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指导:心悸的辨证论治
中医内科学__第2章第一节心悸
![中医内科学__第2章第一节心悸](https://img.taocdn.com/s3/m/af764b5031126edb6f1a10e5.png)
九、病案分析
女,49岁,因惊吓而心悸半月。 半月前因突受惊吓而发心悸,惊惕不安,
自服舒乐安定心悸未见明显改善,遂来就 诊。现症见:心悸,坐卧不安,善惊易恐, 少寐多梦易惊醒,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弦。T 36.5℃ , P 80次/分, R 18 次/分, BP 130/80mmHg。神志清楚,精神不振,HR 80次/分,偶可闻及早搏,各瓣膜未闻及病 理性杂音。ECG示:室性早搏。
(一)、诊断要点
1.临床特征:自觉心慌不安,心跳剧烈,不能自主, 心搏异常,或快速,或缓慢,或心跳过重,或忽跳忽 止,呈阵发性或持续不解,伴有胸闷不舒,易激动, 心烦、少寐、多汗、颤动、头晕乏力。中老年发作频 繁者,可伴心胸疼痛、甚则喘促、肢冷汗出、或见晕 厥。
2.病史:中老年常见,发作常由情志刺激、惊恐、紧 张、劳倦过度、饮酒饱食等因素而诱发。
7.痰火扰心
主症:心悸时发时止 兼症:受惊易发作,烦躁不安,失眠多梦,口干
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舌脉象: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病机:痰火扰心,心神不安 治法: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 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减。 (清心降火,化痰和 中)
六、中医适宜技术
(一)单方验方
1.心悸而脉数或促者:苦参煎剂 2.心气、心血亏虚之心悸:定心汤 3.各种心悸而脉数者:朱砂0.3g,琥 珀0.6g,每日2次,吞服
(二)中成药
1.心悸气血亏虚者:珍合灵片、养心定悸口 服液 2.肾阴亏虚者:定心丸、六味地黄丸 3.心阳不振者:心荣口服液 4.气阴两虚:西洋参含片、参脉饮 5.气滞血瘀者:心可舒片、心宁片
(疗法 3.穴位注射疗法
九、病案分析
女,49岁,因惊吓而心悸半月。 半月前因突受惊吓而发心悸,惊惕不安,
中医内科学-心悸
![中医内科学-心悸](https://img.taocdn.com/s3/m/0f854f5101f69e31433294a6.png)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 诊断
1.自觉心跳异常,或快或慢,或跳动过重,或忽跳忽止 ,呈阵发性或持续不解,神情紧张,心慌不安,不能自 主。 2.伴有胸闷不舒,易激动,心烦寐差,颤抖乏力,头晕 等症。中老年患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则喘促,汗出 肢冷,或见晕厥。 3.可见数、促、结、代、缓、沉、迟等脉象。 4.常由情志刺激如惊恐、紧张,及劳倦、饮酒、饱食等 因素而诱发。
中医内科学——心系病证
心悸
心悸
概述 病因病机 诊断鉴别诊断 辨证论治 预防调护
结语
临证要点
【概 述】
一、定义
心悸: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 则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临床一 般多呈发作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 发作,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 耳鸣等症。病情较轻者为惊悸,病情较重者 为怔忡,可呈持续性。
三、讨论范围
心律失常 : 心 动 过 速 、
心动过缓、期前收缩、心 房颤动或扑动、心悸为主 症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 房结综合征、预激综合征
心功能不全、心肌炎、
心悸为主症
一部分神经官能症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体虚劳倦 2.七情所伤 3.感受外邪 4.药食不当
二、病机
(一)心悸的病位在心,与肝、脾、肾、肺四脏密 切相关。 心之气血不足——心失滋养,搏动致乱。 心阳虚衰——血脉瘀滞,心神失养。 肾阴不足——不能上制心火,水火失济,心肾 不交。 肾阳亏虚——心阳失于温煦,阴寒凝滞心脉。 肝失疏泄——气滞血瘀,心失条达,心脉运行 不畅。 脾胃虚弱——气血乏源,宗气不行,血脉凝留。 脾失健运——痰湿内生,扰动心神。 热毒犯肺——肺失宣肃,血运失常。 肺气亏虚——不出心悸病因不外“气虚”、 “痰饮”两端。 《丹溪心法·惊悸怔忡》提出责之虚与痰的理论。 《医学正传·惊悸怔忡健忘证》对惊悸、怔忡的区 别与联系有详尽的描述,曰:“怔忡者,惊悸者心 中惕惕然动摇而不得安静,无时而作者是也;惊悸 者,蓦然而跳跃惊动,而有欲厥之状,有时而作者 是也。” 《医林改错》重视瘀血内阻导致心悸怔忡。
中医内科学-心悸
![中医内科学-心悸](https://img.taocdn.com/s3/m/dac35357e518964bcf847c3e.png)
心 悸
概述
病因病机 诊查要点 辨证论治 临证体会
概 述
心悸的概念: 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 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病情较轻者为惊悸,病情较 重者为怔忡。
