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指导:心悸(心血瘀阻)的治疗
心悸的中医治疗方法
心悸的中医治疗方法心悸是指心脏跳动不规律或强烈的感受,常伴有气喘、胸闷、心慌、出冷汗等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心悸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情绪压力、内脏功能失调、气血不足、痰湿内蕴等。
下面我将介绍一些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
1.针灸疗法针灸是一种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来调节人体气血运行的方法,具有活血化瘀、调节心脏功能的作用。
对于心悸症状明显的患者,可以选择针灸治疗。
常用的穴位有心包经的内关、神门、心俞等,以及肝经的太冲等。
2.草药治疗中草药具有调理气血、平衡阴阳的功效,对于心悸症状可以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常用草药有茯苓、酸枣仁、丹参、百合等,可以通过煎煮成汤剂或制成颗粒剂服用。
3.推拿按摩推拿按摩可以刺激经络穴位,调节气血运行,改善心脏功能。
常用的按摩方法包括心脾按摩、心俞穴按摩等。
可以辅助草药治疗或针灸治疗,增强疗效。
4.气功调理气功是一种通过调节呼吸和意念来平衡人体气血的方法。
心悸患者可以通过练习简单的气功动作,如深呼吸、腹式呼吸等,来缓解症状。
中医认为心悸与心火旺盛有关,可以通过气功调理来降火。
5.饮食调理中医饮食调理注重养生保健,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和吃一些具有滋补作用的食物来改善身体状况。
心悸患者可以多吃一些养心安神的食物,如枸杞、龙眼、麦冬等,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和咖啡因的摄入。
6.情绪调节中医认为情绪波动是导致心悸的重要原因之一、心悸患者可以通过学习一些情绪调节的方法,如冥想、放松训练等,来保持心情稳定,缓解症状。
在中医治疗心悸的过程中,医生会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中医的治疗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患者需要有耐心,并且配合医生的指导进行治疗。
总之,中医治疗心悸是以整体调理为基础的,通过调节气血、平衡阴阳来改善心脏功能。
除了药物治疗外,针灸疗法、推拿按摩、气功调理、饮食调理和情绪调节等方法都可以作为治疗手段,帮助患者缓解心悸症状。
如何通过中医疗法缓解心悸
如何通过中医疗法缓解心悸心悸是指心跳加快或者出现不规律的现象,伴随有心慌、气短、胸闷、头晕等症状。
一般情况下,心悸不是疾病本身,而是某些疾病的症状。
当身体出现心悸症状时,很多人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去看心脏科,但是其实很多身体调节失衡的情况也会导致心悸症状,如兴奋、焦虑、失眠、营养不良、贫血、神经衰弱等等。
而中医作为一种药食同源的医学体系, 对于这些导致心悸症状的身体调节失衡也有其独到的疗法。
本文将介绍通过中医疗法缓解心悸的方法。
一. 温中化痰中医认为,身体内部湿邪较重,容易使脾胃功能失调。
而脾胃功能失调会导致体内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影响到了心脏功能的正常运行。
因此,对于这类导致心悸症状的情况,中医疗法的治疗方法就是温中化痰。
具体方法为,采用朱砂、黄连、黄芩等中药材,通过煮水或者煮茶的形式来进行治疗。
此类中药材有助于调节中脘气机, 活血化痰, 促进脾胃消化吸收功能,从而减轻心悸症状。
二. 补肾益气在中医理论中,望闻问切是判断一人体内气血质量的有效方法。
如果中医师发现患者的身体形态、神态、甚至病史都有肾气不足的症状,那么就可以考虑采用补肾和益气以防治心悸。
现代医学认为,肾的功能和心脏息息相关,如果肾亏,会影响心脏的正常运转。
中医治疗心悸时可以用当归、黄芪、枸杞子、熟地黄等配合使用,以补阴益气、滋养肝肾、改善体内气血失调状况。
三. 调整情绪现代医学认为,心理状态对心脏健康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而中医理论也认为,肝与情绪是紧密关联的。
人的情绪如果波动过于激烈,就会引起肝气紊乱,从而导致血液不畅,引起心悸症状。
因此对于那些由于过度焦虑、失眠、抑郁等情绪问题导致心悸症状的人,在中医中则采用调经理气的方便进行治疗。
具体方法包括可花草茶等神经安定剂,马上消除紧张和焦虑的感受,从而平衡身体内的气血运行状况。
四. 锻炼身体锻炼身体在现代医学中已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赞同,其中有进行有氧运动可以帮助心血管健康的效果。
同样,中医也非常提倡散步、打太极、练气功等运动方式,这些方式可以使身体内部的气血畅通无阻,对于缓解心悸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中药治疗心悸适应症及使用建议
