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园林中因借山顶来营造_合_空间的意境与借景手法_李飞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3
10/2010 HUAZHONG ARCHITECTURE 华中建筑
1 山顶的借景意境与“合”空间的营造
在技术条件比较落后的古代,山顶因其最接
近天空和风云多变,具有朦胧的仙境意境,而成为原始的崇拜物,古希腊神话中的众神都生活在高高的山上,在我国神话中建有“天庭”供神仙居住的昆仑山也是高不可攀。

魏晋南北朝时期隐逸思想使许多文人在山中设别墅和宅园、后来出现的写意山水画多采用山水图、山水渔隐图等主题,将建筑、园林与山结合,这体现了古人对山的崇拜和对天人合一的追求,使山顶具有隐逸的意境。

山顶的地宜条件是空间“开敞”,具有良好的借景视野,人经历登山过程中的“起、承、转”等空间序列,登至山顶空间豁然开朗,周围的山河景色尽收眼底,合理利用山顶的地宜条件,借周围景物,是营造好的“合”空间的重要方法。

2 “巧于因借”山顶风景来营造“合”空间的借景手法
在营造山顶这一“合”空间的仙境意境和隐逸意境中,常采用以下借景手法:2.1 仰借星月,“高”接云天
山顶之高在中国文化中具有近接“云天”的含义。

在古代那些“高”的、或者是“具有高度”的人工建筑物,如台、阁、塔等,都具有接近“天”的特征,“天”代表了自然,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而这种利用建筑的高来达到天人合一的方法因成本昂贵只有贵族才能够享用。

利用山顶营造“合“空间的借景意境,能够最节省成本并最大化地达到“天人合一”,因为任何人工建筑物的高都难以和山顶的高所媲美。

孟子云:“知性则知天”将人性与自然规律结合在一起,把对自然美的感知和对人格美的认识统一起来。

因此山之“高”可以体现古代文人的志向“高远”、“高洁”,形成“托物言志”的意境。

山顶是山体的天际部分,具有明显向上的、起伏的轮廓线,因此于峰巅崮顶营造“合”空间的借景意境显得十分重要。

“高”的意境要充分地予以突出,方能将山顶接近天庭,身处仙境的
意境烘托得更为巧妙。

承德避暑山庄的四面云山亭所处的位置就很好地突出了地势之“高”、仿佛周围都被“云雾”环绕的意境,原位于山庄西北的第二高峰上,有山峰环绕于其四周,乾隆在《登四面云山亭子》诗中写道:“寻常树色诱遮望,到此山形无遁形。

绝顶平临北斗齐,座中唯觉万山低”(樊淑媛,2003),诗中用“平临”、“齐”等字把四面云山所在的西北第二高峰与北斗星座齐高、与天相接、周围山峰环绕的环境条件突出出来;嘉庆的《登四面云山作歌》诗中有:“崖回川抱群拱极,翼然亭子诸峰巅。

置身如在烟霞表,溪间坡坨互环绕。

”(樊淑媛,2003),描写了梨树峪等峡谷内常常弥漫着一些随风起伏,悄然波动的青雾,宛如云烟飘然而至,又时而聚合,时而分散;《热河志》曰:“山庄西北隅最高处,一峰拔地,构亭其上,圣祖题额曰‘四面云山’,联曰:‘山高先得月,岭峻自来风’”(赵玲,牛伯忱,2003),这都突出了四面云山亭的意境为四面都是“云山”,只有在被山峰环绕的较高的山峰上,才能看到周围都是“云山”,否则,就会产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觉。

之所以选择西北第二高峰来设亭,是于峰顶可以环顾周围的梨树峪等峡谷以及避暑山庄周围的山光水色,取其四面皆有“云山”环绕之意境,来烘托环境、暗示造景特色(图1)。

山顶因山“高”带给人们视错觉,如宋代寇准《华山》曰“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诗中描写高山仿佛拉近了太阳和人们之间的距离。

