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痹症的辨证论治 ppt

合集下载

中医痹症的辨证论治.ppt

中医痹症的辨证论治.ppt
中医痹症的辨证论 治.ppt
演讲人
一般来说,痹症是因为人体受到风、湿等侵袭从而出现关节肿大,身体部位疼痛的 症状。在中医临床上,痹症可根据病因分为风痹、寒痹、湿痹、热痹(常表现为关 节肌肉灼热、疼痛、红肿等)等,根据中医解剖概念可分为皮痹、肉痹、筋痹、骨 痹等。
如果疼痛部位出现不断变换的情况,则考虑为风痹;如果在天气冷的时候疼痛加剧, 在天气缓和的时候疼痛减退,则考虑为寒痹;如果出现疼痛部位固定,并在疼痛部 位有发麻的感觉,则考虑为湿痹;如果疼痛部位同时伴有肿胀以及灼烧感,则为热 痹。
皮痹、肉痹、筋痹、骨痹则是分别引起人体不同部位皮、肉、筋以及骨疼痛、麻木 等的痹症。
痹症的治疗原则是达到将风、寒、湿、热从体内清除的效果。在治疗 上,风痹用防风汤,寒痹用乌头汤,湿痹用薏苡仁汤,热痹用宣痹汤。
如需使用中药,请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切勿擅自用药。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谢谢

痹症的分类与辨证治疗ppt课件

痹症的分类与辨证治疗ppt课件
痹症的分类与辨证治疗
可编辑课件PPT
1
一. 痹证的分类
(一).内经中的分类 《内经》中的痹证可按发病部位归为肢体痹和脏腑痹两大类
:前者系痹邪侵袭肢体,气血经气不利,导致肢体出现疼痛、 麻木等表现。后者为痹邪人脏,出现藏气不宣行的一类病证 。《内经》中肢体痹包括了按邪气偏盛和症状特点所分的行 痹、痛痹、著痹三痹,根据病变部位、发病时间所分的骨痹 、筋痹、脉痹、肌痹、皮痹五体痹;脏腑痹主要论述了五脏痹 证与胞痹、肠痹。其中对五脏痹除《素问·痹论》有所论述外 ,还散见于《素问》的“五藏生成篇”、“玉机真藏论”、 “四时刺逆从论”及《灵枢》的“邪气藏府”、“官针”等 篇中。其具体所指又稍有不同,如《素问·痹论》云:“肝痹者 ,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为肝气痹阻、水 液失于疏泄之证。而《素问·五藏生成篇》中描述的肝痹则基 本为寒湿侵犯肝经所致,其症“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 有积气在心下支肤,名日肝痹,得之寒湿,与疝同法,腰痛 足清头痛”。此为肝经气滞可的编辑表课件现PP。T 但从总体上言,《内经2 》中的脏腑痹都是
括气血虚、阴虚、阳虚,临床多为本虚标实,或虚实挟杂,
实痹包括风寒湿热顽痹。由于中医学在辨证分类上具有灵
可编辑课件PPT
5
活性,因此只能视作相对固定的形式,未可执拘。河南贾天
安对数百例观察分析,发现气虚之人多患着痹,治拟补气健
脾,佐以除湿散寒,活血通络,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阳虚之
人多患痛痹,治拟温阳散寒,佐以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方
比较,《内经》中心痹的范畴可能已包含了现代的胸痹与心
痹二者在内。
二. 痹症的辨证治疗
1. 治痹证当首辨虚实
虚和实是中医鉴别疾病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素问》称

中医内科学痹证ppt.(ppt)

中医内科学痹证ppt.(ppt)

