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年人与法布尔的故事
有位青年,非常刻苦,可事业上却收效甚微,为此他很苦恼。 有一天,他找到昆虫学家法布尔说:“我把自己的全部精力
都花在事业上,收获却很少。”法布尔同情、赞许地说:“看 来你是一个献身科学的有志青年。”这位青年又说;“是啊, 我爱文学,也爱科学,同时,对音乐和美术的兴趣也很浓,为 此,我把全部时间都用上了。”
二、审题的误区
最容易失误的地方,是第一句话,即“知足知不 足”。很多考生把“足”理解成“长处、优点”, 把“不足”理解成“缺点”。这是不准确的,也 不符合这句话的表达习惯。实质上这句话包涵了 意思相对的两个方面的内容,需要辩证认识与分 析。这是立意的关键,也是构思的关键。
三、失分标题
五、相关资料
名言—— 知足之足常足。
——老子 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
——庄子 吉莫吉于知足。
——《素书》 知足者贫贱亦乐,不知足者富贵亦忧。
——吕邦献 能知足者天不能贫,能无求者天不能贱。
——魏禧 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陈自崖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孟子
1、人在世上(太笼统) 2、心灵的种子(含混朦胧) 3、善于发现自己的不足(偏) 4、认清自我,把我未来(偏) 5、人贵有自知之明(偏) 6、认识自我(偏) 7、有则改之 无则加勉(离) 8、知之为知之(离) 9、十年育树 百年育人 10、以退为进(离)
11、坚持才会胜利 12、懂得取舍(偏) 13、谈做人(太笼统) 14、认识你自己(偏) 15、给自己一面镜子(偏) 16、知行合一(离) 17、扬长避短(离) 18、认知才能而为(偏) 19、君子(太笼统) 20、为人处世之道(太笼统) 21、正视自己(偏)
这时,法布尔微笑着从口袋里掏出一块凸透镜,做了一个 “小实验”让这位青年看:当凸透镜将太阳光集中在纸上一个 点的时候,很快点燃了这张纸。
接着,法布尔对有些茫然的青年说:“把你的精力集中到一 个点上试试看,就像这块凸透镜一样。”
这位青年恍然大悟,由此受到很大的启发。 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只有把有 限的精力集中到一点,才能干出一番事业。其实,不仅初出茅 庐的年轻人容易犯这种不会舍弃的毛病,有所专长的人也容易 犯这个毛病。 少则得,多则惑。同时追逐两只兔子的人,一只兔子也抓不 住。样样“通”的结果,只能是样样“松”。人无所舍,必无 所成。
的精神。鲁迅先生说,不知足是人上进的车轮。每一个追
求进步的人必须有一种不知足的精神。社会上的三百六十
行,哪一行的状元不是贪婪的结果?百姓口中的三教九流,
哪一流的魁首不是贪婪的产物?有句话说,不痴不傻不足
以成大事。所谓的“痴”和“傻”,本质就是一种贪婪,
不过这种“贪婪”,是对工作事业的贪婪,是对人生的执
当然也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面对这些该做不 该做的事,光有判断还不够,关键在于怎样才能 做到?因为我们听惯了一些官员的忏悔,我们也 深知知易行难的常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需 要一种心灵的坚守人之美德,仁义礼智,存乎一 心,也守乎一心坚持心灵的中正磊落,能于利益 煎熬、死生取舍间不动摇,不迷惘,进而能成就 更大的人性之美,人生之德立意深刻只是写好文 章的第一步,在行文的过程中还要注意:
一是“有为有不为”的主语应是同一个对象,而 不能用张三的“有为”对比李四的“无为”,因 为如上所述“有为有不为”是个人修身养性的方 法,是个人三省吾身的手段,如果写两个不同人 的对比,显然在理解上就有些偏颇。
二是“有为有不为”的事件必须落到实处,不能 模棱两可,含糊带过举例来说,谭嗣同亦是“有 为有不为”之人,他的“有不为”是什么?是在 大祸临头之日,在友人极力规劝之时的绝不逃避, 此所谓“所欲有甚于生者”;他的“有为”是什 么?是“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 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 请自嗣同始”的慷慨赴死,是“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天地间浩然正气!
