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中性化风潮的审美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女性中性化风潮的审美思考
男女有别,本是天经地义之事。但在今天,这句话却时不时遭遇尴尬。女性中性化的风潮,令我们通行的男女识别系统出现混乱,更不必说颠覆了我们对两性美丑的判断标准。中性化现象作为审美对象逐渐为受众所接受,并成为一种新的美的形态——中性美。所谓中性美,是指由于性别模糊所产生的与传统审美标准相悖的审美结果。值得注意的是,女性中性化并非当代的专利,但一直以来,对女性中性化的审美还只是隐性的,如此彰显中性风格并把它纳入审美视角的只能是当代。中性已然从幕后走向台前,由隐性发展为显性。本文希望从审美角度对女性中性化风潮进行剖析,挖掘其“席卷而来”的原因,并由此探讨其趋势走向。
一、女性中性化风潮的审美表现:
中国传统文化对女性审美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诗经》中已有“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国风·卫风·硕人》);“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国风·周南·关雎》)和“白茅纯束,有女如玉”(《国风·召南·野有死麕》)等优美诗句。中国古典审美的标准,大多指向女性,这是与男性在社会生活中居于中心地位有关。中西方对人的形体的审美都遵循男性刚健、女性柔美的标准。相比较而言,中国古代对于形体美的认识或比较含蓄,或依附于伦理道德,其审美尺度偏向于凡人遥不可及的神性世界和道德世界,传统的审美标准除了郎才女貌外,更有一条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要求。
而2005年的夏天,年度“超女”李宇春凭借其帅气的中性外形将一种性别错位的审美以娱乐化的方式打造成焦点,当我们重新审视“超级女声”时,最大的惊讶就是审美取向,“标准美女”的出局标志着传统审美在2005届“超女”中彻底崩溃,中性美俨然登堂入室,“本是女娇娥,却偏像男儿郎”的风格成了众多人热衷和追逐的对象。而后,一向擅长复制翻版的娱乐圈再度成就了2006年的“超女”:尚雯婕、刘力扬等一大批在个人魅力中点缀着力量、弹性的女孩,使“中性化风潮”在受众中进一步蔓延,并逐渐确立为一种新的前卫风向标。可以说“超女”先是揭露了“中性审美大流行”,然后引爆整个社会的中性风潮。女性中性化风潮的审美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推翻传统的对女性的审美标准
关于男女两性的审美,传统的标准总离不开男性的阳刚之美与女性的婉约之美,而超女们代表的裤子女生,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都体现出男孩子特有的帅气与沉稳,与传统的长发乖乖女形成巨大的反差。以女性中性化风潮
的引领者李宇春为例,她绝非传统意义上的美女或淑女,1.74米的瘦高身材,短头发,单眼皮,低厚的中性嗓音,瑞奇·马丁式的拉丁舞蹈,从小学起就只穿裤装不穿裙子,让人听上去、看上去都分不清男女,却奇迹般地夺冠。各种媒体对她的评论里采用的高频形容词都是帅和酷,而非一般女明星所专用的漂亮、美丽、有女人味之类。
我们可以看到,一种相对新型的女性标准定义正在悄悄成型。中性化的魅力是超越性别的,李宇春的出现,让中性之美重获评价,她所具有的震撼性撼动了男性社会关于女性美的传统定义。对于“中性美”的出现,《中国青年报》的一次调查反映,60. 8%的人认为这是社会文化多元化的正常表现,只有10. 1%的人认为是性别混乱的另类行为。大多数人认为,促进男女平等,最有效的途径在于改变人们的社会观念。
(二)忽略男性对女性的审美预期
女性中性化风潮的涌现,还体现了女性已不再满足于趋向男性的心理预期,其社会角色已日益“雄性化”。过度“雄性化”会带来生态失衡,因此,“中性”在二者间提供了一条微妙的界线。女性通过调节内在的阴阳间距,而趋于成熟、完满的平衡状态。女性中性化也有褒贬两个方向,女人英姿飒爽和粗鲁野蛮都是中性,显然前者的健康反叛之美才是风潮流行的主体。这种美决不是变性手术所带来的,也不单单靠妆扮来完成,而是通过内心认同,自发地、流畅地模糊自己的性别,将内在积累的男女双料优点,转化为中性气质的外在表现。