与痿证鉴别
1、疼痛 痹证以关节疼痛 为主;痿证无疼 痛,以肢体软弱 无力为主。
2、活动障碍 痹证是痛而影 响活动;痿证 是无力运动。
3、肌肉萎缩 痹证由于疼痛或关节 僵直不能活动,日久 废而不用导致肌肉萎 缩;痿证病初即有肌 肉萎缩。
【辨证要点】
辨证论治
1.辨病因
行痹:关节游走性疼痛。 痛痹:剧痛,遇寒则甚。 着痹:痛处固定,酸痛重着。 热痹:关节红肿热痛。
5、金元时 期,李杲、 朱丹溪又将 此病名为“ 痛风”。
6、明代王肯堂 对膝关节肿大者 ,称为“鹤膝风 ”,手指关节肿 大者,称为“鼓
7、叶天士对痹久 不愈,邪入于络, 主张用活血化瘀法 治疗,重用虫类药 剔络搜风。
【范围】西医相关病证
1 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 2 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 3 骨质增生性疾病 4 肩周炎、坐骨神经痛
诊断与鉴别
【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为肢体肌肉或关节疼痛、酸楚、麻木、重着,或关 节僵硬,行动障碍,甚则变形等。
2.发病及病情的轻重与寒冷、潮湿、劳累及天气变化诱因有关 。某些痹证发生和加重可与饮食不当有关。
3.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不同年龄的发病与疾病的类型有一 定的关系。
4.测血沉(ESR)增快,类风湿因子(RF)阳性等。
证机概要
产后体虚,肝肾不足,肢体筋脉失 养,加之气血不足,腠理空疏,外 邪乘虚而入。
治法
补益肝肾,舒筋活络
选方
独活寄生汤加减
预后
•本病预后与感邪的轻重,患者素体强弱,治疗调摄是 否得当等因素密切相关。 •痹证初起,正气尚未大虚,病邪较浅,采取及时有效 的治疗,多可痊愈。 •若反复发作,或失治、误治等,转为虚实夹杂的尪痹 以及痰浊相结,气虚血亏证,甚至损及脏腑,病情缠 绵难愈,多预后较差。

中医内科学痹证ppt

中医内科学痹证ppt
中医内科学痹证ppt
中医内科学
26
第26页
(3)着痹 主证: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
肿胀散漫,关节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 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濡缓。 证机概要:湿邪兼夹风寒,留滞经脉,闭阻 气血。 治法:除湿通络,祛风散寒。代表方:薏苡 仁汤加减。本方有健脾祛湿,发散风寒作用, 适合用于痹证湿邪偏盛,关节疼痛肿胀重着。
其次要观察肢体活动障碍,痿证是无力运动, 痹证是因痛而影响活动;
再者,个别痿证病初即有肌肉萎缩,而痹证
则是因为疼痛甚或关节僵直不能活动,日久
废而不用造成肌肉萎缩。
4/20/2024
中医内科学
18
中医内科学痹证ppt
第18页
相关检验
病变相关部位骨关节x线和cT等影像学检验常有利 于本病诊疗和了解骨关节疾病病变部位与损伤程度。
22
第22页
证治分类
1.风暴湿痹
(1)行痹
主证: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可包括 肢体多个关节,疼痛呈游走性,初起可见有恶风、发 烧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缓。
证机概要:风邪兼夹寒湿,留滞经脉,闭阻气血。
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代表方:防风汤加减。本方有发散风寒、祛湿通络作 用,适合用于痹证风邪偏盛,游走性关节疼痛。
4/20/2024
中医内科学痹证ppt
中医内科学
10
第10页
病因
1.外因 (1)感受风寒湿邪 久居潮湿之地、严寒冻伤、贪凉露宿、睡卧当风、暴
雨浇淋、水中作业或汗出入水等,外邪注于肌腠经络, 滞留于关节筋骨,造成气血痹阻而发为风寒湿痹。 因为感受风寒湿邪各有所偏盛,而有行痹、痛痹、着 痹之别。 若素体阳气偏盛,内有蓄热,复感风寒湿邪,可从阳 化热;或风寒湿痹经久不愈,亦可蕴而化热。 (2)感受风湿热邪 久居酷热潮湿之地,外感风湿热邪,袭于肌腠,壅于 经络,痹阻气血经脉,滞留于关节筋骨,发为风湿热 痹。