概 述
心悸的源流: 《内经》已认识到心悸的病因有宗气外泄,心 脉不通,突受惊恐,复感外邪等。 心悸的病名,首见于《金匮要略》和《伤寒 论》,称之为“心动悸”、“心下悸”、“心中悸” 及“惊悸”等,并认为其主要病因有惊扰、水饮, 虚劳及汗后受邪等,并提出了基本治则及炙甘草汤 等治疗心悸的常用方剂。 《丹溪心法》提出“心悸”责之虚与痰的理论。 明代《医学正传》对惊悸、怔忡的区别与联系 有详尽的描述。 《景岳全书》认为怔忡由阴虚劳损所致。 清代《医林改错》重视瘀血内阻导致心悸怔忡, 记载了用血府逐瘀汤每多获效。
诊查要点
心悸与奔豚的鉴别 奔豚发作之时,亦觉心胸躁动不安。本病与心 悸的鉴别要点为:心悸为心中剧烈跳动,发自于心; 奔豚乃上下冲逆,发自少腹。
辨证论治
心悸的辨证要点: 心悸的辨证应辨虚实,虚者系指脏腑气血阴阳 亏虚,实者多指痰饮、瘀血、火邪之类。 心悸的治疗原则: 心悸的治疗应分虚实,虚证分别治以补气、养 血、滋阴、温阳;实证则应祛痰、化饮、清火、行 瘀。但本病以虚实错杂为多见,且虚实的主次、缓 急各有不同,故治当相应兼顾。 同时,由于心悸以心神不宁为其病理特点,故 应酌情配入镇心安神之法。
病因病机
虚、痰、瘀与心悸的关系 本病为本虚标实证,其本为心气不足,心阳虚 衰,阴血亏虚。其标有气滞、血瘀、痰浊、水饮等。 阴虚者常兼火盛或痰热;阳虚易夹水饮、痰湿;气 血不足者,易见气血瘀滞、痰浊。
诊查要点
中医内科学心悸
![中医内科学心悸](https://img.taocdn.com/s3/m/9a45c045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f8.png)
响
辨证要点
1.分清虚实
虚:心悸气短、神疲乏力、 自汗者为气虚;心悸头晕, 面色无华者属血虚;心悸盗 汗,潮热口干者属阴虚;心 悸肢冷,畏寒气喘者属阳虚;
实:伴口苦便秘者为痰火;
心悸面浮,尿少肢肿者为水 饮;心悸心痛,唇暗舌紫者
为瘀血
2.详辩脉象变化 脉缓,促脉,结脉,代脉
3.辨证辨病相结合 明确其原发疾病
4.结合临床辅助检查 24小时心电图, 24 小时动态血压 胸片,心肌酶谱
治疗原则
调补气血阴阳
根据气血阴阳亏虚的不同,分别采 用益气、养血、滋阴之法
分治痰火饮瘀
痰者,化痰;火者:实者降火,虚 者清火;饮者,涤阴;瘀者活血化
瘀
佐以宁心安神
养心安神或重镇安神
分型论治
心脉,心气受阻)
治法:疏风清热,通络宁心
银翘散加减(加丹参、玉竹、太子参、 苦参养阴宁心)
加减:邪入气分,热毒盛,加石膏、知 母、黄连、板兰根
七 心血瘀阻
主症特点:心悸,胸闷,(心主血脉, 心脉瘀阻,心失所养,心阳被遏)心痛 时作,痛如针刺(心络孪急)唇紫,舌 紫舌暗紫,或有瘀斑,脉涩或结代(淤
血阻滞)
口苦,便秘(津液被灼)苔黄腻,脉弦滑(痰热 之象)
治法: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方药:黄连温胆汤
黄连:清心降火除烦;半夏:橘红,茯苓,燥湿 化痰,行气降逆;生姜、大枣,甘草和中
加减:火郁伤阴:舌红少津,加天麦冬、天花粉 若痰火壅结,俯气不通,加全栝楼、生大黄。
六 风热扰心
主症特点:心悸胸闷,胸骨隐痛,身热 或微恶风寒,咽痛,四肢酸楚或咳痰, 苔薄脉浮(感受风热之邪,由表入里, 客及咽卫,正邪相争,内舍于心,阻塞
心悸的中医辨证论治
![心悸的中医辨证论治](https://img.taocdn.com/s3/m/847a7866284ac850ac024281.png)
心悸的中医辨证论治心悸是临床常见的病症,共分心虚胆怯,心脾两虚,阴虚火旺,心阳不振,水饮凌心,心血瘀阻,痰火扰心7个症候进行辨证论治。
心悸患者要饮食有节、保持精神乐观、生活节律化才能使疾病早去,身体早日恢复健康。
心悸是指气血阴阳亏虚,或痰饮瘀血阻滞,心失所养,心脉不畅,引起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
心悸发作时常伴有气短、胸闷、甚至眩晕、喘促、晕厥;脉象或数,或迟,或节律不齐。
心悸因惊恐、劳累而发,时作时止,不发时如常人,病情较轻者为惊悸;若终日悸动,稍劳尤甚,全身情况差,病情较重者为怔忡。
惊悸日久不愈者亦可转为怔忡。
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和《伤寒论》两部名著中正式的提出了惊悸、心动悸、心下悸病名,认为其主要病因有惊扰、水饮、虚损及汗后受邪等,记载了心悸时表现的结、代、促脉及其区别,提出了基本治则及炙甘草汤等治疗心悸的常用方剂。
心悸的形成,临床上常与心虚胆怯,心脾两虚,阴虚火旺,心阳不振,水饮凌心,心血瘀阻,痰火扰心等因素有关。
《杂病源流犀烛.怔忡源流》说:“怔忡,心血不足病也…..心血消亡,神气失守,则心中空虚,怏怏动摇不得安宁,无时不作,名曰怔忡;或由阳气内虚,或由阴血内耗,或由水饮停于心下,水气乘心…..或事故烦冗,用心太劳…..或由气郁不宣而致心动……以上皆怔忡所致之由也”。
心悸是心脏常见病症,为临床多见,既可为仅发于心的病变,也可以是由它脏病变波及于心的多脏腑病变。
心悸相当于西医所述的心律不齐,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过早搏动、心房颤动或扑动、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预激综合征及心功能不全、神经官能症等,凡具有心悸临床表现的,均可按照心悸辨证论治。
心悸的病位主要在心,与脾、肾、肺、肝四脏功能失调相关。
心悸的病性有虚实两方面,为本虚标实之证,以虚证居多,亦有虚实夹杂。
