玉米种子纵切 面上,胚乳部分呈现蓝色
实验 步骤
一
二
三
用镊子夹住玉米种子,沿正中 线用解剖刀纵向切开,用放大 镜仔细观察玉米种子纵剖面, 识别胚与胚乳之间的界限
教学方法与过程 讨论比较、绘制图形: 绘制玉米种子的解剖图并填写各部分的名称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 神和创新精神。形成爱 护植物、关爱生命的情 感。
教学目标与难点
01
重点
本课的重点是解剖和观察种子,了解植物种 子的结构,探究种子的成分。
教学 重难点
原因
因为玉米种子只有一片子叶且很薄,不易 观察;玉米种子的种皮和果皮很难分开。
03
02
难点
本课的难点是玉米种子子 叶、种皮和果皮的观察。
教学对象:七年纪学生 活泼好动,思维敏捷
学情 分析
抽象思维略显不足 好表现,不喜欢空洞说教
拒绝老师强加思想
教材与学情分析
学情 分析
本节实验课相对而言受到学生的喜 爱。本次实验操作相对比较简单,淀粉 遇碘变蓝的实验现象也能很好的吸引学 生的注意力,课堂会比较气氛活跃。
目录 CONTENTS
01 教材与学情分析
说课稿课件(观察玉米种子的结构)
目录 CONTENTS
01 教材与学情分析
P3
02 教学目标与难点
P7
03 教学方法与过程
P10
04 教学总结与反思
P18
教材与学情分析
教材 分析
教学内容
本节教学内容为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6章第1节“种子萌发形成幼苗” 中的活动“观察玉米种子的结构”。本实验的内容主要围绕观察和解剖玉米种子 的结构这一知识点,进一步了解单子叶植物的种子结构,从而更直观形象的将单 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区分开。
P3
02 教学目标与难点
Baidu Nhomakorabea
P7
03 教学方法与过程
P10
04 教学总结与反思
P18
教学目标与难点
知识与技能
解剖和观察玉米种子, 识别种子的基本结构,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 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解剖和观察玉米种 子的形态结构,学会处 理和解剖种子的方法, 掌握观察玉米种子结构 的程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
因为涉及到解剖刀的使用,所以教师要特别注意学生的操作是否 规范,安全。教师要一再强调小心规范使用解剖刀,安全为上。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教材是在贯彻北师大版《生物学》教材以生物圈为主线的思路,力求引导学 生在生物圈这个大的背景下学习各种生物的作用,是整个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节实验安排了“观察种子的结构”的探究活动,为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提供了 良好素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而在教材中占有较高的地位。
教材与学情分析
目录 CONTENTS
01 教材与学情分析
P3
02 教学目标与难点
P7
03 教学方法与过程
P10
04 教学总结与反思
P18
教学总结与反思
一、
因为玉米种子只有一片子叶且很薄,不易观察;玉米种子的种皮 和果皮很难分开;所以要用至少浸泡过一天的玉米种子。
二、
玉米种子是单子叶植物,但有胚乳,胚乳里有丰富的养料。养料 中主要成分有淀粉,而淀粉遇碘变蓝正是这个实验的原理和支持 点。这一实验原理必须让学生在操作前理解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