中药治疗心悸适应症及使用建议心悸是指人体在平静状态下感到的心跳过速、过强或不规则的感觉,常常伴随着焦虑、紧张和不安。
中医认为,心悸是由于心脏气血失调、脏腑功能紊乱或情志不畅等原因引起的一种症状。
中药在治疗心悸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将介绍中药治疗心悸的适应症及使用建议。
一、中药治疗心悸的适应症1. 心气不足型心悸:主要表现为心悸胸闷、气短懒言、神疲倦怠等。
此类心悸多见于中老年人或虚弱体质者。
常用的中药有参旨、黄芪、党参等,这些药物能够补益心气,增强心脏功能,缓解心悸症状。
2. 痰火扰心型心悸:主要表现为心悸胸痛、舌苔厚腻、口苦咳痰等。
此类心悸多见于痰热郁结、消化不良等患者。
常用的中药有半夏、黄芩、枳壳等,这些药物能够清热化痰,舒缓心脏压力,减轻心悸症状。
3. 血瘀痰阻型心悸:主要表现为心悸气闷、胸痛舌暗紫有瘀斑等。
此类心悸多见于心血管疾病患者,常伴有血瘀和痰阻症状。
常用的中药有桃仁、红花、青蒿等,这些药物能够活血化瘀,疏通经络,改善心脏供血,减轻心悸症状。
二、中药治疗心悸的使用建议1. 确定病因:在使用中药治疗心悸之前,应尽量明确心悸的具体病因,以便确定适当的中药方剂和用药方法。
2. 个体化用药:针对不同类型的心悸,应个体化选择中药,避免盲目使用通用方剂。
同时,应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病情等因素,调整剂量和药物组合。
3. 定期复诊:中药治疗心悸需要较长时间的调理过程,患者应定期复诊,与医生进行沟通,调整用药方案,并及时了解疗效。
4. 配合调理:中药治疗心悸仅仅是一种辅助治疗方法,患者还需配合健康饮食和良好生活习惯,如避免熬夜、控制情绪、合理膳食等,才能获得更好的疗效。
5. 注意不良反应:在使用中药治疗心悸期间,患者需密切关注自身的反应情况,如出现过敏、腹泻等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总之,中药在治疗心悸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但患者在使用中药治疗心悸时,应注意个体化用药和配合调理,定期复诊,并及时报告不良反应。
心内科中医优势病种心悸诊疗方案
心内科中医优势病种心悸诊疗方案
心悸(心绞痛)诊疗方案
一、中医诊断
1.心悸主要由心中实虚、肝郁血瘀、气血两亏、热结湿阻等病机所致,其临床表现有沉重感、胸闷、胸痛、心悸、心慌、出汗、心牵挛、头晕等。
2.根据中医辨证的要求,心悸可分为实、虚、湿、热等,以各类虚势
所致的心悸应把握治疗源头,临床拟定的证型主要有心中瘀血证、心肾不
足证、心血之虚证、心肝不和证、阴阳两亏证等。
3.针对心悸的中医治疗,首先应明确其证型,进而针对具体病机进行
治疗,即以养心安神为主,以补益调和为辅,依据不同病机配伍温补药物,清洁顽症,以提高心肺功能,调节血管紧张素等,综合治疗以达到控制症状,缓解病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的目的。
二、中医药效方案
1.祛暑消湿
(1)复方百合汤:百合、黄芪、水蛭、决明子、黄柏各25克,大枣
8枚,水煎服,分服3次。
(2)淡竹叶羹:竹叶、百合、桑椹各20克,淡豆腐30克,大枣8枚,水煎服,分服3次。
2.止痛安神
(1)和中散宁心汤:桑寄生、半夏、肉桂、芍药各30克,青皮、柴胡、当归、陈皮各15克,连翘、香附各10克。
心悸!中医治起来就是这么简单
心悸!中医治起来就是这么简单[cp]张胜兵:你是不是偶尔感觉到自己的心跳?这个叫心悸!中医治起来就是这么简单!有大量的房颤病人心悸难安,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源远流长,依据房颤的临床症状,多归属于中医“心悸”范畴。
对于心悸的治疗经方和时方治疗思路和用药颇有不同,但在临床上都收到了较好的疗效,故作为医家应全面掌握,现将经方与时方治疗此证内容整理如下,希望能帮助中医同仁。
01经方治疗在仲景的《伤寒论》中已有明确的论述和证治方药,其方法既简单又实际,,药物少而精,效力宏而大,且副作用较少,正如民间所云:价廉物美。
现将经方治心悸,结合用药经验,再结合临床上的点滴心得体会,整理如下:1.心阳虚证1.1心阳不足主症:叉手自冒心,心悸或心下悸,欲得按。
治法:温通心阳。
代表方:桂枝甘草汤。
出自《伤寒论》64条云:“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心阳素虚,或发汗过多,更伤心阳,致心虚无主,故而喜按。
“其人叉手自冒心者,里虚欲为外护也。
悸,心动也;欲得按者,心中筑筑不宁,欲得按而止也,是以补助心阳为主”。
方用桂枝、甘草辛甘化阳,使心阳复而心悸则安。
1.2心阳不足,心神浮越主症:叉手自冒心,心悸或心下悸,欲得按,烦躁。
治法:温通心阳,敛摄心神。
代表方: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出自《伤寒论》118条云:“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若心阳虚而烦躁者,仲景则以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治疗。
