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第2课时)》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4课出师表(第2课时)
一、再读文章,理清脉络
通常我们要劝勉和打动某人最好是能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请同学们再读《出师表》,循着理与情两条线说说诸葛亮在表文中是如何说理陈情的。
理线:(1)劝勉后主,提出建议:①开张圣听;②不宜偏私;③亲贤远佞。
(2)出师的准备和意义: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情线: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②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③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④臣不胜受恩感激!
⑤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二、理线探究——变换角度,说理评理
诸葛亮的理说得是否好,还要看读的人能否领会他的良苦用心,我们不妨做一个假设,站在后主刘禅的角度,用一位年轻君主的眼光去读一读《出师表》。
1.三条建议的目的在于劝勉后主内修政理,励精图治。如果你是刘禅,你认为哪一条建议最为关键?
亲贤远佞最关键,是君主用人的根本原则,也是前两条建议能够施行的基础。诸葛丞相将其放在最后陈述可谓用心良苦,是为了告诫我谨慎用人才是重中之重,才是“汉室之隆,计日而待”的必要前提。
2.自古忠言逆耳,要让一个昏君接受自己的良言十分不易,如果你是刘禅,读这篇表文时诸葛丞相的哪些言辞最能触动你呢?
学生可能会据此回答:
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用蜀汉危急的情势给后主以紧迫感,因危机感而自励。
②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指出蜀汉拥有忠臣良将的优势,使后主对国家不失希望。
③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用历史经验印证观点令人信服;用先帝观点影响和打动后主。
④文章多次提及先帝——处处以先帝的遗德遗训告诫后主,而不以丞相身份直言,有力度,有分寸。
三、情线寻迹——变换角度,陈情抒情
让我们再作一次畅想,46岁的诸葛亮华发早生,忧思忡忡,出师北伐之前,他写罢此文,“临表涕零,不知所言”。此时这位两朝开济的老臣心中会翻涌着怎样的情感呢?结合对历史的了解,请你站在诸葛亮的角度用第一人称来表达一下他此时的想法。
学生可能出现的回答:
①对先帝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
②委以重任的沉重责任感。
③对后主刘禅的担忧和期望。
④出师北伐的坚定决心和必胜信念。
四、拟写感言——效仿古人,凭吊蜀相
“临表涕零”的情态将这位老臣勤恳尽责、忠心耿耿的形象定格在了历史的画面中,读《隆中对》我们认识了一位足智多谋的诸葛亮,理至而情深的《出师表》又让我们感受到他更加动人的一面。为了完成攘除奸凶,兴复汉室的事业,他六出祁山,直至54岁病逝五丈原,“出师未捷身先死”,诸葛亮的志向和事迹令一代代英雄志士欷歔叹惋,泪沾衣襟。
多媒体出示文人志士吟咏诸葛亮《出师表》的诗句。
请同学们也动笔写下自己品读《出师表》的感言,效仿古人,凭吊蜀相诸葛亮。
示例:一策一表一尽瘁,千古一相一卧龙。
学生大声读出自己拟写的感言,教师根据情况加以点评。
五、布置作业
这篇表文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请自选角度,如语言、结构、表达方式等,写出你的看法,1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出师表
开张圣听感激之情
赏罚分明效忠之情
亲贤远佞期望之情
理至而情深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的设计特色着重体现在能够多重铺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和表达的愿望。
首先是创设情境导入,教师用岳飞书《出师表》的故事动情地导入课文,自然而深沉,可以很好地引起学生品读《出师表》的兴趣,带着疑问和崇敬之情去亲近文本。另外,在理清文章情与理两条主线之后,对文章内容及写作特色的分析回避直接的发问,而是通过两次假设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品析文章,先站在后主刘禅的角度以君主的身份读文,畅谈诸葛丞相言辞触动自己的地方和原因,然后化身诸葛亮,体会他出师之前复杂的心境和情感,用第一人称的口吻陈情抒情。这样的情境教学,让学生有了自主阅读感受的余地,不同于以往对经典篇目逐段讲解,问题摞问题,方向明确答案唯一的解读方法。既巧妙地指明了方向,又兼顾了学生的兴趣和表达的个性,可以将文本读得更丰富,更精彩。课堂最后一个环节仍然笼罩在特定情境之下,不过变换了方式,用历代文人志士吟咏诸葛亮和《出师表》的诗句引发学生的凭吊赞叹之情,表达自己对蜀相诸葛亮的敬佩之情,自然地将尾声变作高潮。
资料链接
从《出师表》看诸葛亮的论辩艺术
朱庆和
……周秦汉唐以来,臣子写给皇帝的奏章不胜枚举,为何唯独《出师表》独树一帜?我们认为它的艺术魅力就在于他高超的论辩艺术和论辩的说服力。