桂林天矶峰摘星亭,“觅境”于天矶峰峰顶,用近可摘取天上的星星,来比喻天矶峰之高,登亭仰借天高云淡、星朗风清,银河悬于天上,便觉满目星光似乎伸手可摘,好罗曼蒂克的意境(图2)。

2.2 似仙似幻,远借风云仙境
山顶营造“合”空间的借景意境,应巧妙地把“山高”与“仙境”结合为一体。

“离天三尺三”“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等诗句,从高度上把与天的距离夸张地缩小化了,从而衬托山之高、山之雄。

“峰攒望天小,亭午见日初”(唐代岑参《酬成少尹骆谷行见呈》),亭午即
中图分类号 TU98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739X(2010)10-0113-02
摘 要 “山顶”是中国园林中营造“起承转合”空间序列中的“合”空间的地宜条件之一。

该文提出“巧于因借”山顶的环境条件而营造“合”空间的意境与借景手法,如借景风云星月,“高”接云天;远借风云仙境,似仙似幻;远借缥缈之景,驻足长啸;因高借远,“旷”远之观;弹压控制,远借增添高远等,这些借景意境对现代风景园林中“合”空间的设计具有极好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 中国园林 山顶 “合”空间 借景意境 借景手法
Abstract The peak is one of the circumstance conditions to create conjunction space which is the space sequence of the beginning space and the connecting space and the transferring space and the conjunction space, in the Chinese garden.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use of according circumstance condition of creating conjunction spaces with mood by borrowing scenes. And it also introduces construction skills of creating mood, such as by borrowing the scene of cloud and wind and stars and moon, a person would feel standing straight into the sky; by borrowing the Wonderland with wind and cloud from distance, a person would feel as if in magic cents; by borrowing the misty scenes faraway, a person would relax to holler; by borrowing the scenes faraway, the view seems like open; by borrowing the scene far from distance, it seems higher with the building at the head of a peak which has the function of suppressing and controlling. These moods of borrowing scenes can be used in designing the conjunction spaces in the moder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K e y W o r d s C h i n e s e G a r d e n ,P e a k s ,Conjunction space ,Mood by borrowing scenes ,Method of borrowing scenes
论中国园林中因借山顶来营造“合”空间的意境与借景手法
Creating a Conjunction Space with Mood by Borrowing Scenes Relative to the Conditions of Peaks in the Chinese Garden
李 飞Li Fei
城乡规划•园林景观
Urban Planning • Gardens Landscape
114
华中建筑 HUAZHONG ARCHITECTURE 10/2010
中午,则通过缩小天的尺度而衬托天高。

有的从
声音上侧面地烘托了山的高度,如“切莫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就是不要高声说话,因为山离天太近了。

再如“木落知寒尽,山长见日迟”(唐代孙逖《淮阴夜宿二首》)、“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唐代孟郊《游终南山》)等通过时间、明暗、光照等因素,来渲染山之高。

有的则通过天上的东西来烘托天高,如“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宋代苏轼《后赤壁赋》),“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宋代王安石《登飞来峰》),“登山俯平野,万壑皆白云,身在白云上,不知云绕身”(宋代杨万里《中元日晓登碧落堂望南北山二首》),“忽有一峰忽然长,方知不动是真山”(宋代杨万里《晓行望云山》),“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元代张养浩《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这些都是古人在名山大川中赋予山顶的意境,在风景园林中要利用诗意来“造境”或“觅境”。

因此,山顶营造“合”空间的借景意境可以依托自然景物,突出山的仙境意境,《考工典》中记载“留云亭,在润州金山之绝顶,平乐府仙宫岭有翔风亭,宋邬浩建以为避暑之所”(《考工典》)。

留云亭是建在润州金山之山顶上,而且是金山的最高点,“留”字赋予山以情感,山高所以才能留住云彩。

此外平乐府的仙宫岭有翔风亭,暗示亭位于山岭上,风是一种自然现象,越高的地方风越大,是大家所熟知的现象,正如诗中所写“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唐代杜甫《登高》),“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三国魏•曹植《杂诗六首》)、“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唐代岑参《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等,“翔”字代表了人能参与到自然中
去,能和风一起飞翔,也只有在高的地方,人们才能够感觉彷佛飘飘然与风共舞的飞翔感。

