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宗族的存留与演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宗族的存留与演变
近代的宗族直接由清代发展而来,但是在经历了清前期的繁荣之后,伴随着封建社会的没落,也不可避免地走上衰落的进程。
虽然如此,宗族作为社会的基层组织,它的演变与社会政治的演变并非同步,而是极其缓慢的,直到20世纪40年代末,还在许多地方存留着。
当近代社会在内外各种势力作用下发生裂变,当社会生活持续发生激烈动荡的情况下,宗族组织却以它特有的稳态与内聚力,维持它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
那么,宗族组织在近代社会为什么能够长期得以存留呢?以后又是怎样演变的呢?以下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一、近代宗族存留的原因
1、宗族的内在结构及其功能产生的较强内聚力
近代社会各地宗族组织规模不等,其组织程度与活动也有相当差异,但其内在结构却是相同的。
祠堂、族谱、族田、族长以及族规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功能体系。
祠堂作为宗族的标志,因拥有祖先神灵而具有强大的号召力;族谱作为宗族的血缘纽带,牢固地把一族人众紧紧联系在祠堂这一核心周围;族田则通过自身经济力量支撑着宗族的实体,并不断为之注入新鲜活力;族长又通过族规维护着这一体系的正常机制,近代宗族就是靠这一完整有效的体系存留下来。
2、封建的政治法律制度和封闭的自然经济形态的广泛存在及传统儒家文化的深刻影响
首先,封建的政治法律制度维护着宗族组织的重要地位及合法性。
封建统治者标榜以孝治天下,十分推崇宗族制度,并欲借各地宗族的族长绅士对民众进行间接统治。
在政治上支持宗族的内部自治,尊重封建族权在宗族内部的权威地位。
只要族权不干涉地方吏治和秩序,对其内部施治情况多不予过问,以求地方安宁。
民国时期,法律上维护宗族的条文多不复存在,但也有残余。
如女子出嫁后须在本名前加缀夫姓。
在政治上,从北洋政府到国民党执政,对宗族制度和封建族权都是一贯支持的。
北洋政府就曾大力掀起复古逆流,鼓吹和美化大家族制度。
国民党政府在20世纪30 年代掀起乡村建设运动,也是欲借地方绅士和宗族势力稳定地方,抵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
其次,封闭的自然经济的广泛存在为宗族组织存留提供了聚族而居的有利条件。
在自然经济的形态下,广大乡村社会普遍保持着传统的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适应这一经济形态,在居住方式上安土重迁,累世聚居,以至聚族而居就自然产生了。
加之商品经济不发达,社会流动较少,所以使一姓宗族的血缘聚集和繁衍能长期不断发展。
再次,传统儒家文化也从观念习俗方面对宗族组织形成了深刻的影响。
宗族组织赖以建立的一整套观念制度都直接来源于传统的儒家文化。
二、宗族在近代的演变趋势
近代宗族组织的存留,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如族权的一度膨胀造成的各地封闭性自治形态为军阀割据提供了适宜的土壤;如族田经济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农村的阶级分化,维护着地主制经济;如宗族旧生活方式对农民的束缚维系了封建宗法关系在农村的长期存在。
因此,随着近代化工业社会的到来,封建宗族组织的衰落已势在必然。
第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演进,部分地削弱了宗族的一些功能。
首先,由于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使宗族组织失去了法律的基础。
清律中,有关宗族的条目
很多,仅十恶不赦的大罪就有恶逆、不孝、不睦、内乱等四条,涉及亲属宗族。
随着清律的废止,代之而行的是以西方资产阶级法典为楷模制定出的新型法律
体系。
虽然还有少量亲族和家长制观念的残余,但从整体而言那些维系亲族宗
法的律条已不复存在。
第二,其次,由于社会的发展,宗族的部分职能被削弱了。
例如教育,晚清时“子弟读书为训族第一事”,宗族所办家塾义学等为科举培养了初级人才,也为宗族自
身造就了一代接一代的功名士绅。
清末施行的新式教育开始了国家、社会办教
育的新的局面,民国时期教育的进一步推广展开,使新式学校教育相当程度上
取代了宗族的私塾教育。
值得注意的是,自开埠以来渐入中国社会的外国教会势
力举办的学校、医院、慈善救济机构已深入到农村甚至穷山僻壤,也在一定程
度上削弱着宗族的某些职能。
第三,屡次战乱和革命运动的冲击,造成了宗族组织渐渐衰落的趋势。
晚清,太平天国革命时期,多年的战争对战争区域的宗族组织不同程度地造成损害。
祠毁族散,
屡见不鲜。
在20世纪20年代第一次大革命中,在农民运动高涨的地区例如广东,
湖南一些地方,宗族组织又一次受到冲击。
由于宗族组织的阻止社会进步的社会
作用,因而被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在土地革命时期没收祠产,打倒族权
成为主要任务之一。
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中共制定的中国土地法大纲中也规
定“废除一切祠堂、庙宇、寺院、学校、机关及团体的土地所有权”,“乡村中一
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它,在各解放区开展的土地改革运动都贯彻
了这一种精神。
宗族组织又一次在更大范围内受到打击。
但宗族组织直到全国解放,并未消亡。
解放后的土地改革运动中,由于在全国范围内打倒了地主阶级,没收了一切祠堂族田族产,这才彻底铲除了宗族组织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宗族组织随之瓦解。
但在解放后的较长一段时期,商品经济的不发达以及缺乏社会流动,广大乡村聚居的地缘状况难于改变,加之科学文化的落后,使宗族组织的残余得以长期保留下来,至今在个别地区宗族组织一定程度上还起着潜在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