方中以桂枝、甘草温通心阳,以龙骨、牡蛎收敛摄潜心神。
1.3心阳不足,痰浊扰心主症:叉手自冒心,心悸或心下悸,欲得按,烦躁、惊狂、卧起不安。
治法:温通心阳,祛痰敛神。
代表方: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
出自《伤寒论》“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主之。
”太阳表受寒邪后医者误用火攻,使寒邪陷里,不能外达,郁而化火,炼津为痰,痰浊扰及心包,发为心悸。
名老中医诊治心悸荟萃
名老中医诊治心悸荟萃
心悸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多发生在急性或慢性心脏病以及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中。
中医认为,心悸是由于心脏功能失调、脏腑气血不足或阻滞等原因导致的。
本文将介绍几位名老中医的诊治心悸经验。
名老中医李时中
李时中是中国著名的中医学家,他在研究心血管疾病治疗方面有很高的造诣。
李时中认为,心悸是由于气血不足或心脏功能失调引起的。
他的治疗方法主要是以补益为主,同时结合调理心脏功能。
以下是他常用的几个方剂:
1. 番泻叶调制汤:主要成分是番泻叶、人参、骨碎补等。
这个方剂可以起到补益心脏、调和气血的作用,适用于心脏功能衰竭引起的心悸。
3. 葛洪心肾活血丸:主要成分是葛洪心肾活血丸、丹参、桃仁等。
这个方剂可以活血化瘀、补益心脏,适用于心血瘀滞引起的心悸。
2. 茯苓泽泻汤:主要成分是茯苓、泽泻、白术、甘草等。
这个方剂可以利水渗湿、利尿通便、调和气血,适用于脾胃湿气引起的心悸。
心悸的治疗主要是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根据不同的病因来选择相应的方剂进行治疗。
通过补益心脏、调和气血、活血化瘀等方法,可以减轻心悸症状,恢复心脏功能的平衡。
由于每个患者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治疗方法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中医治疗心悸还需要结合日常调理、注意饮食、合理运动等措施,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心悸治疗最佳方法2篇
心悸治疗最佳方法2篇心悸是指心脏跳动不规律、过快或过缓,使人感到恶心、头晕、心慌等不适。
心悸的发生可能与心理压力、疲劳、饮食、药物、心脏病等因素有关。
因此,治疗心悸需要综合考虑病因,下面介绍几种治疗心悸的最佳方法。
方法一: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目前治疗心悸的较为常用的方法,可缓解心律失常所带来的症状。
常用的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抗心律失常药等,需要遵医嘱使用。
其中β受体阻滞剂可以降低心率,控制心律失常,但不适用于心肌缺血患者。
钙拮抗剂可以扩张冠状动脉,减少心肌氧供需平衡的紊乱。
抗心律失常药则能够直接干预心肌去极化,调整心肌电生理特性。
方法二: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则可以通过缓解心理压力,减轻焦虑情绪,改善自我调节能力等途径达到治疗心悸的效果。
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催眠疗法、音乐疗法等。
例如,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通过改变个体的认知模式来调整情绪和行为的方法;催眠疗法可以深入潜意识,对产生心悸的因素进行调整;音乐疗法则可以通过听音乐来舒缓情绪,缓解压力。
方法三:针灸治疗针灸作为一种传统中医疗法,可以通过调整人体经络,改善气血循环,达到治疗心悸的效果。
例如,对于心脏神经官能症引起的心悸,常用的针灸穴位有心俞、神门、气海等;对于急性心悸引起的心绞痛,可以选择穴位足三里、内关等。
针灸能够调节人体的自主神经系统,使心脏节律变得平稳,从而减少心悸的发生。
总之,治疗心悸需要考虑病因,可综合采用药物治疗、心理治疗、针灸治疗等方法。
同时,还应采取积极的生活方式,如适当锻炼、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合理的饮食等,以维护心脏健康。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辅导:心悸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辅导:心悸三、心虚害怕、心血缺乏、心阳不振、水饮凌心、阴虚火旺、瘀阻心脉等证候的主症、治法和方药1.心虚害怕证主症: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担心,不寐多梦而易惊醒,恶听见响,食少纳呆,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弦。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代表方:安神定志丸加减。
