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沟通与协调的技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沟通与协调的技能
教学目标:
1.学生能举例说明师生沟通的要素及要求、师生沟通中常用的方法以及师生沟通的艺术和技巧。
2.学生能简要陈述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3.学生能陈述班级教师集体的含义和建立班级任课教师集体的要求。
4.学生能举例说明家访的种类和家访应注意的问题,并能制定家访计划。
5.学生能举例说明家长会议应注意的事项,在此基础上,能够制定家长会议方案。
6.学生能简要陈述书面联系的含义、形式和做法的要求,并能在模拟情境中与家长进行书面联系。
教学时数:4
教法建议:
1.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2.演示法。
3.加强实践环节的训练。
教学内容:
第一节师生沟通的技能(2学时)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对一万份人事档案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智慧”、“专业技术”和“经验”只占成功因素的15%,其余85%决定于良好的人际沟通。
哈佛大学就业指导小组调查结果显示,在500名被解职的男女中,因人际沟通不良而导致工作不称职者占82%。
一、师生沟通的内涵
人际沟通:是指交往双方在共同的活动中彼此交流各种观念、思想、兴趣、感情、信息等内容的过程。
师生沟通:教师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在与学生沟通。
(一)师生沟通的目的
自己人效应:指对“自己人”所说的话更信赖、更容易接受。在人际交往中,如果双方关系良好,一方就更容易接受另一方的某些观点、立场,甚至对对方提出的难为情的要求,也不太容易拒绝。
(二)师生沟通存在的问题
1、沟通匮乏
只问学习好不好,不管心情糟不糟。
【案例】今日说法《花落》---/Item/1049.aspx
陕西汉阴县蒲溪镇小学四(1)班:旷吉娜
娜娜父亲说,平时没注意过女儿会有什么心事,就算有她也不愿意说。小雨说,自己的烦恼之所以不想和父母说,是害怕受到打骂而宁可闷在心里。孩子眼里,家长是如此严厉,如此地让人无法接近。而在家长眼中,孩子们所谓的痛苦是那样幼稚,那样的不值一提。渐渐地,孩子对成年人的不信任,成年人对孩子的不理解拉开了他们之间的距离。
同样沟通的难题也存在于孩子和老师之间。哲哲说,她的烦恼不敢向老师提起,是害怕老师会告诉自己的家长。旷吉娜在一节语文课后,带着被理解的渴望找到她尊敬并信赖的语文老师,诉说自己的苦恼。当时老师劝她,和兄弟姐妹闹矛盾是正常的,不要把它们放在心上。娜娜听完后轻轻点了点头,默默地走出了老师办公室。
《知心姐姐》杂志对8省市227名中小学生调查,结果发现,有三分之二的被调查者害怕与老师交流,75.8%的被访学生“很少、从来没有或想找但不敢主动与老师说话”。
2、不良沟通
1)命令、控制、指挥
你上课为什么大声讲话?给我闭嘴!
2)警告、威胁
如果你再不改,我就打电话叫你的家长来见我!
3)说教、训诫、说“应该”和“必须”
你将会……你应该……
如果你听从我的劝告,你就会……等
4)给予泛泛之词
你是一个好孩子、你让我真失望
你对待同学太没有礼貌、你需要改正缺点
不要难过!不要着急
5)中伤、归类、揶揄
这么简单都不会,以后还能干嘛?!
你怎么这么笨? 我怎么碰上你这么个孩子!
我就知道你干不出什么好事!
不要自以为懂得很多了!有本事考北大、清华!
你看看你……你再看看人家……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二、师生有效沟通的原则
1、沟通从了解开始
①了解学生:学习成绩、家庭、个性、兴趣爱好等。
让学生把话说完;让学生把话说出来。
沟通之道:心平气和地与孩子“谈情说爱”
我能不生气吗?
1、不幸事件:视孩子不听话的行为是很严重、不得了的事,进而担孩子将来会如何如何。
2、应该、必须:认为身为老师非对孩子的行为加以纠正或训戒,否则孩子难以改过向善。
3、无法、不能:觉得自己不能放纵孩子,无法忍受孩子的犯错。
4、自责、内疚:觉得孩子的不好行为是自己的无能、没有价值、没有面子。
你能不生气。-------情绪的权力在自己。ABC理论
情绪ABC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就是认为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 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第一个英文字母)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错误信念也称为非理性信念。
如图中,A(Antecedent)指事情的前因,C(Consequence)指事情的后果,有前因必有后果,但是有同样的前因A,产生了不一样的后果C1和C2。这是因为从前因到后果之间,一定会透过一座桥梁B(Bridge),这座桥梁就是信念和我们对情境的评价与解释。又因为,同一情境之下(A),不同的人的理念以及评价与解释不同(B1和B2),所以会得到不同结果(C1和C2)。因此,事情发生的一切根源缘于我们的信念(信念是指人们对事件的想法,解释和评价等)。
例如:同样是报考英语六级,结果两个人都没过。一个人无所谓,而另一个人却伤心欲绝。为什么?就是诱发事件A与情绪、行为结果C之间还有个对诱发事件A的看法、解释的B在起作用。一个人可能认为:这次考试只是试一试,考不过也没关系,下次可以再来,也可能觉得这是是背水一战,不能失败。于是不同的B带来的C大相径庭。
情绪ABC理论的创始者埃利斯认为:正是由于我们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们产生情绪困扰。如果这些不合理的信念存在久而久之,还会引起情绪障碍呢。情绪 ABC理论中:A表示诱发性事件,B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性事件产生的一些信念,即对这件事的一些看法、解释。C表示自己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
孩子在成长中,错误在所难免。
「孩子不听话的确令我难过,但天并没有塌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