桂林市叠彩山挐云亭建于主山明月峰上,站于峰顶,有“引首欲探天上月,俯躬疑碍日边云”(陈从周,2001)之感叹,亭为切合云意,采用了五柱笠顶,宛如一片祥云浮在明月峰顶,因借叠彩山主山明月峰顶的环境条件而设亭,其地势之高,令周围群山不得不俯首,登亭可远望诸峰的秀姿,尤以夏日傍晚借景“五岭夏云”之景为妙(图3)。

2.3 驻足长啸,远借缥缈之景
山顶营造“合”空间,能使人在历经千辛万苦登达山顶时,视线瞬间变得非常广阔,心情畅快而远借诸峰,往往会发出阵阵长啸,山顶风大,登顶后出一身大汗,因此多数人也都披衣而长啸,故“披啸亭”、“舒啸亭”都能抒发此时人之情怀。

山顶营造“合”空间的借景,可以营造山高人为峰的意境,而高山为实,山谷为虚,人在山上舒啸,利用亭下山谷来形成回声,烘托舒啸意境。

苏州留园舒啸亭设在西部假山顶上略为宽敞处,亭东南“造境”蜿蜒而下的山谷,通向“活泼泼地”。

亭为六角形平面笠顶亭,人登至山顶,开怀呼啸,声音可以借山谷回荡,既有真山之景,又烘托舒啸意境。

亭中可借苏州西郊的上方、七子、灵岩、天平、狮子、虎丘诸山之景,体现了《园冶》所说“高原极望,远岫环屏” 的远借之法(图4~5)。

2.4 因高借远,“旷”远之观
山顶营造“合”空间的借景,可以聚“远”,将远景借入眼中,有容纳乾坤于一眼之感,从而产生“旷”的感觉,“远”能成“大观”,“丘壑”成“小致”,壮观景象令人颇有广阔雄伟的空间感而发出“小天下”的慨叹。

明代祁彪佳对寓山园林中远阁的远借效果描写到“然而态以远生,意以远韵,飞流夹巘,远则媚景争奇;霞蔚云蒸,远则孤标秀出,万家灯火。

以远,故尽入楼台,千叠溪山。

以远,故都归帘幕。

……蓼汀唱欸乃之歌,柳浪听睍睆之语,此远中之所孕合也。

……乾坤直同一指,日月有似双丸,此远中之所变幻也。

……越殿乌啼,飞盖西园,空怆斜阳衰草,回觞兰渚,尚存修竹茂林,此又远中之所吞吐,而一以魂消,一以怀壮者也。

盖至此而江山风物,始备大观,觉一壑一丘,皆成小致矣”(《祁彪佳集》卷七)(王毅,2004),虽然文中写的是远阁对远山、远溪、万家灯火的借景,山顶的“合”空间其借景也具有如此广阔的视觉空间,远处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能够映入眼帘并随四时而变化,可谓天地之广大,景色之旷远。

有些山顶营造“合”空间的借景,可将园内、园外的景色都借入亭中;有些山顶营造“合”空间的借景,则特意将观赏点的视域范围和观赏方向进行限定,如用假山阻隔视线,遮挡园内之景,远借园外景色,似处真山川之中;有些山顶营造“合”空间的借景,依托山石的点缀,面面成景,景色各有不同;有些山顶营造“合”空间的借景,利用假山洞内盘曲的蹬道、迂回的线路,增加登山路线,烘托山高。

扬州个园黄石秋山上的“拂云亭”便是“造境”来限定视线的佳例,亭西北侧石峰高耸,嵯岈矗峙,遮掩视线使人难以望及园内诸景,而南侧则山势陡峭跌宕,视线开敞,南面园外瘦西湖的湖容水态和蜀岗美景尽收眼底。