常用药:朱砂、龙齿、琥珀、酸枣仁、远志、茯神、人参、茯苓、山药、天冬、生地、熟地、肉桂、五味子。
2.心血缺乏证主症:心悸气短,头晕目眩,失眠健忘,面色无华,倦怠乏力,纳呆食少,舌淡红,脉细弱。
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代表方:归脾汤加减。
常用药: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熟地黄、当归、龙眼肉、茯神、远志、酸枣仁、木香。
3.心阳不振证主症:心悸担心,胸闷气短,动则尤甚,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象虚弱或沉细无力。
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代表方: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加减。
常用药:桂枝、附片、人参、黄芪、麦冬、枸杞、炙甘草、龙骨、牡蛎。
4.水饮凌心证主症:心悸眩晕,胸闷痞满,渴不欲饮,小便缺少,或下肢浮肿,形寒肢冷,伴恶心、欲吐、流涎,舌淡胖,苔白滑,脉象弦滑或沉细而滑。
治法:兴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
代表方:苓桂术甘汤加减。
常用药:泽泻、猪苓、车前子、茯苓、桂枝、炙甘草、人参、白术、黄芪、远志、茯神、酸枣仁。
5.阴虚火旺证主症:心悸易惊,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干,盗汗,思虑劳心则病症加重,伴耳鸣腰酸,头晕目眩,急躁易怒,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脉象细数。
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代表方: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加减。
常用药:生地、玄参、麦冬、天冬、当归、丹参、人参、炙甘草、黄连、朱砂、茯苓、远志、酸枣仁、柏子仁、五味子、桔梗。
6.瘀阻心脉证主症:心悸担心,胸闷不舒,伤心时作,痛如针刺,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或代。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代表方: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常用药:桃仁、红花、丹参、赤芍、川芎、延胡索、香附、青皮、生地、当归、桂枝、甘草、龙骨、牡蛎。
中医对于心悸问题的解决方法
中医对于心悸问题的解决方法心悸是一种常见的身体不适感,常伴随心跳加快、不规则或有力过弱的情况。
中医认为心悸多由内外因素共同作用所致,包括情绪压力、饮食不当、气血不足等。
在治疗心悸问题时,中医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中药治疗、调理饮食、调节情绪等。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些方法。
一、中医药治疗心悸中医药认为心悸与脾胃虚弱、心肾不交等因素密切相关。
因此,对于心悸的治疗,中医常常采用温补心肾、调理脾胃的中药。
比如,常用的中药方剂有养心安神丸、逍遥丸等,这些方药具有安神补心、调节心肾功能的作用,能够有效缓解心悸症状。
另外,一些具有镇静安神效果的中草药也常用于治疗心悸。
例如,柴胡、黄连、黄芩等药物具有清热解毒、平肝熄风的作用,可用于调节情绪、安抚心神,从而减轻心悸。
二、调理饮食缓解心悸中医认为饮食与心悸密切相关,不当的饮食习惯会导致脾胃虚弱,进而引发心悸症状。
因此,合理的饮食调理对于缓解心悸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中医建议多摄入一些温补性食物,如山药、黄豆、鸡肉等,这些食物有助于补充气血,增强体质。
其次,要忌口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生姜等,这些食物容易引起心火上升,加重心悸症状。
同时,要注意饮食的规律,不要暴饮暴食,避免过于油腻或过于精细的食物。
三、调节情绪缓解心悸中医强调情绪的影响对于心悸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在治疗心悸问题时,调节情绪是十分必要的。
中医认为,喜怒思虑过度、情绪波动、精神紧张等因素会导致心火上升,引发心悸。
因此,要保持情绪的稳定,避免过度激动或过度压抑。
可以通过适当的运动、放松训练、音乐疗法等方式来缓解情绪压力,从而改善心悸症状。
此外,中医还推崇中医养生理论,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调节作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预防和缓解心悸问题的发生。
总结起来,中医对于心悸问题的解决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调理饮食、调节情绪等。
