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中医内科教学内容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学心悸课件

中医内科学心悸课件
起搏器植入
对于严重心动过缓的患者,植入起搏器改善心脏功能。
手术治疗
对于特定类型的心悸,如心脏瓣膜病等,手术治疗是有效的方法。
预防心悸的措施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合理饮食、适量运动、规律作息,避免过度 劳累。
避免诱发因素
避免情绪激动、过度兴奋等诱发心悸的因素 。
控制慢性疾病
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积极治疗和控制慢性 疾病。
养,引发心悸。
心悸的症状
心悸不安
自觉心脏跳动异常,心前区不适,或有心慌 、惊恐等症状。
脉搏跳动不规律
心悸时脉搏跳动不规律,或出现间歇脉、早 搏等症状。
心跳加快
心悸时常伴有心跳加快,患者可感到心脏跳 动过快或心脏漏跳等症状。
其他症状
心悸患者还可能出现胸闷、气短、乏力、失 眠等症状。
02
中医对心悸的认识
心理调适
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其缓解焦虑、抑 郁等情绪问题,增强治疗信心。
03
心悸的现代医学解释
心悸的生理机制
心跳的生成
心悸的产生与心脏电信号的传导和心脏肌肉的收缩有关,心 脏电信号由窦房结产生,通过心脏传导系统传导,引起心脏 肌肉收缩,产生心跳。
心跳的调节
心悸的发生还受到神经和体液因素的调节,如交感神经、副 交感神经、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这些因素可以影响 心脏电信号的传导和心脏肌肉的收缩,从而调节心跳。
心悸是心脏疾病的常见症状
心悸常常是心脏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如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这 些疾病都可以引起心悸。
心悸也可能是心脏疾病的唯一表现
有些心脏疾病可能仅以心悸为表现,如某些心律失常、心肌炎等,因此心悸也可 能是心脏疾病的唯一表现。
04

中医内科学案例教学法-心悸

中医内科学案例教学法-心悸
●(3)情志所伤:惊恐易使心气不敛;忧思伤及心脾;肝郁心脉不畅而 发病。
●(4)感受外邪:风寒湿热合而为痹,痹证日久舍心;温病、疫毒伤及 心营。
●(5)药物中毒:药物过量或毒性较剧,损及于心,可引发心动悸、脉 结代。
2.病机
●(1)基本病机:气血阴阳亏虚,或痰浊瘀血阻滞,致心失所养, 心脉不畅。
●(2)病位:主要在心,发病与脾、肾、肺、肝四脏功能失调相 关。
●二诊:4月22日。心慌、气短明显减轻,睡眠易惊,汗多,加炙 黄芪30g,炒白术
●15g,浮小麦30g,五味子15g,龙骨加至30g。继服10剂,诸症皆 平。
●(2)问题设置 ●1)本案例的辨证依据是什么? ●2)发病有何特点?对辨证有何帮助? ●3)本案例的病机是什么? ●4)分析处方用药,心虚胆怯证的治法、主方是什么? ●5)处方用药有何特点?二诊时调整药物的目的是什么? ●6)临床出现气虚自汗或气虚血瘀、心气不敛者如何加减用药?
●(2)问题设置 ●1)本案例的发病诱因是什么? ●2)本案例辨证为心脾两虚型心悸的依据是什么? ●3)分析本案例的病机是什么? ●4)心脾两虚为什么会出现瘀血阻络? ●5)根据案例处方,心脾两虚型心悸的治法、方药是什么? ●6)心脾两虚型心悸并发阴虚、多汗、失眠者如何加减用药? ●7)本证型心悸平时如何调摄?
●2)诊断为肝肾阴亏证的根据:心悸眠差,头晕耳鸣,伴心烦急 躁,手心发热,盗汗,腰酸,双目干涩,大便干,舌红而少津, 苔少,脉沉细数。
●3)案例方中山萸肉、熟地黄、枸杞子滋补肝肾;白芍、麦冬、 知母滋阴润燥泻火;酸枣仁、茯神宁心安神;黄柏配知母清泻 相火;佐以火麻仁润肠通便,五味子敛阴生津,少量川楝子疏 肝理气,使滋而不腻。治以滋补肝肾,养心安神。方用一贯煎 或左归饮合酸枣仁汤加减。