治疗心悸时,由脏腑气血阴阳亏虚、心神失养所致者,治当补益气血、以求气血调畅,阴平阳秘,配合应用养心安神之品,促进脏腑功能的恢复;心悸由于痰饮、瘀血等邪实所致者,治当化痰,涤饮,活血化瘀,配合应用重镇安神之品,以求邪去正安,心神得宁。
《中医内科学》心悸 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心悸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459aab8cc17552706220866.png)
ppt课件
21
【辨证论治 】
三、 证治分类
(一)、心虚胆怯证 (二)、心血不足证 (三)、阴虚火旺证 (四)、心阳不振证 (五)、水饮凌心证 (六)、瘀阻心脉证 (七)、痰火扰心证
相同点——奔豚发作时,也有心胸躁动不 安
奔豚——上下冲逆,发自少腹 不同点 心悸——心中剧烈跳动,发自于心
ppt课件
17
【诊查要点 】
三、 相关检查
1.心电图:是检测心律失常有效、可靠、方 便的手 段,它可以区分是快速性心律失常或是 缓慢性心律失常;识别过早搏动的性质,如房 性早搏、结性早搏、室性早搏、阵发性室上性 心动过速及室性心动过速,判断房室传导阻滞, 房扑与房颤,心扑与心颤动及病态窦房结综合 征等。
2.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测,也是心律失常 诊断的重要方法。
3.食道心房调搏,阿托品试验:对评价窦房 结功能,诊断病窦也有重要意义。
4.其它检查:测血压、X线胸部摄片、心脏 超声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ppt课件
18
【辨证论治 】
一、辨证要点
1.辨虚实 虚——气血阴阳亏虚; 实——痰饮、瘀血、火邪上扰
二、文献摘要
1、病名:
《内经》无心悸或惊悸、怔忡之病名。 心悸之病名首见于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和《伤 寒论》,称之“心动悸”、“心下悸”、“心中 悸”及“惊悸”。
ppt课件
5
2.病因:
《内经》虽无病名,但已认识到心悸的病因。如 《素问•平人气象论》:“……左乳下,其动应 衣,宗气泄也”。《 素问•举痛论》:“惊则心 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素问•痹论》:“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 于心”,“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
心悸 中医内科
![心悸 中医内科](https://img.taocdn.com/s3/m/c0031f60964bcf84b9d57bc2.png)
论
恶闻声响,少寐多梦易惊
治
舌脉: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动数或细 弱
中医内科教研室
治法:镇惊安志,养心安神
方药:安神定志丸加琥珀、磁石、朱
心
砂
胆
龙齿、琥珀、磁石 镇惊宁神
气
方解:朱砂、茯神、菖蒲、远志安神
虚
定惊
人参益气
中医内科教研室
加减方药:
心血不足:加熟地、阿胶
心
心悸气短,气虚明显:加黄芪 心阳不振:加附子、桂枝
胆
心气郁结:加柴胡、郁金、合欢皮、绿
气
萼梅、佛手
虚 心气不敛:加五味子、酸枣仁、柏子仁
中医内科教研室
加减方药:
气虚自汗:加麻黄根、浮小麦、 乌梅、瘪桃干
心
气虚夹瘀:加丹参、桃仁、红花
胆
气
气虚夹湿:加泽泻、白术、茯苓
虚
睡眠易醒:加龙骨、牡蛎
中医内科教研室Biblioteka 2 心脾两虚主症:心悸气短,失眠多梦,思虑劳 心则甚
症状
预后
惊悸
怔忡
情绪因素(惊恐、恼怒等) 久病体虚,心脏受损
实证多(功能性病 变) 阵发性,可自行缓 解,不发如常人
较好,久不愈易成 怔忡
多为虚证或虚中夹实 (多有器质性病变)
持续心悸,心中惕惕, 不能自控,活动后加 重
较差
中医内科教研室
治疗原则
虚证:补虚——补益气血,调理阴阳 配合养心安神
实证:泻实——化痰、涤饮、活血化瘀 配合重镇安神
水
饮
凌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心
中医内科教研室
方药加减:
纳呆食少:加谷芽、焦三仙、鸡内金
水
饮
恶心呕吐:加半夏、陈皮、生姜
中医内科学常考知识点:心悸的辨证论治
![中医内科学常考知识点:心悸的辨证论治](https://img.taocdn.com/s3/m/9f28c99f27284b73f24250e1.png)
中医内科学常考知识点:心悸的辨证论治关于“中医医术确有专长考核中医内科学考点:心悸的辨证论治”相关内容,相信参加中医医术确有专长考核的考生都在关注,为方便大家了解,在此我们为大家整理如下内容:心悸的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心悸的辨证首先应辨虚实,虚证者要辨别脏腑气、血、阴、阳何者偏虚,实证者须分清痰、饮、瘀、火何邪为主。
心悸气短,神疲乏力,自汗者属气虚;心悸头晕,面色不华者属血虚;心悸盗汗,潮热口干者属阴虚;心悸肢冷,畏寒气喘者属阳虚。
实证者须辨清痰、饮、瘀、火之类;心悸面浮,尿少肢肿者为水饮;心悸心痛,唇暗舌紫者为瘀血;心悸烦躁,口苦便秘者为痰火。
虚实夹杂者还要分清孰虚孰实。
其二还需辨脉象之变化。
心悸常伴有脉律失常,临证应仔细体会结、代、促、数、缓、迟等脉。
一息六至为数脉,一息四至为缓脉,一息三至为迟脉;脉象见数时一止,止无定数为促脉,脉象见缓时一止,止无定数为结脉;脉来更代,几至一止,止有定数为代脉。
阳盛则促,数脉、促脉多为热象,但若脉虽数、促却沉细、微细,伴有面浮肢肿,动则气短,形寒肢冷,舌淡等症,为虚寒之证。