从假山下方的石洞内拾阶而上,缘蹬盘旋,登于山顶,因高望远,“方寸之间,乃辨千寻之俊”,路线曲折,仿佛为真山山路。

亭旁以四季竹和秋色叶树种红枫为主,四季竹不耐寒,受冻后枝叶飘零,形成“秋风
图1 承德避暑山庄的四面云山“觅境”于西北第二高峰,借景云山环绕图2 桂林天矶峰摘星亭“觅境”于天矶峰顶,仰借星朗风清图3 桂林叠彩山拿云亭借景“五岭夏云”图4 从谷中望向假山山巅的舒啸亭图5 留园舒啸亭东南“造境”蜿蜒而下的山谷,借山谷回声烘托舒啸意境
123
4
5
扫落叶”的意境。

亭内三侧有白石矮栏,一侧以蹬道入口处的峰石为栏,与自然景观浑然一体,巧夺天工。

亭以“拂云”为名,意为山高而可伸手触及云彩,点出了秋山是个园中的制高点,能够登之借远(图6~7)。

山顶营造“合”空间的借景视线也可用云墙引导,云墙一侧将视线引向园内,另一侧可将视线引向园外。

云墙的高度宜小或者使用刚刚露出墙顶的高度,来烘托假山的高,保证从下方池边观望峰上的亭时,借景云墙的顶端,以免借景太多的云墙墙面会破坏亭的宛如设于“真山”之巅的意境。

广州顺德清晖园观瀑亭“造境”设于凤来峰山顶,峰顶云墙巧妙地结束于外侧嵌有自然山石的亭柱上,亭与云墙将园景一分为二,利用云墙的引导和分景作用,向内俯借全园景色,向外远借园外美景,将对联“临风把洒摩斗牛,对月吹箫引凤凰”中的意境创造出来(图8~9)。

山顶的环境要能“旷观”,一定不能有植物的遮挡,“亦如画法,不余其旷则不幽,不行其疏则不密,不见其朴则不文也”,相对比较空旷或者在某些方向较空旷,通过借景园外能形成“旷观”感。

一些虽置山巅,却无法远借的建筑,成为反例。

祁彪佳《越中园亭记》之二曰:“陈太一公于山之阳构为堂,名函三馆。

构亭于巅,而以复道接之;规度甚佳,惜眺览不能出篱落外耳”(《祁彪佳集》卷八)(王毅,2004),虽建于山顶的亭子尺度很好,但因无法远眺而招致了批评之词。

2.5 弹压控制,远借增添高远
当然,山顶造景,具有高耸感,能够增加山势,彰显山的高远感,成为局部或者全局的视觉焦点。

正如陆游《嘉州守宅旧无后圃,因农事之隙为种花筑亭观……》曰:“(其地)正欠雄楼并杰观,奇峰秀岭待弹压”(《陆游集•剑南诗稿》卷四)(王毅,2004)所说亭等园林建筑的功能是“弹压”奇峰秀岭,以增加奇、秀之感,这种“按亭山巅”,以求高远的实例非常多。

如桂林独秀峰公园某亭“觅境”设于独秀峰山巅,借攒尖顶的向上升腾感,增加
独秀峰平地拔起、直插云天、峭挺峻秀之势,加
上登亭石蹬道的引景作用,更是强化了独秀峰
“南天一柱”之意境(图10)。

但是,可通过在丛山山顶营造“合”空间进
行借景,利用与主山峰石之间的视距造成视错
觉,形成仿佛是主山远低于丛山的感觉,以此来
衬托丛山的高远感。

利用金山与黑山在承德避
暑山庄外遥相呼应的环境条件,“觅境”于山庄
内可望及双峰的山顶设北枕双峰亭,亭内能一览
无余地看到黑山与金山似在相互作揖,烘托了
北枕双峰亭和黑山、金山的高远之意。