中医内科学__第2章第一节心悸

中医内科学__第2章第一节心悸

九、病案分析
女,49岁,因惊吓而心悸半月。 半月前因突受惊吓而发心悸,惊惕不安,
自服舒乐安定心悸未见明显改善,遂来就 诊。现症见:心悸,坐卧不安,善惊易恐, 少寐多梦易惊醒,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弦。T 36.5℃ , P 80次/分, R 18 次/分, BP 130/80mmHg。神志清楚,精神不振,HR 80次/分,偶可闻及早搏,各瓣膜未闻及病 理性杂音。ECG示:室性早搏。
(一)、诊断要点
1.临床特征:自觉心慌不安,心跳剧烈,不能自主, 心搏异常,或快速,或缓慢,或心跳过重,或忽跳忽 止,呈阵发性或持续不解,伴有胸闷不舒,易激动, 心烦、少寐、多汗、颤动、头晕乏力。中老年发作频 繁者,可伴心胸疼痛、甚则喘促、肢冷汗出、或见晕 厥。
2.病史:中老年常见,发作常由情志刺激、惊恐、紧 张、劳倦过度、饮酒饱食等因素而诱发。
7.痰火扰心
主症:心悸时发时止 兼症:受惊易发作,烦躁不安,失眠多梦,口干
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舌脉象: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病机:痰火扰心,心神不安 治法: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 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减。 (清心降火,化痰和 中)
六、中医适宜技术
(一)单方验方
1.心悸而脉数或促者:苦参煎剂 2.心气、心血亏虚之心悸:定心汤 3.各种心悸而脉数者:朱砂0.3g,琥 珀0.6g,每日2次,吞服
(二)中成药
1.心悸气血亏虚者:珍合灵片、养心定悸口 服液 2.肾阴亏虚者:定心丸、六味地黄丸 3.心阳不振者:心荣口服液 4.气阴两虚:西洋参含片、参脉饮 5.气滞血瘀者:心可舒片、心宁片
(疗法 3.穴位注射疗法
九、病案分析
女,49岁,因惊吓而心悸半月。 半月前因突受惊吓而发心悸,惊惕不安,

中医内科学心悸

中医内科学心悸

心悸1. 概述: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者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

(难受到行为需要静止来平缓)(心肺都参与气的生成,所以有些患者心悸时呼吸憋闷)2. 鉴别诊断:心悸特点:阵发性,可自行缓解,伴有乏力烦躁、头晕耳鸣、失明健忘等,主要由于情志诱发。

(1)【简答题】区别惊悸和怔忡:①惊悸:与情绪因素有关,由骤遇惊恐,过度紧张等诱发,实证多,多为阵发性,病情较轻,可自行缓解,发发作时如常人。

②怔忡:久病体虚,心脏受损所致(心气虚则劳动耐量下降,动动就累了),无明显诱因亦可发生,不能自控,活动加重,多属虚证或虚中夹实,呈持续性,病情较重,平素可见脏腑虚损症状。

(2)奔豚:是癔症(由于心理问题引起),自觉有气向上顶,有时间杂恶心、呃逆等。

3. 《丹溪心法》认为心悸与虚和痰有关,治疗用朱砂安神丸。

《医林改错》认为瘀血内阻导致心悸,用血府逐瘀汤(胸闷不能按,晚上睡觉不能盖被子)。

4. 病因:情志波动(惊)、体虚劳倦(水饮凌心射肺等)、感受外邪、饮食药物。

5. 基本病机:(心神不安——病性分虚、实)气血阴阳亏虚(气血阴阳亏损),心失所养;邪扰心神(痰火,水饮——饮邪上泛凌心,淤血),心神不宁。

6. 病位:心,涉及肝脾肺肾。

7. 【备注】(痰和饮的概念:饮是清稀流动的,痰是黏稠的。

)(阴虚患者多夹火——舌红少苔脉细数,日久则生痰;阳虚患者多夹饮——喘、肿、夜间不能平卧)8. 治则:补虚泻实安神(养心安神/ 重镇安神——矿物药物,往下走)9. 证型:【备注】1. 心虚胆怯临床表现: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不寐多梦而易惊醒(心气虚则悲,故心虚的患者常觉不开心),恶闻声响,食少纳呆;苔薄白,脉细数或细弦。

证机概要:气血亏损,心虚胆怯,心神失养。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代表方:安神定志丸。

本方组成:由人参、茯苓、茯神、石菖蒲、远志(可开九窍)、龙齿组成。

加减配伍:①气短乏力,头晕目眩,动则为甚,静则悸缓,为心气虚损明显--重用人参;②兼见心阳不振--加肉桂、炮附子;③兼心血不足--加阿胶、制何首乌、龙眼肉;④兼心气郁结,心悸烦闷,精神抑郁--加柴胡、郁金、合欢皮、绿萼梅⑤气虚夹湿,加泽泻--重用白术、茯苓;⑥气虚夹瘀--加丹参、川芎、红花、郁金。

中医医学内科学PPT课件心悸课件

中医医学内科学PPT课件心悸课件

02
中医对心悸的认识
中医病因病机
病因
心悸的病因主要包括情志刺激、饮食不节、年老体弱、病后 失养等。
病机
心悸的病机主要与心、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其 中以心为主要病位。
中医诊断标准
症状
心悸的主要症状为心跳加快、心前区不适感、乏 力等。
舌象
舌质淡红或紫暗,苔薄白或黄腻。
脉象
脉象细数或弦滑。
对于已经出现心悸症状的患者,应尽快就医并接受正规的治 疗。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并保 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以促进康复。
04
心悸的中医特色疗法
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心悸的原理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人体气血,平衡阴阳,从而达到治疗 心悸的目的。
常用的针灸方法
包括毫针、艾灸、耳针等,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方法。
控制慢性疾病
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容易引起心悸,应积极控制 这些疾病,定期进行检查和治疗。
早期发现和治疗
如果出现心悸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和治疗,避免病情加 重。
日常保健
保持心情舒畅
适量运动
情绪波动是心悸的常见诱因之一,因此要 尽量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身体 免疫力,减少心悸的发生。但要避免过度 运动,以免引起心悸。
医嘱
患者应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 度劳累;定期监测心电图;不 适随诊。
06
心悸的预防与保健
预防措施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保证充足 的睡眠。同时,要合理饮食,保持营养均衡,避免过度摄 入咖啡因、酒精等刺激性物质。
避免诱发因素
一些常见的诱发因素包括吸烟、饮酒、过度运动等,应尽 量避免或减少接触这些因素。