素材——
做人三境界:不知足 知足 知不足

做人要有境界。在“足”与“不足”间,人的境界一
分为三。

做人第一境:不知足。

不知足是一种贪婪,而贪婪是人的天性。我们贪婪阳
光,贪婪雨露,贪婪食物,贪婪舒适,贪婪读书,贪婪游
戏等等。贪吃可以成为美学家,贪玩可以成为旅行者,贪
读可以成为学问家。大凡有所成就者,都需要一种“贪”
做人第三境:知不足。 知足而知不足。没有知足,就没有知不足。只
有真正达到了“知不足”的境界,才能自觉克服 “知足”所内含的弊端。比如做一件事,做了个马 马虎虎,便以知足搪塞。殊不知这并不是真正意义 上的知足,或只能算是消极意义上的知足。积极意 义上的知足是知不足,即知道自己的不足是什么。 由于知晓己之不足,前进的目标自然会更明确,前 进的信念也会更坚定。由此,人之内在力量就会爆 发出来,人之进步才能获得更为持久的动力。与人 生第一境的“不知足”相比,“知不足”不是“一 根筋”式的苦干、蛮干,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 式的积极作为;不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建立在 自我觉解基础上的持久自觉。尽管在表现形式上二 者相差无几,但是在精神面貌上,“知不足”自然 会更为自信,更加从容。 做人就是做境界。我们需要这份执著,也需要 这份情操……
故事—— 渔夫和金鱼的故事 从前,一个老头儿和他的老太婆住在大海边,住在“一座破旧
的小木棚里”。老头儿天天撒网打鱼,老太婆天天纺纱织线。 老头儿打到一条金鱼,不要任何报酬,将她放回了大海。老太
婆知道这件事以后破口大骂,硬逼着老头儿去向金鱼要一只新 木盆。金鱼满足了老太婆的要求。但是老太婆又破口大骂,让 老头儿再去要一座木房子。金鱼给了她一座木房子。 老太婆还不满足,她不高兴再做平凡的农妇了,要做世袭的贵 妇人。金鱼满足了她的要求。老太婆当上贵妇人以后,却把老 头儿派到马房里干活儿。老太婆说她不想再做世袭的贵妇人要 当个自由自在的女皇。金鱼又一次满足了她的要求。 当老头儿回来时,老太婆看都没看他一眼,就吩咐左右把他从 眼前赶开。然后,老太婆又不高兴再当自由自在的女皇,而要 当海上的女霸王,并且要金鱼亲自侍奉她,听她使唤。这一次, 金鱼没有答应她的要求,还收回了以前送给她的一切。 当老头儿从海边回来时,他看到的仍旧是那所小木房,老太婆 面前还是那只破木盆。
理解,“足”就是“足够、充足”的意思,知足, 就是一种满足,如“知足常乐”;知不足,就是不 满足。两者的意思是相对的,合在一起,知足知不 足,那就是要我们得清楚、明白:何者该知足,何 者该知不足。知足,可心安;知不足,方可上进。 有为有不为,其中的“为”,就是“做”。应该做 的事,必须去做,这就是“有为”;不应该做的事 必不能做,这就是“有不为”。这里的关键是“应 该”一词,这关乎是否要越过道德底线,法律红线 的问题。因此,古人有“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 小而为之”的训诫。 如此看来,这两句话所饱含的人生哲理,不仅可当 作为人处世的箴言,更足以成为读书治学的座右铭。
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
作文题:
“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这是当代作家冰 心的祖父谢子修集古人名言而成的自勉联,并作 为教育后代的家训。
你对此联有怎样的感悟和联想?请自选角度写一 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审题的关键 这个题目审题的关键,是句意的理解。 理解“知足知不足”一句的关键,就是对“足”的
二、立意
“有为有不为”,就是说有些事情应该做,有些事 情不应该做,但是在写作的过程中,绝不能止于这 个层面,否则理解就流于肤浅,例证也只能罗列。
想立意深刻,我们不妨以问导写,多问几个为什么, 进而引导我们对问题做出更为深入的思考比如说什 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这其中做与不做的原因 是什么?换句话说,你评判的标准是什么?举个例 子来说,陶渊明为什么要舍弃“意气骄满路,鞍马 光照尘”、衣食无忧的仕途,而选择“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食不果腹的农家生活?远离官场, 回归田园,这个事例不难写出来,但关键要写出这 个行为背后的灵魂,即“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那种 文人的傲骨,那种不屈的精神只有写出了这个内在 的东西,我们才能说你的思考还不赖