这些方法综合起来,可以有效地缓解心悸症状,改善身体状况。
然而,每个人的体质和具体情况是不同的,因此在治疗心悸问题时,最好咨询专业中医师进行个性化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以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心悸的中医治疗方法
心悸的中医治疗方法心悸是一种自觉症状,既是症状同时也是疾病。
患者常在过度劳累、兴奋激动、惊恐不安、剧烈运动等情况下出现自我感觉心跳加快并且不能自主、惶惶不安,同时伴有左胸部心脏位置不适感、胸闷气短、心慌失眠等症状。
症状轻的患者可于休息或平静后自行缓解,但症状严重的可能会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鉴于此,即使是症状轻的患者,若长时间出现心悸且不加以干预治疗,身体健康状况也会在无形中与日俱下,因此不能对此病掉以轻心,以免延误病情。
目前相关学者研究表明,中医在治疗心悸方面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副作用少,并且中医在标本兼治的原则下,采取辨证论治,治疗方法众多。
例如传统中药饮片汤剂、穴位贴敷中药、针灸及综合方法治疗心悸。
1.中药饮片汤剂治疗心悸中医运用传统中药饮片治疗疾病,就是运用中草药的气和味调解人体出现的气血阴阳的偏颇。
那么心悸在中医辩证理论下的分型都有哪些呢?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气滞血瘀类型、气虚血瘀类型、脾胃虚弱类型。
然后根据上述不同的证型,选用与其相对应的方剂进行对证治疗。
下面我们详细谈一下关于各类型的临床表现及其选用的方剂,以期为有需要的病人提供少许帮助。
首先是气滞血瘀类型的心悸,临床表现为由气的运行不畅,气滞后继而导致气推动血液运行环节出现问题。
临床主要表现为心悸,伴随症状则为胸胁部位疼痛或胀满感、面色及唇色晦暗、舌苔暗紫或有瘀点瘀斑、脉结、代、弦等。
选用血府逐瘀汤,本方具有活血化瘀行气的功效,方中的君药桃仁、红花活血行血,祛瘀止痛;臣药是川芎、赤芍、牛膝活血祛瘀;佐药当归、桔梗、柴胡、枳壳理气,气行则血行。
十药甘草,合而用之,诸症可愈。
其次是气虚血瘀类型的心悸,临床表现为由气虚导致气的推动能力弱,气虚则血运行无力,时间长之后则导致淤血产生。
临床主要表现为心悸,伴随症状则为气短乏力、动则益甚、舌质暗淡、脉细、弱涩。
选用升解通瘀汤。
方中黄芪补气;桔梗、升麻、柴胡理气;知母、党参、山茱萸、三棱、益母草活血。
中医关于“心悸”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
中医关于“心悸”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心悸的发生多因体虚劳倦、七情所伤、感受外邪及药食不当等,以致气血阴阳亏损,心神失养,心主不安,或痰、饮、火、瘀阻滞心脉,扰乱心神。
一、病因1.体虚劳倦禀赋不足,素体虚弱,或久病伤正,耗损心之气阴,或劳倦太过伤脾,生化之源不足,气血阴阳亏损,脏腑功能失调,致心神失养,发为心悸。
《丹溪心法·惊悸忡》言:“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养者血,心血一虚,神气不守,此惊悸之所肇端也。
”2.七情所伤平素心虚胆法,突遇惊恐,犯心神,心神动摇,不能自主而发心悸。
《济生方·惊悸论治》云:“惊悸者,心虚胆怯之所致也。
”长期忧思不解,心气郁结,阴血暗耗,不能养心而心悸,或化火生痰,痰火扰心,心神失宁而心悸。
此外,大怒伤肝,大恐伤肾,怒则气逆,恐则精却,阴虚于下,火逆于上,扰乱心神,亦可发为惊悸。
3.感受外邪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痹证日久,复感外邪,内舍于心,痹阻心脉,心血运行受阻,发为心悸。
或风、寒、湿热之邪,由血脉内侵于心,耗伤心气心阴,亦可引起心悸。
温病、疫毒均可耗伤营阴,心失所养,或邪毒内扰心神,如春温、风温、暑温等病,往往伴见心悸4.药食不当嗜食醇酒厚味、煎炸炙煿,蕴热化火生痰,痰火上扰心神则为悸。
清·吴澄《不居集·怔仲惊悸健忘善怒善恐不眠》云:“心者,身之主,神之舍也。
心血不足,多为痰火扰动。
”或因药物过量或毒性较剧,耗伤心气,损伤心阴,引起心悸。
中药如附子、乌头、雄黄麻黄等,西药如洋地黄、奎尼丁、阿托品、肾上腺素等过量或使用不当,或补液过快或过多等,均可引起心悸二、病机1. 心悸的病位在心,与肝、脾、肾、肺等密切相关,基本病机不外乎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邪扰心神,心神不宁。
如心之气血不足,心失滋养,血脉鼓动无力或紊乱,或心阳虚血脉瘀滞,心神失于温养,或肾阴不足,不能上制心火,水火失济,不能上制心火,或肾阳亏虚,心阳失于温煦,阴寒凝滞心脉,或肝失疏泄,气滞血瘀,心血失畅,或脾胃虚弱,气血乏源,宗气不行,血脉凝滞,或脾失健运,痰湿内生,扰动心神,或热毒犯肺,内舍于心,血运失常,或肺气亏虚,失于治节,心脉不畅,均可引发心悸。
心悸中医临床实施方案
心悸中医临床实施方案心悸是中医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之一,通常表现为心跳加快、节律不齐或者心悸不适。
