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症中医中药治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痹证发病原因
正虚,即正气不足。所谓“正气” 是指人体的抗病、防御、调节、康复 能力,这些能力又无不以人的精、气、 血、津液等物质及脏腑经络之功能为 基础。因此,正气不足,就是人体精、 气、血、津液等物不足及脏腑组织等 功能低下、失调的概括,由于正气不 足是痹症发生的内在因素,所以又说 内因正虚。引起正虚的原因不外下述 三个方面:
⒊大病、久病、或产后
正虚作为引发痹症的主要因 素之一,其成因不外上述3个方 面,另外饮食失调、外伤亦可以 引起正虚,上述诸多因素又往往 相互影响,一虚俱虚,不可绝然 分开。
邪侵 1.季节气候异常 季节气候异常是指季节气候发生异常变化, 如“六气”发生太过或者不及,或者非其时 而有其气,春天当温而寒,冬天当寒反热; 或气候变化过于急剧,暴寒暴暖,超过了一 定的限度,超越了人体的适应和调节能力, 此时“六气”即成“六淫”而致痹。从临床 上来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往往遇寒冷、潮 湿的气候而发病。且往往因气候变化而加重 或者缓解,均说明四季气候变化异常是类风 湿关节炎的重要外因。
⒈禀赋不足
禀赋是痹症发生不可忽 视的重要因素,现在研究也 证实,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 与遗传因素有关。
⒉劳逸过度
首先,劳力过度致正虚进而可致痹症。 其次,劳神过度及房劳过度同样有损
正气而致痹症。 其三,不仅过劳易伤正气,过逸同样
有所遗害。因为生命在于运动, 若长期不运动、不锻炼,容易使 气血运行迟缓脾胃功能减弱而出 现呼吸气短,言语无力,纳呆食 少,倦怠乏力等症状。
(一)痹证定义
它是因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 阻经络而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的病证。主要表现 为肌肉、筋骨、关节等部位酸痛或麻木、重着、 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临床上具有 渐进性或反复发作的特点。痹证的发生,与体 质的盛衰以及气候条件、生活环境有关。痹证 初起,不难获愈,晚期病程缠绵。按其部位不 同分为项痹,肩痹,膝骨痹。是我地区常见病, 多发病。
(三)病因病机
痹症的发生,主要由风,寒,湿,热之邪乘 虚侵袭人体,闭阻经络,引起气血运行不畅, 或病久痰浊瘀血,阻于经隧,深入关节筋脉。 一般多以正气虚衰为内因;风寒湿热之邪为外 因。痹证起病一般不明显。疼痛呈游走性或有 定处,有的为刺痛、或麻木、或肿胀。但部分 患者起病有发热、汗出、口渴、咽红痛、全身 不适等症,继之出现关节症状。本病初起,以 邪实为主,病位在肢体皮肤经络。久病多属正 虚邪恋,或虚实夹杂,病位则深入筋骨或脏腑。 临床上可出现瘀血痰浊阻痹;气血亏虚;或复 感于邪,脏腑损伤等病理变化。
2.居处环境欠佳
其人居住在高寒、潮湿地区、或长期在 高温、水中、潮湿、寒冷、野外的环境中 生活工作而易患痹证。比如我旗四道湾及 古鲁板蒿李家营子种稻田,农民关节炎多 发。
3.起居调摄不慎
导致邪侵形成痹证的第三个原因是起居 不慎。即日常生活不注意防护。如睡眠时 不着被褥,夜间单衣外出,病后及劳后居 处檐下、电风扇下,汗出入水中,冒雨涉 水等。
