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甘草汤治疗心悸80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炙甘草汤治疗心悸80例
【关键词】心悸律失常炙甘草汤
心悸是临床一种常见病,老中青年皆可发病,治疗也较为困难。

心悸是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至不能自主的一种病症。

临床一般多呈阵发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

且常与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同时并见。

中医认为主要原因是由惊扰、水饮、虚劳及汗后受邪等因素引发的。

《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篇还对惊悸的发病原因以及审证求因的方法做了专门的论述,指出:“寸口脉动而弱;动则惊,若则为悸。

”后世医家系统地总结了临床实践经验,对此进一步做了详细的说明,认为惊自外至者,惊则气乱,故脉动而不宁;悸自内惕者,悸因中虚,故脉弱而无力。

从脉象表现来分析和认识惊悸发生原因,必外有惊扰,内有所虚,内外相合,引发本病。

笔者临床20余年运用炙甘草汤加减治疗心悸,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全部病例均符合心悸诊断标准,80例患者中,男35例,女45例;年龄最大75岁,最小25岁,其中35~45岁30例,45~55岁20例,55~75岁30例。

以上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心悸气短、胸闷乏力、眩晕、畏寒肢冷等自觉症状。

多数以上病例夜间心胸憋闷,喘促汗出,心前区疼痛,伴有食欲不振,精神萎靡,少寐多梦。

舌质淡或红绛或伴有紫斑,舌体胖大或瘦小,舌苔白或白腻。

脉象,50%的病例滞涩缓结,25%的病例滑数疾促。

67%的病例血压偏低(13/11~
9/7 kPa,1 kPa=7.5 mm Hg),33%的病例血压正常。

中医辨证分型:80例患者中,邪毒入侵型10例,气滞血瘀型40例,心阳不振型12例,阴阳两虚型18例。

80例患者诊断为冠心病42例,心肌炎后遗症18例,窦性心动过缓10例,房性早搏3例,室性早搏5例,二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

1.2 治疗方法全部病例均采用炙甘草汤加减治疗。

方药组成:炙甘草、红参、丹参、元参、白术、桂圆肉、黄芪、桂枝、茯苓、苦参、三七等水煎服。

必要时邪毒入侵型辅以参麦注射液;气滞血瘀型辅以丹参注射液;心阳不足型辅以参附注射液;阴阳两虚型辅以参附、生脉注射液。

2 结果
临床疗效按照1991年《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心律失常疗效评定标准。

本组病例通过治疗后心悸气短、胸闷乏力、眩晕、畏寒肢冷,夜间心胸憋闷,喘促汗出,心前区疼痛,少寐多梦等自觉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脉结代或促涩亦有所改善。

心律失常变化:80例患者治疗后,窦性心律过速0例,窦性心律过缓2例,房性早搏1例,窦性早搏1例,房室传导阻滞0例。

80例患者平均疗程50天,显效32例,有效40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0%。

3 典型病例
患者,男,55岁,工人。

心悸气短3年余,经几家医院诊断为心律失常、冠心病。

常以丹参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冠心苏合丸等药物治疗。

现症:心悸气短,心胸憋闷隐痛,眩晕、乏力,畏寒肢冷,
面色白光白。

舌体胖大,质淡,苔薄白,边有齿痕,脉沉细而结代。

心率54次/min,律不齐。

心电图示:窦性心律不齐、过缓,房室传导阻滞,ST-T段改变。

西医诊断:心律失常,心肌缺血性冠心病。

中医诊断:心悸,阴阳两虚型。

治以益气养血、温阳通脉为法。

给予炙甘草汤加减。

方药:炙甘草15 g,红参10 g,丹参15 g,桂枝15 g,阿胶15 g,麦冬15 g,三七5 g,麻仁15 g,生姜3片,大枣10枚,元参15 g,白术15 g,益智仁15 g,桂圆肉15 g,黄芪25 g,茯苓15 g。

每日1剂,水煎200 ml分2次服用。

辅以5%葡萄糖液250 ml,参附注射液40 ml静点,每日一次(酌情静点7~10天)。

3周后自觉症状明显改善。

唯劳累恼怒后时有心慌、心悸、胸闷症状,嘱其以上中药共为细末每日10 g,每日2次口服。

3个月后症状逐渐消失,3次心电图回报:窦性心律,正常心电图,病告痊愈。

4 体会
心律失常可分为功能性和器质性两大类。

本病大多是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或冠心病、心肌炎等器质性心脏病产生一系列心律失常和不同程度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属中医学“心动悸”、“怔忡”、“晕厥”等范畴。

多由邪毒外侵,情志感伤,饮食劳欲等引起耗气伤阴,气滞血瘀,心阳不振,气血不足,血不营络,心脉痹阻,搏动无力,脉不衔接而造成“心动悸”,“脉结代”等心律失调。

其病症多见虚实夹杂,阴阳互损,治疗颇为棘手。

笔者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探索治以益气养血、温阳通脉、解毒化瘀为法,以炙甘草汤加减治疗本病疗效甚佳。

《伤寒论》说:“伤寒脉结代,心悸动者,炙甘草汤主之。

”《温病条辨·下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