心悸可以是单独的症状,也可以是其他疾病的表现之一。
中医对心悸的认识和治疗具有独特的理论和方法,下面将介绍心悸的中医临床实施方案。
一、中医对心悸的认识中医认为,心悸是由于心脏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或情志失调等原因导致的一种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心主血脉,心气和血液的运行状况对心脏功能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因此,心悸的发生往往与气血不足、情志内伤、痰湿阻滞等因素有关。
二、中医临床实施方案1. 辨证施治心悸的治疗首先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
根据中医辨证的原则,心悸可分为气滞型、心血虚型、痰湿型、肝郁型等不同类型。
针对不同类型的心悸,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2. 药物治疗对于气滞型心悸,可选用柴胡、香附、丹参等药物进行治疗;对于心血虚型心悸,可选用当归、黄芪、熟地黄等药物进行治疗;对于痰湿型心悸,可选用半夏、陈皮、茯苓等药物进行治疗;对于肝郁型心悸,可选用柴胡、香附、枳壳等药物进行治疗。
3. 饮食调理中医强调饮食调理对心悸的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作用。
建议患者多食用具有益气养血、理气化痰的食物,如山药、红枣、鸡肉、鲫鱼等;同时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生姜、大蒜等。
4. 情志调摄中医认为情志内伤是心悸的重要病因之一,因此在治疗心悸时,需要调节患者的情志。
建议患者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过大,学会放松身心,可以通过散步、太极拳、针灸等方法进行情志调摄。
5. 中医治疗法除了药物治疗外,中医还可以采用针灸、推拿、气功等治疗方法进行心悸的调理。
针灸可以通过调节经络气血,改善心脏功能;推拿可以通过调理气血,舒缓心悸症状;气功可以通过调节呼吸,平稳心跳。
总之,中医对心悸的治疗是综合的,既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又要结合药物治疗、饮食调理、情志调摄和中医治疗法进行综合治疗。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还应该注意调整作息,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以预防心悸的发生。
心悸的中医镇心之法
心悸的中医镇心之法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
临床一般多呈发作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
病情较轻者为惊悸,病情较重者为怔忡,可呈持续性。
心悸应分虚实论治。
虚证分别予以补气、养血、滋阴、温阳;实证则应袪痰、化饮、清火、行瘀。
但本病以虚实错杂为多见,且虚实的主次、缓急各有不同,故治疗时当相应兼顾。
同时,由于心悸均有心神不宁的病理特点,故应酌情配合安神宁心或镇心之法。
心悸的中医治疗:1.心虚胆怯之心悸: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少寐多梦而易惊醒,食少纳呆,恶闻声响,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弦,可选服安神定志丸。
心悸、怔忡、惊恐不宁者可服用定心汤:龙眼肉30克,酸枣仁15克,山茱萸15克,炒柏子仁12克,生龙骨20克,生牡蛎20克,生乳香3克,生没药3克,水煎服,每日一剂,日服二次,十日一疗程。
肝气偏旺重庆前列腺医院或惊恐所致的心悸、不寐等,可食茯苓粥:茯苓30克,羚羊角粉2克,粳米100克,先将茯苓捣细煎汤去渣,入粳米煮粥,加入羚羊角粉2克,调匀,温服,每日一次,一周为一个疗程,有平肝息风,宁心安神之功。
2.心脾两虚之心悸:心脾气血两虚证引起的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盗汗虚热,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
脉细弱者可服归脾汤:龙眼肉20克,炒枣仁12克,炒白术12克,茯神9克,当归9克,黄芪15克,人参6克(另煎),木香8克(后下),远志6克,炙甘草3克,生姜5片,大枣3枚,水煎,每日一剂,日服二次,有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之功效。
或选蜜枣龙眼羹:蜂蜜、大枣、龙眼肉各300克,生姜汁10克,将大枣、龙眼肉洗净,加水适量煎至七成熟时,加入蜂蜜和生姜汁,继续用文火煮熟,每次饮用药汁30克,食用大枣、龙眼肉各5枚,每日三次,适用于心悸怔忡,失眠健忘、食欲不振、脾虚血少等症,有痰及湿滞停饮者不宜服用。