心悸第二章中医内科学精品课课件

心悸第二章中医内科学精品课课件
拔罐
在特定穴位进行拔罐,以促进局部气 血循环,缓解心悸症状。
04
心悸的预防与调护
预防措施
保持心情舒畅
避免情绪波动和过度紧张,保持乐观 的心态,有助于预防心悸的发生。
合理饮食
饮食要清淡、易消化,避免过饱过饥, 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影响心 脏功能。
适量运动
适当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增强心脏功能, 提高身体抵抗力,预防心悸。
中成药
选择具有稳定疗效的中成药,如 天王补心丹、柏子养心丸等,方 便患者长期服用。
针灸治疗
针刺
通过刺激相应的穴位,调节心经经气,缓解心悸症状。
艾灸
利用艾叶的温热作用,对特定穴位进行温热刺激,达到温阳通络、养心安神的效 果。
推拿治疗
手法按摩
通过按摩心包经、心经等相关经络, 促进气血流通,缓解心悸症状。
心悸第二章中医内科 学精品课课件
目录
• 心悸的概述 • 心悸的病因与病机 • 心悸的治疗方法 • 心悸的预防与调护 • 心悸的典型病例分析
01
心悸的概述
心悸的定义
总结词
心悸是指心脏跳动异常,患者自觉心 中悸动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 证。
详细描述
心悸是中医内科学中的一种常见病证 ,主要表现为患者自觉心跳加速、心 律不齐或心脏搏动有力,常常伴有心 前区不适、胸闷等症状。
病例三:心悸伴有头晕乏力
总结词:气血不足
详细描述:患者常感到头晕、乏力,同时伴有心悸、气短等症状。舌质淡白,苔薄白,脉象细弱。此 病例多因气血不足导致心失所养,引起心悸和头晕乏力。治疗原则以益气养血、宁心安神为主。
THANKS
感谢观看
发心悸。
久病体虚
外感邪气
长期慢性疾病或体质虚 弱,导致心悸的发生。

《中医内科学》心悸 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心悸  ppt课件
稳者可以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②出血性心悸慎用 活血化瘀药物,以活血止血药物为好。③对抗心律失常的 药物可能会引起心律失常也要注意向患者交代清楚
ppt课件
21
【辨证论治 】
三、 证治分类
(一)、心虚胆怯证 (二)、心血不足证 (三)、阴虚火旺证 (四)、心阳不振证 (五)、水饮凌心证 (六)、瘀阻心脉证 (七)、痰火扰心证
相同点——奔豚发作时,也有心胸躁动不 安
奔豚——上下冲逆,发自少腹 不同点 心悸——心中剧烈跳动,发自于心
ppt课件
17
【诊查要点 】
三、 相关检查
1.心电图:是检测心律失常有效、可靠、方 便的手 段,它可以区分是快速性心律失常或是 缓慢性心律失常;识别过早搏动的性质,如房 性早搏、结性早搏、室性早搏、阵发性室上性 心动过速及室性心动过速,判断房室传导阻滞, 房扑与房颤,心扑与心颤动及病态窦房结综合 征等。
2.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测,也是心律失常 诊断的重要方法。
3.食道心房调搏,阿托品试验:对评价窦房 结功能,诊断病窦也有重要意义。
4.其它检查:测血压、X线胸部摄片、心脏 超声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ppt课件
18
【辨证论治 】
一、辨证要点
1.辨虚实 虚——气血阴阳亏虚; 实——痰饮、瘀血、火邪上扰
二、文献摘要
1、病名:
《内经》无心悸或惊悸、怔忡之病名。 心悸之病名首见于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和《伤 寒论》,称之“心动悸”、“心下悸”、“心中 悸”及“惊悸”。
ppt课件
5
2.病因:
《内经》虽无病名,但已认识到心悸的病因。如 《素问•平人气象论》:“……左乳下,其动应 衣,宗气泄也”。《 素问•举痛论》:“惊则心 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素问•痹论》:“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 于心”,“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