(三)审美的平民性
传统的审美,似乎总是与高贵、典雅为伍,审美活动也就成了阳春白雪,和者概寡。而那些具有平民性、娱乐性色彩的电视节目,由于给参加者提供了一定的平等参与的机会,成为观众的新宠,“超级女声”最具代表性。“超女”给予平民选手和观者充分的选择空间,体现了对普通人的最大尊重,填补了观众许多内心的空白。李宇春、周笔畅、尚雯婕、刘力扬、许飞等都是全民票选产生的平民偶像,他们身上所共有的中性化气质是投票给他们的超女拥护者做推崇和赞赏的。而这种推崇从对偶像的崇拜内化成中性美的欣赏,并由此主动参与到中性化风潮中去,从而为这一潮流推波助澜。文化批评家朱大可先生更是把“超级女声”当作一场美学民选的预演。
(四)中性化审美引领时尚风格
时尚是指风尚,特指时下最新、最流行的风气,时尚既是炫目的,也是易变的。中性之风如今领导着时尚潮流沸沸扬扬的演艺圈,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娱乐圈始终不缺浑身散发中性魅力的明星。而谈起中性美,服装界又首当其冲,
风衣、工装裤、剪裁利落的套装等都早已被才华横溢的设计师们推上了舞台。“中性时装”早在上世纪上半叶就被设计师香奈尔所倡导,而且被赋予了“离经叛道”和“女权主义”的味道。再后来,伊夫·圣洛朗和阿玛尼等时装大师都不同程度地推动过“中性风格”的浪潮。这两年时装界的“复古”之风又让“中性”成为设计师手中的魔棒。可以说,时尚界的雌雄同体“中性风”从未像今天演绎得如此淋漓尽致。
二、解读中性化风潮产生的原因
剖析女性中性化风潮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女性中性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从大环境讲,“美”与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价值观紧密相连,美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与时俱进的。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农业社会中,生活资料主要依靠能够从事高强度体力劳动的强壮男性生产,一个刚健有力的男性比一个柔弱无力的女性显然更符合社会的要求,生存的需要使得女性在无形中依附于男性。尤其在“男尊女卑”的父权制社会里,女性对男性的依附扩及到各个层面,那种具有男性气质的女性形象往往难以被社会所认同。而生活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女性可以更多凭借个人智慧和能力获取各类社会资源,在大大降低对男性的依赖程度的同时,可以更加自由的选择和塑造自己的形象。同样,两性社会地位逐渐平等、经济依赖关系的消解都不同程度地淡化了男女性别的严格界限,男性和女性都可以在两性的中间地带自由徜徉。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在巨大的竞争压力下,社会不会因为女人是女人而宽容她、特别优待她,而需要女性不断地付出甚至比男性付出得更多。升学和就业的压力让女孩和男孩一起竞争,这要求女生要有像男生一样的能力和素质,如坚韧不拔、刚强、冒险的精神。而传统的温柔、亭亭玉立、善解人意的特质往往就被取而代之。因此为了适应社会,女性只有不断地改变自己,选择面对。
(二)女性自身审美意识的回归是女性中性化风行的动力
中性美一定程度上是纯粹女性心理审美的体现。在中国以男性为中心的传统社会结构中,男性是审美的主体,这种菲勒斯中心主义的视觉文化本质就是将男性和女性以二元对立的方式固定在“看”与“被看”的模式中。女性无可逃避的成为男性观赏的对象,甚至成为男性欲望投射的对象。
随着社会的急剧发展以及文化多元化趋势,现代社会中女性获得了较大的活动空间,也有了自己的话语权。萌生出自发的背离和反叛男性权力话语结构的意识的现代女性首先要“扬弃”的就是传统社会审美
规范强加于女性的标准——女性不再由男性来评判,而由女性自身来评判。有了审美选择的自由,关于女性的美学标准也可以彻底地脱离男性话语,占据审美主体与客体双重角色的女性不再顺应男人的审美眼光,开始建立她们的审美观—— “她”的标准是由“她们”而不是“他们”定。