心悸、面色苍白、失眠、头晕、食欲缺乏,舌质淡,脉细者可选羊肉枸杞汤:羊肉60克,枸杞子30克,黑豆30克,淮山药20克,红糖25克,水煎熟,喝汤吃羊肉人,每日一次。
中医如何治疗心悸
中医如何治疗心悸现阶段,随着人们生活饮食习惯的改变,心血管疾病呈逐渐上升趋势,而心悸就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包含惊悸及怔忡,中医认为此病发病机制为心失所养,亦或是邪扰心神而导致的心跳异常,以自觉心慌不安、心率异常、心搏频率不易等为主要特征,往往会合并胸闷、乏力等症状,在损害机体的同时,也威胁着患者的生命。
常规西医治疗,可有效的减轻患者的不适症状,但无法从根本上解除患者因心悸而产生的痛苦,故就加大了对中药医治心悸的研究力度。
病因病机中医认为,心悸的发病与患者自身体质、饮食不当、情志等有关,体现于本虚标实两方面,但主要以虚证为主,虚证患者表现为气血阴阳亏损,而实者则表现为痰饮淤血、心火炽盛,患者大多都为虚实惨杂,而这些均为引发心悸,这与主要是因为各种病因可导致患者出现气血阴阳不足,亦或是失调等情况,但受到外邪侵袭等,就会增加心悸发生的可能性。
辨证论治在治疗心悸的过程中,对于心虚胆怯型患者,可实施安神定志丹加减治疗;对于心血不足型的患者,则可实施归脾汤加减治疗;对于阴虚火旺型患者,可采用天王补心丹与朱砂安神丸,亦或是黄连阿胶汤加减治疗的方法进行;对于心阳不振、水饮凌心型的患者,则可分别予以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苓桂术甘汤治疗,基于患者病情变化,加减用药;对于痰火扰心、瘀阻心脉的患者,则可分别予以桃仁红花、黄连温胆汤治疗,更具患者的病情,加减用药。
总之,中医治疗心悸,强调补益肝肾、活血潜阳,需结合患者的个体特征,予以加减用药,以确保治疗效果。
汤剂治疗在中医治疗心悸的过程中,可在基于肝肾论的前提下进行,如可予以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以达到疏肝理气定悸的目的,龙胆泻肝汤及杞菊地黄汤则发挥着清肝泻火及养肝滋阴的作用,可进一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患者的恢复。
有研究指出,将炙甘草汤用于心悸的治疗中,根据患者的病情加减用药,效果明显,相较于常规西药治疗,其优势主要体现于安全性高等方面。
另外,心悸治疗中,还可应用归脾汤、黄连温胆汤等,均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疾病症状,减轻患者的痛苦。
心脏瘀阻偏方治疗方案
一、引言心脏瘀阻,中医称为“胸痹”,是指心脏脉络瘀阻不通,导致心悸、胸闷、胸痛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心脏瘀阻多见于中老年人,且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密切相关。
中医治疗心脏瘀阻注重辨证论治,以下将介绍一种心脏瘀阻偏方治疗方案,供患者参考。
二、病因病机心脏瘀阻的病因病机主要为气滞血瘀、痰湿阻络、心阳不振等。
气滞血瘀多因情志不畅、劳累过度、饮食不节等因素导致;痰湿阻络多因脾胃虚弱、湿邪内蕴所致;心阳不振则多因心气虚衰、阳虚阴盛所致。
三、治疗方案1. 饮食调理(1)饮食宜清淡,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如西红柿、黄瓜、苹果、橙子等,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活血化瘀。
(2)适量食用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糙米、燕麦、玉米等,有助于降低血脂、稳定血糖。
(3)少吃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如油炸食品、辣椒、咖啡等,以免加重病情。
(4)适量饮用绿茶,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
2. 中药治疗(1)气滞血瘀型:柴胡疏肝散加减,药物组成:柴胡、白芍、川芎、香附、郁金、丹参、桃仁、红花等。
具有疏肝解郁、活血化瘀的作用。
(2)痰湿阻络型:二陈汤加减,药物组成:半夏、陈皮、茯苓、炙甘草、枳壳、瓜蒌、丹参等。
具有健脾利湿、化痰通络的作用。
(3)心阳不振型:参附汤加减,药物组成:人参、附子、桂枝、白术、茯苓、炙甘草等。
具有温阳益气、回阳救逆的作用。
3. 外治法(1)穴位按摩:取心俞、膻中、内关、足三里等穴位,每次按摩5-10分钟,每日1-2次,具有活血化瘀、疏通经络的作用。
(2)艾灸:取心俞、膻中、内关、足三里等穴位,每次艾灸20-30分钟,每周2-3次,具有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的作用。
4. 日常生活调摄(1)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2)适量运动,如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增强体质,改善心肺功能。
(3)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