痹症的分类与辨证治疗ppt课件

痹症的分类与辨证治疗ppt课件

比较,《内经》中心痹的范畴可能已包含了现代的胸痹与心 痹二者在内。
二. 痹症的辨证治疗 1. 治痹证当首辨虚实
虚和实是中医鉴别疾病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素问》称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又称“脉盛、皮热、腹胀、 前后不通、闷瞥,此谓五实。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 饮食不入,此谓五虚。”中医诊断学将虚证的表现概括为:身 体虚弱、饮食不佳、语声低、气短一身无力、精神萎靡、消 瘦、视力减退、舌净无苔、舌体胖嫩、脉细弱无力等。实证 表现则为:体质壮实、腹满拒按、小便不利、大便干结、精神 兴奋、语声高、气粗、恶寒无汗、舌苔厚,脉有力等。 《医宗金鉴》最早提出认虚实来归纳诸痹:“痹虚者,谓气血虚 之人病诸痹也;痹实者,谓气血实之人病诸痹也”。虚痹包括 气血虚、阴虚、阳虚,临床多为本虚标实,或虚实挟杂,实 痹包括风寒湿热顽痹。由于中医学在辨证分类上具有灵
痹症的分类与辨证治疗
一. 痹证的分类
(一).内经中的分类 《内经》中的痹证可按发病部位归为肢体痹和脏腑痹两大类 :前者系痹邪侵袭肢体,气血经气不利,导致肢体出现疼痛、 麻木等表现。后者为痹邪人脏,出现藏气不宣行的一类病证 。《内经》中肢体痹包括了按邪气偏盛和症状特点所分的行 痹、痛痹、著痹三痹,根据病变部位、发病时间所分的骨痹 、筋痹、脉痹、肌痹、皮痹五体痹;脏腑痹主要论述了五脏痹 证与胞痹、肠痹。其中对五脏痹除《素问· 痹论》有所论述外 ,还散见于《素问》的“五藏生成篇”、“玉机真藏论”、 “四时刺逆从论”及《灵枢》的“邪气藏府”、“官针”等 篇中。其具体所指又稍有不同,如《素问· 痹论》云:“肝痹者 ,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为肝气痹阻、水 液失于疏泄之证。而《素问· 五藏生成篇》中描述的肝痹则基 本为寒湿侵犯肝经所致,其症“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 有积气在心下支肤,名日肝痹,得之寒湿,与疝同法,腰痛 足清头痛”。此为肝经气滞的表现。但从总体上言,《内经 》中的脏腑痹都是

痹症讲座PPT演示课件

痹症讲座PPT演示课件

Page
2
(二)痹证介绍
现代医学风湿免疫病(包括结缔组织病及关节和 关节周围软组织疾病)中的一些病可属于痹证范 畴,如风湿热、风湿性多肌痛、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皮肌炎、干 燥综合征、狼疮、增生性脊柱炎、肩关节周围 炎、坐骨神经痛等。
Page
3
(三)病因病机

痹症的发生,主要由风,寒,湿,热之邪 乘虚侵袭人体,闭阻经络,引起气血运行不畅, 或病久痰浊瘀血,阻于经隧,深入关节筋脉。 一般多以正气虚衰为内因;风寒湿热之邪为外 因。痹证起病一般不明显。疼痛呈游走性或有 定处,有的为刺痛、或麻木、或肿胀。但部分 患者起病有发热、汗出、口渴、咽红痛、全身 不适等症,继之出现关节症状。本病初起,以 邪实为主,病位在肢体皮肤经络。久病多属正 虚邪恋,或虚实夹杂,病位则深入筋骨或脏腑。 临床上可出现瘀血痰浊阻痹;气血亏虚;或复 感于邪,脏腑损伤等病理变化。
Page
16
虚瘀痹
痹证迁延不愈,多呈正虚邪 恋,虚实夹杂证候。
①气血津液运行不畅日久,瘀阻 于络,津凝为痰,痰瘀痹阻。出现关 节肿大,甚至强直畸形,屈伸不利, 疼痛时轻时重,舌质紫,苔白腻,脉 细涩等症。治宜化痰祛瘀、搜风通络, 方用桃红饮加减。
Page 17
②痹证日久不愈而气血耗伤, 为气血虚痹。证见骨节酸痛,时轻 时重,而以屈伸时为甚,或筋肉时 有惊掣跳动,面黄少华,心跳乏力, 短气自汗,肌肉瘦削,食少便溏, 舌质淡,苔白,脉濡弱或细数。治 宜调补气血为主,方用黄芪桂枝五 物汤加当归。
Page 12
风痹
风痹初起,邪气较浅,尚未 入脏腑,多发于膝、腕等关节。 证见肢体关节酸痛,游走不定, 关节屈伸不利,或见恶风发热, 苔薄白,脉浮。治宜祛风通络、 散寒除湿,方用防风汤加减。 若见关节肿大,苔薄黄,宜寒 热并用,方用桂枝芍药汤加减。