阳盛则结,脉象迟、结、代者,一般多属虚寒,其中结脉表示气血凝滞,代脉常为元气虚衰,脏气衰微。
但若脉象呈迟、结、代而按之有力,伴有口干舌红者为阳损及阴所致阴阳两虚。
(二)治疗原则心悸的治疗应分虚实。
虚证分别治以补气、养血、滋阴、温阳;实证则应祛痰、化饮、清火、行瘀。
但本病以虚实错杂为多见,且虚实的主次、缓急各有不同,故治当相应兼顾。
同时,由于心悸以心神不宁为其病理特点,故应酌情配入镇心安神之法。
(三)证治分类1.心虚胆怯证证候主症: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不寐多梦而易惊醒,恶闻声响,食少纳呆,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弦。
证机概要:气血亏损,心虚胆怯,心神失养。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代表方:安神定志丸加减。
常用药:龙齿、琥珀、酸枣仁、远志、茯神、人参、茯苓、山药、天冬、生地、熟地、肉桂、五味子。
中医内科学--心悸
![中医内科学--心悸](https://img.taocdn.com/s3/m/d70a007a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3a.png)
中医内科学--心悸心悸是指心脏跳动频率和强度明显增高或不规则的感觉,患者可以明显感觉到心脏的跳动,甚至可以带来不适或恐慌感。
心悸是中医内科学的一个重要课题,中医内科学通过辨证施治来改善患者的心悸症状。
中医内科学将心悸分为虚实两种类型,虚心悸和实心悸。
虚心悸是指由于心气不足、阳气不旺而引起的心悸,多见于中老年人。
患者往往伴有乏力、气短、容易出汗等症状。
实心悸则是指由于痰火、湿气等引起的心悸,多见于年轻人。
患者在心悸的同时可能还会出现烦躁易怒、口干口渴等症状。
中医内科学通过辨证施治来改善心悸症状。
对于虚心悸,中医医生会通过调理心气来缓解患者的症状。
常用的中药有养心安神、益气补血等药物,例如黄耆、当归、白术等。
此外,中医医生还会建议患者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适量运动,避免过度劳累。
对于实心悸,中医内科会通过清热化湿来调理患者的症状。
常用的中药有绿豆、黄连、茵陈等。
此外,中医医生还会建议患者避免辛辣刺激食物的摄入,多喝水以排除体内的湿气。
此外,中医内科学还将心悸与情志因素联系在一起。
中医认为心悸与情绪的波动有着密切关系。
当人处于情绪激动、烦躁不安的状态下,心悸会更加明显。
因此,患者在平时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保持心情愉快,避免情绪的波动,有利于缓解心悸的症状。
在中医内科学中,心悸也被看作一种调理心身健康的机会。
中医强调身心统一,认为身体的每个器官都与情绪、环境等因素有关,因此通过调理心悸可以调整身体的平衡,提高整体的健康水平。
中医内科医生可能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运用中药、针灸、推拿等疗法来治疗心悸。
中医内科学认为,心悸是人体失去平衡的一种表现。
通过辨证施治,可以改善患者的心悸症状,使心脏恢复正常的跳动频率和强度。
此外,中医内科医生还会重视调理患者的心理健康,通过改善心态缓解心悸。
在现代医学的发展下,中医内科学在治疗心悸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中医内科医生通过辨证施治,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可以对心悸患者进行全面的辅助检查和治疗。
心内科中医优势病种心悸诊疗方案
![心内科中医优势病种心悸诊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2d7d696c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f0.png)
心内科中医优势病种心悸诊疗方案
心悸(心绞痛)诊疗方案
一、中医诊断
1.心悸主要由心中实虚、肝郁血瘀、气血两亏、热结湿阻等病机所致,其临床表现有沉重感、胸闷、胸痛、心悸、心慌、出汗、心牵挛、头晕等。
2.根据中医辨证的要求,心悸可分为实、虚、湿、热等,以各类虚势
所致的心悸应把握治疗源头,临床拟定的证型主要有心中瘀血证、心肾不
足证、心血之虚证、心肝不和证、阴阳两亏证等。
3.针对心悸的中医治疗,首先应明确其证型,进而针对具体病机进行
治疗,即以养心安神为主,以补益调和为辅,依据不同病机配伍温补药物,清洁顽症,以提高心肺功能,调节血管紧张素等,综合治疗以达到控制症状,缓解病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的目的。
二、中医药效方案
1.祛暑消湿
(1)复方百合汤:百合、黄芪、水蛭、决明子、黄柏各25克,大枣
8枚,水煎服,分服3次。
(2)淡竹叶羹:竹叶、百合、桑椹各20克,淡豆腐30克,大枣8枚,水煎服,分服3次。
2.止痛安神
(1)和中散宁心汤:桑寄生、半夏、肉桂、芍药各30克,青皮、柴胡、当归、陈皮各15克,连翘、香附各10克。
中医内科心悸
![中医内科心悸](https://img.taocdn.com/s3/m/c79e840fa8114431b90dd8ad.png)
心阳 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 不振 则尤甚,面色苍白,形寒
肢冷
舌淡苔白,脉 温补心阳 桂枝甘草龙 象虚弱或沉细 安神定悸 骨牡蛎汤合 无力 参附汤
【辨证论治 】
心悸辨证论治简表(2)