中医内科学-02-01心悸

中医内科学-02-01心悸

【病因病机】
心悸多因体虚劳倦、七情所伤、感受外邪及药食不当等,以致正气不足,心神失养;或邪滞
心脉,心神不宁。
(一)病因
1.体虚劳倦禀赋不足,素体虚弱,或久病失养,或劳倦太过伤脾,气血阴阳亏乏,脏腑功能失 调,致心神失养,发为心悸。如《丹溪心法·惊悸怔忡》所言:“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养者血, 心血一虚,神气不守,此惊悸之所肇端也。”
元代朱震亨认为心悸的发病应责之虚与痰。
明代虞抟《医学正传·惊悸怔忡健忘证》对惊悸、怔忡的区别与联系作了详尽描述
张介宾《景岳全书·杂证谟一旺忡惊恐》认为惊有因病而惊和因惊而病二证,因病而惊当察客邪, 以兼治其标;因惊而病,宜“安养心神,滋培肝胆,当以专扶元气为主”。提出“主气强者不易 惊,而易惊者必肝胆之不足者也”。认为怔忡由劳损所致,护理治疗主张“速宜节欲节劳,切戒 酒色”、“速宜养气养精,滋培根本”。
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方剂: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 常用生地黄、玄参、麦冬、天冬滋阴清热;当归、丹参补血养心;人参、炙甘草补益心气;黄
连清热泻火;朱砂、茯苓、远志、酸枣仁、柏子仁安养心神;五味子收敛心气。肾阴亏虚,虚火 妄动,遗精腰酸,加龟甲、熟地黄、知母、黄柏,或加服知柏地黄丸;阴虚而火热不明显,可单 用天王补心丹;阴虚复有瘀热,加赤芍、牡丹皮、桃仁、红花、郁金清热凉血,活血化瘀。
第一节 心悸
概述 【病因病机】 【诊断与鉴别诊断】 【辨证论治】 【预防调护】 【结语】 【临证要点】 【名医经验】
Hale Waihona Puke 概述心悸的概念: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
多呈发作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

中医内科学——心悸

中医内科学——心悸

中医内科学——心悸细目一:概述一、心悸的概念及源流1.心悸的概念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

病情较轻者为惊悸,病情较重者为怔忡。

2.心悸的源流《内经》已认识到心悸的病因有宗气外泄,心脉不通,突受惊恐,复感外邪等。

心悸的病名,首见于《金匮要略》和《伤寒论》,称之为“心动悸”、“心下悸”、“心中悸”及“惊悸”等,并认为其主要病因有惊扰、水饮,虚劳及汗后受邪等,并提出了基本治则及炙甘草汤等治疗心悸的常用方剂。

《丹溪心法》提出“心悸”责之虚与痰的理论。

明代《医学正传》对惊悸、怔忡的区别与联系有详尽的描述。

《景岳全书》认为怔忡由阴虚劳损所致。

清代《医林改错》重视瘀血内阻导致心悸怔忡,记载了用血府逐瘀汤每多获效。

二、心悸与西医病名的关系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过早搏动、心房颤动或扑动、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预激综合征以及心功能不全,一部分神经官能症等,如具有心悸临床表现的,均可参照本病证辨证论治,同时结合辨病处理。

细目二:病因病机一、心悸的常见病因内因:体质素虚,饮食劳倦,七情所伤,药食不当。

外因:感受外邪。

二、心悸的主要病机及虚实的不同特点心悸的发病,或由惊恐恼怒,动摇心神,致心主不安而为惊悸;或因久病体虚,劳累过度,耗伤气血,心神失养,若虚极邪盛,无惊自悸,惊动不已,则谓之怔忡。

心悸的病位在心,与肝、脾、肾、肺四脏密切相关。

病理变化主要有虚实两方面,虚者为气、血、阴、阳亏损,使心失滋养,而致心悸;实者多由痰火扰心,水饮上凌或心血瘀阻,气血运行不畅而引起。

虚实之间可以相互夹杂或转化,实证日久,病邪伤正,可分别兼见气、血、阴、阳之亏损,而虚证也可因虚致实,兼见实证表现。

三、虚、痰、瘀与心悸的关系本病为本虚标实证,其本为心气不足,心阳虚衰,阴血亏虚。

其标有气滞、血瘀、痰浊、水饮等。

阴虚者常兼火盛或痰热;阳虚易夹水饮、痰湿;气血不足者,易见气血瘀滞、痰浊。

中医内科学之心悸

中医内科学之心悸

【辨证论治 】
心悸辨证论治简表(1)
证型
症状
舌脉
治法 方药
气滞血瘀:血府逐瘀汤加生脉散为基本方;
心虚 6、《丹溪心法·惊悸怔心忡》悸:“不怔宁忡者,血虚善,惊怔忡易无时恐,,血少坐者多,有苔思虑薄便动白属,虚,脉时作细时止,镇痰惊因火定动。志
胆怯 惊室悸性心动过速及室性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动:不立安即处,理以不防寐室颤多。 梦而易惊 略数或细弦
合征及预激综合征等。
2、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 有助于明确诊断。 测量血压、X线胸部摄片