最新《痹证》ppt课件

最新《痹证》ppt课件
利,可涉及肢体多个关节;或伴恶风发热。 舌苔薄白或腻,脉浮或浮缓。 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方药:防风汤加减。
(2)痛痹
证候:肢体关节疼痛剧烈,痛有定处,得热痛 减,遇寒增剧,日轻夜重,关节屈伸不利,局 部有冷感。舌淡,苔白,脉弦紧。证机概要: 寒邪兼夹风湿,留滞经脉,闭阻气血。治法: 散寒通络,祛风除湿。
预后
•本病预后与感邪的轻重,患者素体强弱,治疗调摄是 否得当等因素密切相关。 •痹证初起,正气尚未大虚,病邪较浅,采取及时有效 的治疗,多可痊愈。 •若反复发作,或失治、误治等,转为虚实夹杂的尪痹 以及痰浊相结,气虚血亏证,甚至损及脏腑,病情缠 绵难愈,多预后较差。
案例分析
描述: 苏某,女,31岁。3月间顺产一孩,6月14日初诊。 四日前上街遇大雨,当夜无感觉,次日即不能起床,腰部以 下如瘫痪状,两腿疼痛不能移动,只能仰卧,不能翻身。经查, 腰骶关节处外部不红不肿,亦无压痛,脉象两关弦虚,两寸尺 均无力。 问题: 1.中医诊断、分型 2.治则 3.方药
【治疗原则】
1. 痹证的治疗,还宜重视养血活血,即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 风自灭”;
2. 治寒宜结合温阳补火,即所谓“阳气并则阴凝散”; 3. 治湿宜结合健脾益气,即所谓“脾旺能胜湿,气足无顽麻” 4. 久痹正虚者,应重视扶正,补肝肾、益气血是常用之法
【分证论治】
1. 风寒湿痹 (1)行痹 证候:肢体关节疼痛酸楚,游走不定,屈伸不
精血亏损,肌 肉静脉失养
病位 经脉
主症
肢体关节疼痛、麻 木、重着屈伸不利
,甚至重大灼热
筋脉 肌肉
肢体软弱无力,或 瘦削行动艰难,并
无疼痛
【辨证要点】
辨证论治
1.辨病因
行痹:关节游走性疼痛。 痛痹:剧痛,遇寒则甚。 着痹:痛处固定,酸痛重着。 热痹:关节红肿热痛。