正如乾
隆在《北枕双峰》诗中写道:“双峰金与黑,
拱手若来参。

崔巍天光接,冥朦云气涵”,在
《登四面云山亭作歌》中写道:“金山黑山山城
外,虽高于此望觉低”(樊淑媛,2003),通
过“参”、“低”等字写出了黑山和金山虽然在
高度上高过北枕双峰亭所在的山峰,但是从透视
错觉上却令人感到丛山(北枕双峰亭所在山峰)
比主山(黑山、金山)都高。

在亭周围的小环境
的设计上也突出了双峰的概念,在亭前设石笋两
个,正如《热河志》曰:“亭前两石笋,秀削青
瑶,矗立云际”,通过“造境”的方法呼应“双
峰”的意境(图11)。

结 语
目前,一些优秀的山顶造景实例,将
“合”空间处理成为“起承转合”空间序列中
的景观高潮,有的是仰借星月等景物,突出高
接云天的意境,有的是远借风云之景,形成宛
如仙境的意境,有的是重视因高借远,以达到
“旷远”的“合”空间的效果等等,体现了人
们在设计中对传统文化的注重和挖掘,以及对
“仙境”意境、隐逸意境的追求。

本文的研究
和探索是希望能够抛砖引玉,为设计者们提供
探索的路径和更多的可借鉴的造景方法,以更
好地创造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的“合”
空间。


(注 感谢导师孟兆祯先生对论文的指导,感谢刘
家麒先生、杨赉丽先生的指导和帮助。


资料来源:
图1:承德避暑山庄的四面云山,图片选自赵玲,牛伯
忱,2003;
图2:桂林天矶峰摘星亭,图片选自卢仁,2004
图3:桂林叠彩山拿云亭借景“五岭夏云”,图片选自何
秋明,桂林市园林局编著;
图4:从谷中望向假山山巅的舒啸亭,李飞绘制;
图5:留园舒啸亭分析图,李飞分析,图片分析自刘敦
桢,2005;
图6:扬州个园拂云亭,李飞绘制;
图7:扬州个园拂云亭剖面分析图,李飞分析,图片分析
自潘谷西,2001;
图8:顺德清晖园观瀑亭,李飞绘制;
图9:顺德清晖园观瀑亭分析图,李飞绘制;
图10:桂林独秀峰公园某亭,图片选自何秋明主编,桂林
市园林局编著;
图11:承德避暑山庄北枕双峰,图片选自啸天,2004;
参考文献
1 啸天.承德名胜.呼和浩特: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4.
2 赵玲,牛伯忱.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西安:三秦出版
社,2003.
3 卢仁.园林析亭.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4 何秋明.桂林风景园林.桂林:桂林市园林局编著(内
部材料).
5 樊淑媛.山庄景亭观赏价值三题.承德:承德民族师专
学报,2003,23(3):53-57.
6 邵忠.苏州古典园林艺术.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7 刘敦桢.苏州古典园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2005.
8 潘谷西.江南理景艺术.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1.
9 何兆恒.岭南名园数清晖.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
2000.
10 陈从周.中国园林鉴赏辞典.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1.
11 陈植.园冶注释.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12 王毅.中国园林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13 高珍明,覃力.中国古亭.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1994.
作 者
邮 编
电子信箱
收稿日期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教授
100083
lizfei369@
2010 06 02
图6 扬州个园拂云亭“造境”来限定视线方向,远借园外景色,似高踞浮云之上
图7 扬州个园拂云亭用假山遮挡园内之景,远借园外景色(剖面分析图)
图8 顺德清晖园观瀑亭峰顶云墙结束于外侧嵌有自然山石的亭柱上
图9 顺德清晖园观瀑亭向内俯借全园景色,向外远借园外美景
图10 桂林独秀峰公园某亭“觅境”设于独秀峰山巅,增加独秀峰平地拔起、直
插云天之势
图11 承德避暑山庄北枕双峰亭利用透视错觉,远借似乎没有从山(北枕双峰亭
所在山峰)高的主山(黑山、金山)
69108
11
7
115
10/2010HUAZHONG ARCHITECTURE华中建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