证型 症 状 舌 脉 治 法 方 药
振奋心阳 苓桂术甘汤 化气行水 宁心安神
心悸时发时止,受惊易 舌红,苔黄 作,胸闷烦躁,失眠多 腻,脉弦滑 梦,口干苦,大便秘结, 小便短赤
【概 述】
临床表现:
1、《素问· 痹论》: “心痹者,脉不通,烦则 心 下鼓。” 2 、《素问 · 三部九候论》:“参伍不调者病。” 3、《素问· 平人气象论》:“脉绝不至曰死, 乍疏乍数曰死。”
【概 述】
心血不足证
主证: 心悸气短,头晕目眩
兼证: 失眠健忘,面色无华,
倦怠乏力,纳呆食少
舌脉: 舌淡红,脉细弱
心血亏耗,心失所养,心神不宁 病机概要:
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代 表 方: 归脾汤加减 常用药及加减:
治
【辨证论治 】
阴虚火旺证
主证:
心悸易惊,心烦失眠
兼证:
卑 揲
【辨证论治 】
心虚胆怯证
主证: 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
兼证: 不寐多梦而易惊醒,恶闻声响,食少纳呆
舌脉: 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弦
病机概要: 气血亏损,心虚胆怯,心神失养,
神摇不安
治
法: 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安神定志丸加减 代 表 方: 常用药及加减:
【辨证论治 】
兼证: 面色苍白,形寒肢冷
舌脉:舌淡苔白,脉象虚弱或沉细无力
中医内科心系病证~心悸
![中医内科心系病证~心悸](https://img.taocdn.com/s3/m/b3ab5ab05901020207409cff.png)
中医内科心系病证~心悸心悸心悸是因外感或内伤,致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痰饮瘀血阻滞,心脉不畅,引起以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甚则不能自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心悸因惊恐、劳累而发,时作时止,不发时如常人,病情较轻者为惊悸;若终日悸动,稍劳尤甚,全身情况差,病情较重者为怔忡。
怔忡多伴惊悸,惊悸日久不愈者亦可转为怔.,冲。
心悸是心脏常见病证,为临床多见,除可由心本身的病变引起外,也可由它脏病变波及于心而致。
《内经》虽无心悸或惊悸、怔忡之病名,但有类似症状记载,如《素问•举痛论》:“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并认为其病因有宗气外泄,心脉不通,突受惊恐,复感外邪等,并对心悸脉象的变化有深刻认识。
《素问•三部九候论》说:“参伍不调者病。
”最早记载脉律不齐是疾病的表现。
《素问,平人气象论》说:“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日死。
”最早认识到心悸时严重脉律失常与疾病预后的关系。
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以惊悸、心动悸、心下悸等为病证名,认为其主要病因有惊扰、水饮、虚损及汗后受邪等,记载了心悸时表现的结、代、促脉及其区别,提出了基本治则及炙甘草汤等治疗心悸的常用方剂。
宋代《济生方•惊悸怔仲健忘门》率先提出怔忡病名,对惊悸、怔仲的病因病机、变证、治法作了较为详细的记述。
《丹溪心法•惊悸怔忡》中提出心悸当“责之虚与痰”的理论。
明代《医学正传•惊悸怔忡健忘证》对惊悸、怔忡的区别与联系有详尽的描述。
《景岳全书•怔忡惊恐》认为怔忡由阴虚劳损所致,且“虚微动亦微,虚甚动亦甚” ,•在治疗与护理上主张“速宜节欲节劳,切戒酒色” ;“速宜养气养精,滋培根本” 。
清代《医林改错》论述了瘀血内阻导致心悸怔忡,记载了用血府逐瘀汤治疗心悸每多获效。
心悸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也可作为临床多种病证的症状表现之一,如胸痹心痛、失眠、健忘、眩晕、水肿、喘证等出现心悸时,应主要针对原发病进行辨证治疗。
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西医学的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过早搏动、心房颤动或扑动、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预激综合征及心功能不全、神经官能症等,凡以心悸为主要临床表现时,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中医内科学之心悸
![中医内科学之心悸](https://img.taocdn.com/s3/m/5241450f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f7.png)
【辨证论治 】
心悸辨证论治简表(1)
证型
症状
舌脉
治法 方药
气滞血瘀:血府逐瘀汤加生脉散为基本方;
心虚 6、《丹溪心法·惊悸怔心忡》悸:“不怔宁忡者,血虚善,惊怔忡易无时恐,,血少坐者多,有苔思虑薄便动白属,虚,脉时作细时止,镇痰惊因火定动。志
胆怯 惊室悸性心动过速及室性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动:不立安即处,理以不防寐室颤多。 梦而易惊 略数或细弦
合征及预激综合征等。
2、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 有助于明确诊断。 测量血压、X线胸部摄片