有助于诊断有无心律失常。
3、动态心电图监测:判断缺血性心脏病与心梗后 4、心室晚电位检测:恶性心律失常与猝死
心悸
v 概述 v 病因病机 v 诊查要点 v 辨证论治 v 预防调护 v 结语 v 临证备要
【辨证论治 】
一、诊断依据
诊断依据
主症 兼症 脉象
自觉心搏异常,或快速,或缓慢,或跳动 过重,或忽跳忽止,呈阵发性或持续不解, 神情紧张,心慌不安,不能自主。
伴有胸闷不舒,易激动,心烦寐差,颤抖 乏力,头晕等症。
中老年患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则喘促, 汗出肢冷,或见晕厥。
数、促、结、代、缓、沉、迟等脉象
诱发 情志刺激如惊恐、紧张,及劳倦、饮酒、 因素 饱食等
® 1、体虚劳倦 ® 2、七情所伤 ® 3、感受外邪 ® 4、药食不当
【病因病机】
二、病机
® 病位及涉及脏腑
病位在心,而与肝、 脾、肾、肺四脏密切
相关。
® 病性
® 病机关键
® 病势(疾病演变及走势)
心悸
v 概述 v 病因病机 v 诊查要点 v 辨证论治 v 预防调护 v 结语 v 临证备要

《中医内科学心悸》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心悸》PPT课件

▪ 2、心与夏气相互通应:人与自然界是一 个紧密联系着的统一整体,五脏分别与自然 界的四时阴阳相通应.心与夏气相互通应, 是与心为阳脏而主阳气的特性相一致的.心 的阳气在夏季最为旺盛,反应最强.如果心 脏有病,适逢夏季自然界阳热之气滋助,则 能病情缓解,特别是心阳虚衰患者,在夏季 自觉症状多有减轻.
▪ 证候特征及病机述要 ▪ 心病的证候特征表现为血脉运行障碍和神智
精神活动异常. ▪ 脑病证候特征表现为神智精神活动障碍.
▪ 痰火扰心: ▪ 主要脉症:心悸、或癫或狂、失眠、舌红或
干裂,苔黄、脉滑数.
▪ 证候特征:本证以心神不安为特征,或胸中 躁动烦热,时发动悸;或急躁怒骂,毁物伤人; 或心烦多梦,躁扰难寝.
病机:热病伤阴;思虑过度,阴血暗耗或阴血化生 不足等引起心失滋养,表现心悸,失眠,健忘.
▪ 脑髓空虚 ▪ 主要脉症:眩晕不止,健忘耳鸣,腰膝酸软,懈惰思
卧,步行艰难,齿枯发焦,舌瘦苔薄,脉沉细弱.
▪ 证候特征:以气血、肝肾亏虚,脑髓元神失养而 引起眩晕、痴呆、健忘为主要见证.
▪ 病机:久病气血亏虚,肝肾不足,脑髓失养,脑髓空 虚,表现为眩晕、耳鸣.
▪ 《内经》:"心澹澹大动""心下鼓""心怵惕"
▪ 《素问 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 痹也.…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
▪ 《素问·举痛论》云:"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 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 《灵枢 ·根结》曰:"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五 藏皆受气;四十动一代者,一藏无气;三十动 一代者,二藏无气;二十动一代者,三藏无气, 十动一代者,四藏无气;不满十动一代者,五 藏无气."

中医内科学 第五章 第一节心悸

中医内科学 第五章 第一节心悸

分证论治
心虚胆怯
症状: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少寐多 梦而易惊醒,食少纳呆,恶闻声响,苔薄白, 脉细略数或细弦。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方药:安神定志丸。
安神定志茯苓神,远志菖蒲与人参。 再加龙齿和丸服,心虚胆怯悸得宁。
分证论治
心血不足(心脾两虚)
症状:心悸气短,头晕目眩,面色无华,神疲乏 力,纳呆食少,腹胀便溏,少寐多梦,健忘, 舌淡红,脉细弱。
治疗原则
1、心悸由脏腑气血阴阳亏虚、心神失养所致者: 治当补益气血,调理阴阳。配合养心安神,促 进脏腑功能的恢复。
2、心悸因于痰饮、瘀血等邪实所致者,治当化 痰,涤饮,活血化瘀,配合重镇安神之品。
3、心悸表现为虚实夹杂时:根据虚实轻重之多 少,灵活应用益气养血,滋阴温阳,化痰涤饮, 行气化瘀,养心安神,重镇安神之法。
辨证要点
1、分清虚实:心悸证候特点多为虚实相兼,
虚者---指脏腑气血阴阳亏虚 实者---指痰饮、瘀血,火邪上扰
2、明辨惊悸与怔忡 3、详辨脉象变化 4、结合辨病辨证
审脉辨证 过速型脉象与心律失常
数脉1息6至 疾脉1息7至 极脉1息8至 脱脉1息9至 浮合脉1息10至 以上
阳盛实热 阴盛火旺 气阴两虚 气竭阳脱
窦性心动过速 室上性心动过速 室性心动过速 房扑呈2:1房室传导
过缓型脉象与心律失常
迟脉1息3至 损脉1息2至 败脉1息1至 夺精脉2息1至
气虚阳衰 痰瘀阻脉 邪阻气机
窦性心动过缓 窦性停搏 窦房传导阻滞 交界区心律 房室传导阻滞
常见不规律性脉象特点




基础 脉律 (率)