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苏洵在《谏论》中说:“说之术,可为谏法者五:理喻之,势禁之,利诱之,激怒之,隐讽之……”意思是说要使对方接受自己的主张,可用深刻的道理说服对方,讲明形势告诫对方,申明利害关系诱导对方,用言语激起对方的感情,用含蓄的话语劝告对方。《出师表》难能可贵之处正是他在一“表”之中综合使用了“理、势、利、激、讽”等多种论辩艺术,有着极强的说服力。
势禁之。《出师表》起笔曰:“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
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从先帝创业之志未竟说起,分析当前形势不利的客观条件:蜀汉国力最弱,不及魏吴二国,如不发愤图强,则难与曹、孙持久并存,有被他国吞并的危险。以此提醒后主刘禅注意。尔后又亮出一道“希望”之光,“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在指出不利的形势下,分析了有利的主观条件:文武官员受到先帝的恩遇,想在后主身上报答。这就又使本来吓得“汗颜”的后主稍镇定了一下。也是下文“喻理”的契机。那么,怎么办?“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是分析目前形势,说明战略后方已经巩固,兵员装备已经就绪。条件成熟,应当出兵完成大业。以上是分析形势。
理喻之。诸葛亮在讲明当前形势之后,接着便向后主刘禅提出了三项建议,并用深刻的道理进行说服。第一是“开张圣听”;第二是“陟罚臧否”;第三是“亲贤、远佞”。讲明“开张圣听”广开言路的目的,是“以光先帝遗德”,振奋志士精神。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阻塞了忠谏之路。在“法治”方面,诸葛亮提出严明赏罚,并对执法中可能出现的标准不一和“偏私”这两种情况提出告诫。“陟罚臧否”万万不能因“宫中”“府中”而异,“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明确评判人的好坏,一律以法律为准绳。言外之音,你当国君的不要以己意从中干预。大政方针确定之后,使用什么样的人去实行就成了关键。他告诫后主一定要“亲贤臣,远小人”。只有依靠死节之臣,才能保证北伐成功,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通过“理喻”,切盼后主采纳“忠谏”。
利诱之。诸葛亮在劝告过程中,反复申明了处理内政和人事方面的利害关系,这一点我们在前文已经提及先汉的“兴隆”和后汉的“倾颓”的历史经验教训作对比,特别强调亲近贤臣,疏远小人是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的大事,不能不高度重视。为此,向后主推荐了一批可“亲”可“信”的贤臣,文臣有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武将有向宠。“此悉贞良死节之臣”,而且都是“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的,希望后主“亲之信之”,以求汉室兴隆。否则,失去他们的辅佐,汉室就江山难保!把“亲贤”“远佞”提高到汉室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观照,警儆后主,这样的“利诱”无异于一剂猛药。
激怒之。刘勰在《情采》中指出:“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文心雕龙》)他把“情”和“理”喻之为“经”和“纬”,也就是说,文章的思路,文采是不能离开情和理的。《出师表》正是以“激情”(动之以情)进行“明理”(晓之以理)的。综观全“表”,始终贯穿着一条明显的情感线索:表达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效忠刘氏父子、以身许国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从感情走向来看,一开始从先帝“中道崩殂”落笔,这就蕴涵着极其痛惜的感情,意在引起刘禅深思:该化悲痛为力量,继承先帝遗愿。接着依次说道先帝对贤臣的“殊遇”、注意“简拔”贤臣以及论史时的“叹息痛恨”,既表达了作者对先帝的崇拜、爱戴之情,又包含了激励刘禅要效法先帝,发扬先帝“遗德”。自叙本人身世,受先帝赏识而感激“出山”,以及“受命以来”的工作过程,抒发了效忠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在谈论各方面的责任时,诸葛亮面对后主立下“军令状”:“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要求刘禅委以重任,“臣不胜收恩感激”。从感恩到“临表涕零”的结束语,道不尽临行时依依不舍之情。
尽管上此“表”时诸葛亮并不在朝,而在千里的汉中,然而,我们每读《出师表》,脑海里总会浮现出一位温柔敦厚、忠义凛然的“良臣”面对君主慷慨陈词,眼泪直淌,文武百官一旁屏息聆听,不时颔首赞许的动人场面。作为一名忠臣诸葛亮不仅直言敢谏,而且善于劝谏。《出师表》之所以脍炙人口,是因为它除了“亲贤远佞”的深刻内容外,还巧妙地将“理、势、利、激、讽”等多种论辩手法融为一体,收到了以理服人和以情动人的双重艺术效果,成为章表写作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