(4)戒烟限酒,减少心血管疾病的诱发因素。
四、注意事项1. 心脏瘀阻患者应遵医嘱,合理用药,切勿自行加减药物剂量。
心脏淤阻偏方治疗法方案
一、引言心脏淤阻,又称冠心病、心绞痛等,是一种常见的循环系统疾病。
现代医学对于心脏淤阻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但许多患者由于药物副作用、手术风险等因素,更倾向于寻求中医偏方治疗。
本文将详细介绍一种心脏淤阻偏方治疗法方案,旨在为患者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二、心脏淤阻偏方治疗法原理中医认为,心脏淤阻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心脉瘀阻所致。
治疗心脏淤阻偏方治疗法主要从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补益心气等方面入手,以达到改善血液循环、缓解症状的目的。
三、心脏淤阻偏方治疗法方案1. 基础治疗方案(1)药物偏方①桃仁红花茶:取桃仁10克,红花5克,加水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②丹参川芎茶:取丹参15克,川芎10克,加水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③当归黄芪汤:取当归10克,黄芪15克,加水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2)饮食调理①宜食:黑芝麻、核桃、红枣、山药、鸡肉、鱼肉等具有补益心气、活血化瘀作用的食物。
②忌食:油腻、辛辣、生冷、刺激性食物。
2. 配合治疗(1)按摩治疗①取穴:心俞、膻中、内关、足三里等穴位。
②按摩方法:用拇指指腹按揉穴位,每次每穴3分钟,每日2次。
(2)针灸治疗①取穴:心俞、膻中、内关、足三里等穴位。
②针灸方法:采用毫针,每次选3-5个穴位,每次留针30分钟,每日1次。
(3)气功锻炼①太极拳:每日早晨或晚上进行太极拳锻炼,每次30分钟。
②八段锦:每日早晨或晚上进行八段锦锻炼,每次30分钟。
四、注意事项1. 在使用偏方治疗心脏淤阻时,患者应遵循医生的建议,根据自身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2. 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如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
3. 心脏淤阻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适当运动,保持心情舒畅。
4. 治疗期间,患者应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休息。
五、结语心脏淤阻偏方治疗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患者在使用偏方治疗时,仍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心血瘀阻的治疗方法,
心血瘀阻的治疗方法,
血瘀阻证治宜活血化瘀、温通心阳,可选用血府逐瘀汤、瓜蒌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等。
疼痛发作时,着重祛瘀、行气、化痰、散寒;缓解时,以温通振奋心阳,疏通心脉为主。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方药:桃仁红花煎。
方中桃仁、红花、丹参、赤芍、川芎活血化瘀;延胡索、香附、青皮理气通脉止痛;生地、当归养血和血。
胸部窒闷不适,去生地之滋腻,加沉香、檀香、降香利气宽胸。
胸痛甚,加乳香、没药、五灵脂、蒲黄、三七粉等活血化瘀,通络定痛。
兼气虚者,去理气之青皮,加黄芪、党参、黄精补中益气。
兼血虚者,加何首乌、枸杞子、熟地滋养阴血。
兼阴虚者,加麦冬、玉竹、女贞子滋阴。
兼阳虚者,加附子、肉桂、淫羊藿温补阳气。
兼挟痰浊,而见胸满闷痛,苔浊腻者,加瓜蒌、薤白、半夏理气宽胸化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症状:心悸,胸闷不适,心痛时作,痛如针刺,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或代。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方药:桃仁红花煎。
方中桃仁、红花、丹参、赤芍、川芎活血化瘀;延胡索、香附、青皮理气通脉止痛;生地、当归养血和血。
胸部窒闷不适,去生地之滋腻,加沉香、檀香、降香利气宽胸。
胸痛甚,加乳香、没药、五灵脂、蒲黄、三七粉等活血化瘀,通络定痛。
兼气虚者,去理气之青皮,加黄芪、党参、黄精补中益气。
兼血虚者,加何首乌、枸杞子、熟地滋养阴血。
兼阴虚者,加麦冬、玉竹、女贞子滋阴。
兼阳虚者,加附子、肉桂、淫羊藿温补阳气。
兼挟痰浊,而见胸满闷痛,苔浊腻者,加瓜蒌、薤白、半夏理气宽胸化痰。
心悸由瘀血所致,也可选用丹参饮或血府逐瘀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