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手操作在数学课堂中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手操作在数学课堂中的作用数学课题组唐玉明

摘要:对小学学生来说,加强感知,通过操作,思维和语言的密切结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调动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增长了智慧,提高了素质。因此,作为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尽可能给他们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本文就动手操作在数学课堂中的作用谈谈几点体会。

关键词:小学数学动手操作思维

儿童心理学认为: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获取的绝大多数的数学知识是在形象感受、感知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表象从而形成概念的。如何把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变为小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理解得了的数学事实?这是每个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很好考虑的问题。许多成功的案例说明,让小学生动手操作是提高数学学习的有效策略之一,因为这样做既符合儿童的生理、心理特征,可以吸引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有意识的教学活动中来又能使他们在大量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整理,找出有规律的现象,逐步抽象、概括,获得数学概念和知识,使抽象问题具体化。

一、放手操作,体验数学趣味

小学生好动,富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对他们来说,动手是一种乐趣。课堂上巧妙地安排学生的动手操作,可以激发他们参与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打破以往教师在台上演示,学生在台下观看推想得出结论的做法,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研究欲望。先出示用同样大小的磁砖铺成的平行四边形地和长方形地(平行四边形的底、高和长方形的长、宽相等),蓝猫与菲菲刚刚扫完地,正为谁扫的面积大,谁得的报酬多争吵?你能帮帮它们吗?然后让学生观察、比较、猜测,为蓝猫与菲菲解疑难。鼓励学生动手操作,采用剪拼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学生在操作中明白了长方形的长、宽、面积平行四边形的底、高、面积的关系,十分顺利的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把抽象的知识学习设计成动手操作的具体

活动,有趣易理解,学生获得的数学体验更是无比的深刻,在整个教学中,孩子们始终是饶有兴趣地操作活动,愉快地掌握了所学知识,使学习变得自然、轻松、高效。

二、通过操作,形成数学概念

皮亚杰的认知结构观提出,儿童关于现实的概念不只是一种“发现”,更是一种“发明”,这意味着“概念”既不预成于内,也不预成于外,儿童必须自己去构造“概念“。而数学本身又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因此,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必须借助形象、直观和实物的操作,形成表象,建立初步的数学概念。

例如,小学生第一次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时,对“余数”不易理解,我是这样教学的:

师(给每组学生15根小棒):请你们用几根小棒搭建自己喜欢的图案,直到小棒不够搭建一个完整的图案为止。各小组开始活动,学生发现有的摆的图案有剩余,有的没有剩余。

师:你能把你们小组摆小棒的这个活动用数学语言表示出来吗?

生1:我们用三根小棒摆一个三角形,可以摆5个,小棒用完了。算式是15÷3=5。

生2:老师我们组用4根小棒摆一把小伞,15根小棒可以摆3把,还剩3根不够摆一把了,算式是15÷4=3……3。

生3:15÷7=2……1我们共有15根小棒,摆一座房子用了7根,可以摆两座房子,还剩1根。

师:(指着两题有余数的除法)你们为什么要这样写呀,最后面的这个数叫什么数呀?

许多学生抢说:叫余数,就是剩下来的。

师:知道余数的小朋友请举手?你能说说生活中遇到余数的例子吗?

学生有的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有的结合这次的操作活动解释“余数”。这节课中我让学生用15根小棒摆自己喜欢的图形,这样安排,学生通过操作,发现了两种情况:一种没有剩余,另一种有剩余,感悟到了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的区别和联系。更重要的是在操作中发现“余数”从而为抽象出概念,形成概念和理解概念的内涵奠定了基础,而且为学生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道理做了很好的铺垫,激发了学生寻求新知识的积极心情。

三、利用操作,找出数学规律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

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是啊,如果教师结合学生学习的内容,经常提供给学生亲身参与实践的机会,加强体验,能使学生的感性认识越来越丰富,便于学生理解,找出数学规律。

还是以《有余数的除法》为例,如果不实际操作、感知,学生对于“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这一规律非常难理解,我设计了首先让学生在摆图形的基础上发现了“余数”,接着创设了一个找规律的活动,让学生们猜一猜一个数除以3可能会余几?孩子们在刚才摆小棒的活动基础上很快发现可能会余1、2、0。教师接着问:“为什么不可能余其他的数呢?”

孩子们借助摆小棒的模型,理解性地解释了这个问题:

“如果余4的话,那么其中的3根小棒又可以摆一个图案,这样商应该再加1,余数应该是1。如果余3的话,那么3根小棒刚好摆一个图案,商应该再加上1,余数就是0。余下的数再加大一些,就可以再摆一个图案……”教师接着又问:“你们是根据什么猜有多少个余数的呀?”生说:“看除数就知道了,最大的那个余数就是用除数减1。”师说:“原来你们发现余数和除数有关,那么余数和除数有什么关系呢?”最后,孩子们自己总结出这一重要事实“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这样做,一方面创设了活动的情景,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通过猜测、观察、比较,自己发现并概括出“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这一重要的数学规律。另一方面这样的安排其实为解决试商的问题作了很好的铺垫,学生真正明白了为什么试商过程中通过乘法口决找到的应是一个与被除数最接近的那个数。

四、注重操作,理清数量关系

在应用题教学中,培养学生分析、判断、综合的能力,理清数量关系是关键,也是难点。而教学时,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能使生动具体的感性材料作用于人脑,形成表象,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确定解答方法,逐步抽象概括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认识结构。

例如: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倍数关系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我引导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感悟数量关系,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师:请你摆一摆,要求是:△的个数是○的3倍。

(反馈)师:你是把谁看作1份?△要摆这样的几份?(圈一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