有基础脉律, 脉率过速
概述----定义

中医内科学课件76心悸

中医内科学课件76心悸

体质虚弱 心阴(血)不足
饮食劳倦 心阳(气)不足心失所养
心 情志所伤 气机逆乱
心悸
感受外邪 痰饮阻滞 心脉不畅
药物中毒 血络瘀滞 心神不宁
病位:在心、 与脾、肾、肺、肝脏功能
失调有关。 病性:本虚-阴阳气血不足。
标实-痰浊、血瘀、 水饮、毒邪。
[证候特征]
主症: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 不能自主;
09.07.2024
中医内科学
[源流——2]
3、脉象表现:促、结、代; 4、基本治则及方药:炙甘草汤; 三、《诸病源候论》:风邪搏于心; 四、刘河间:水衰火旺; 五、《济生方》:惊悸与怔忡; 六、朱丹溪:虚与痰; 七、张景岳:阴精虚损; 八、王清任:瘀血
09.07.2024
中医内科学
[ 病 因 病 机]
兼次症:阴虚+内热症候 舌象:舌红少津,苔少或无。 脉象:细数。 治法:滋补肝肾,养心安神。 方药:一贯煎合酸枣仁汤加山萸肉
加减法:
阴虚火不旺者,用天王补心丹; 火旺者,用朱砂安神丸 ; 易惊恐:加珍珠母、生龙骨、生 牡蛎; 阴虚甚者:重用麦冬、沙参,加 石斛、玉竹; 阴虚夹瘀热者:加丹参、丹皮、 生地、赤芍;
[概念]
心悸是指气血阴阳亏虚, 或 痰饮瘀血阻滞,致心失所养,心 脉不畅,心神不宁,引起心中急 剧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为 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源流——1]
一、《内经》: 有关描述:心澹澹大动、心下鼓、心怵惕; 病因:宗气泄、脉不通、惊恐、外邪; 脉象特征:参伍不调、脉绝、乍疏乍数; 二、《伤寒杂病论》: 1、创病名:惊悸、心动悸; 2、病因:惊、水饮、虚、汗后;
(四)心阳不振
主症:心悸,动则甚,形寒肢冷 兼次症:胸闷气短,面色晄白,自汗 ,畏寒喜暖,或伴心痛; 舌象:舌淡,苔白; 脉象:脉虚弱,或沉细无力; 治法:温补心阳。 方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中医内科学心悸教学内容

中医内科学心悸教学内容
⑤阴盛则结,迟而无力为虚寒,脉象迟、结、代者,一般多属 虚寒,其中结脉表示气血凝滞,代脉常表示元气虚衰、脏气衰微。
⑥凡久病体虚而脉象弦滑搏指者为逆,病情重笃而脉象散乱模 糊(mó hu)者为病危之象。
第二十二页,共68页。
脉象(màixiàng)分类

脉率快 数

速型
六至/息 七至/息

八至/息

学习目的(mùdì)与要求:
本篇学习的重点是:心悸的概念、病因、病位、 病性、病机关键其转化规律,各证候主症、治法和方 药。
1.掌握心悸的概念、病机关键、病机转化规律、 病位、辨证(biànzhèng)要点,以及各证候主症、治法和方药。
2.熟悉心悸的诊断、治疗原则,及各证候兼次症 的变化和主要方药加减。
《素问·痹论》亦云:“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 “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
第四页,共68页。
概述
2、心悸的病名,首见于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和《伤寒论》, 称之为“心动悸”、“心下悸”、“心中悸”及“惊悸”等,并认为其 主要病因有惊扰、水饮,虚劳及汗后受邪等。
《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篇有“寸口脉动而弱, 动则为惊,弱则为悸”的论述,并记载了心悸时表现(biǎoxiàn)的结、 代、促脉及其区别,提出了基本治则,并以炙甘草汤等为治疗心悸的常 用方剂。
②思虑过度,劳伤(láo shānɡ)心脾,不仅暗耗阴血,又能影响脾胃 功能,致生化之源不足,气血两虚,心失所养,发生心悸。
③长期抑郁,肝气郁结,气滞血瘀,心脉不畅,心神失养,引发心 悸。大怒伤肝,肝火上炎,气血逆乱,且可夹痰,上扰于心,而出现心 神不宁,心脉紊乱。
第十二页,共68页。
病因(bìngyīn)病机

中医内科学-10心悸

中医内科学-10心悸

03
心悸的治疗
中药治疗
药物治疗原则
以养心安神、补气养血、 滋阴降火等药物治疗原则 为主,根据病情加减用药。
常用中药
包括人参、黄芪、白术、 茯苓、甘草、当归、白芍、 地黄、麦冬、黄连等。
用药方式
汤剂、丸剂、散剂等多种 用药方式,根据病情选择 合适的用药方式。
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原则
以调和阴阳、疏通经络等针灸治 疗原则为主,根据病情选择合适
中医内科学-10心悸
目录
• 心悸概述 • 心悸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心悸的治疗 • 心悸的预防与调护
01
心悸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心悸是指患者自觉心跳加快或减 慢,或者自觉心跳不规律的一种 病证。
分类
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心悸可分 为快速性心悸和慢性心悸两大类 。
病因与病机
病因
心悸的病因包括心脏疾病、非心脏疾 病以及功能性因素等。
病机
心悸的病机主要是由于心脏的节律和 频率发生异常,导致心脏的收缩和舒 张功能失调。
临床表现
快速性心悸
患者自觉心跳加快,伴有心前区不适,可出现胸闷、气短、 乏力等症状。
慢性心悸
患者自觉心跳缓慢或不规则,可出现头晕、黑蒙、晕厥等症 状。
02
心悸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症状
心悸是患者自觉心跳加快、心前区不 适感或心慌的一种症状,可伴有心搏 脱漏、停跳感、胸闷、气短等。
的穴位和针刺方式。
常用穴位
包括内关、神门、心俞、厥阴俞等。
针刺方式
包括毫针、艾灸、拔罐等多种方式, 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 手段,缓解患者焦虑、紧张等情
绪,提高治疗效果。
运动疗法
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 增强心脏功能,提高身体免疫力, 对心悸的治疗也有一定的帮助。