:
有助于诊断有无心律失常。
3、动态心电图监测:判断缺血性心脏病与心梗后 4、心室晚电位检测:恶性心律失常与猝死
心悸
v 概述 v 病因病机 v 诊查要点 v 辨证论治 v 预防调护 v 结语 v 临证备要
【辨证论治 】
一、诊断依据
诊断依据
主症 兼症 脉象
自觉心搏异常,或快速,或缓慢,或跳动 过重,或忽跳忽止,呈阵发性或持续不解, 神情紧张,心慌不安,不能自主。
伴有胸闷不舒,易激动,心烦寐差,颤抖 乏力,头晕等症。
中老年患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则喘促, 汗出肢冷,或见晕厥。
数、促、结、代、缓、沉、迟等脉象
诱发 情志刺激如惊恐、紧张,及劳倦、饮酒、 因素 饱食等
® 1、体虚劳倦 ® 2、七情所伤 ® 3、感受外邪 ® 4、药食不当
【病因病机】
二、病机
® 病位及涉及脏腑
病位在心,而与肝、 脾、肾、肺四脏密切
相关。
® 病性
® 病机关键
® 病势(疾病演变及走势)
心悸
v 概述 v 病因病机 v 诊查要点 v 辨证论治 v 预防调护 v 结语 v 临证备要
中医内科学-心悸
![中医内科学-心悸](https://img.taocdn.com/s3/m/42f07276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d9.png)
③或大怒伤肝,大恐伤肾,怒则气逆,恐则精却,阴 虚于下,火逆于上,动憾心神而心悸。
病因
3.感受外邪 ①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痹证日久, 复感外邪,内舍于心,痹阻心脉,心血运行不畅, 心悸;
②或风、湿、热之邪,由血脉内侵于心,耗伤心 气心阴,引起心悸;
心虚胆怯证 常用药及加减:
• 常用药:龙齿、琥珀—镇静安神
酸枣仁、远志、茯神—养心安神; 人参、茯苓、山药—益气壮胆; 天冬、生地黄、熟地黄—滋阴养血 ; 五味子—收敛心气 肉桂—(少许)鼓舞气血生长
• 加减:兼心阳不振—肉桂易桂枝,加附子;兼心血不足—阿
胶、首乌、龙眼肉;心气郁结,心悸烦闷,精神抑郁—柴胡、 郁金、合欢皮、绿萼梅;气虚夹湿—加泽泻,重用术、苓; 气虚夹瘀—丹参、桃仁、红花、川芎;自汗—麻黄根、浮小 麦、山萸肉、乌梅
二 心血不足证
主证:心悸气短,面色无华,倦怠乏力,纳呆食少; 兼证:腹胀便溏,头晕目眩,失眠健忘; 舌脉:舌淡,脉细弱; 病机概要:心血亏耗,心失所养,心神不宁; 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代表方:归脾汤加减。
心血不足证 常用药及加减
• 常用药:人参、黄芪、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
当归、熟地、龙眼肉—补养心血; 人参、茯苓、山药—益气壮胆; 茯神、远志、酸枣仁—宁心安神 ; 木香—理气醒脾,使补而不滞
• 加减: 痰热互结,大便秘结—大黄 火郁伤阴—天麦冬、玉竹、天花粉、生地黄 兼脾虚—党参、白术、谷麦芽、砂仁
预防与调护
1.调情志 2.节饮食 3.慎起居 4.长期治疗
结语
临床特征:自觉心搏异常,不能自主; 病因:体虚劳倦、七情所伤、感受外邪、药食不当; 病机:气血阴阳亏虚或邪扰心神; 病位:主要在心,涉及肝、脾、肺、肾; 病性:有虚有实
中医内科学 心悸、胸痹、不寐
![中医内科学 心悸、胸痹、不寐](https://img.taocdn.com/s3/m/e611320159eef8c75fbfb38a.png)
胸痹与胃脘痛
胸 痹
胸 心 病变 疼痛部位 脏腑 发作特点 诱因 兼证
诊 查 要 点
痹
胃 脘 痛 胃
左胸部, 闷痛;突发、历 受寒、饱 心系病 向左肩臂 时短暂;休息或 餐、激动、 症-心 内侧放射 用药后可缓解 劳累 悸气短 胀痛为主,局部 与饮食相 胃部病 有压痛;持续时 关 症-泛 间较长 酸嘈杂
劳累、 饱餐、 受寒、 激动
胸 痹
病 机
★病位及涉及脏腑: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 ★病性: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本虚:气虚、阳虚、气阴两虚;
病 因 病 机
标实:血瘀、寒凝、痰浊、气滞,且可 相兼为病。 ★病势:轻重缓急、病机转化
胸 痹
部
主 要 症 状
位: 膻中及心前区,并向左肩臂放射 质: 闷痛、隐痛、刺痛、窒息感
2018/7/18
兼证:受惊易作,失眠多梦, 舌脉: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病机概要: 痰浊停聚,郁久化火,痰火扰心,
心神不安
治
法: 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代 表 方:黄连温胆汤加减
【预防调护 】
预防与调护
1.调情志 2.节饮食 3.慎起居 4.长期治疗
中医内科学——心系病证
第二节
胸 痹
胸 痹
定
义
便短少,下肢浮肿,形寒肢冷
兼证:恶心呕吐,流涎, 舌脉:舌淡胖,苔白滑,脉象弦滑或沉细而滑 病机概要: 脾肾阳虚,水饮内停,上凌于心,
扰乱心神
治
法: 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 代 表 方:苓桂术甘汤加减 常用药及加减:
【辨证论治 】
6、瘀阻心脉证
主证: 心悸不安,心痛时作,痛如针刺, 唇甲
胃脘部
胸痹与真心痛
中医内科学心悸
![中医内科学心悸](https://img.taocdn.com/s3/m/4cb39c3a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8d.png)