超级女生舞台上身材高大、缺乏玲珑曲线,声音醇厚、缺乏甜美娇羞,感情内敛、拒绝矫揉造作的中性化女性形象的出现,无疑让所有女性眼睛一亮。这些中性化的女性缺少甚至没有任何男性对女性身体的“看点”,而正是这种坚强独立、有自我意识、散发着一身以往被视为男性独有的冷静、霸道、自我,避免了让女性的身体异化成“性对象”的危险,自然也就可以独立于这种男权的视角之外。尽管公众的价值判断和审美理想常常体现出一种无序和无意识的特征,但是深层次的文化心理的变迁常常是在难以察觉的深层结构层面进行的。超级女声比赛里中性化女性的最终获胜以及粉丝们的狂热崇拜,充分体现了女性审美主体意识的回归以及对性别角色的重塑。
(三) 现代传媒主导中性化审美的传播
由于大众传播媒介的普及、信息社会的到来,人们得以在感受外部世界方面自我扩张。而现代传媒的高度延展性与及时性使得媒介话语的影响力与辐射面也在不断扩展,媒介的内容不但帮助人们了解世界:甚至可以左右我们生活中每天的中心议题与思考内容。日本传播学者藤竹晓指出,许许多多的“拟态事件”,包括语言、观念、价值、生活或行为方式等等,最初并不见得有代表性或普遍性,但一旦进入了大众传播渠道,很快就会演化为社会流行现象,变成随处可见的社会现实。’ 这也是李宇春、周笔畅的中性气质一下子成为社会关注的原因。2005年“超级女声”的最终名次由观众短信投票产生, 李宇春以3 528 308票夺得本年度“超级女声”冠军, 另外两名选手周笔畅和张靓影分别以3 270 840票和1 353 906票获得亚军和季军。三人所得短信投票相加超过了800万张。外电报道,同期收看电视和网络互动的观众超过了5亿。李宇春等的中性形象由于媒体的操纵和导向使之蓬勃为时下随处可见的流行现象。
其实,中性气质在女性身上一直都有,只是传统的女性审美判断,更多的是男性对女性的审美标准成为了社会公认的审美标准,大众传媒对女性形象的表达也一直都是在男权话语的主导下进行的。大众传媒中对女性的表现一直都是站在男性主导的立场上,因而有了传播学中对传媒的女性刻板印象的众多研究。媒介中刻板印象的研究发现, 电视上男性出现的机率远大于
女性,且女性多是温柔、迷人、少竞争的、性感的、情绪化的依赖男人的角色,男性则多是具有理性、智慧、坚强、勇敢等特征的重要的社会角色。这些印象是传媒基于一直占主导地位的男权话语而有的表现。
三、女性中性化风潮的审美评价
审美作为一种人类所独有的感性的实在的活动,是作为个体的人对于具体对象的感性的把握,同时还体现了主客体之间的动态关系。由此来看,现代女性对中性美的青睐并不足为奇,这合乎进入21世纪后整个全球性的审美趋向。 21世纪以简约为美,这种趋向渗透在建筑、美术等各个方面,体现在女性美上,即为中性美。传统淑女的头发一定是长的,服饰精致、全身用很多配饰去装点,显得很繁复。而像《超级女生》中大受欢迎的李宇春的中性美——直短发、简洁的衬衫、长裤、平底鞋,清爽、干练,正符合现代女性的审美需求。
许多标准是人们自己给自己定的,并非就是绝对的真谛,审美标准亦然,如果可以坦然接受新事物对现有的主流价值观、审美观和社会观的质疑,那么,它将为你打开一片新视野。这个世界正在迅速改变,强调个性的年代势必是极度崇尚自由的,反叛与另类是自由的一种象征。中性之美的出场,将反叛的尺度拿捏得刚刚好,让人欣然接纳之余不禁为之痴迷。中性之美反映了一种超前的心理状态,体现了人们对个性的追求,忽视性别意识,打破现实中太多为性别符号所束缚了的东西,消除那些“男人应该做的”、“女人不应该做的”等观念。一定程度上就是在重新定位我们的健康生活。在张扬个性、个体价值得到全面发挥和体现的现代社会里,对人评价的这种全面性、立体性,既张扬和鼓励率性性情,同时又承担起应该承当的社会历史使命的审美标准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中性,是未来的时代趋势,中性偶像的出现其实正反映着社会文化的转型。这一转型时期,需要我们以一种冷静的态度去观察、分析、引导,从而进一步发现当代人审美特点的变化和精神生活的需求规律,形成一定的适合当代人的新的审美思想和理论,指导精神产品的打造,创造出更多的大众喜闻乐见的美丽产品,引导当代人在健康的审美轨道上走进心灵的幸福。
四、结语
早在三十年前,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曾预言过世界发展的十大趋势,其中就包括性别的中性化。现代社会的发展是否会使得传统意义上的男性和女性典型的性别角色消失,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性别边界模糊、性别中性化已经成为一种世界范围的青年文化现象,由超级女声所引发的女性中性化潮流也正是其中