中医内科学19心悸

中医内科学19心悸

环境改善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保持室内适宜的 温度和湿度。
药物调理
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服用中药或西 药进行调理。
饮食调理
控制盐摄入
多摄入富含钾的食物

减少盐的摄入,降低高血压和心悸的风险 。
如香蕉、土豆等,有助于维持心脏正常功 能。
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
避免刺激性饮料和食物
如鱼、瘦肉、豆类等,以满足身体的营养 需求。
心悸、胸闷、烦躁、口苦、痰多等症 状。
心悸的治则与治法
治则
调理气血,平衡阴阳。
治法
益气养阴、清心化痰、活血化瘀。
03
心悸的中医治疗
中药治疗
药物治疗原则
以养心安神、补气养血、 滋阴降火等为主,根据个 体差异进行辨证施治。
常用中药
如人参、黄芪、白术、茯 苓、远志、酸枣仁等,可 随症加减,制成汤剂或丸 剂。
生活方式干预
生活方式干预如改善作息、 调整饮食、加强锻炼等也被 证实对心悸的治疗具有积极 作用。
THANKS
感谢观看
心悸可由气血亏虚引起, 表现为心悸、气短、乏力 等症状。
痰火扰心
痰火扰心可导致心悸,表 现为心悸、胸闷、烦躁等 症状。
瘀血阻络
瘀血阻络可引起心悸,表 现为心悸、胸痛、气短等 症状。
心悸的辨证分型
气阴两虚型
瘀血阻络型
心悸、气短、乏力、自汗、口干等症 状。
心悸、胸痛、气短、舌质紫暗或有瘀 斑等症状。
痰火扰心型
中医内科学19心悸
• 心悸概述 • 中医对心悸的认识 • 心悸的中医治疗 • 心悸的预防与调护 • 心悸的现代研究进展
01
心悸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心悸是一种常见的中医内科疾病 ,主要症状为心跳加速、心律不 齐等心脏不适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因病机
中医内科教研室
病因病机
1、体质虚弱
中医内科教研室
病因病机
禀素 赋体 不亏 足虚
心失所养 气虚及阳损,心阳受损
失其温煦
无力鼓动血行 血脉瘀阻
脾化
肺气虚,不能助心以治节,心脉运行不畅
胃源

虚不 气血不足 损及脾胃之阳,水湿不得运化,成痰成饮上逆心 悸
弱足
血虚至阴亏
久劳
肝肾阴亏
心火独亢
病欲
年老体弱
中医内科教研室
诊断
1、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自觉心慌不安,心跳剧
烈,不能自主
兼有症状:胸闷不适,气短、乏力、 头晕,甚至喘促,肢冷汗出,或见 晕厥
中医内科教研室
诊断
听诊:心搏或快速,或迟缓,或忽 跳忽止,或伴有心音强弱不等 脉象:可有数、疾、促、结、代、 沉、迟等变化
中医内科教研室
诊断
2、诱因:发作常由情志刺激:惊恐、 紧张、劳倦过度、饮酒饱食等因素 而诱发
《丹溪心法》:“责之虚与痰”。
病机
《景岳全书》:由阴虚劳中损医内所科教致研室。
概述 沿革
《伤寒论》以惊悸、心动悸为病证名 《伤寒论》117条:“伤寒,心动悸,脉结代,炙甘草汤
主之.” 《伤寒论》 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
发热,心下悸,头眩,身润动,振振欲辟地者,真武 汤主之。” 宋《济生方.惊悸怔忡健忘门》首先提出怔忡病名
温病,疫毒
耗伤心气心阴