无可无不可,应世法也。有为有不为,守己法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守世守己》
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
——裘法祖
俄罗斯人对于自己的财产从不满足,而对于自己 的智慧却相当自信。
——列夫·托尔斯泰
【引申】知足是一种境界,只有知足的人才会体 现出对生活和事业的洞察力。知不足是一种智慧, 只有知不足的人才会对生活和事业充满了热情。 知足和知不足结合在一起,代表的是一个人完美 的人格,推及到企业家身上,可以说是完美的企 业家性格。
“有为”也本自《礼记》,原文是:爱其死以有待 也,养其身以有为也即是说,珍惜生命,是为了等 待发挥作用的机会;保养身体,是希望有所作为这 是儒家积极用世的态度《指南录后序》中文天祥语: “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即为此理
“有不为”,是指对不符合正义道德的事坚决不作 《礼记》中有个词叫“慎独”,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所谓“慎独”,是指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 况下,凭着高度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 而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做人原则之事这是进行 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也是评定一个人道德水 准的关键性环节正如试诸葛亮所说“莫以善小而不 为,莫以恶小而为之”也如革命老人徐特立所说, “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
著而已!但是,此种贪婪虽能成就人,但却不能成就人的
境界。按照一代哲学大家冯友兰的看法,人的境界来自对
人生的觉解。觉解不同,境界自然有异。因此,不知足的
冲动只能算是最低境界而已。
做人第二境:知足。 知足常乐。生活本来是快乐的,人世间为什么
还有苦闷呢?其根源就在于贪婪无度。贪婪具有两 面性,用得好可以为人造福,用不好只会徒增烦恼。 这就需要对人生的觉解。《大学》有言:知止而后 有定。这个“止”就有“足”的意思。在生活中, 当我们能做到“止”,就意味着我们找到了自己的 方向,找到了自己的目标。这一“止”固然有限制 的意思,但也由此为人生找到了一个支点,一块基 地。人的事业、功业将由此生发新芽,人的境界也 将由此而进入一个新的天地。于是《大学》接着讲, 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 得。觉解到这一程度,生活何忧?当然,知足并不 是差不多,而是一种对自我的真切了解;知足也不 是没有标准,而是源于对标准的真切认知。但是, 知足毕竟还存在着这种消极的倾向,这种“缺陷” 决定了其必然为更高的境界所超越。
2011年最新高考作文素材:作文“有为有不为” 审题立意指引与范文
一、解题 “有为有不为”出自冰心老人的家训,完整的句子
是“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是集句联“知足” 就是我们常说的“知足常乐”或“知足不辱”的略 语,意思是说内心容易满足、不过分追求奢望的人 更易明哲保身“明哲保身”这个成语,在现代汉语 中是个贬义词,指某个人做事不讲原则,但在古代 汉语中却是褒义词,意为只有明智的人才能在乱世 中保全自己这里用的是古义“知足”即为抑制自己 的非分欲求,在灯红酒绿面前保持一份超然,在功 名利禄面前保持一份淡泊,这样才不会自取其辱 “知不足”出自《礼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 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意为越是深入学习越感 到自己无知,当然,自感无知,并不等于妄自菲薄, 进而长吁短叹,而是应该取长补短,见贤思齐从这 个意义上说,“知不足”是一种虚怀若谷的胸怀, 是一种锐意进取的精神,是一种不甘人后的态度
四、规范标题
1、知足知不足 2、有为有不为 3、知足知不足 有为有不为 4、君子当有所为有所不为 5、为与不为 6、知足常乐 7、为当为之事 8、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 9、怀抱梦想 永不知足 10、底线 11、把握人生尺度 12、人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