心悸源流:
《内经》已认识到宗气外泄、心脉不通、突受惊恐、复感外邪可致心中悸动等, 这是对严重脉律失常与疾病预后关系的最早记载。
心悸病名首见于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和《伤寒论》,称之为“心下悸”、 “心中悸”、“惊悸”及“心动悸”,认为其病因主要包括惊扰、水饮、虚劳及 汗后受邪等,发作时常见结、代、促脉,以炙甘草汤等为常用治疗方剂。
(二)病机
心悸病位在心,但与肝、脾、肾、肺四脏密切相关 。若肝失疏泄,气滞血瘀,或气郁化火,心脉不畅, 心神被扰,而发心悸;或肾阴不足,不能上制心火, 或肾阳亏虚,心阳失于温煦,均可发为心悸;若脾胃 虚弱,心之气血化生乏源,或脾失健运,痰湿内扰心 神,亦可发为心悸;或热毒犯肺,内舍于心,或肺气 亏虚,不能助心治节,心脉运行不畅,亦可悸动不安 。基本病机为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痰、饮、 瘀、火扰心,心神不宁。
方剂: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
常用桂枝、附子温振心阳;人参、黄芪益气助阳;麦冬、枸 杞滋阴;炙甘草益气养心;龙骨、牡蛎重镇安神定悸。形寒肢 冷,重用人参、黄芪、附子、肉桂温阳散寒;大汗出,重用人 参、黄芪、煅龙骨、煅牡蛎、山茱萸益气敛汗,或用独参汤煎 服;兼见水饮内停,加葶苈子、五加皮、车前子、泽泻等;若 夹瘀血,可加丹参、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兼见阴伤,加 麦冬、枸杞、玉竹、五味子;心阳不振,心动过缓,酌加炙麻 黄、补骨脂、附子,重用桂枝以温通心阳。
常用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熟地黄、当归 、龙眼肉补养心血;茯神、远志、酸枣仁宁心安神;木香理 气醒脾。
若心动悸而脉结、代者,乃气虚血少,血不养心,宜用炙 甘草汤。气虚甚加黄芪;血虚甚加当归、熟地黄;阳虚甚而 汗出肢冷,加附子、黄芪、煅龙骨、煅牡蛎;阴虚甚,重用 麦冬、地黄,加沙参、玉竹、石斛;白汗盗汗,加麻黄根、 煅龙骨、煅牡蛎、糯稻根收敛止汗;纳呆腹胀,加陈皮、麦 芽、神曲、山楂、鸡内金、枳壳健脾助运;失眠多梦,加合 欢皮、夜交藤、柏子仁养心安神;热病后期心阴受损而心悸 ,以生脉散加减。
中医内科学 第五章 第一节心悸
![中医内科学 第五章 第一节心悸](https://img.taocdn.com/s3/m/7f5aa91e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c9.png)
分证论治
心虚胆怯
症状: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少寐多 梦而易惊醒,食少纳呆,恶闻声响,苔薄白, 脉细略数或细弦。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方药:安神定志丸。
安神定志茯苓神,远志菖蒲与人参。 再加龙齿和丸服,心虚胆怯悸得宁。
分证论治
心血不足(心脾两虚)
症状:心悸气短,头晕目眩,面色无华,神疲乏 力,纳呆食少,腹胀便溏,少寐多梦,健忘, 舌淡红,脉细弱。
治疗原则
1、心悸由脏腑气血阴阳亏虚、心神失养所致者: 治当补益气血,调理阴阳。配合养心安神,促 进脏腑功能的恢复。
2、心悸因于痰饮、瘀血等邪实所致者,治当化 痰,涤饮,活血化瘀,配合重镇安神之品。
3、心悸表现为虚实夹杂时:根据虚实轻重之多 少,灵活应用益气养血,滋阴温阳,化痰涤饮, 行气化瘀,养心安神,重镇安神之法。
辨证要点
1、分清虚实:心悸证候特点多为虚实相兼,
虚者---指脏腑气血阴阳亏虚 实者---指痰饮、瘀血,火邪上扰
2、明辨惊悸与怔忡 3、详辨脉象变化 4、结合辨病辨证
审脉辨证 过速型脉象与心律失常
数脉1息6至 疾脉1息7至 极脉1息8至 脱脉1息9至 浮合脉1息10至 以上
阳盛实热 阴盛火旺 气阴两虚 气竭阳脱
窦性心动过速 室上性心动过速 室性心动过速 房扑呈2:1房室传导
过缓型脉象与心律失常
迟脉1息3至 损脉1息2至 败脉1息1至 夺精脉2息1至
气虚阳衰 痰瘀阻脉 邪阻气机
窦性心动过缓 窦性停搏 窦房传导阻滞 交界区心律 房室传导阻滞
常见不规律性脉象特点
涩
促
结
代
基础 脉律 (率)
无
有基础脉律, 脉率过速
概述----定义
中医内科学——心悸
![中医内科学——心悸](https://img.taocdn.com/s3/m/729a481e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9d.png)
风温、暑湿、白喉、梅毒等病,往往伴见心悸。 5.药物中毒药物过量或毒性较剧,损及于心,可致心悸,如附子、乌头, 或西药锑剂、洋地黄、奎尼丁、肾上腺素、阿托品等用药过量或不当时, 均能引发心动悸、脉结代一类证候。
第十二页,共69页。
6、《景岳全书·怔忡惊恐》认为怔忡由阴虚劳损所致,且“虚微动亦微,虚甚动亦 甚”。清代《医林改错》重视瘀血内阻导致心悸怔忡,记载了用血府逐瘀汤每多获效。
第六页,共69页。
概述
(三)范围 根据本病的临床特点,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
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期前收缩、心房颤动或扑动、房室 传导阻滞(zǔ zhì)、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预激综合征以及 心功能不全、心肌炎、一部分神经官能症等,如表现以心 悸为主症者,均可参照本病证辨证论治,同时结合辨病处 理。
