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教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监测》教案

学院、系: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系任课教师:***

授课专业:环境科学2004级

课程学分: 5.0

课程总学时:80

课程周学时: 4

2007年8月 5日

《环境监测》教学进程

第 1 次课 2 学时

一、自我介绍:主要介绍联系方式,院和系基本情况。

二、课程的基本情况介绍

●教材:

《环境监测》(第三版),奚旦立、孙裕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国家环保局优秀教材(教材共分十章,按监测对象编排,每章自成体系)

●教学安排:(课堂教学38h、实验15h(计划10h,实开15h)、答疑、作业2h、考试)

●课程基本内容:

课程分十个章节讲解:1、绪论6、生物污染监测

2、水和废水监测7、噪声监测

3、空气和废气监测8、环境放射性监测

4、固体废物监测9、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

5、土壤污染监测10、连续自动监测技术

●主要参考书:

根据课程不同的章节,可参考下列书籍的相应章节和内容。

《现代环境监测技术》,吴邦灿编

《环境监测技术》,张世森编

《环境污染物分析与监测》,何燧源编

《环境分析》,阎吉昌主编

《环境监测新技术》,齐文启等编

《仪器分析》类(光谱分析、色谱、电分析等)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环境监测的分类、作用、原则及我国的环境标准体系。

2. 初步掌握各环境要素(水、气、土壤、固体废物、生物、噪声、放射性等)监测方案的制定及监测点的布设原则与方法。

3. 初步掌握各类环境样品采集、制备和预处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4 . 掌握个环境要素中主要污染因子的监测技术和方法。

三、介绍与本课程有关的基础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

四、介绍本课程与环境工程专业课程的联系及作用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环境监测的目的、分类和过程

一、环境监测的目的

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二、环境监测的分类

(一)按监测目的分类

1、监视性监测(环境监测主要方式,学生毕业后工作主要内容)

包括:污染源监测和环境质量监测。

2、定目的监测(应急监测):污染事故、仲裁、考核、服务监测。

3、研究性监测(科研监测)

(二)按监测介质对象分类(也是通常监测工作机构划分方式)

水质、空气、土壤、固废、噪声、放射性、生物、热、光、卫生监测等。

三、环境监测一般过程

现场调查、资料搜集制订监测方案优化方案、布点现场采样样品运输、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整过程全程质量控制)。

注:监测工作过程也是其他科技工作的一般过程,通过学习向学生明确科技工作的一般工作程序和方法。

第二节环境监测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

一、环境监测的发展过程

通过讲解环境监测的三个发展阶段,从初期环境样品检验到环境监测学科迅速建立,影射了环境类学科的光明发展前景,使学生增加使命感和学科荣誉感。具体学习应弄清环境监测与检测的关系与内涵区别。

二、环境污染物和环境监测的特点

(一)环境污染特点

1、时间分布性

2、空间分布性

3、污染物含量与环境污染的界定

4、污染因素的综合效应:单独作用、加和作用、拮抗作用、乘积作用

(二)环境监测特点:综合性、连续性、追踪性

(三)环境监测方法概述

1、化学、物理技术

2、生物技术

3、综合手段:仪器联用、连续监测系统、遥感、简易快速监测等。

三、环境优先污染物和优先监测

优先污染物(Priority Pollutants)与优先监测定义与原则

第三节环境标准

一、标准的作用

二、环境标准的分类和分级

(一) 分类:质量、控制、基础、方法、标准样品仪器和设备标准6类

(二) 分级:标准实行分级管理原则, 国家标准、地方与行业标准。

三、环境标准的原则

科学依据、先进并经济、与相关标准、规范、制度协调

四、水质标准

质量标准:地面水、生活饮用水、渔业水质、农灌标准

排放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及特殊重污染行业标准

五、空气(大气)标准

质量标准:空气质量标准

排放标准:锅炉污染物排放标准

六、固体废物控制标准

七、未列入标准的物质最高允许浓度的估算

参考国外标准;从公式估算;直接做毒理试验再估算

第四节环境监测技术概述

一、监测技术——采样技术、测试技术、数据处理技术

测试技术:物理、化学技术;生物技术;高新技术

二、环境监测手段简介化学分析(酸碱, 氧化还原, 络合, 沉淀滴定和重量法)

仪器分析

光谱分析(分子光谱,原子光谱;吸收光谱,发射光谱)

电分析(电位分析,极谱分析,电解分析)

色谱分析(气相色谱GC,液相色谱HPLC)

质谱

仪器联用技术(GC-AAS, GC-MS, HPLC-MS, ICP-MS)●在线(传感器)监测系统

遥感遥测

第五节: 环境监测学科发展历程和方向一、发展历程

污染监测阶段(被动监测)—环境分析

目的监测阶段(主动监测)—环境监测

污染防治监测阶段—自动监测

二、发展方向与工作热点(课外内容)

●低浓度多组分分析●实时在线监测技术●污染物状态形态分析●环境中间物分析

●污染物环境行为分析

三、环境监测科技发展“十五”规划((课外内容)

(一)环境监测科技需求

未来5~15年,迫切需要在以下方面有所发展:

(1) 完善环境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拓展环境监测领域(有毒有害有机污染物、生态、海洋、放射性和

电磁辐射、固体废物、土壤、地下水等领域),全面反映环境质量状况

(2)加强污染源监测技术的开发研究,为污染物总量控制提供技术支持;

(3)加强高新技术(如“3S”技术(系指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遥感技术(RS,R)和全球卫星定位技术(GPS) 、遥感遥测、自动监测、激光监测、计算机信息技术及卫星监测与传输系统等技术)在流域、空气、生态、海洋、农村面源环境污染和环境质量信息采集、传输、综合分析等领域自动化、连续性、预警性开发利用的研究;

(4)开展人体健康方面的环境监测研究。围绕人体健康,开展环境要素污染预测预报、预警监测将成为现实的需求;

(5)开展全球环境问题(CO、O3、二恶英、酸雨、臭氧消耗物质与环境荷尔蒙物质等)监测;

(6)开展环境监测学科理论与应用技术基础研究。

四、“十五”期间环境监测重大项目((课外内容)

(一)污染物总量控制监测技术系统化与实用化研究

(1)废水、废气在线连续自动监测技术研究。

(2)污染物总量控制监测有关技术及其规定的研究。

(3)污染物总量控制在线监测仪器的实用化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