Hale Waihona Puke 湿痹湿为阴邪,其性粘滞,最易 阻遏气血津液的流通。证见 肢体关节重着,肿胀,痛有 定处,活动不便,肌肤麻木 不仁,苔白腻,脉濡缓。治 宜除湿通络、祛风散寒,方 用薏苡仁汤加减。
热痹
风、寒、湿痹后期化热伤阴,高热、久热不解 而形成。证见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得冷 稍舒,痛不可触,可病及一个或多个关节,多 兼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不安等全身症状, 苔黄燥,脉滑数。治宜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方用白虎加桂枝汤。若热痹化火伤津,可见关 节红肿,疼痛剧烈,入夜更甚,壮热烦渴,舌 红少津,脉弦数。治宜清热解毒、凉血止痛, 方用犀角散。
其次辨患者体质,阳气虚衰者,多呈 虚胖体型,属风寒湿痹。阴精不足者, 多呈瘦削体型,多属风热湿痹。此外, 对病程久者,尚应辨识有无痰瘀阻络, 气血亏虚及脏腑损伤证候。痹为闭阻 不通之意,故治则以宣通为主,气血 流通,营卫复常,则痹证可逐渐痊愈。 除内服药物治疗外、针灸、熏洗、推 拿等疗法,均有一定效果。
虚瘀痹
痹证迁延不愈,多呈正虚邪
恋,虚实夹杂证候。
①气血津液运行不畅日久,瘀阻 于络,津凝为痰,痰瘀痹阻。出现关 节肿大,甚至强直畸形,屈伸不利, 疼痛时轻时重,舌质紫,苔白腻,脉 细涩等症。治宜化痰祛瘀、搜风通络, 方用桃红饮加减。
②痹证日久不愈而气血耗伤, 为气血虚痹。证见骨节酸痛,时轻 时重,而以屈伸时为甚,或筋肉时 有惊掣跳动,面黄少华,心跳乏力, 短气自汗,肌肉瘦削,食少便溏, 舌质淡,苔白,脉濡弱或细数。治 宜调补气血为主,方用黄芪桂枝五 物汤加当归。
(二)痹证介绍
1. 《内经》对痹证的病因、证候分 类、以及转归与预后等已有明确的认 识。后世医家论述较多,并积累了丰 富的临床经验。如汉唐时期即已积累 了大量治疗痹证的有效方剂。明清时 期对痹证的病机、辨证、治则以及方 药的选择、配伍等均有发展,使痹证 的辨证论治渐趋完整。
2. 痹证作为症状可见于西医的 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 关节炎、反应性关节炎、肌纤维炎、 强直性脊柱炎、痛风、坐骨神经痛、 以及骨质增生性疾病,其他如布氏 杆菌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硬皮 病、结节性红斑、结节性脉管炎、 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肌炎等也 可见到痹证证候。
风痹
风痹初起,邪气较浅,尚未 入脏腑,多发于膝、腕等关节。 证见肢体关节酸痛,游走不定, 关节屈伸不利,或见恶风发热, 苔薄白,脉浮。治宜祛风通络、 散寒除湿,方用防风汤加减。 若见关节肿大,苔薄黄,宜寒 热并用,方用桂枝芍药汤加减。
寒痹
寒气偏盛,入于筋骨,肢体关节 为主要疼痛部位。证见肢体关节疼 痛较剧,痛有定处,得热痛减,遇 寒痛增,关节不可屈伸,局部皮肤 不红,触之不热,苔薄白,脉弦紧。 治宜温经散寒、祛风除湿,方用乌 头汤加减。
(四)辨治
依据病因以及病邪的偏盛,痹证一般分 为风寒湿痹和热痹两大类。辨证时,首先应 辨清风寒湿痹和热痹的不同。热痹(风湿热 痹)以关节红肿灼热疼痛为特点,风寒湿痹 虽有关节酸痛,但局部无红肿灼热,喜暖畏 寒;对风寒湿痹又应区别风寒湿偏盛的不同。 风邪偏盛,则关节酸痛,游走不定为风痹 (行痹);寒邪偏盛,则痛有定处,疼痛剧 烈为寒痹(痛痹);湿邪偏盛,肢体酸痛重着, 肌肤不仁为湿痹(着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