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语言实践--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注学生语言实践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在2017年全国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联盟义乌会议上的报
告
吴忠豪上海师范大学
参加2017年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联盟的教学观摩活动,听了十来节名师联盟成员的展示课,又听了多位名师高水平的评课,有不少学习体会。我们联盟组织的这次活动学术含量很高,不仅上的课有水平,课后的沙龙点评充分反映出活动的学术水准。台上展示的课都经过千锤百炼,都经过名师工作室团队成员集体打磨,多次试教,反复修改,因此每堂课都很多亮点、很多思想,值得我们去思考,去学习。但是好课是无止境的,每堂课都有提高的空间,因此对这些课进行深入的反思和解剖,才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改革向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也能促进语文教师的专业更好的发展,
这次联盟活动研究的主题是:关注学生语言实践,提升语文核心素养。这个主题包含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两个热词,一是“核心素养”,二是“语言实践”。去年联盟召开的福州会议,研究主题也是这个主题,语文素养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在语言实践中提升的。所以这两个关键词是有密切联系的。去年福州会议对这个专题研究开了个头,本次会议是用课堂教学的方式展示大家对这个主题的认识和研究成果。
从这次活动所展示的课可以看出,执教教师对语文课“教什么”的问题,在认识上有了很大的进步。语文课不是教课文内容,课文只
是例子,语文课应该是用课文教学生学语文。对这个问题,老师在认识上迷雾基本廓清,对语文课程性质任务的把握基本正确。
我说“有很大的进步”,是有充分理由的。比如《天鹅的故事》,这篇课文很容易纠缠在故事思想内容的讨论上,感悟天鹅的精神——老天鹅奋不顾身,众天鹅齐心协力,像这样的讨论,主要不是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这堂课老师重点是在学讲故事,讲故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语文表达能力,这种能力小时候必须培养好。还有教《恐龙》这篇说明文,教师重点不是教恐龙的外形,恐龙的种类,恐龙的习性等有关恐龙的知识,这些当然也要学生认识,但是语文课如果单是把认识恐龙的特点作为语文课的主要目标,那就会异化成科学课、常识课。这堂课老师重在学说明文的写法,让学生模仿课文中说明的方法去描写恐龙的外形。还比如教学古诗,教学重点不仅仅是读懂理解古诗,而是了解古诗的读法——读古诗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还要去体会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中的情感,教的是一种古诗阅读的方法。
这次祝禧老师上了一堂文化语文课。课后我和祝老师讨论,“文化语文”的主词是语文,无论是语文游戏课也,语文活动课也好,都是语文课的一种变式,它首先是语文课。你上的这节文化语文课里渗透着浅显的哲理,让孩子了解这些哲理有必要,但所用的还是语文学习的方式,文化理解是渗透在语文学习过程当中的。祝老师这堂课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着力把课文读通、读顺、读熟,在读“熟”上花了很大功夫。如果仅仅是读懂课文,那么读两遍三遍就可以了;但是要读熟,非八遍十遍甚至十遍二十遍才能读熟。读熟了才能把课文
的语言读到学生的语言仓库里,读熟了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汉语的语感,感悟诗里面包含的很多汉语知识,比如说语言的优美,诗歌的节奏、诗歌的押韵等等,反复朗读,读熟了才能够让学生真正感染,这是语感的培养,非常重要。朗读过程也是认读技能的训练过程。读正确、读流利必须具备熟练的阅读技能,必须是一行一行地扫读,看到文字符号脑子里可以即时转换成意义理解,这个转换时间只有几毫秒。学生要达到熟练阅读的程度,只有靠大量、反复地朗读。按照苏霍姆林斯基的研究,学生拿起一篇课文就能正确流利地朗读,需要200小时的朗读练习。如果每天有20分钟甚至是30分钟的朗读练习,那么训练两年大概可以完成。熟练的阅读技能是养成读书习惯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每个孩子必须过关,否则就会给今后的语文学习留下隐患。我和祝禧老师说,文化语文既是文化课又是语文课,可是这堂课的目标表述中只有文化目标,没有语文学习的目标。其实这堂课主要是训练朗读能力,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一堂课读了四首诗,还让学生听一个故事,读一个绘本,激发了学生课外读书的兴趣,这是可圈可点的;可惜目标里边没有明确语文的目标,这是这堂课的缺憾。
整个活动中大部分老师基本上实现了“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变,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进步,值得肯定。为什么说是“基本”?因为还有一些课在这方面还存在问题,还需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但是对语文课怎样突出实践性的特点,如何强化语文课上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我认为还有不少问题需要去研究。从本次活动所上的课来看,不管是获一等奖的课还是获特等奖的课,在这方面都还有不少问题值
得我们去讨论,去研究。
一、切入语言内核,提高语文素养
当下语文教师比较重视写作方法规律的指导,记事写人的方法,写景状物的方法,这些方法要不要指导?当然要!但是对小学生来说,如何用好词语,如何写好句子,这些基本功的指导其实更加重要。参加这次活动我有一个新的认识和体会,就是小学语文教学要非常重视遣词造句等语文基本功的指导。
我很欣赏范建健老师上的《赶海》这堂课。他的教学重点指向语言基本功训练:怎么用好词,怎么写好句子。其实小学生这个年龄段学习语文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积累语言材料,丰富学生语言表达经验,具体说就是学习怎么用好词,怎么把句子写通顺,写得富有表现力,这是小学语文课的教学重点。范老师上的《赶海》这篇课文,先是让学生画出赶海时做了哪些事情:追浪花、捉螃蟹、捞海鱼、捡贝壳、抓海星、抓大虾。把赶海的这些游戏板书在黑板上,可圈可点的是接下来让学生去辨析这些动词怎么用好:
“捞海鱼、捡贝壳、抓海星、抓大虾”,这样概括是不错的,但是这里用了两个“抓”字,可以换一个什么词,
生:改成“捏大虾”,
生:还可以把“抓海星”,改为“捞海星”;
师:“捞海星”也可以用,但是又和前面的“捞海鱼”重复了,那么前面的“捞海鱼”用什么呢?
生:可以改成“摸海鱼”。
师:对,用词要错开来,要有变化。
用词有变化,这是一个层次。接下来他又让学生去体会,动词如何运用准确。
师:我们再来看,课文中写“捡贝壳”,如果改成“捡海鱼”可以吗?
生:也可以,但是这个鱼是什么样的鱼啊?死鱼!
师:捡死鱼,那就不有趣了。还有“捉螃蟹”,改成“摸螃蟹”可以吗?
生:到洞里去摸螃蟹要被螃蟹咬的,所以这里用个捉螃蟹更合适。
师:运用动词不但要有变化,更应该考虑的是运用准确。
教学中语文老师往往要求学生把动词画出来,学生画出动词只是认识“动词”,这并不是教学动词的目的,范老师从如何运用动词的角度去思考,让学生认识怎么用好动词,这才是教学动词的最高境界,也是教师应该追求的目标。
这堂课还有一个教学重点是学会使用叹词。他是怎么教的呢?先是出示这段话,把叹词全部去掉了,然后再把叹词加上后让学生比较朗读,发现文章中加上叹词后有什么变化?“在海水里摸呀摸呀,嘿,一只小海星被我抓住了!”这样文章写得很有趣。加“嘿”和没有“嘿”,表达的情感就有差异,叹词在这里面增加了文章的趣味。“那里一个小伙伴正低头寻找什么。”“哎,那里一个小伙伴正低头寻找什么。”加上这个“哎”字,表达了一种惊讶一种好奇的心情,情感表达出来了。通过这样的比较、鉴别,学生非常感性地体会了叹词的作用。教