灼伤营阴 心失所养 或邪毒扰心
中医内科教研室
病因病机
5、药物中毒
中医内科教研室
病因病机
药物过量 毒性较剧
损及于心
心悸
相关药物有附子、乌头、西药锑剂、洋地黄、奎尼丁、 肾上腺素、阿托品等
中医内科教研室
病因病机
病因与辨证分型的关系
中医内科教研室
病因病机
病位:在心,与肺脾肝肾四脏功能失调相关 病性:以虚症居多,亦由虚致实,虚实夹杂 虚:气、血、阴、阳亏损,——心失所养 实:痰火扰心,水饮上凌或心血瘀阻——气血运行不畅
3、检查:心电图、心脏B超及X线 胸部摄片等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中医内科教研室
鉴别诊断
1、胸痹心痛与心悸
共有症:心慌,脉结代,发作有诱因
区别症:胸痹心痛:以心前区疼痛为主 心悸:心前区疼痛不明显悸动 不安为主
中医内科教研室
鉴别诊断
2、奔豚与心悸
共有症:心中躁动不安,诱因皆有惊恐
区别症:奔豚:上下冲逆,发自少腹(肾积) 心悸:心慌不安,无上下冲逆感 发自于心
中医内科教研室
概述
二、沿革
《内径》认识到心悸的病因有宗气外泄,心脉不通,突 受惊恐,复感外邪等
《素问·平人气象论》说:“胃之大络,名曰虚里,…… 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
《素问 ·三步九候论》曰:“参伍不调者为病.” 脉学 名
《素问·平人气象论》说:“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曰
死。”概述
一、概念
以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常伴胸闷、气短、眩晕、喘促、晕厥等症;脉象或数或迟或不齐。
由气血阴阳亏虚,或痰饮淤血阻滞 心失所养,心脉不畅,心神不宁.
《说文解字》释“悸”为“心动也”
包括惊悸和怔忡
《证治准绳》曰:“怔忡者,本无所惊,自心动而不宁;惊者,因 外有所卒动。
失过
养度
中医内科教研室
病因病机
2、饮食所伤
中医内科教研室
病因病机
嗜食高粱厚味 煎炸炙煿
蕴热化火生痰 痰火扰心
饮食不节,损伤 脾胃,运化失施
水液停聚,滋生痰浊 痰阻心气
心悸
中医内科教研室
病因病机
3、情志所伤
中医内科教研室
病因病机
平素心虚胆怯,暴受惊恐, 惊则气乱,恐则气下
思伤心脾
心__暗 耗 阴 血
中医内科教研室
鉴别诊断
3、卑惵与心悸
共有症:心慌不安
区别症:卑惵:以神志异常为主的疾病,听 诊及脉象一般正常。 抑郁、胆怯等
心悸:无神志异常,脉律异常
中医内科教研室
辨证要点
1、分清虚实 2、脉象变化 3、辨病辩证 4、辨惊悸怔忡
中医内科教研室
辨证要点
分清虚实 辨脏腑的虚实 虚:气、血、阴、阳
温胆汤、远志丸治疗 《医林改错》:瘀血内阻——血府逐瘀汤
中医内科教研室
概述
三、范围
西医相当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 (节律、频率、传导)
节律异常——期前收缩,心房颤动或扑动 频率异常——心动过速、过缓, 传导异常——房室传导阻滞、预激 其它——心功能不全、神经官能症等
中医内科教研室
1、体质虚弱 2、饮食所伤 3、情志所伤 4、感受外邪 5、药物中毒
冠心病
阳气虚血瘀 痰瘀交阻
心悸 风心病 风湿热邪杂至 ,合而为痹 ,痹阻心脉
病毒性心肌炎 初 风温犯于肺卫,热毒侵心,
后 气阴两虚 ,脉络瘀阻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心阳不振 心搏无力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心肾阳虚为本 水饮内停为标
中医内科教研室
辨证要点
辨 病因 惊悸 病性 怔忡
症状
预后
惊悸
怔忡
情绪因素(惊恐、恼怒等) 久病体虚,心脏受损
迟脉(一息三至)、 P60
损脉(一息二至) 、 P40
败脉(一 息一至)、 P20
奇精脉(二息一至)。 P10
脉律不整型心悸:数时一止,止无定数之促脉;
缓时一止,止无定数之结脉;
脉来更代,止有定数之代脉;
脉来乍疏乍数,忽强忽弱之雀啄脉。
中医内科教研室
辩证要点
辨病辨证
功能性心律失常 心胆气虚 心神动摇
脾__脾胃运化失施 生化之源不足
长期抑郁 肝气郁结气滞血瘀
怒则伤肝
肝火上炎,气血逆 乱,夹痰上攻于心
中医内科教研室
心气不敛 心神动摇
气血两虚
心失所养 心 悸
心脉不畅 心神失养 心神不宁
病因病机
4、感受外邪
中医内科教研室
病因病机
心气素虚,风湿热邪 合而为痹,日久内舍于心
痹阻心脉,心血瘀阻
风寒湿热之邪, 由血脉内侵于心
实:痰、饮、瘀、火
中医内科教研室
辨证要点
脉象变化
快:数、疾、极、脱、浮合 慢:缓、迟、损、败、夺精 脉律不整:促、 结、 代
中医内科教研室
脉率快速型心悸:数脉(一息六至)、 P120
疾脉(一息七至)、 P140
极脉(一息八至)、
脱脉(一息九至)、
浮合脉(一息十至以上)。 P大于200
脉率过缓型心悸:缓脉(一息四至)、 P80
实证多(功能性病 变) 阵发性,可自行缓 解,不发如常人
较好,久不愈易成 怔忡
多为虚证或虚中夹实 (多有器质性病变)
持续心悸,心中惕惕, 不能自控,活动后加 重
较差
中医内科教研室
治疗原则
虚证:补虚——补益气血,调理阴阳 配合养心安神
实证:泻实——化痰、涤饮、活血化瘀 配合重镇安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