之一。当男人不再是经济支柱,女人不再是家庭动物,两性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开始接近起来,而时尚的风潮也在这样的基础上诞生了新的性别美学。因此可以预见,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女性会加入到中性化的队伍中来,中性化的新时代女性形象将会得到更加广泛的认同。
参考文献:
[1] 王丽:《女性、女性意识与社会性别》[ J]·中国文化研究,2000年3月,138-142页
[2] 顾惟颖:《第三性》[J],《中国新时代》, 2001年4月,32-34页
[3] 何平、吴风:《“超级女声”与性别政治——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视角》[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5月,47-53页
[4] 刘晓红、卜卫:《大众传播心理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1月,第202页
[5] 陈惠芬:《谁决定了时代美女———关于百年中国女性形象之变迁》[J],中国文化研究, 2001年3月,135-141页
[6] 刘博宇,陈利:《关于性别角色认同研究的深层思考》[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6月: 64-66页
[7] 王美芳,郑金香:《女性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发展进程述论》[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9年1月: 58-60页
[8] 夏之放:《转型期的当代审美文化》,作家出版社,1996年
[9] 文洁华:《美学与性别冲突:女性主义审美革命中国境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10] 夏 青:《从开始到现在:不为人知的“超级女声”》,吉林美术出版社,2006年3月
[11] 朱光潜:《谈美》,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6年
[12] 《超女是个“跨性别主义”的胜利》,http: //la-dy·qq·com /a/20050826/000006_1·htm, 2006-04-01
[13] 《“超女”文化现象谈》
http: //ent·people·com·cn/GB/1083/3745721·htm,l 2007-06-01·
[14] 《两个成熟女性中性化历程:中性时尚成第三种魅力》
http: //news·sina·com·cn/s/16197910734·shtm, 2006-06-30
[15] 咎玉林:《青年文化热点的时代透视— “超级女声”热的冷思考》《青年探索》2006年1期
[16] 叶烨:《大众文化的兴起与精英文化的命运— 从“超级女声”说开去》,《语文学刊》2006年21期
[17] 冯洁:《观众的审美引导》,《记者摇篮》,2006年1期,47页
[18] 何平,吴风:《“超级女声”与性别政治——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视角》,《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5月,47-53页
[19] 刘晓红、卜卫:《大众传播心理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1月,第202页
[20] 程乃珊:中性美是纯粹女性心理的审美.http: / /www. southcn. com / lady/ zt /nvxing05 /20051231494. htm ?2005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