中医痹症课件PPT

中医痹症课件PPT
对中药和针灸等治疗方法的药理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揭示其治 疗痹症的作用机制。
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
成功建立了中医痹症的实验动物模型,为实验研究提供了有效的研 究工具。
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的探索
01
积极探索中医和西医相结合的治疗方案,发挥各自的优势,提
高临床疗效。
药物联合应用的研究
02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痹症的主要症状包括关节疼痛、肌肉疼痛、关节屈伸不利、麻木等。不同类型的 痹症症状也有所不同,如行痹以关节游走性疼痛为主,痛痹则以关节冷痛为主。
诊断
中医对痹症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综合判断。根据痹 症的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可对痹症进行准确的诊断和辨证施治。
分类
根据病因和症状的不同,痹症可以分为行痹、痛痹、着痹、热痹等多种类型。
病因与病机
病因
风、寒、湿、热等邪气的侵袭是 痹症的主要病因。此外,正气虚 弱,脏腑功能失调也是痹症发病 的重要因素。
病机
痹症的病机主要是经络闭阻,气 血运行不畅。邪气闭阻经络,导 致气血瘀滞,关节、肌肉等处失 养,引发疼痛、僵硬等症状。
中医痹症课件
CONTENTS
• 中医痹症概述 • 中医痹症的治疗方法 • 中医痹症的预防与调护 • 中医痹症的现代研究
01
中医痹症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痹症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肌肉 、关节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者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 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02中医 Nhomakorabea症的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
通过中草药治疗,以调节身体内部环境,缓解痹症症状。

痹证ppt课件

痹证ppt课件

风湿病的分类
Ⅶ.神经病变性疾病
–神经病性关节炎,Charcot关节 –腕管综合征 –椎管狭窄
Charcot关节的临床特点
关节明显肿胀 关节肿胀与疼痛及关节活动障碍不平行 X线可见关节破坏及大量碎骨
腕管综合症
桡侧三个半手指掌侧麻木 大鱼际萎缩
椎管狭窄症
多发于中老年患者 间歇性跛行
食欲减退 肌肉酸痛
发热
贫血
(三)关节表现
晨僵
疼痛
肿胀
活动障碍 关节畸形
外爪 翻形
趾 拇
梭形肿 胀
握拳障 碍
扣眼畸 形
形多 发 畸
关脱 位
鹅颈畸 形
尺偏畸 形
(四)关节外表现
皮下结节 腱鞘炎 血管炎 巩膜炎 角膜结膜炎 心脏炎 胸膜炎 肺纤维化 肾损害
(五)化验室检查
类风湿因子阳性 血沉增快 C反应蛋白阳性 贫血 活动期白细胞可升高
关节症状严重 ②已确诊为非感染性关节炎 ③关节位置表浅 剂量 强的松龙 0.3~1ml 普鲁卡因 0.5~2ml 关节腔注射
治疗—理 疗
蜡疗 泥疗 水疗 直流电离子导入 微波、中波 激光
治疗—按摩
(1)改善局部循环,促进炎症消散 (2)缓解肌肉痉挛,改善关节活动,矫正畸形 (3)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整免疫功能
白塞病的临床特点
好发于25~35岁青年 常累及四肢大关节,一般不造成软骨及骨质破坏 反复出现的口腔溃疡、外阴溃疡 ESR(+)
干燥综合征的临床特点
好发于中年以上女性 受累关节症状、体征与RA十分相似 口、眼干燥 ESR 、RF(+)
风湿病的分类
Ⅱ.与脊柱炎有关的关节炎
–强直性脊柱炎 –赖特(Reiter)综合征 –银屑病关节炎 –与慢性炎性肠病有关的关节炎 –反应性关节炎