辨证论治(biànzhènglùnzhì)
辨证要点 1.分清虚实 心悸证候特点多为虚实相兼,故当首辨虚实。
虚当审脏腑气、血、阴、阳何者偏虚,实当辨痰、饮、瘀、 火何邪为主。
其次,当分清虚实之程度,正虚程度与脏腑虚损情况有关 (yǒuguān),即一脏虚损者轻,多脏虚损者重。
在邪实方面,一般来说,单见一种夹杂者轻,多种合并夹杂 者重。
第七页,共69页。
病因(bìngyīn)病机
(一)病因 1.体质虚弱禀赋不足,
素体亏虚, 或脾胃虚弱,化源不足,气血不足,心失所养,发为心悸 (xīnjì)。 或久病失养, 劳欲过度,
第八页,共69页。
(xīn shén bù níng)
病因(bìngyīn)病机
气虚或气虚及阳
阴(血)虚津亏
心阳受损,失其温煦,可致心悸; 阳气虚衰,行血无力,血脉瘀滞, 脾肾阳虚,成痰成饮,上逆于心, 肺气亏虚,心脉运行不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辨证要点
心悸者首应分辨虚实,虚者系指脏腑气血阴阳亏虚,实者多指痰饮、瘀血、火邪上扰。
心悸的病位在心,心脏病变可以导致其他脏腑功能失调或亏损,其他脏腑病变亦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及心。
故临床亦应分清心脏与它脏的病变情况,有利于决定治疗的先后缓急。
二、治疗原则
心悸应分虚实论治。
虚证分别予以补气、养血、滋阴、温阳;实证则应祛痰、化饮、清火、行瘀。
但本病以虚实错杂为多见,且虚实的主次、缓急各有不同,故治当相应兼顾。
同时,由于心悸均有心神不宁的病理特点,故应酌情配合安神宁心或镇心之法。
三、证治分类
1.心虚胆怯证
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不寐多梦而易惊醒,恶闻声响,食少纳呆,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弦。
证机概要:气血亏损,心虚胆怯,心神失养。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代表方:安神定志丸加减。
本方益气养心,镇惊安神,用于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少寐多梦,食少,纳呆者。
常用药:龙齿、琥珀镇惊安神;酸枣仁、远志、茯神养心安神;人参、茯苓、山药益气壮胆;天冬、生地、熟地滋养心血;配伍少许肉桂,有鼓舞气血生长之效;五味子收敛心气。
气短乏力,头晕目眩,动则为甚,静则悸缓,为心气虚损明显,重用人参,加黄芪以加强益气之功;兼见心阳不振,用肉桂易桂枝,加附子,以温通心阳;兼心血不足,加阿胶、首乌、龙眼肉以滋养心血;兼心气郁结,心悸烦闷,精神抑郁,加柴胡、郁金、合欢皮、绿萼梅以疏肝解郁;气虚夹湿,加泽泻,重用白术、茯苓;气虚夹瘀,加丹参、川芎、红花、郁金。
2.心血不足证
心悸气短,头晕目眩,失眠健忘,面色无华,倦怠乏力,纳呆食少,舌淡红,脉细弱。
证机概要:心血亏耗,心失所养,心神不宁。
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代表方:归脾汤加减。
本方有益气补血,健脾养心的作用,重在益气,意在生血,适用于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头晕目眩之症。
常用药: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以资气血生化之源;熟地黄、当归、龙眼肉补养心血;茯神、远志、酸枣仁宁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使补而不滞。
五心烦热,自汗盗汗,胸闷心烦,舌淡红少津,苔少或无,脉细数或结代,为气阴两虚,治以益气养血,滋阴安神,用炙甘草汤加减以益气滋阴,补血复脉。
兼阳虚而汗出肢冷,加附子、黄芪、煅龙骨、煅牡蛎;兼阴虚,重用麦冬、地黄、阿胶,加沙参、玉竹、石斛;纳呆腹胀,加陈皮、谷芽、麦芽、神曲、山楂、鸡内金、枳壳健脾助运;失眠多梦,加合欢皮、夜交藤、五味子、柏子仁、莲子心等养心安神。
若热病后期损及心阴而心悸者,以生脉散加减,有益气养阴补心之功。
3.阴虚火旺证
心悸易惊,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干,盗汗,思虑劳心则症状加重,伴耳鸣腰酸,头晕目眩,急躁易怒,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脉象细数。
证机概要:肝肾阴虚,水不济火,心火内动,扰动心神。
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代表方: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加减。
前方滋阴养血,补心安神,适用于阴虚血少,心悸不安,虚烦神疲,手足心热之症;后方清心降火,重镇安神,适用于阴血不足,虚火亢
盛,惊悸怔忡,心神烦乱,失眠多梦等症。
常用药:生地、玄参、麦冬、天冬滋阴清热;当归、丹参补血养心;人参、炙甘草补益心气;黄连清热泻火;朱砂、茯苓、远志、酸枣仁、柏子仁安养心神;五味子收敛耗散之心气;桔梗引药上行,以通心气。
肾阴亏虚,虚火妄动,遗精腰酸者,加龟板、熟地、知母、黄柏,或加服知柏地黄丸;若阴虚而火热不明显者,可单用天王补心丹;若阴虚兼有瘀热者,加赤芍、丹皮、桃仁、红花、郁金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
1 2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