中医痹症的辨证论治ppt课件

中医痹症的辨证论治ppt课件

关节肿大、变形
精选ppt
4
关节畸形
精选ppt
5
一、概述
(二)源流
《内经》:设痹论专篇进行论述。论述了痹病的病因病
机、证候分类及病机演变等内容,奠定了痹病的基础。
如:“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之。”“风 寒湿
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病因病机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
(2)药物所伤:治疗不当,久服祛风燥湿,散寒清热 之品,误治或久治不愈。
2.失治误治,痰瘀交结 :
祛风散寒除湿 过服
苦寒清热
耗伤津血 加重筋脉失养
阴虚化热
伤脾
湿聚成痰,痰瘀互结
精选ppt
19
总结: 病因:正气不足+风寒湿热入侵。 病机:经络闭塞,气血不通。
精选ppt
20
痹病病因病机总图
风寒湿邪 风湿热邪
精选ppt
32
(二)辩证分析: 风寒湿袭表,阻滞经络,不通则痛——酸痛、屈伸不利; 风邪偏胜,善行数变——疼痛游走不定; 外邪束表,营卫不和——恶风或恶寒,或有发热 苔薄白,脉浮——风寒在表
精选ppt
33
五、辨证论治
病机概要:风寒湿邪,留注经络关节 ,风邪偏胜。 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宣痹通络为主,佐以疏风) 方药:防风汤加减《宣明论方》
风寒湿邪侵入机体,痹阻阳气,邪留关节, 气血流行不畅,故肢节肿大疼痛。湿阻中焦, 流注于下,故两脚肿重如脱。湿邪郁于内, 郁积化热,湿热上蒸而耗气伤阴,故头目眩 晕,温温欲吐,短气,身体瘦弱。桂枝芍药 知母汤温阳行痹,祛风除湿。方中桂枝散风 通络;麻黄散寒透湿;白术健脾化湿;附子 温阳通络,散寒化湿;防风散风;生姜、甘 草健中散湿;芍药敛阴活络;知母滋阴清热 降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
一、概述
3. 肢节痹病的概念(狭义):由于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 固,风寒湿热等外邪入侵,导致经脉闭阻,气血运行不 畅,引起肌肉、关节、筋骨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 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 的病证。
-
3
关节肿大、变形
-
4
关节畸形
-
5
一、概述
(二)源流
《内经》:设痹论专篇进行论述。论述了痹病的病因病
② 劳逸过度:劳:劳力,劳神,房劳;逸:久卧 伤气,久坐伤肉。
③病后、产后:营卫气血阴阳的不足。 ④ 饮食失调:饥饱失常 风寒湿热之邪:久居湿地,汗出当风,冒雨涉水,
气候剧变,冷热交错等。
-
16
1.正气不足,外邪入侵:

风胜----行痹
气候变化
乘虚
气血
寒 入内
不通
寒胜----痛痹
居处潮湿
痹阻
脉络拘急
-
12
一、概述
清: 吴鞠通《温病条辨·中焦篇·湿温》对热痹的辨证 有
一定的发挥,并新加了“宣痹汤” 等重要方剂。 《医林改错》强,扩充了治疗痹病方剂的类型。
综上,由《内经》→《金匮》→隋→ 唐宋→明清,痹证的 辨证论治渐趋完善。
-
13
一、概述
(三)范围 以肌肉、关节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属本病的
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
肺。”
-
6
一、概述
《金匮·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及《金匮·痉湿暍病脉证并
治》:为后世的辨证论治打下了基础。
如:“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清•张秉成:此治卫阳不足,风湿乘虚客于表也。风湿在表,本 当以风药胜之,从汗出而愈,此为表虚有汗,即有风去湿不去 之意,故不可更用麻黄、桂枝等药再发其汗,使表益虚。防风, 防己二物,皆走表行散之药,但一主风而一主湿,用各不同, 方中不用防风之散风,而以防已之行湿。然病因表虚而来,若 不振其卫阳,则虽用防己,亦不能使邪退去而病愈,故用黄芪 助卫气于外,白术、甘草补土德于中,佐以姜、枣通行营卫, 使防已大彰厥效。服后如虫行皮中,土部之湿欲解也。或腰以 下如冰,用被绕之,令微汗出瘥,下部之湿仍从下解,虽下部 而邪仍在表,仍当以汗而解耳(《成方便读》)。
湿 留注 经脉 筋脉 而痛 湿胜----着痹
酒后当风
经络
失养
(蕴积化热)
热 关节
热胜----热痹
-
17
反复发作 日久不愈
津血运行不畅 耗气血,损肝肾
痰瘀阻络 气血不足,肝肾亏损
内舍脏腑
脏腑痹
尪痹 (正虚邪实)
-
18
二、病因病机
(2)药物所伤:治疗不当,久服祛风燥湿,散寒清热 之品,误治或久治不愈。
《诸病源候论·风湿痹候》:“由血气虚,则受风湿 而成此病。”
唐宋:出现了许多常用有效方剂 如:《千金要方》独活寄生汤 《济生方》蠲痹汤
-
10
一、概述
明:《景岳全书·风痹》:指出了痹证的寒热阴阳属性。 “若欲辨其寒热,则多热者方是阳证,无热者便是 阴证,然痹本阴邪,故惟寒者多而热者少,此则 不可不察。”
-
8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乌头汤主以乌头大辛大热,祛湿散寒, 助以麻黄表散风湿,黄芪益气血,芍药 甘草酸甘化阴,以制乌麻之辛热,白蜜 杀乌头之毒。
历节:《金匮.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但并 未明确历节的两大特点——痛如虎啮、骨节变 形。
-
9
一、概述
隋:《诸病源候论》:强调体虚感邪是引起痹证的主要 因素。 并且开始把历节与痹证分 开,突出历节是疼痛剧烈,关节 变形的一类进展性疾病。
风寒湿邪郁久化热 热邪偏胜——热痹
感受热邪,邪从热化
反复发作
津血不畅 伤耗气血
日久不愈
复感于邪,
邪气内合
痰瘀阻络 气血亏虚 脏腑痹
痹病
-
1
一、概述
(一)定义 1. “痹”字的含义:闭也,闭塞不通之义。指阻闭,突
出本病主要是因经络阻闭,气血不行所致特点。
2. 痹病的含义(广义):泛指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邪 3. 气乘虚而入,致使气血凝滞,经络闭阻,引起相关系
统疾病的总称。
正常生理:经脉气血运行;脏腑气机升、降、出、入。
病理:邪气闭阻气血运行,妨碍脏腑升降出入——痹病。
2.失治误治,痰瘀交结 :
祛风散寒除湿 过服
苦寒清热
耗伤津血 加重筋脉失养
阴虚化热
伤脾
湿聚成痰,痰瘀互结
-
19
总结: 病因:正气不足+风寒湿热入侵。 病机:经络闭塞,气血不通。
-
20
痹病病因病机总图
风寒湿邪 风湿热邪
乘虚侵入人体 留注经络关节
素体阳胜或阴虚有热
风邪偏胜——行痹 寒邪偏胜——痛痹 湿邪偏胜——着痹
-
11
一、概述
明: 《医宗必读·痹》:“治外者,散邪为急,治藏者, 养
正为先。治行痹者,散风为主,御寒利湿仍不可废, 大抵参以 补血之剂,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治痛痹者,散寒为 主,疏风燥湿仍不可缺,大抵参以补火之剂,非大辛大温,不 能释其凝寒之害也; 治着痹者,利湿为先,祛风解寒亦不可 缺,大抵参以补脾补气之剂,盖土强可以胜湿,而气足自无顽 麻也。”
-
7
“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 气,温温欲吐者,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风寒湿邪侵入机体,痹阻阳气,邪留关节, 气血流行不畅,故肢节肿大疼痛。湿阻中焦, 流注于下,故两脚肿重如脱。湿邪郁于内, 郁积化热,湿热上蒸而耗气伤阴,故头目眩 晕,温温欲吐,短气,身体瘦弱。桂枝芍药 知母汤温阳行痹,祛风除湿。方中桂枝散风 通络;麻黄散寒透湿;白术健脾化湿;附子 温阳通络,散寒化湿;防风散风;生姜、甘 草健中散湿;芍药敛阴活络;知母滋阴清热 降火。
范畴。 西医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
柱炎、骨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 硬皮病等以肢节痹病为主要临床特征者,均可参照本节 辨证论治。
-
14
-
15
二、病因病机
(一)病因 (1)素体不足,正气偏虚,腠理不密,卫外不固。
① 禀赋不足:营卫气血不足,脏腑经络组织功能 低下。
机、证候分类及病机演变等内容,奠定了痹病的基础。
如:“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之。”“风 寒湿
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病因病机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
着痹也。”——分类
“五脏皆有合,病久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故骨痹
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
舍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肌痹不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